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六章 拓邊五嶺

初元六年春上三月,繼巴國相氏部族之後,巫山東北無險可守的鄭氏部族再度歸附秦國,獻出巴國巫山防線的東北缺口。

如是,巴國五大部族,已去其二,剩下的樊氏部族、巴氏部族和日覃氏部族也是在人人自危。

當然最後一則消息又是傳來,對巴國來說幾近於噩耗!

巴國的宿敵,蜀國已經是被北邊大山隔絕的老秦突然發兵滅亡吞併了!

且是這如同餓狼下山的老秦又是將虎視眈眈的目光盯着巴國西邊與蜀國接壤的日覃氏!

前有猛虎、後有餓狼,巴王已經是感到了亡國的危機。

不管怎麼說,巴蜀之地原本略獨立於中原體系之外,不通姬周雅言,有着自己一套愚昧陳舊的陋習,在中原列國看來,巴蜀苴三國無異於外邦,秦國和老秦的出兵攻佔,倒也算是符合中原開疆拓土的功勳認識。

實際上,隨着大秦兵制的落到實處,諸項原本新兵制沒有預料的弊端也是顯露了出來,似公孫鞅一直堅持的【輸毒於外】雖然是太過極端,但未必是不可取。

如今的秦庭都是有着一個共同的認識,即絕不可能讓大秦的兵制即二十等功爵製成爲一潭死水,讓後續的秦國青壯失去二十等功爵制的紅利!

只有開戰!

但卻是不可盲目的開戰!

尤其是對牽連甚是複雜的中原列國來說,秦國的一舉一動都是對中原列國牽一髮而動全身,稍有不慎極易引起中原列國諸侯的羣起而圍攻。

既然要開戰,讓已經是在初元紀年中成長起來了新一代秦人享受秦二十等功爵制的紅利,卻是不可輕易對中原列國開戰,林玧琰與秦庭的目光自然是看向了以前中原列國未曾注意的角落。

如今的巴蜀之地也是被秦國和大秦視爲了本國的後花園,無論是大秦還是老秦,對於巴蜀之地彼此之間都是心照不宣的點到爲止。

老秦得蜀國和莒國之地,大秦得巴國之地,眼下雖然蜀國、莒國和巴國都是對大秦和老秦這等外敵沆瀣一氣,但終不過是負隅頑抗,巴蜀之地皆是地廣人稀,人口不過百萬。

恐怕就是連帶上整個巴蜀之地的老弱婦孺,恐怕也並非是四十萬大秦和老秦兵馬的對手,由此可見,巴蜀之地被中原以武力強行融合已經是成了無可避免之事。

但老秦新君嬴肆獲悉南秦出兵巴國,也是一切瞭如指掌的笑道:“看來那贏琰也是看中了必先安後啊……”

隨即咸陽也是派人知會征服蜀國的司馬錯、張宜,明言相告若是與南秦兵馬相遇在巴蜀之地,勿要再起爭端,巴蜀之地的爭端,如今乃是以兩秦的意準爲左右,關於巴蜀的劃分,也只能夠通過宛城和咸陽的商切。

老秦都是如此的識相,大秦豈會是無故掀起爭端,眼下看着巴蜀之地地廣人稀,雖然是礦產豐富,卻也是因爲寥寥無幾的人口分佈,沒有數十年的刻意經營,也是難以開發。

所以,巴蜀之地斷無可能作爲大秦宣泄秦二十等功爵紅利的地方,故而林玧琰的目光也是向着其他的地方看去。

這一掃視,乃是一片中原列國未曾涉足的茫茫地域,林玧琰的目光最終是落在了大秦疆域的南部。

衆所皆知,中原列國對中原之南的認識,僅僅還侷限於舊時楚國的地域,饒是如今,中原最南的概念也是荊南諸蠻所在的地方,但是如今隨着秦國佔領荊地之後的開疆拓土,對於中原的南部認識則是要更遠了一點。

當然,還有一道天塹橫亙在秦國繼續南拓的前進道路上,乃是五座互成格局卻又是渾然一體的大山脈,暫且就是將其稱之爲【五嶺】,嶺由西到東,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

隨着渭水入大河這一條河道和古商於道的重見天日,秦嶺依舊是那個不可輕易跨越的天塹,但中原列國挑夫走販的足跡已經是繞過了巍峨不可跋涉的秦嶺。

而這五嶺就像是昔日的秦嶺一般,被視爲不可涉足之地!

