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梟雄並起,中原大地一片烽火硝煙。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建立魏國,緊接着蜀漢、孫吳等政權相繼建立,中國開始進入三國鼎立的時代。三國最後歸晉,雖然西晉曾短暫統一,但直至隋朝滅掉南朝陳國,全國纔再次統一,中原分裂割據的局面持續了將近400年之久,但是西域的“絲綢之路”卻並沒有停止發展,爲隋唐開始重新統治西域,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
魏晉南北朝各時期對西域“絲綢之路”的管轄
三國鼎立時期,魏國首先向西域派出官員進行管理,他們仿照東漢舊制,在西域設立戊己校尉之職,並同時設立西域長史,這兩種行政管理機構的設置有效地管理了現在新疆及河西走廊的廣大地區。西域長史是東漢後期統領西域諸國的最高長官。東漢後期以西域長史代行使都護之職,位同都護,但未設西域都護。西域長史治所爲現在的樓蘭舊城,主要職能實施對西域廣大地區的戶籍管理、司法刑訊。西域長史府下設有軍隊,維持治安,保護來往商戶,屯田開地,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等。
三國歸晉之後,西晉蕭規曹隨,同樣也在西域設立了戊己校尉和西域長史等管理機構。當時的樓蘭就是曹魏和西晉時期西域長史的治所。在現代考古發現的大量文物中,有很多西晉年號的“西域長史”官員的活動記錄,甚至詳細到西域長史以下,郎中、將官等。公元291年,西晉發生“八王之亂”,國勢衰敗,西部和北部少數民族趁西晉內亂期間,開始了對中原的統治,史稱“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後,北方各割據政權長期陷於分裂,互相攻伐。但是無論是哪個民族建立的政權都極力加強對西域地區的控制,都不同程度上對西域有一定的管理。
在西北建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是前涼,前涼仍尊西晉旗號,依舊設置長史、校尉等職。前涼王在車師前部(吐魯番)設高昌郡,後來由於內地戰亂不斷,很多中原人士來到高昌,於是前涼王正式在高昌設立高昌郡,下轄數縣,這也是首次在西域設立郡縣制。公元376年,前秦消滅前涼,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前秦王苻堅開始治理西域。他派刺史將大批絲綢贈送給各地統治者。西域各地派使節前往長安覲見苻堅,並進貢了很多珍寶和良駒,爲此苻堅專門舉辦了盛大的歡慶活動。
西晉亡後,中原各割據政權相互攻伐,對西域各部失去了統治力,西域各國相互征戰並騷擾中原,因此,當前秦統一北方後,開始對西域各地用兵。前秦大軍一到,各地政權蜂擁歸降,並紛紛上表,請求頒發新的掛印以更換前朝的印綬。
到了北魏時期,北魏皇帝先後派人出使西域,西域車師、
鄯善、焉耆、龜茲、疏勒、烏孫、粟特等各部紛紛遣使赴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表示願意臣服。公元448年,北魏派軍西征,並在鄯善設置軍鎮,依內地郡縣管理,收繳當地賦稅。到北魏孝文帝時,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中原內亂,但與西域的往來並未中斷,當年漢朝天威已經在西域各族留下了很深的印記。中原文化輸出到西域,對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有着很重要的影響,西域各國仍視中原各政權爲漢朝的繼承者,並加以認同。此時,西域各國仍像以往那樣歲歲進貢,並接受漢政權的官員任命等。
曹魏政權初立,西域各國即依循漢代慣例,向曹魏政權稱臣,並遣使納貢。西晉時期,龜茲國曾向西晉進貢。西晉亡後,西域各國又向前涼政權進貢。至北魏朝,龜茲國等仍向北魏進貢。爲了取信於漢朝政權,也因循舊制實行質子入侍。前秦時期,西域等國派人朝見,希望前秦重置西域都護府,同時派兵進駐西域。史實證明,雖然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但是中原各政權仍對西域實施了有效的管理,這從西域各政權願意對中原王朝納貢、依附臣屬就能得到很好的說明。
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上經濟與文化的往來
