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涉及國家衆多,文化背景各異,發展程度不一,推進起來面臨巨大挑戰。目前,“一帶一路”建設已進入務實合作的新階段,邁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新臺階,中國將與沿線國家一起不斷明確“一帶一路”合作的目標與願景,增進彼此理解與認同,全面推進項目落實,將福祉惠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
交流溝通
“一帶一路”倡議的宣傳、推廣與接受需發揮沿線國家政府、媒體和公衆的影響力,通過全方位和多層面的接觸、交流和互動,傳遞傳播“絲路精神”和合作理念,促進增信釋疑、凝聚共識,推動實現國家間政治互信、政策協調。
爲使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應加大在國際上推介“一帶一路”內涵、目標和任務等方面內容的力度,尤其是發揮主題論壇、研討會、博覽會等對增進理解、凝聚共識、深化合作上的重要作用。同時特別是要突出“一帶一路”戰略如何能夠使沿線國家民衆受益,邀請沿線國家的普通民衆來我國參觀訪問,增進民間交流尤其是青年學生交流和民衆友誼,爭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的最大民意基礎。
“一帶一路”建設應着重加強沿線國家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及專業從業者等相關人員的交流與協作。其中主要途徑包括:
第一,建立開放性的政策研究網絡,統籌利用國內國外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資源,通過推動沿線重點國家政府官員、高校
和科研機構研究者等有關方面的合作,建立形成國際範圍內“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的研究諮詢網絡的主體框架,發揮協同效應,形成合作合力,從而增進理解,累積信任,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政策諮詢服務與支撐。
第二,建立常態化政策對話機制,組織舉辦年度“一帶一路”國際發展高層論壇,介紹和分享中國以及有關國家的發展理念和經驗,就“一帶一路”建設和相關國際發展問題進行深入研討,力爭打造成沿線國家政府、產業、學術和研發等各界對“一帶一路”進行綜合研討的高端平臺。
第三,建立政商學各界互動交流機制,重點支持沿線國家官員、學者和專業作者開展訪問、研究和培訓,聯合召開學術研討會,共同發表成果,進行成果交流,及時反映沿線國家的困難、問題、期待與利益訴求,提出共同解決對策方案等。
促進認同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和積極響應。但是受當前國際上覆雜政治因素的影響,部分國家心存疑慮尚在觀望等待,有的則出現誤讀甚至曲解。因此,利用國際社會對古絲綢之路的認同感,多措並舉,增強新時期“一帶一路”的可信度和感召力,消除部分國家的觀望、疑慮心理,促進各國人民的理解支持、認同參與、協調配合,顯得尤爲重要。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真正建立起多樣化利益的整合和鞏固堤壩,是促進各國理解、共識與認同的關鍵所在,這也是“一帶一路”政策溝通的最終落腳點,併爲“一帶
一路”長期發展繁榮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避免短視的項目化驅動思維,不能僅僅滿足於搞一錘子買賣,更不能人走茶涼,而是要着眼於長遠打算,通過體制、制度和機制的設計,將“一帶一路”的具體項目與雙邊、多邊、地區和國際機制設計結合起來。
正如習主席所說,“一帶一路”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要集中力量辦好這件大事,使沿線國家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
2014年以來,從俄羅斯的索契到蒙古國的烏蘭巴托,從印度到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從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到APEC領導人北京會議,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就“一帶一路”建設與各國領導人深入交換意見,有力地推動了“一帶一路”理念在國際上的理解和認同,讓“一帶一路”更加深入人心。
到目前爲止,中國已經與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卡塔爾等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與科威特簽署了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與絲綢城有關合作的備忘錄,與俄羅斯簽署了地區合作和邊境合作的備忘錄。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區域內合作機制正在不斷完善、蓬勃發展。在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亞洲合作對話、亞信會議、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等一批多邊合作機制中,“一帶一路”獲得了更多的支持者和參與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