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五節 明朝利用“絲綢之路”開拓睦鄰友好

元末中原大地起義軍並起,逐漸形成有實力的割據勢力,直至朱元璋一統江山,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這時候元順帝北逃蒙古,勢力逐漸衰落,其活動範圍僅限於漠北、西北等地。西域等地也先後發生了變化,明朝西鄰逐漸形成爲相互對立的兩大地區。西部以農業經濟爲基礎,信奉伊斯蘭教,以布哈拉、撒馬爾罕城爲中心活動區域,自稱察合臺人,後建立中亞強國,被稱爲帖木兒王國。東部以牧業爲基礎,保持蒙古傳統文化,以別失八里城爲中心活動區域,自稱蒙兀兒人,後以別失八里建都,史稱東察合臺汗國,也稱別失八里國。兩大王國相互征戰,但都與大明朝交好。明朝爲了保護西域貿易和西北邊陲的安全設立了羈縻性衛所制度。

羈縻性衛所制度保護“絲綢之路”的商貿

明初,察合臺汗國瓦解後,內部紛爭不斷,導致西域各部紛紛向大明朝示好。明朝保國安民,求實求穩的睦鄰友好政策吸引了西域與中原王朝的往來。嘉峪關以西的“絲綢之路”是連接大明朝和西域各派的橋樑。明朝對於西域的外交政策是遠交近撫,明朝立國後最先與中亞的帖木兒王朝建立聯繫,但是建在其必經之路上的別失八里國認爲帖木兒王朝這樣做是想和明朝結盟,對別失八里不利。爲此,別失八里扣留明使,使之失去與帖木兒的聯繫,爲了減輕壓力,別失八里也逐漸開始與明朝交好,以便以此對抗帖木兒。

明朝統治者看透了兩國的心思,與這兩國都展開友好往來,不厚此薄彼,對於雙方發生的爭鬥和戰爭予以勸和。西域兩大國的和平相處是絲綢之路暢通、朝貢貿易順利進行的保障,而明朝的精心維護也對絲綢之路的暢通發揮了重要作用。

明成祖永樂初年,明王朝置羈縻性衛所於哈密。明朝不同於以往的王朝,它不派駐軍,也不派官,而由哈密忠順王及其部屬管理衛所事務。大明朝設立哈密衛,對外可以控制西域各國,對內可以保衛甘肅河西走廊。哈密對外連接罕東、赤斤、苦峪等七衛,互爲脣齒;對內連接甘肅等衛,代爲內援,哈密有事即可預警,大明和西域各部共同救護。哈密衛與甘肅相互依存,是明朝統治者根據國力和西域政情所建立的一種新制度,確保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西域朝貢貿易的順利進行。

明朝開設哈密衛是一種重要舉措,以哈密領西域朝貢,以關西七衛作西陲屏蔽,其軍事意義也顯得非常重要。但是它不是爲了震懾西域各部,而是保護“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維護西北尤

其是甘肅等地的安全與穩定,其藩籬作用更不可小覷。哈密衛與一般羈縻衛所的不同,在於其對明朝的重要性,而衛的重要性不在於其人數、規模,而在於其守護哈密國的重要地位。當哈密衛失去國土,寄居甘肅時,其維繫哈密衛與明朝之間藩屬關係的重要方式朝貢貿易也就日趨衰落。鑑於衛所制度的初衷,對於它的軍事的提升,明朝統治者並不在意,任用的哈密王也主要以察合臺後裔貴族爲主。哈密王一般懦弱無能,只貪圖享樂,並胸無大志,處理日常事務的主要是旁邊的親信貴族,因此哈密統治者平庸無能,但是貴族掌握着實權。這樣的哈密國更易於被大明朝朝廷所控制。

明朝設立的羈縻性衛所制度,主要是由當時明朝和西域各國的國情所決定的,明朝採取了遠交近撫的外交政策,給予厚禮以結雙方友好往來。在哈密設置衛所等,保障了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促進了民族間的往來、商貿的交易,在明朝對外開拓睦鄰友好外交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陳誠四次出使西域,廣結睦鄰友好

陳誠,江西吉水縣人,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公元1394年考中進士,授吏部外交官之職。他曾先後出訪安南,以解決明朝與安南的邊界糾紛,由於處理得當,有力有禮有節,遂得到大明皇帝重用。

公元1369年,太祖朱元璋攻下陝西,任命馮勝爲徵西將軍,進一步奪取甘肅,討伐帖木兒。公元1374年,撒裡畏兀兒國(今甘肅和新疆接壤處,位柴達木盆地之西)派使者前往南京朝貢,明朝在撒裡畏兀兒設立兩衛,後來發生內亂,兩衛形同虛設,逐漸被廢。公元1392年,太祖派人前去西域古國哈烈(今阿富汗西部之赫拉特),施以金帛,但是哈烈仍不願臣服。太祖派人前去撒裡畏兀兒的使節在中途也被哈烈扣押。後來朱元璋兩次用兵,才使得哈烈臣服。

