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徐壽輝摧富益貧

bookmark

徐壽輝摧富益貧

在北方紅巾軍興盛的時候,南方的紅巾軍也十分活躍,其中勢力最強的,是湖北徐壽輝的隊伍。徐壽輝響亮提出了“摧富益貧”的口號,贏得了民心,部隊達百萬之衆,縱橫於江南大地。

徐壽輝,湖北黃岡人,出身貧寒。他長得身材魁偉,相貌非凡,爲人正直,很有志向。徐壽輝不甘心長期受窮,便做起了贖賣土布的生意,經常走南闖北,增長了不少見識。

元朝後期,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把江南人列爲最低一等,任意欺壓和剝削,引起江南民衆極大憤慨,因而白蓮教活動十分盛行。徐壽輝痛恨元朝統治,便加入了白蓮教,由於他見多識廣,頗有智謀,爲人仗義,得到教徒擁戴,後來成爲白蓮教的首領。

徐壽輝利用白蓮教形式,廣泛招收教徒,到處宣傳“天下大亂,彌勒佛就要降生”,鼓動人們起來造反,很快擁有了不小的勢力。後來,曾在袁州舉行起義的彭瑩玉來到湖北,繼續傳佈教義,動員民衆反元。徐壽輝與彭瑩玉志同道合,很快成爲朋友,兩人常在一起密謀,準備擇機舉行起義。

公元1351年,北方韓山童、劉福通舉行大規模起義,組成了紅巾軍,聲勢浩大,天下震動。徐壽輝、彭瑩玉大喜,立即號令教徒,到大別山主峰天堂寨聚集,宣佈起義。

起義宣誓之後,數千教徒下山,一舉攻佔了羅田縣城,接着又佔領了蘄州。起義軍打開官府糧倉,救濟窮人,發佈文告,動員民衆起來推翻元朝統治。深受壓迫、飢寒交迫的民衆紛紛加入起義軍,旬日之內,起義隊伍達到數萬之衆。起義者頭裹紅巾,打着紅旗,號稱紅巾軍,以響應北方紅巾軍起義。

徐壽輝很有政治頭腦,他在打出反元大旗的同時,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響亮地提出了“摧富益貧”口號,並且付諸實施。紅巾軍每到一處,除了沒收官府財產以外,還將豪強地主的糧食和物資,分給缺衣少食的窮人,頗有些打土豪、分財產的味道,因而得到廣大貧苦農民的熱烈擁護。大批民衆踊躍參加紅巾軍,後來部隊竟然發展到百萬之衆。

貧富不均,歷來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是一個容易引發社會動盪的重要因素。孔子曾經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所以,歷史上凡是有作爲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貧富不均問題,力求使貧富差距不要過於懸殊。

可是,元朝後期的統治者不懂漢文化,不知道這個道理,更沒有采取措施解決這一問題,而是一心維護蒙古貴族的利益,致使元朝貧富不均特別嚴重,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蒙古貴族和豪強地主霸佔着成千上萬畝土地,過着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生活,而大批農民則無立錐之地,飢寒交迫。這是元末農民大起義的一個重要原因。

徐壽輝得到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形成了強大勢力,便在湖北浠水建立了政權,國號大宋。徐壽輝被推舉爲皇帝,彭瑩玉爲軍師,任命倪文俊執掌軍權,陳友諒、明玉珍等人爲元帥。

徐壽輝建立政權以後,派兵攻打各地。元軍正在北方與劉福通的紅巾軍激戰,南方的兵力不足,這給了徐壽輝一個絕好的發展機會。紅巾軍連續攻佔黃岡、漢陽、武昌、沔陽、衡州等地,佔領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區。

紅巾軍士氣高漲,接着向江西、安徽、浙江等地進軍,馳騁於江南大地。紅巾軍紀律嚴明,不淫不殺,每攻佔一地,只是把歸附的人登名於戶籍,並不擾民,因而深得人心。短短數年之內,紅巾軍控制了湖北、湖南、江西大部分地區,威名遠揚。

