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

天力靈示: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過完全落單的經驗,你突然發現你跟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失去了關係 ——你完全被孤立了。你的心中沒有任何思想和情緒,它們全被封閉住了;你沒有任何出口,沒有任何人可以投靠;所有的神和天使都從雲端消失了,你感覺到徹頭徹尾的孤獨。

但寂然獨立是完全不同的一種狀態,寂然獨立之中自有美。你必須活在寂然獨立的狀態。人如果能徹底超脫社會結構裡的貪婪、羨慕、野心、傲慢、成就或地位 ——當他從這些東西解脫出來時——他就是徹底寂然獨立的。這種狀態跟孤獨截然不同,因爲裡面有活躍的能量和深刻的美感。

寂然獨立不是孤獨。雖然我們都是人,我們還是會透過國家主義、種族和種姓制度以及階級區分 ——會助長孤立和孤獨的方式 ——豎立起一道與鄰人之間的藩籬。

陷入孤立和孤獨中的心,永遠無法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宗教。它也許有信仰、理論、概念和公式,它也許試圖認同所謂的上帝,但是對我而言,宗教與信仰、僧侶、教會或所謂的經書都無關。只有當我們瞭解了什麼是美,才能體認什麼是真正的宗教;若想了解美,你就必須保持寂然獨立。只有當心處在徹底空寂的狀態時,才能明白什麼是美。

寂然獨立顯然不是孤立,也不是一種特殊的狀態。如果有特殊感,一定會渴望某種程度的卓越性,而寂然獨立卻需要高度的感受性、理解力和智慧。寂然獨立意味着心已經解除了所有形式的影響,因此不再受社會的染着。若想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宗教,就必須獨立於物外,也就是爲自己去發現那個超越時間的不朽境界。

認識孤獨。孤獨與寂然獨立是截然不同的。穿越了孤獨,才能進入寂然獨立的狀態。一個還認得出孤獨的人,不可能瞭解什麼是寂然獨立。你現在是不是處在孤獨的狀態?我們的心尚未完整到可以保持寂然獨立。因爲心智的整個過程都是四分五裂的。一個四分五裂的心是不可能認識空寂的。

空寂與集體無關,它不受集體的影響,也不是集體的產物。它不是像心智這樣的組合體,心智活動本是集體的產物。心智就是世世代代累積下來的一種產物。它永遠不可能寂然獨立,它永遠無法認識空寂。但心若是能覺察到孤獨的所有內涵,就會發現空寂的狀態,那時他才能體會超越度量的境界。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依靠,我們渴望有伴侶、有朋友,我們只想活在界分的狀態裡,而這個狀態裡一定有衝突矛盾。寂然獨立的狀態裡沒有任何衝突,但心智永遠無法覺知到它或瞭解它,心智只知道什麼是孤獨。

寂然獨立之中自有純真。大部分的人從未嘗過寂然獨立的滋味。你或許會搬到山上過着遁世的生活。可是你雖然獨自一人,心中仍然充滿着經驗、概念以及你所學到的知識。基督教的隱修士即使住在洞穴裡,也無法寂然獨立,他仍然抱持着對耶穌的信仰,仍然受到各種的信念、教條和神學的制約。同樣地。印度的苦行僧雖然過着遺世獨立的生活,卻無法獨立於物外,因爲他還是活在記憶裡。我所謂的寂然獨立指的是徹底擺脫過去的一種心態,只有這樣的心纔是有美德的,只有這樣的心纔是純真的。或許你會說:“你的要求太高了。在目前的亂世裡,人怎麼可能過這樣的生活呢?我們每天都要上班,賺錢。養小孩,等等。”但是我認爲我剛纔所說的一切都是跟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否則這些話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你知道,從寂然獨立的狀態裡會生出一種富有活力的美德,這種美德會帶來超乎想象的純真和溫柔的感覺。其實人是否犯錯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保持獨立。不受社會的染着。因爲只有這樣的心才能覺知到那個超越語言、名相及種種投射的境界。

寂然忘我的人才是純真的。導致痛苦的原因之一,就是那份壓倒性的孤獨感。你也許有人陪伴,也許對神有信仰,或者擁有淵博的知識,在社交上十分活躍。無止境地談論政治上的八卦 ——大部分的政客都喜歡談八卦 ——但這股壓倒性的孤獨感仍然存在。因此人才會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並且發明出了各種意義。但孤獨仍然存在。因此你能不能在毫不比較的情況下如實地看着它,既不想逃避它,也不想掩蓋它?然後你就會發現那孤獨逐漸演變成一個截然不同的東西。