公元1396年,太祖朱元璋應撒裡畏兀兒國國王的請求,要派儒家學識深厚的能文能武的大臣出使西域,左右大臣都保薦吏部外交官陳誠擔當此任。陳誠毅然率使團出使,這是他第一次出使西域。陳誠每到目的地,即宣講大明皇帝詔書,安撫各派,並且重新設立安定、阿端、曲先三衛(今甘肅敦煌南部)。

鑑於明朝的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公元1410年,撒馬兒罕、失剌思、俺的幹、俺都淮、吐魯番,火州、柳城、哈實哈兒等國都派遣使臣隨同哈烈使臣進京,進貢獅子、西牛、西馬、文豹。爲了向西域諸國表示謝意,永樂帝派陳誠去西域拜會答謝各國,這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1413年,陳誠一行從北京出發,經涿州(今河北省涿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渡黃河至陝西華山,抵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又經成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涇川(今甘肅省涇川縣)、蘭州(今甘肅省蘭州市),穿過河西走廊,出嘉峪關,自玉門進入西域。首站哈密,之後陳誠依次訪問了魯陳城、火州、鹽澤城、崖兒城、吐魯番、于闐、別失八里、養夷、渴石、卜花兒、達什幹、賽蘭城、沙魯海牙、迭失迷城、撒馬兒罕,終站晗烈,共十七國。公元1415年冬,陳誠返回北京,歷時三載,行程三萬裡,向朝廷呈送《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獅子賦》等自己編撰的書籍。

隨陳誠等返程的還有各國的使團。爲了表示對明王朝的忠誠,哈烈、撒馬兒罕、別失八里、失刺思、俺的幹、俺都淮、吐魯番、火州、柳城和哈實哈兒等國不僅遣使朝貢,還派了龐大的經貿代表團來中國通商互市,其中哈烈、撤馬兒罕、別失八里等國的使團多達三百人。公元1416年,明王朝派陳誠等送璽書、文綺、彩幣、布吊、瓷器、茶葉回報,以示安撫和親善,並護送朝貢使團回國,這是陳誠第三次出使西域。

公元1418年10月,明王朝再次派陳誠護送哈烈國國王沙哈魯和撒馬兒罕國國王兀魯伯派遣的朝貢使臣阿爾都沙回國,這是陳誠第四次出使西域。

公元1424年,永樂帝朱棣第五次派陳誠出使西域諸國,進行國事訪問。陳誠使團抵陝西,經甘肅,即將出塞之際,永樂帝朱棣病逝。仁宗朱高熾即皇帝位,他的外交政策和朱棣的截然不同,這位皇帝開始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停掉了自鄭和下西洋以來而正在建造的取保之船,召西域使臣回京。因此,尚未出關的陳誠等人,又回到了北京。

陳誠自洪武太祖開始至永樂帝期間,前後四次出使西域,其中艱辛非旁人所能體會。在西域的外交活動中,陳誠認真考察,筆耕不輟,將西域諸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武備、宗教以及民族、風俗、建築、飲食、衣飾、語言,乃至城廓、山川、湖泊、氣候、物產等,著成《西域行程記》,其中有紀行詩九十三首,《西域番國志》五十七則等。這些重要典籍對於當時明朝政府瞭解西域提供了很好的便利,也爲後世人們瞭解西域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資料。

在四次出使西域的外交生涯中,陳誠爲了大明朝與西域的睦鄰友好、文化溝通、商貿往來及和平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明朝在西北外交戰線的重要人物。

(本章完)