元朝統治者見徐壽輝的紅巾軍勢力大盛,十分驚恐,調集數省兵力,攻打紅巾軍,奪回了一些地方,起義軍領袖彭瑩玉戰死,紅巾軍受到一些損失。

徐壽輝調整部署,收縮兵力,與元軍開展激戰,重創了元軍,多次取得勝利。徐壽輝派人在故里多雲山上建一“無敵碑”,以顯示紅巾軍戰無不勝,無敵於天下。

正當徐壽輝的紅巾軍勢力正盛之時,卻突然禍起蕭牆。原來,徐壽輝十分信任手下將領陳友諒,一手將他提拔爲起義軍的二把手,沒想到陳友諒包藏禍心,他當了二把手以後,野心膨脹起來,還想當一把手,企圖控制整個紅巾軍,達到自己稱帝的目的。

公元1360年,陳友諒乘徐壽輝不備,在江洲發動叛亂,囚禁了徐壽輝,不久又將他殺害。隨後,陳友諒篡位稱帝,改國號爲漢。

可是,陳友諒威望不夠,並不能控制整個紅巾軍,特別是他弒主稱帝,行爲卑鄙,受到人們鄙視,許多人離他而去。此後,徐壽輝的紅巾軍分裂成若干部分,勢力大減,但各部仍然堅持抗元鬥爭。