我們都是文化、宣傳、心理遺產和種種制約的產物。我們無法寂然無我,因此我們都是二手人類。當一個人寂然忘我時,他就不再屬於任何一個家庭、國家、文化背景或約定了,他會有一種局外人的感覺 ——活在所有的思想、造作、家庭和國家之外。這樣一個獨立於物外的人才是真正純真的。這份純真能夠使我們從痛苦之中徹底解脫出來。

創造出一個新世界。如果你想創造出一個新的世界、新的文明、新的藝術形式,或任何一種不受傳統染指的新東西 ——亦即擺脫掉所有的恐懼和野心,創造出一個屬於你我的新社會,其中不再有你我之分,而只有“我們”——那麼心是不是得徹底變成一個無名氏,也就是處在寂然忘我的狀態裡?這是不是意味着心必須反叛那些想要臣服及獲得尊崇的慾望?因爲受到尊崇的人都是平庸之人,平庸之人一定有許多欲望。他的快樂必須仰賴他的鄰居、他的上師、他的《薄伽梵歌》、他的《聖經》或他的基督說了什麼。他的心從來無法獨立自主。他永遠有人或觀念陪伴着他。

因此我們必須弄清楚外境的影響和干擾是什麼,也就是去發現與無名氏相反的自我是什麼。如果認清了這一切,就會生起另一個問題:不受外境影響,也不受自己或他人經驗影響的無染之心,能不能在當下立即出現?只有當這樣的心境出現時,才能建立起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會。

寂然獨立的狀態裡沒有任何恐懼。心若是能擺脫所有的影響和干擾,徹底保持寂然獨立,創造性就會產生。

現在越來越多的技術都在發展出來 ——透過各種宣傳、強制、模仿來影響人心……無數的著作都在教人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有效地思考、如何造房子、如何組裝機器,因此我們逐漸失去了開創的能力以及靠自己思考的原創性。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政府都在利用各種手段來影響我們,於是我們就變成了善於臣服和模仿的人。如果我們臣服於某種態度或影響力,自然會抗拒其他的影響力,在抗拒另一個影響力的過程中。不就等於在用負面的方式臣服於它嗎?

心應不應該隨時處在反叛的狀態,以便了解那隨時在干預、控制、塑造和不斷衝撞我們的外在影響力?平庸之心的元素之一就是永遠處在恐懼中,因爲有困惑,所以想得到秩序,想讓自我延續下去,想擁有一個能夠引領它的形式。然而這些形式和影響力都會製造出矛盾與衝突……任何一種揀擇性都屬於平庸的狀態。

心是不是必須擁有洞穿力 ——不去模仿,也不被模塑 ——而且能保持無懼?這樣的心能不能保持寂然獨立,並且擁有創造力?這份創造力不屬於你和我,它是不具名的。

從當下開始。有道心的人是不會去追尋上帝的,有道心的人只關懷社會的轉化。也就是自己的轉化。有道心的人不會去進行各種的宗教儀式,追尋傳統,活在老舊的文化裡,不斷地講解《聖經》或《薄伽梵歌》,無止境地誦唸或遁世。做這些事只是在逃避現實罷了。有道心的人所關切的就是社會的真相以及自己的真相,自己和社會並不是分開來的兩種東西。

爲自己帶來突變,意味着徹底止息貪婪、羨慕和野心,因此他不依賴外力,雖然他就是外力的產物 ——外力指的是他的食物、他的書籍、他的電影,或是宗教上的教條、信仰和儀式等東西。這些東西都是他創造出來的,因此他必須瞭解自己。他便是他所創造出來的社會。因此若想發現實相,他必須先探索自己,而不是去廟裡,或是去崇拜某個偶像 ——不論這個偶像是由雙手還是由頭腦製造出來的。否則他如何能發現那個嶄新的境界呢?