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四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基本原則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延伸閱讀(二)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短暫過渡的“絲綢之路”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三節 配套的政策措施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第二節 “一帶一路”戰略的合作機制附錄_五、合作機制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三節 交流溝通,促進認同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四節 元朝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二節 搭乘便車,達成共識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古“絲綢之路”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四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基本原則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二)附錄_前言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延伸閱讀(二)附錄_前言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五節 互尊互信,合作共贏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二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背景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四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基本原則附錄_一、時代背景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唐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期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一節 秦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期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一節 中國引領,世界參與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四節 我國各地方積極響應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四節 隋唐時期的“絲綢之路”重現輝煌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六節 清朝確立了現代“絲綢之路”的前身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二節 漢朝開闢與鞏固“絲綢之路”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四節 我國各地方積極響應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四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基本原則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延伸閱讀(一)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五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偉大意義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二)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四節 有序推進,有效落實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二)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二節 推動項目建設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一)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四節 我國各地方積極響應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延伸閱讀(一)附錄_五、合作機制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唐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期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四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基本原則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二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背景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五節 明朝利用“絲綢之路”開拓睦鄰友好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二節 漢朝開闢與鞏固“絲綢之路”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四節 有序推進,有效落實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唐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期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二)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一節 中國引領,世界參與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六節 清朝確立了現代“絲綢之路”的前身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三節 交流溝通,促進認同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五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偉大意義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延伸閱讀(二)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一)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二)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一節 秦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期附錄_三、框架思路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延伸閱讀(一)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二節 推動項目建設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四節 隋唐時期的“絲綢之路”重現輝煌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延伸閱讀(一)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四節 隋唐時期的“絲綢之路”重現輝煌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短暫過渡的“絲綢之路”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二節 推動項目建設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一節 簽署合作框架附錄_六、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五節 明清海上絲綢之路盛極而衰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一)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五節 明朝利用“絲綢之路”開拓睦鄰友好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三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概念及內涵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延伸閱讀(二)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三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概念及內涵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二節 推動項目建設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一節 中國引領,世界參與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延伸閱讀(一)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第二節 “一帶一路”戰略的合作機制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二節 搭乘便車,達成共識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二節 漢朝開闢與鞏固“絲綢之路”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五節 明清海上絲綢之路盛極而衰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三節 配套的政策措施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五節 互尊互信,合作共贏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五節 明朝利用“絲綢之路”開拓睦鄰友好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五節 互尊互信,合作共贏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二節 推動項目建設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古“絲綢之路”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唐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期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延伸閱讀(一)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二節 搭乘便車,達成共識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二節 搭乘便車,達成共識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三節 配套的政策措施附錄_前言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二節 魏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期附錄_一、時代背景附錄_四、合作重點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二節 漢朝開闢與鞏固“絲綢之路”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第三節 “一帶一路”戰略的交流平臺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一節 簽署合作框架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一節 中國引領,世界參與附錄_六、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附錄_二、共建原則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一節 中國引領,世界參與附錄_四、合作重點
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四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基本原則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延伸閱讀(二)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短暫過渡的“絲綢之路”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三節 配套的政策措施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第二節 “一帶一路”戰略的合作機制附錄_五、合作機制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三節 交流溝通,促進認同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四節 元朝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二節 搭乘便車,達成共識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古“絲綢之路”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四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基本原則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二)附錄_前言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延伸閱讀(二)附錄_前言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五節 互尊互信,合作共贏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二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背景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四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基本原則附錄_一、時代背景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唐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期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一節 秦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期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一節 中國引領,世界參與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四節 我國各地方積極響應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四節 隋唐時期的“絲綢之路”重現輝煌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六節 清朝確立了現代“絲綢之路”的前身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二節 漢朝開闢與鞏固“絲綢之路”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四節 我國各地方積極響應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四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基本原則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延伸閱讀(一)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五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偉大意義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二)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四節 有序推進,有效落實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二)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二節 推動項目建設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一)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四節 我國各地方積極響應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延伸閱讀(一)附錄_五、合作機制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唐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期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四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基本原則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二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背景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五節 明朝利用“絲綢之路”開拓睦鄰友好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二節 漢朝開闢與鞏固“絲綢之路”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四節 有序推進,有效落實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唐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期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二)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一節 中國引領,世界參與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六節 清朝確立了現代“絲綢之路”的前身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三節 交流溝通,促進認同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五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偉大意義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延伸閱讀(二)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一)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二)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一節 秦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期附錄_三、框架思路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延伸閱讀(一)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二節 推動項目建設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四節 隋唐時期的“絲綢之路”重現輝煌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延伸閱讀(一)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四節 隋唐時期的“絲綢之路”重現輝煌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短暫過渡的“絲綢之路”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二節 推動項目建設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一節 簽署合作框架附錄_六、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五節 明清海上絲綢之路盛極而衰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延伸閱讀(一)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五節 明朝利用“絲綢之路”開拓睦鄰友好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三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概念及內涵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延伸閱讀(二)第一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_第三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概念及內涵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二節 推動項目建設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一節 中國引領,世界參與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延伸閱讀(一)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第二節 “一帶一路”戰略的合作機制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二節 搭乘便車,達成共識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二節 漢朝開闢與鞏固“絲綢之路”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五節 明清海上絲綢之路盛極而衰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三節 配套的政策措施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五節 互尊互信,合作共贏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五節 明朝利用“絲綢之路”開拓睦鄰友好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五節 互尊互信,合作共贏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二節 推動項目建設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古“絲綢之路”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三節 唐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期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延伸閱讀(一)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二節 搭乘便車,達成共識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二節 搭乘便車,達成共識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三節 配套的政策措施附錄_前言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二節 魏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期附錄_一、時代背景附錄_四、合作重點第二章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_第二節 漢朝開闢與鞏固“絲綢之路”第四章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_第三節 “一帶一路”戰略的交流平臺第五章 “一帶一路”的成果展現_第一節 簽署合作框架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一節 中國引領,世界參與附錄_六、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附錄_二、共建原則第六章 “一帶一路”的前景展望_第一節 中國引領,世界參與附錄_四、合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