當五嶺周圍乃是更南的地方,並非是沒有人跡,那裡還誕生了獨立於中原文明的其它文化。

秦國遊歷天下繪製地圖的小吏的足跡已經是到來了五嶺,甚至還穿越多長蟲虎豹的五嶺,進入到五嶺之南,爲宛城帶來了一些那片中原子民未涉足之地的訊息。

比如那片土地炎熱潮溼,看似荒無人煙,卻是在五嶺之南建立了類似於戎狄部落的方國,姑且將其稱之爲百越。

此百越乃是沿襲古稱,指的曾經是在荊南至吳越之地、巴蜀上游的各個封國的統稱,事實上,如今五嶺之南的百越子民也大多是這些古稱百越國民的後裔,一代代的南遷,終是在那片炎熱潮溼的地域立穩了腳跟,播撒了文明的種子。

五嶺之南的百越,乃是一處疆域、人口大於巴蜀之地十倍百倍的地方,有消息稱,百越的南邊還有無數的南蠻部落林立,似乎是這片地域無窮無盡。

當然,林玧琰將目光落在了此處的原因,也是意味深長,因爲到達過五嶺以南的秦國小吏也是描述了當地種植稻穀可一年三熟,當地河流衆多,往往只需要在河谷撒下一波谷子,六七十天後便是能夠收穫。

如此的地方,秦國焉能夠不在意?!

如今中原列國之間的拼鬥,所消耗的乃是國力,而國力最本質也是最基礎的就是比拼糧食存儲的多寡。

秦國已經是確認過來,到達五嶺之南的小吏所言並不虛,的確,五嶺之南的冬日都是不會落雪的,這般對中原完全不理解的地方,無疑是一塊聚寶盆。

若是佔據了此地,專門用來生產糧食,豈不是意味着大秦日後將會是有着源源不斷的糧食支持國力消耗!

無論出兵五嶺之南有着怎麼樣的困難,單單是見到了五嶺之南一年三熟的糧食生產,就已經是難以阻擋住秦國欲要拓邊的野心了!

