第四章丨決事省禁

“如皆守社稷,則孰執羈靮而從?如皆從,則孰守社稷?”————————【禮記·檀弓下】

衆人這才明白皇帝將涼州叛軍分而治之的用心,有朝廷雄軍在側,諒韓遂也不敢肆意亂來。朝廷只消不斷派遣賢能之人擔任太守、縣令,佈施德化,不出數年,涼州便能徹底平定。

“至於剩下的武威、北地、安定、漢陽、隴西、武都六郡,設爲雍州。其刺史之選,如諸郡太守一般,都等韓、馬二人來朝之後再做決斷。”讓誰去做雍州刺史,其實皇帝心裡已經有了一個人選,那就是黃門侍郎鍾繇。

鍾繇在歷史上爲司隸校尉,坐鎮關中,節制安撫馬騰、韓遂等人,使曹操無西顧之憂,足以見其能。

只不過鍾繇的身份有些特殊,他與曹操關係匪淺,又是出身潁川,地緣上親近關東士人。讓這樣的一個人替皇帝駐守關係緊要的雍州,並不能讓皇帝完全放心,還要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做出決定。

在此之前,皇帝得早作預備,以免鍾繇真的不堪驅使,導致他手中無人可用。

“雍涼二州的郡守、縣令的選任無不得以寬仁識禮、忠良能幹爲主,尤其要以善與異族打交道爲上。”皇帝提出了要求,說道:“諸卿有什麼好的人選,可一併報來,日後自當有詔旨下達,命衆公卿舉薦。”

衆人七嘴八舌的說着各自認爲的合適人選,但在皇帝眼中,這些人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與缺點,雖然擔任郡縣之長倒也足夠,但是要想做雍州刺史,卻沒有人能比得上鍾繇。

如果實在沒有更合適的人選,那就只有鍾繇了,皇帝開始琢磨着如何去敲打鐘繇,使其效命,擺手讓衆人退下。

哪知這時,衆人都置若罔聞,遲疑着沒有告退的意思。

皇帝這才恍然,他們是在等自己對興亡三事中,對‘處政失措,閹宦專權,貴戚橫恣’的表態。

他想了想,知道恰好可以拿此事大做一筆文章,於是說道:“讓尚書檯傳詔,明日我要去高廟拜謁。”

衆人盡皆離去,唯獨侍中荀攸被皇帝留了下來。

皇帝盯着眼前這位其貌不揚、卻堪稱智謀之士的人,誠懇的說道:“我素知侍中胸懷錦繡,適才所論及涼並羌胡、關東諸侯等事,我想聽聽侍中的高見。”

在皇帝手下任職是一回事,願不願真心實意爲皇帝辦事卻是另一回事。

皇帝還沒有自大到因爲荀攸在蔡邕、李傕等事上幫了自己一把,而誤以爲荀攸已經就此真心投效於他了。

站在荀攸的角度來說,早在蔡邕一案了結後他就該自尋門路去蜀郡爲官。如果不是看在漢室尚有可爲之處,哪會甘願待在面臨李傕叛軍的威脅、即將水深火熱的長安城中?哪會選擇待在皇帝身邊?

這兩天皇帝之所以沒有表現的急不可耐的找荀攸袒露心跡,就是爲了等到今天這樣一個時機。

他已經給了荀攸足夠的時間去考慮、觀察,如今正是荀攸選擇何去何從的時候了。

如果不願輔佐,那麼荀攸接下來的回答大可敷衍了事;如果願意輔佐——

“涼並羌胡與關東諸侯,看上去是兩件事,其實依臣看來,可以當做是一件事。”荀攸目光深邃,平靜的直視着皇帝。

皇帝精神一振,既是欣喜於荀攸不言自明的態度,又是驚訝與荀攸遠過常人的智謀:“敢問計將安出?”

荀攸的視線從皇帝臉上移開,目光低垂,讓人看不出他心裡在想些什麼,也不知道他心裡適才已做了一個關乎個人榮辱的決斷:“諸公先前所議,無非是以爲東西之事難以兼顧,欲安關東,則不能多分心力治理涼州,欲定涼州,就只能眼看關東諸侯坐大。然而兩者之間或有折中之道,是以臣下才說兩者可當做一件事。”

說完,荀攸移開座席,膝行至皇帝跟前,右臂一揮,將一隻衣袖攤在桌案上。

皇帝先是吃了一驚,但心裡很快放下心來,出於信任,他微微頷首默許了荀攸的行爲。

只見荀攸伸出左手對衣袖上的花紋指點道:“關中土地豐饒,百姓殷實,西可收隴右六郡之兵,南可得巴蜀漢中之財。秦人、高祖皆據此而得興王業,陛下若要據此以制天下,猶可鑑於前人。”

皇帝點頭道:“先收涼州,再定巴蜀,潛心休養數載,可兵精糧足,甫出函谷而天下定。”

“可是,”皇帝疑惑道:“若是先收涼州,則關東卻不能坐視不理,這又回到先前的問題上去了。”

“陛下睿鑑,光武皇帝曾言‘既平隴,復望蜀。’臣亦有意勸陛下如此,可謂是不謀而合。”荀攸對皇帝的方略表示贊同,復又說:“當年光武皇帝納新息侯馬援,以釋關隴之憂,從此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陛下不妨效之。此外,陛下與諸公似乎都只盯着涼州,而忽視了——”

他手指點在衣袖正中,往上一移:“幷州。”

皇帝順着荀攸手指的地方看去,在荀攸的解釋中,幷州南接三輔,西臨雍涼,東靠燕趙,是一處必爭的險地,對關中的軍事意義和重要性絲毫不弱於涼州。

按荀攸的話講,只要將幷州收入囊中,既可以保護三輔不受北地胡人的侵襲,又可以震懾雍涼的異族。最關鍵的,就是從幷州的上黨、太原等地可以居太行高山,下臨河北平原。

無論是可以時不時的敲打冀州袁紹,還是爲了以後能夠收復天下,佔據幷州,對於皇帝來說都是一步先手好棋。

“只是幷州的局勢較涼州還要錯綜複雜,烏桓、南匈奴、羌胡等部族雜居一處,糾鬥不止。孝靈皇帝以後,幷州九郡,唯有上黨、太原、西河三郡尚在,餘者皆淪爲胡人之手!”荀攸沉聲說道:“朝臣之所以視若不見,其實都是心知朝廷如今尚苟且艱難,豈有餘力伐之?”

皇帝眉頭深鎖,苦惱道:“涼州倒還好辦,只需用心籠絡馬騰、韓遂二人,可保期年無虞。只是這幷州,各族勢力盤根錯節,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事情。稍有不慎,激起各族兵亂,反倒會讓朝廷陷入困境。”

“尚書令有句話說的在理,羌胡雖爲邊疆外患,卻是心腹內疾。陛下若要從容東向,須得使關中安穩,絕不許涼並之間再起變亂。”荀攸收回衣袖,說道:“時下正有一人,可爲陛下牧守幷州,解此憂慮。而且此人一出,正好可以讓關東愈加混亂,一時難以威脅到朝廷。”

世上竟還有這種人?

看到皇帝迷茫、驚訝的神色,荀攸提醒道:“劉侍中東出武關,已快有一年了吧?”

皇帝一愣,隨即在腦海中回憶出一幅場景來。

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
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