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克里希那穆提

“通神學會”是一個創立於19世紀末期的宗教研究組織,其創始者是俄國傑出的神秘主義者勃拉瓦茨基夫人。這個組織的主旨在於促成超越種族、性別、膚色、階級和宗教派別的同體大愛,其研究範疇涵蓋了卡巴拉猶太密教、諾斯迪密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各種玄學體系。

生於1895年的克里希那穆提(jiddukrishnamurti),是印度的一個婆羅門家庭中的第八個孩子。據說他從小就具有透視眼及天眼通的能力,是個看似迷糊而實則大智若愚的孩子。1909年當他年滿十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和弟弟尼亞到“通神學會”印度總部附近的沙灘遊玩。當時“通神學會”的負責人是英國著名的社會改革者及思想家安妮?貝贊特,另外一位負責人則是歐美最著名的眼通權威賴德?拜特,據說他能看見靈界衆生以及人體的靈光,還能從靈光判斷一個人的靈性進化程度,其著作頗多,相當受西方玄學界的尊崇。當時“通神學會”在歐美造成一股尋找新彌賽亞的旋風,上流社會的紳士淑女紛紛加入這個學會,而尋找彌賽亞的任務便自然落在這兩位負責人的身上。克里希那穆提與尼亞毫無預警地巧遇漫步於沙灘上的賴德?拜特,並受到賴德?拜特透視眼的青睞而被譽爲擁有最純淨靈光的彌賽亞候選人。這樣的因緣際會令這兩個印度男孩的命運從此徹底改觀。

“通神學會”得到克氏父親的首肯,把兩個男孩接到印度總部加以悉心照料及嚴格訓練,準備培養出未來的救世主。經過多年的明星式待遇及英式貴族教育的薰染。克里希那穆提與尼亞仍然保有害羞、體恤及溫柔的特質,內在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1922年8月,克里希那穆提開始進入急劇的拙火覺醒過程,這股由空性中生起的大能,在短短三四個月的時間裡,開始快速地淨化他的脈輪。那是一場冷熱交戰、大死與重生的激烈轉化歷程。過程中克氏的神識曾離開身體飄浮到屋外的一棵胡椒樹上,而讓他嚐到了宇宙大愛的滋味。1925年11月。尼亞因病去世,克氏在極度哀傷中進入了更深的悟境。故而推翻了過去所有的通靈經驗,發展出獨立無染的般若智慧。1929年8月,來自全球的信衆正準備聆聽這位新救世主的演說時,克氏竟然宣佈解散爲他專門設立的“世界星社”;

。他要求學會退還所有信徒的捐款。拒絕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並且宣佈真理不在任何宗教組織中。下面這段話代表了他終生不移的立場:

我認爲實相是無路可循的,你不能透過任何宗教派別或方法而達到它。既然實相是無限、不受任何制約、無路可循的,當然也就不需要人爲組織了。沒有任何組織有權力強制人依循特定的道路。如果你們做了這件事,實相就會變成僵固的教條,同時也會變成那些懦弱之人和不滿足之人的玩物。實相無法屈就於人,人必須透過自己的努力來親近它。高山無法自動移到你的腳前,你必須不畏艱險地穿越山谷、攀過懸崖峭壁,才能到達山頂……我只關切一件事。那就是幫助人類得到無條件的終極解脫。