25、乃馬真後攝政9、蒙軍南下伐金12、忠心耿耿博爾術56、元惠宗剷除權臣28、再次伐宋蒙哥喪命41、元朝也有“蘇武”1、《元史》與《新元史》41、元朝也有“蘇武”36、劉整獻策攻伐江南16、成吉思汗的皇后和兒子43、蒙古諸王叛亂24、長子西征橫掃歐洲54、兄弟相爭弟殺兄33、士大夫雲集金蓮川43、蒙古諸王叛亂20、拖雷離奇去世67、明玉珍佔據巴蜀64、紅巾軍威震天下18、鷸蚌相爭老三繼位54、兄弟相爭弟殺兄1、《元史》與《新元史》67、明玉珍佔據巴蜀1、《元史》與《新元史》19、窩闊臺試行新政65、徐壽輝摧富益貧53、兩都之戰元朝混亂21、聯宋滅金統一北方20、拖雷離奇去世60、元末農民大起義49、元仁宗推行漢化69、朱元璋掃平江南30、兄弟相爭蒙古內亂28、再次伐宋蒙哥喪命61、起義具有宗教色彩11、蒙古鐵騎所向無敵71、北元延續元朝國號48、元武宗創治改法36、劉整獻策攻伐江南精選7、大元朝爲何屢次對外作戰失敗11、蒙古鐵騎所向無敵41、元朝也有“蘇武”14、神箭手哲別50、元英宗實施新政44、海外用兵受挫35、平定李璮叛亂51、南坡之變英宗被殺51、南坡之變英宗被殺64、紅巾軍威震天下69、朱元璋掃平江南13、經略中原木華黎精選8、元英宗推行漢化被蒙古貴族刺殺14、神箭手哲別44、海外用兵受挫9、蒙軍南下伐金1、《元史》與《新元史》44、海外用兵受挫8、蒙滅西夏之戰57、脫脫力挽危局63、韓山童發動大起義12、忠心耿耿博爾術13、經略中原木華黎41、元朝也有“蘇武”55、權臣控制朝廷14、神箭手哲別66、陳友諒弒主稱帝32、忽必烈建立元朝40、姚樞傳播程朱理學精選6、漢人爲元朝滅宋立大功25、乃馬真後攝政精選4、蒙古鐵騎爲何能夠天下無敵精選9、一個不懂漢話的元朝皇帝8、蒙滅西夏之戰精選7、大元朝爲何屢次對外作戰失敗48、元武宗創治改法17、成吉思汗是怎麼死的39、劉秉忠輔佐忽必烈54、兄弟相爭弟殺兄63、韓山童發動大起義38、史天澤爲元立大功27、長途跋涉攻滅大理5、爲報父仇毀滅塔塔兒43、蒙古諸王叛亂9、蒙軍南下伐金60、元末農民大起義精選1、一代天驕成吉思汗59、元朝矛盾積重難返65、徐壽輝摧富益貧45、江南反抗迭起5、爲報父仇毀滅塔塔兒48、元武宗創治改法7、大蒙古國橫空出世40、姚樞傳播程朱理學64、紅巾軍威震天下47、元成宗守業有成27、長途跋涉攻滅大理28、再次伐宋蒙哥喪命13、經略中原木華黎61、起義具有宗教色彩38、史天澤爲元立大功
25、乃馬真後攝政9、蒙軍南下伐金12、忠心耿耿博爾術56、元惠宗剷除權臣28、再次伐宋蒙哥喪命41、元朝也有“蘇武”1、《元史》與《新元史》41、元朝也有“蘇武”36、劉整獻策攻伐江南16、成吉思汗的皇后和兒子43、蒙古諸王叛亂24、長子西征橫掃歐洲54、兄弟相爭弟殺兄33、士大夫雲集金蓮川43、蒙古諸王叛亂20、拖雷離奇去世67、明玉珍佔據巴蜀64、紅巾軍威震天下18、鷸蚌相爭老三繼位54、兄弟相爭弟殺兄1、《元史》與《新元史》67、明玉珍佔據巴蜀1、《元史》與《新元史》19、窩闊臺試行新政65、徐壽輝摧富益貧53、兩都之戰元朝混亂21、聯宋滅金統一北方20、拖雷離奇去世60、元末農民大起義49、元仁宗推行漢化69、朱元璋掃平江南30、兄弟相爭蒙古內亂28、再次伐宋蒙哥喪命61、起義具有宗教色彩11、蒙古鐵騎所向無敵71、北元延續元朝國號48、元武宗創治改法36、劉整獻策攻伐江南精選7、大元朝爲何屢次對外作戰失敗11、蒙古鐵騎所向無敵41、元朝也有“蘇武”14、神箭手哲別50、元英宗實施新政44、海外用兵受挫35、平定李璮叛亂51、南坡之變英宗被殺51、南坡之變英宗被殺64、紅巾軍威震天下69、朱元璋掃平江南13、經略中原木華黎精選8、元英宗推行漢化被蒙古貴族刺殺14、神箭手哲別44、海外用兵受挫9、蒙軍南下伐金1、《元史》與《新元史》44、海外用兵受挫8、蒙滅西夏之戰57、脫脫力挽危局63、韓山童發動大起義12、忠心耿耿博爾術13、經略中原木華黎41、元朝也有“蘇武”55、權臣控制朝廷14、神箭手哲別66、陳友諒弒主稱帝32、忽必烈建立元朝40、姚樞傳播程朱理學精選6、漢人爲元朝滅宋立大功25、乃馬真後攝政精選4、蒙古鐵騎爲何能夠天下無敵精選9、一個不懂漢話的元朝皇帝8、蒙滅西夏之戰精選7、大元朝爲何屢次對外作戰失敗48、元武宗創治改法17、成吉思汗是怎麼死的39、劉秉忠輔佐忽必烈54、兄弟相爭弟殺兄63、韓山童發動大起義38、史天澤爲元立大功27、長途跋涉攻滅大理5、爲報父仇毀滅塔塔兒43、蒙古諸王叛亂9、蒙軍南下伐金60、元末農民大起義精選1、一代天驕成吉思汗59、元朝矛盾積重難返65、徐壽輝摧富益貧45、江南反抗迭起5、爲報父仇毀滅塔塔兒48、元武宗創治改法7、大蒙古國橫空出世40、姚樞傳播程朱理學64、紅巾軍威震天下47、元成宗守業有成27、長途跋涉攻滅大理28、再次伐宋蒙哥喪命13、經略中原木華黎61、起義具有宗教色彩38、史天澤爲元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