魏晉南北朝與西域、中亞、西亞、南亞等地的經濟往來十分頻繁。曹魏時,來中原經商的胡人很多,魏明帝爲了保障商路暢通,特地重設西域都護。北魏也十分重視與西域的經貿往來,在洛陽特地開闢專門的商業區以供胡漢商貿交易,分設扶桑、金陵、崦嵫、燕然四館,安排招待四方外族的客商,凡留居滿三年者,分別賜給府邸,亦可入籍。北魏時期的商貿活動達到了頂峰,僅洛陽城內就住有西域胡商一萬多家。在北魏時,以善於經商聞名、居住在中亞的粟特商人,大批遷居到河西的武威等地,被稱爲“胡商”。由此可知,北魏與粟特之間商貿活動很頻繁。到北齊、北周時,商貿活動仍十分繁榮,北齊鄴城、北周長安常住有大批西域胡商。
魏晉時期,中原地區先進的農田水利、冶鐵等生產技術開始傳入西域地區。西域各族人民學會用先進的水利灌溉,進行屯田,史書中曾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盛況。樓蘭出土的西晉簡書中記載,當時西晉西域長史正在組織當地人民學習一種來自中原的先進的牛耕技術。
中原的養蠶桑植和絲織技術早就傳入西域的廣大地區,隨着絲綢之路的發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養蠶和絲織技術開始逐漸傳入波斯、拜占庭等國。早在西漢時期,埃及玻璃就從陸上運入西北,由海上輸往交廣沿海。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外商人不僅將玻璃販賣到中國,還在中國開設了玻璃加工廠。先進的玻璃製造工藝也由此傳
入中國。葡萄酒釀造、葡萄種植技術在南北朝時期通過中亞、新疆、河西走廊傳入中國內地。石榴的種植技術從西域傳入中原。西晉時,中原地區已廣爲種植。北魏孝文帝時期,西域的胡谷虜小麥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這一時期的經濟交往,以“絲綢之路”爲依託,溝通和連接了中原王朝與西域、中亞、西亞及歐洲國家的往來與交流,在經貿往來的過程中雙方實現了互惠互利,對各自經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與西域、中亞、西亞、南亞等地在政治、經濟上密切往來的同時,文化交流也有着深入的發展。此時,雙方的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以佛教爲代表的文化進一步深入到中國內地,已經傳播到大江南北,在當時中國信衆很多,大批的西域僧人東來傳譯經法。同時,亦有許多佛教徒赴西域各地尋求經法。
前秦國王苻堅平定西域之時,曾得到高僧鳩摩羅什,後來就是這位高僧參譯了大量佛經。北魏的皇帝親自宣講佛法,南朝梁帝曾爲修佛出家。由於皇帝的提倡,佛教在中國大興。去西方尋求佛法也得到了中原王朝統治者的支持。北魏統治者由於崇信佛教,派人去西方取經,歷時四年,取回寶典一百七十部。這是最早的關於西天取經的故事。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並廣泛傳播,祆教在北魏時期也開始傳入中國,在西域各地尤其盛行。祆教又稱拜火教,最早興起於古波斯,後來被波斯奉爲國教,其間通過“絲綢之路”由中亞經西域傳入河西走廊,進一步傳入中國內地。這也進一步證明西域的“絲綢之路”是中亞與中國內地交流的橋樑和紐帶。
伴隨着“絲綢之路”的興盛和佛教文化的東來,西域的雜技百戲,如魔術、角抵、假面戲等也開始在洛陽流行,現在一些影視劇還能經常重現當年西域人帶的假面。西域歌舞由於其獨特的異域風情,早已風行於朝野。西域音樂也在中原內地開花結果,深受內地人民的喜愛,甚至有人不遠萬里去西域學藝,可見西域音樂在當時的流行。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後,紙就通過河西走廊傳到西域,後經波斯商人和粟特商人的經貿往來,中國紙開始出現在中亞和西亞地區。
就這樣,兩晉南北朝時期,西域與中原在經濟上互補並形成了統一的、有機的經濟體。在文化方面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了良性的交流與互動。可以說,“絲綢之路”將西域與中原內地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絲路的暢通,無論是給西域諸國,還是給中原王朝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中原內地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地區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斷交流,豐富和開闊了中原內地人民的眼界,也使得中亞西亞各國對中國有了一定的瞭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