這段宣言令“通神學會”在自創的尷尬劇中日漸沒落,克氏也從衆人期待的救世主轉變成無人理睬的無名氏。在長達八年的隱居生涯裡,克氏的悟境更加深化。而他所要傳達的真理也開始透過直言不諱的演說傳遞到全世界。這位世界導師直到九十歲過世之前,一直未曾間斷地在歐美及亞洲向衆人提出他的見解與質疑。他的演說總是信手拈來,沒有任何講稿便自然而然涵蓋人生所有的層面。他的用詞如行雲流水,優美而深富詩意。雖然他的語彙單純而直接,但是在初次閱讀時卻很難理解。他曾經說過:“你必須熟悉我的語彙以及背後真實的含意。”他所採用的名相諸如愛、自由、真相、實相、熱情、智慧、寂然獨立、洞見、道心、突變,等等。都包含着終極實相的意味在內,亦即佛家所說的無我及空寂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讀者未經咀嚼就把他的話語生吞下去,很可能出現心智上的消化不良反應,但如果有一些佛學基礎,就能很快地領略他話中的真諦。或許桑都仁波切對克氏思想的評論是最貼切的,他說:“基本上,佛陀通常會從兩個不同的層次——相對與究竟——來因機施教。但克氏不肯妥協,他所指出的解脫途徑乃是要頓超時空,在當下立即產生心智上的突變。”不過這種“理入禪”的形式和中國、日本的禪宗是大異其趣的。表面上看來,克氏的教誨狀似哲學推演,仔細探究之下卻發現他採用的是隻破不立的中道實相觀。他不向任何組織、權威、方便法門和意識形態妥協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幫助人類掙脫一切的束縛,因爲他認爲漸悟漸修太奢侈,太便利了,人類的頭腦所製造出來的災難和可能發生的浩劫,已經不容許耽溺和拖延;他認爲當下立即解脫是可以做到的事,這顯示出他對人類潛能給予了最高的肯定。雖然他在1980年曾表示其教誨的影響力“小之又小”,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諸如肯恩?威爾伯、佩瑪?丘卓、阿瑪斯或《平常禪》的作者艾茲拉?貝達,都認爲克氏對他們的影響甚巨,更遑論無數受惠於克氏的各界精英及一般讀者。

他雖然試圖超越所有宗教派別的制約,卻被印度的佛家學者視爲正宗佛法及吠檀多哲學的現代傳法者。甚至有人認爲他是龍樹菩薩的再現。在西方世界,他的教誨是美國兩百多所大學的選修課程,同時也是英國、法國與德國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在西方人的眼裡。克氏的思想被視爲蘇格拉底問答法的復興者,也有人舉出柏拉圖思想來闡明克氏的論述,不過超個人心理學者肯恩?威爾伯堅持克氏是“無法被定位的至上解放者”。

且來聽一聽這位至上解放者的教誨:

你知道,我們很少有人真的知道如何去思考,大部分的人只是重複着我們的書本上讀到的東西,或是別人告訴我們的事,我們的思想只是自己有限經驗的結果。

人心也會有多層脂肪。它不想被詢問或打擾,然後就漸漸睡着了。

一位出家人外表上活得非常簡單;

。內心可能極爲複雜,他拼命培養美德,希望見到真理、上帝。

你難道不應該與環境抗爭嗎?你的父母相信的事、你的社會背景、你的傳統、你吃的食物、你身邊的人事,譬如宗教、傳教士、有錢人、窮人等。這一切都是你的環境。你難道不應該質疑它、突破它、革新它嗎?如果你不革新,只是接受你的環境,你也會有一種平安,一種僵死的平安。但是如果你努力去突破你的環境,並且親自去探索什麼是真相,你就會發現另一種平安,一種不再停滯的平安。跟環境奮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必須要做到。因此平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了解並突破你的環境。從中你自然會得到平安。但是你如果以無條件接受環境的方式來求得平安,你會被催眠,既然這樣。你不如死掉。因此,這就是爲什麼在你年幼時就要有改革的想法,否則你只會腐敗,不是嗎?

只要有恐懼,就沒有喜樂,沒有創造力。

重點是你們這些生活小康、有機會去發現智慧的人。你們是否能革新並創造一個新社會?新社會必須靠你來形成,不靠任何其他的人。你知道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這份革新的精神。這股去突破、探索的衝動。這份精神纔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讀社會學的書籍,學社會科學,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心智如何運作,你就無法真正瞭解社會是什麼,因爲你的心智就是社會的一部分,它就是社會。你的反應、你的信仰、你的廟宇、你穿的衣服、你做與不做的事情等等,社會就是由這一切事物造成的,它就是你的心智的複製品。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你適應社會模式,相反,它是要幫助你完全地、深入地、充分地瞭解所有事物,然後從社會模式中突破,如此你就不會成爲一個傲慢的人;但因爲你是真正天真的,所以你具有信心。

