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

“誘引後世闡提之黨,背覺合塵,同人惡道,罪萃闕身。”————————【護法論】

“使君生於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如今天子流離,宗廟隳敗,宜奉迎國家,以正統續。”沮授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承認皇帝的合法性與地位,只是他這裡纔開了個題,還未說及利好,就被旁人出聲打斷——

“此言差矣。”

衆人循聲望去,只見是一員緋色袍服的武官從旁出列,誇誇其談:“國家與朝廷遠隔關塞,經年無訊,聽說四月底的時候,國家身罹重病,期日之間,乃得瘳愈。”

此人正是淳于瓊,字仲簡,潁川人。是孝靈皇帝任命的西園八校尉之一,與曹操,袁紹等人同列,後來追隨袁紹起兵,征戰河北,成爲其麾下一員驍將。

淳于瓊自忖着是跟隨袁紹起家的老人,憑靠着與袁紹在雒陽的交情和身份,又因其胸中有幾分韜略,故而凡事喜歡進言獻策,隱然壓着冀州本地士人一頭,袁紹也不覺得有何不妥,任由施爲。

只聽他淡淡講道:“之後國家便表現的明慧洞察,心胸遠見甚於常人,更有傳言說……”

“住口!”

淳于瓊頓時一愣,回頭看去,只見一人約莫三四十歲左右,方臉濃眉,直鼻深目,臉上帶着不怒自威的神態。寬大的玄色袍服只勉強罩住他矮胖的身子,此人邁着步子上前一步。

他正是冀州別駕田豐,字元皓,鉅鹿人。性情正直剛強,好出奇謀。在冀州頗有威望,是袁紹得到冀州之後傾心籠絡的謀士。

“國家就在長安,天使就在城外,此等大逆之言你也敢說,是要給使君招致禍端麼!”田豐毫不客氣的指責道。

淳于瓊臉一陣紅一陣白,不忿的說道:“如今漢室失道,天下叛亂迭起,國家爲賊臣董卓所立,又不知是何所出,是否尚存人世還不知道,單憑裴茂說幾句空話,就能讓我等竭力擁戴了?”

“此皆村婦閒言,你也當真?”田豐駁斥完,復又拜向袁紹,說:“荀子曾道‘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使君聲名震世,爲天下士人之表,自然不會聽信這樣的話?”

袁紹知道田豐這是與沮授一樣,都是在暗示他承認皇帝與朝廷的合法地位,放棄擁立劉虞這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便袁紹心裡早有了這樣的成算,但在聽到田豐不甚委婉的話以後,心裡依然還是隱隱有些不悅。

在給袁術等人的私人信件裡可以隨便誹謗皇帝的血統,但當着衆人的面,袁紹自然不會做這麼愚蠢的舉動來,他故作深沉的點頭說道:“彼等閒言,無憑無據,付之一哂則罷。我等身爲漢室臣子,豈能信此訛傳?”

見淳于瓊一臉受挫的走回了行列,袁紹轉頭看向田豐,客氣的問道:“卻不知元皓有何高見?”

這其實是在問承認皇帝的地位會給袁紹帶來什麼好處了,田豐看了沮授一眼,順着對方想說的話往下說:“現今各地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爲名,行兼併之實,無一人做到安靜地方、撫寧百姓的職責。唯有將軍,坐擁冀州,兵甲充實,足堪擔負重任,做天下表率,奉迎大駕。”

此話一出,滿座皆驚。

一時間言論紛紛,就連袁紹都忍不住連咳幾聲,方纔壓制下來。他仔細端詳着田豐,心裡一時沒弄明白對方的意思,坦然問道:“若說擁戴國家,敬重天使,這倒也好說。只是元皓出於何故,要我迎回大駕?”

“關中幾經羌亂,早已殘破不堪,距中原又有崤函之途。使君何不上疏,請朝廷遷回雒陽,或是在鄴城另建宮室、以爲新都?”田豐慨然說道:“朝廷無論是在鄴、還是在雒,都將受使君之制。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到那時,還有誰能抵禦使君之威!”

“關中幾經羌亂,早已殘破不堪,距中原又有崤函之途。使君何不上疏,請朝廷遷回雒陽,或是在鄴城另建宮室、以爲新都?”田豐慨然說道:“朝廷無論是在鄴、還是在雒,都將受使君之制。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到那時,還有誰能抵禦使君之威!”

田豐這一番話說的沮授連連點頭,深以爲然,就連袁紹都爲其說動,熱血沸騰,似乎看見了一樁名垂青史的霸業將在自己手下完成。

他剛要點頭首肯,只聽淳于瓊不滿道:“漢室衰敗已久,即便國家有過人之姿,但要振興也不是件易事。再者,當今天下英雄並起,各佔州郡,聚衆上萬,又有何人會聽從天子號令?”

聰明人都知道現在的天下早就不是當年的樣子了,亂天下易、治天下難。各地諸侯都已習慣了威福自專、割據稱霸的日子,現在讓他們重新奉迎漢主,這可不是一道詔書就能做到的事。

既然漢室威名已墮,那麼皇帝這面旗子的重要性就微乎其微了。

淳于瓊看自己這句話讓衆人全都靜默不語,陷入思考,頓時自得起來。

袁紹本來堅定的心此時也開始動搖了,他並不是個很有主見的人,而且他心裡也認爲淳于瓊說的沒錯,漢室的威勢已經不同往昔,再去輔助似乎也沒什麼利益可圖。

更何況,袁紹本來就對劉協爲帝很有偏見,出於個人利益,他更傾向於讓劉虞爲帝。一則劉虞賢名在外,爲人溫和寬厚,又是漢室宗親,登基之後會很有號召力。二來劉虞還領着幽州牧,麾下步騎十萬,若是兩家合併,憑着幽冀精兵,別說河北,天下都可去得。

這不比奉迎自己不喜歡的劉協好多了?

只可惜劉虞忠心漢室,恪守本分,公孫瓚又在旁極力阻撓,這才導致袁紹的打算落空。儘管如此,袁紹也還是對長安城裡的那個所謂的天子沒有一絲好感,劉協是董卓立的皇帝,當初他們興起義兵就是爲了反董,既如此,眼下又何必要聽董卓立的這個天子的號令?

帳下謀士郭圖見袁紹開始猶豫,立即見機說道:“淳于仲簡所言在理,這正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現在接來天子,以後動輒就要上書奏聞、方準成行。服從則受掣,不服則抗命,誠非良謀。”

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
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