欲要征服五嶺之南,就必須是要跨過五嶺,而五嶺首當其衝者自然就是越城嶺,此地乃是湘水的發源地,另外越城嶺的南邊亦是有一條比類於大江的河流,直接通往南海之濱。

如此看來,如何解決越城嶺的問題,就是已經將大秦南拓五嶺之南的國策落實了大半。

第六百九十九章 老秦奇兵第七百三十五章 魏王決斷第六百七十九章 範宣迎接第四百五十四章 宅中衝突第八百章 伐楚落幕第六百章 初生悔意第二百三十四章 南郡事發第一百七十六章 迎回魯陽(上)第六百五十五章 歸入府中第四百一十三章 鬆口第七百六十八章 東宮草案第七百九十八章 楚亡越祀第八百二十五章 終章第二百零三章 宣政殿對問(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具甲騎兵第八百一十四章 秦趙開戰第二十一章 大秦之裂變第七百六十二章 列國之軍第七百九十一章 君臣之談第二百九十八章 衆說紛紜(上)第六百七十三章 探病第二百二十章 建造新宛第六百一十一章 始於魏碑第三百五十四章 桓羽意動第七百一十章 另一支奇軍第四百七十一章 嬴騫第二百四十九章 衝突(下)第七百二十一章 合圍之勢第三百四十章 江夏試法第五百八十七章 嬴珏態度第七百六十七章 閱兵落幕第四十二章 謀劃出兵第四百六十三章 對魏之謀第六十三章 返回舊唐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度震驚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頃第三百六十五章 背楚盟秦第一百一十七章 交接襄城第七百七十二章 滯留荊地第三百四十二章 嬴鍾第六百四十八章 賜爵大典第五百九十八章 少年王簡第二十三章 諸事第三百三十一章 兄弟相見第三百五十四章 桓羽意動第五百四十四章 肅清隱患第五百六十二章 問罪暗祿第一百八十五章 突飛猛進第九十八章 兵臨襄城(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鴆殺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心之戰第七百二十二章 勸降與機密第六百八十五章 戰後事宜第五百八十一章 老秦國事第二百五十二章 感觸第四十一章 城防營營嘯第三百四十三章 獻計第一章 贏姓林氏之南秦第二百六十一章 由余歸附第三百六十九章 屈平妥協第二百三十五章 妥協第三百五十五章 柘王出軍第三十四章 印刷成冊第五百二十章 吳國君臣第五百零二章 水攻真意第三百一十七章 售賣府邸第九十一章 秣兵厲馬(上)第一百六十八章 是友非敵第六百七十六章 韓悝之言第九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六百二十九章 桐鄉慘戰第四十六章 上報田稅(二)第三十五章 宛城書肆第七百三十四章 變局第六百一十九章 進軍安邑第六百三十三章 魏風伐檀第六百八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三百零一章 宣政殿對問(上)第二百零六章 南陽鉅變!第二百八十四章 武關外聞第四百六十八章 公塾體系第二百八十四章 武關外聞第一百五十六章 伊水會談第六百一十一章 始於魏碑第二百五十七章 交手第六百一十七章 魏武卒敗第十六章 大旬朝第一百一十四章 諸事安排第九十九章 陳之慶的顧慮第七百七十二章 滯留荊地第三百六十二章 楚國的許諾第五百八十七章 嬴珏態度第五百二十二章 範離心思第五十七章 糧煙四起第五百二十一章 範離入郢第一百二十二章 明子夫至南郡第一百七十一章 索要兵權第六百五十四章 回返宛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封公大典(下)第七百六十二章 列國之軍
第六百九十九章 老秦奇兵第七百三十五章 魏王決斷第六百七十九章 範宣迎接第四百五十四章 宅中衝突第八百章 伐楚落幕第六百章 初生悔意第二百三十四章 南郡事發第一百七十六章 迎回魯陽(上)第六百五十五章 歸入府中第四百一十三章 鬆口第七百六十八章 東宮草案第七百九十八章 楚亡越祀第八百二十五章 終章第二百零三章 宣政殿對問(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具甲騎兵第八百一十四章 秦趙開戰第二十一章 大秦之裂變第七百六十二章 列國之軍第七百九十一章 君臣之談第二百九十八章 衆說紛紜(上)第六百七十三章 探病第二百二十章 建造新宛第六百一十一章 始於魏碑第三百五十四章 桓羽意動第七百一十章 另一支奇軍第四百七十一章 嬴騫第二百四十九章 衝突(下)第七百二十一章 合圍之勢第三百四十章 江夏試法第五百八十七章 嬴珏態度第七百六十七章 閱兵落幕第四十二章 謀劃出兵第四百六十三章 對魏之謀第六十三章 返回舊唐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度震驚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頃第三百六十五章 背楚盟秦第一百一十七章 交接襄城第七百七十二章 滯留荊地第三百四十二章 嬴鍾第六百四十八章 賜爵大典第五百九十八章 少年王簡第二十三章 諸事第三百三十一章 兄弟相見第三百五十四章 桓羽意動第五百四十四章 肅清隱患第五百六十二章 問罪暗祿第一百八十五章 突飛猛進第九十八章 兵臨襄城(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鴆殺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心之戰第七百二十二章 勸降與機密第六百八十五章 戰後事宜第五百八十一章 老秦國事第二百五十二章 感觸第四十一章 城防營營嘯第三百四十三章 獻計第一章 贏姓林氏之南秦第二百六十一章 由余歸附第三百六十九章 屈平妥協第二百三十五章 妥協第三百五十五章 柘王出軍第三十四章 印刷成冊第五百二十章 吳國君臣第五百零二章 水攻真意第三百一十七章 售賣府邸第九十一章 秣兵厲馬(上)第一百六十八章 是友非敵第六百七十六章 韓悝之言第九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六百二十九章 桐鄉慘戰第四十六章 上報田稅(二)第三十五章 宛城書肆第七百三十四章 變局第六百一十九章 進軍安邑第六百三十三章 魏風伐檀第六百八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三百零一章 宣政殿對問(上)第二百零六章 南陽鉅變!第二百八十四章 武關外聞第四百六十八章 公塾體系第二百八十四章 武關外聞第一百五十六章 伊水會談第六百一十一章 始於魏碑第二百五十七章 交手第六百一十七章 魏武卒敗第十六章 大旬朝第一百一十四章 諸事安排第九十九章 陳之慶的顧慮第七百七十二章 滯留荊地第三百六十二章 楚國的許諾第五百八十七章 嬴珏態度第五百二十二章 範離心思第五十七章 糧煙四起第五百二十一章 範離入郢第一百二十二章 明子夫至南郡第一百七十一章 索要兵權第六百五十四章 回返宛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封公大典(下)第七百六十二章 列國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