你是否注意過自己爲何對朋友生氣?這是同樣的過程重演,因爲你對他有所期望,如果這份期望不滿足,你就失望了,這意味着:在內心裡,在心理上,你是依賴那個人的。因此每當心理上的依賴產生時,一定也存在沮喪,從沮喪不可避免地會衍生憤怒、背痛、嫉妒及各種形式的衝突,這就是爲什麼在你年輕時一定要了解這些問題的原因,同時你必須以自己的全心全意去愛一個東西。譬如一棵樹、一隻動物、你的老師、你的父母,然後你纔會發現沒有衝突與恐懼是什麼意思。

如果一個人要觀察心智的障礙,那麼不只是表面上的障礙,連潛意識裡的障礙都要加以觀察。你觀察它卻不去責難,你的心就可以超越它們,這種不尋常的超越行動就會帶領你抵達真理。

你必須體驗它,觀察在習性中,一個人的心是如何希望保持沉睡,如何希望不受干擾。大部分人的心智永遠都在慣性的模式中活動,而年長後這會變得更糟。

所以你可能對錯誤的事認真,但是如果你真的開始探索認真到底是什麼意思,那麼你就會發現,有一種不是假象或特定模式所能類比的認真。你的心如果不再追求結果與目的,這種認真就降臨了。

這種被特定的文化或文明所侷限及牽引的整個過程。就可以稱爲“命運”。

一個圓融的人,他的意識是自由的。當一個人圓融無礙時,他是沒有必要守規矩的。圓融意味着生命各個層面的統合。

要達到統合的境界就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規範。也就是說。如果我在做一件好事,做一件本質誠實的事,一件真正美好的事,而且全心全意來做它,那麼我的心中就沒有衝突,我也就不只是在服從某個重要人物了;

你知道,如果你能愛。就沒有規範的需要,不是嗎?愛會帶來富有創造力的瞭解。其中沒有抗拒也沒有衝突,但是要在愛中得到這種徹底的統合,你必須有深切的安全感和自在感,尤其當你年輕時更要有如此的感受。

你明白。如果你護持父母只因爲你認定那是你的責任,那麼你的護持只是市場上的交易行爲,而沒有真實的意義,因爲其中並沒有愛。

可惜我們並不想迎接生命,我們老喜歡玩安全的遊戲;然而那些玩安全遊戲的人,也死得非常安全,不是嗎?

我不是說世界上沒有偉大的人物,而是因爲你們有模仿偉大人物的本能,你想變得像他們一樣。這就是人心腐化的原因之一,因爲你的心已經落入模式之中。

更進一步來分析,社會並不想要那些靈敏、銳利、具有革命性的人。因爲這種人不可能適應社會既有的模式,他們會粉碎舊有的一切。這就是爲什麼社會希望你的思想合乎它的模式,也就是爲什麼你們所謂的教育總是鼓勵你們去模仿、跟隨與順服。

因此人必須把心中所有累積的想法全部消除,把所有的習慣、所有從模仿得來的美德以及因尋求安全而依賴的事物擺脫,我們的心就不會被自己的思想所侷限。

一個人一旦覺察到自己是遲鈍的、愚笨的,他就不再想做聰明狀。並開始檢視與瞭解自己的愚鈍,這時候他的聰明就被喚醒了。

偉大的事都是從寧靜的心中誕生的。而寧靜的心絕不是從努力、控制與規範之中產生的。

一個人愈深入地參透自己思想的過程,就愈能清楚地瞭解任何形式的想法都受到外在情況限制。當他明瞭這一點,他的心自然而然就非常寂靜,這並不表示他的心進入了睡眠狀態;相反,他的心變得非常靈敏,不再被咒語及重複的語言所麻醉,不再被規範所侷限。這種寂靜的靈敏也是覺察的一部分,如果你再深入去探索,你會發現,在覺察者與被覺察的事物之間是沒有界限的。