道心是具有爆發性的。我們能不能爲自己去發現什麼是道心?在實驗室裡埋首工作的科學家是真正富有科學精神的,他並不是基於國家主義、恐懼、虛榮、野心或某部分的需求而去做這些事,他只是單純地在做研究。但是一出了實驗室。他就像任何人一樣充滿了偏見、野心、虛榮、忌妒等東西。這樣的心是無法與道心相應的。道心不是從某個權威的核心在運作的,不論這個核心是知識、傳統或經驗 ——一種延續不斷的制約。

道心不是從時間、立即的結果、社會模式裡的立即改革來進行思考……我們可以說道心不是一個注重儀式的心,它不屬於任何教會、組織或思維模式。道心是已經進入未知的心,除了向上一躍之外,你無法進入未知。你不能透過仔細地盤算而進入未知。道心是真正具有革命精神的心,而革命精神絕不是對已知的一種反應。道心是具有爆發性和創造性的 ——這裡指的創造性不是吟詩、設計、建築或音樂中的創造性——這種創造性是沒有對象的。

若想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如果能組成二十到二十五人的小團體,既不需要建立會員制度,也不需要繳會費,只要找個便利的場所一起溫和地探討證悟之道就夠了,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比較明智一些?爲了防止任何一個團體形成排外的現象,每一個成員都可以不時地鼓勵或加入其他的小團體,這樣就不會侷限在褊狹的心態裡了。若想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從這樣的小團體開始做起,或許能創造出一個比較清醒而快樂的世界。

真正的宗教是一種至善的境界,那份愛就像河水一般,不停地流動着。處在那種狀態裡,你會發現你的心已經不再追求任何事物,而停止追尋便是另一個東西的開端。那是一種徹底良善的感覺 ——但不是刻意培養出來的善行或謙卑,而是去發現超越心智的把戲與發明的某種境界。然而只有當你離開了自己挖掘的那個小池塘、真的進入生命之流中,才能辦得到。

第10章 渡3第8章 後臺朋友第23章 我心深處第57章 明心見性第12章 靈心療法第53章 與身體講和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25章 不再評判第49章 理想國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77章 心理陷阱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9章 神性的使者第122章 孩子,我懂你的心情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14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69章 慈悲喜捨(2)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23章 癔症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66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1第43章 學心理的人怎麼養育孩子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24章 擁抱陰影第83章 四梵行2第3章 愛的語言3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6章 天力給我的靈示第35章 讀書會1第15章 靈魂伴侶(3)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91章 讓教育離人更近點,離功利更遠點第68章 選擇1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25章 他心通第19章 是什麼阻礙了我的財富之路第30章 克里希那穆提第90章 慈愛冥想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34章 愛的法則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75章 心靈環保1第39章 用減法生活第123章 成熟第91章 讓教育離人更近點,離功利更遠點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83章 四梵行2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20章 真相第60章 星光體第90章 慈愛冥想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68章 選擇1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83章 四梵行2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8章 後臺朋友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24章 撞客第24章 擁抱陰影第44章 給孩子正能量第52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4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2)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5章 活在當下2第29章 狗屠夫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36章 布財陣3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7章 渡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24章 學會愛自己 贊同自己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16章 渡9第124章 智慧母親的修煉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3章 佛陀3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34章 布財陣1
第10章 渡3第8章 後臺朋友第23章 我心深處第57章 明心見性第12章 靈心療法第53章 與身體講和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25章 不再評判第49章 理想國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77章 心理陷阱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9章 神性的使者第122章 孩子,我懂你的心情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14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69章 慈悲喜捨(2)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23章 癔症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66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1第43章 學心理的人怎麼養育孩子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24章 擁抱陰影第83章 四梵行2第3章 愛的語言3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6章 天力給我的靈示第35章 讀書會1第15章 靈魂伴侶(3)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91章 讓教育離人更近點,離功利更遠點第68章 選擇1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25章 他心通第19章 是什麼阻礙了我的財富之路第30章 克里希那穆提第90章 慈愛冥想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34章 愛的法則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75章 心靈環保1第39章 用減法生活第123章 成熟第91章 讓教育離人更近點,離功利更遠點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83章 四梵行2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20章 真相第60章 星光體第90章 慈愛冥想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68章 選擇1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83章 四梵行2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8章 後臺朋友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24章 撞客第24章 擁抱陰影第44章 給孩子正能量第52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4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2)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5章 活在當下2第29章 狗屠夫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36章 布財陣3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7章 渡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24章 學會愛自己 贊同自己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16章 渡9第124章 智慧母親的修煉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3章 佛陀3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34章 布財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