然而只是一味地說我們應該或不應該有規範,或應不應該有自由等,卻不去了解規範的整個問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能量會創造它自己的規範。一個尋找真理的人,他自動就會成爲好公民,而不需要依據任何特定的社會或政府的模式。

有智慧的人真正關心的是看清真相以及瞭解問題,而不是從成功或失敗的角度來思考的。只有在我們並不是真的愛自己所做的事情時,我們纔會以成功或失敗的觀點來考慮事情。

人心是被傳統、累積的經驗以及記憶的殘渣影響而逐漸老化的。人心如果能每天都把昨日的記憶忘掉,從過去的所有喜悅及悲哀中重生,這種心纔是清新的、天真的,它是不受任何年齡限制的。如果你失去了這份天真,不論你是10歲或是60歲都找不到神。

要完全無懼,需要極大的洞察力,要對恐懼的整個心理過程及原因都瞭若指掌。

只要你心中存有任何形式及任何程度對安全感和滿足感的需求,你就必定有恐懼。重要的是,你必須對這個過程覺察並且瞭若指掌。(未完待續);

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3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106章 與潛意識溝通的冥想第59章 吸引高靈第50章 “定家神針”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72章 念力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35章 讀書會1第2章 職業倦怠第51章 超渡自己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8章 後臺朋友第9章 靜享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99章 接納孩子的叛逆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39章 用減法生活第4章 夢魘2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58章 內在的豐盛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8章 出於愛去做事2第11章 渡4第2章 愛的語言2第44章 給孩子正能量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18章 清除幼年傷痛的種子第19章 輪迴3第50章 我們到底從哪裡來第99章 接納孩子的叛逆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9章 渡2第12章 渡5第8章 新任務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21章 天力講法第15章 幸福之旅6第4章 夢魘2第77章 心理陷阱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45章 培養靈性孩子第96章 靜待花開第41章 培養陽光寶貝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20章 涅磐的體驗第5章 什麼遮住了太陽與藍天第118章 愛的控制2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72章 念力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89章 食以知心地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43章 六祖慧能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56章 附體現象探秘2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14章 幸福之旅5第29章 參禪開悟2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14章 幸福之旅5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56章 罪孽清理第20章 輪迴4第20章 接納父母第9章 靜享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12章 與天力的連結第25章 自性本空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17章 滋養自己第53章 與身體講和第1章 佛陀(1)第69章 選擇2第24章 擁抱陰影第5章 什麼遮住了太陽與藍天第20章 愛的教育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28章 參禪開悟第26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第7章 渡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第31章 新年大聚會第68章 選擇1
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3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106章 與潛意識溝通的冥想第59章 吸引高靈第50章 “定家神針”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72章 念力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35章 讀書會1第2章 職業倦怠第51章 超渡自己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8章 後臺朋友第9章 靜享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99章 接納孩子的叛逆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39章 用減法生活第4章 夢魘2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58章 內在的豐盛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8章 出於愛去做事2第11章 渡4第2章 愛的語言2第44章 給孩子正能量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18章 清除幼年傷痛的種子第19章 輪迴3第50章 我們到底從哪裡來第99章 接納孩子的叛逆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9章 渡2第12章 渡5第8章 新任務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21章 天力講法第15章 幸福之旅6第4章 夢魘2第77章 心理陷阱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45章 培養靈性孩子第96章 靜待花開第41章 培養陽光寶貝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20章 涅磐的體驗第5章 什麼遮住了太陽與藍天第118章 愛的控制2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72章 念力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89章 食以知心地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43章 六祖慧能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56章 附體現象探秘2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14章 幸福之旅5第29章 參禪開悟2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14章 幸福之旅5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56章 罪孽清理第20章 輪迴4第20章 接納父母第9章 靜享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12章 與天力的連結第25章 自性本空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17章 滋養自己第53章 與身體講和第1章 佛陀(1)第69章 選擇2第24章 擁抱陰影第5章 什麼遮住了太陽與藍天第20章 愛的教育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28章 參禪開悟第26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第7章 渡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第31章 新年大聚會第68章 選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