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四梵行2

當我們面對一個自己非常厭惡的人,更是需要培養心中的愛,這正是我們學習改變內心的好機會。我們被迫去面對某位大多數人都厭惡的人,因此,更應該感謝有這麼好的機會。回憶總是美好的,但是,正當我們面對那個人的時候,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會涌上心頭,譬如:嫌惡、憎恨、忿怒,以及爲我們的負面情緒辯護與合理化等等。當所有的負面情緒生起,正是要學習如何去愛的時候,這是培養慈愛的最佳時機。

最可惜的是,有如此好的機會卻不能夠善於運用。如果目前你的生活中,並沒有令你厭惡的人可以用來學習,那麼,就以每一個人爲學習目標。每一位衆生,無論他們是誰、做什麼工作、或是有何種信仰,都是學習慈愛的目標。也無所謂他們說些什麼、是否對你感興趣或者他們是否存有慈愛之心,那都不重要,唯一重要而必須時刻牢記的是自己的心。“我是否能夠變得有愛心、有包容心,我是否可以沒有忿怒、沒有怨恨。若能如此,那麼在佛法的路上,我就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佛法除了要了解之外,還要能夠品味佛法,在佛法中生活。

每個人隨時都可以處理自己對於他人的反應。因爲人們之間的接觸頻繁,不如意之事常十有八九。如果有人緊閉雙脣不發一語,慈愛是無法在此情況下成長,而且只會培養出怨恨、壓抑、煩惱以及對人、事、物的漠不關心。這些對於我們的心靈淨化,是毫無助益的。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付出全心全意的關懷,才能獲致對自己全然的信賴和心安的成果。

佛陀曾說,衆生修行慈心解脫,當獲得十一種利益前三種利益是:“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假若有人不易入睡,可以確信的是他必定缺少慈愛之心,安眠藥無法解決的問題。慈愛可以辦到。因爲有慈心,在潛意識中不會起煩惱,所以也就沒有惡夢和夢魘。以慈心入睡,必定也以慈心甦醒。因此,每天都能保持着對衆生的慈愛之心。

在睡之前,以“功過格”反躬自省是有用處的。可以只在心裡反省,如果願意的話,當然也可以紀錄下來。在“功過格”上寫着:“今天有多少次感覺到自己對別人流露出慈愛?”另外又寫上:“今天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有多少次感覺到自己有忿怒、傷害、怨恨、排斥、恐怖和焦慮?”然後總計二者功過,如果過多於功就要想辦法改進。一位成功的商人每天都會結算盈虧,如果發現消費者並不怎麼捧場,很明顯地,他的行銷策略必定要有所調整。

這是一種技術。不是天性的缺憾或能力,而是藉由一次又一次地改變自己,直到完全淨化的一項技術。不是因爲其他的人很可愛,事實上也不是;如果是的話,他們早就上生到天界裡。不會降生到這裡來了。人界,是從須彌山底算起,共三十一界的第五界。如果我們人界,只是三十一界中的倒數第五名,那麼,你還能期望什麼?

在人界裡,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而這也是人界的目的。整個人界,正是設計用來長久指導全人教育之學府。不是爲了求安樂,也不是爲了求富貴和財產;不是爲了要成名,也不是爲了要改變世界——人們總是有很多的想像。生活僅僅只是一門全人的教育課程,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門課程,即“心靈的成長與培養”。除此之外。沒有更重要的課程了。正如在花園之中,當雜草圍住了美麗的玫瑰花叢,奪走了所有的養份,使得玫瑰無法開花,也就沒有人能夠享受玫瑰花的美麗和芬芳。最後玫瑰花叢將會因雜草而荒蕪。心靈也是一樣,滋生於心靈的愛,就如同玫瑰花叢。如果我們不除去雜草,不讓花兒展現風采、顯露芬芳——如果我們不除去雜草,而且讓雜草不斷蔓生——最後終將使慈愛如同玫瑰叢一般荒蕪。所謂雜草,就是指忿怒以及所有相關的負面情緒。

大多數人,都在尋找愛他們的人。有些人找到了少數可以彼此相愛的人,但是不幸地,有些人卻找不到,他們因此而愁苦、怨恨。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來,這些苦楚對我們是有助益的。如果我們本身是仁慈的,就會有無數的人圍繞在身旁,因爲每個人都想要得到愛。有人愛我們,並不保證我們就得到了愛;當他們沉浸在愛之中,我們可能完全沒有感覺,頂多只會因爲有人發覺我們是可愛的而感到滿足。這是另外一種的“我執”,使“自我”更爲膨脹。而慈愛衆生,會令我執漸漸消磨。

只要我們愛的範圍能更擴大、能包容更多的人,我們就能擁有更多的愛。所謂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這是非常簡單的數學等式,但是很少人能夠如此看待。每個人都在尋找更多愛他們的人。這是沒有用的,是很荒謬的!但是,在我們的生活裡,就是有這麼多的荒謬!

必先自愛才能愛人。佛陀所說十一種利益接下來是:“天護、人愛。”如果將慈愛之心向外延伸,衆生會受到我們的吸引,不會因我們而產生恐懼。我們之所以慈愛衆生,並非因爲心中有所求,或是衆生有所求,也不是因爲他們值得去愛,而是因爲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心靈知道有“愛”。如果心靈也訓練成型,那麼無論如何,慈愛之心都將無限延伸。

何謂“天護”?天人是屬於天界的衆生,是護法的天神,他們將會保護用心慈愛一切衆生的人。人們時常有反對的意見:“如果別人污衊你,而你卻以慈愛回報,難道他們不會認爲你是懦夫,而且想要利用你嗎?”如果真是這樣——這相當有可能,因爲人們傾向於如此——那是他們自己造惡業,不是嗎?對於修行慈心的人,是不會有減損的。那麼,怎樣纔會造成慈心的減損呢?驗證慈心修行的一種方式就是——如果知道某人在利用你,要檢視自己心中是否存有一絲的抱怨。或是還能夠慈愛此人,並以慈心相待。這也是我們檢視自己是否行於正道的一種方式。當然,慈愛是要能夠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而一個貪圖利益的人。是缺少慈愛的。如果以爲修行慈心會成爲懦夫,這真是一種謬見!因爲慈愛帶給人的是力量,而非懦弱!一個心中滿是慈愛的人,因爲不再有任何事物能夠動搖他的心,他會感到祥和、平安與完全的自在。慈愛使人充滿力量而不是怯懦。但是,人們常因誤解了慈愛,而摻入了情感。情感所造成的依賴會令人怯懦;如果人們心中的慈愛得到完整的培養,就能夠如磐石一樣堅固。藉着自我的淨化,人們可以獲致完整的保護。

“心專”,也是修行慈心十一種利益的一種。這也就是每次禪坐之前。都要先發出慈心的理由。如果沒有寬容、成行和慈心這三項基礎,心靈是無法專注的,有如撐起禪修之鼎的三大支柱。慈愛,一種由心中浮現的感覺,是心靈專注之絕對重要因素。因爲慈愛可以創造心靈的和平與寧靜。如果缺少慈愛,可以藉由每次禪坐開始時的慈心修行,來增長自己心靈的慈愛。

人必先自愛才能愛人,但是自愛並不意味着放逸,並非總是欲求美好舒適,容不下身旁的一隻蚊子,或貪求自己喜愛的食物。那稱爲放逸而不是愛。這是愚蠢的。母親對孩子的慈愛,常是深含着智慧的。如果一位母親過於溺愛孩子,孩子與母親都將要爲此付出相當的代價。但是,如果這位母親懂得真愛,就不會縱容她的孩子。她將會用愛和智慧,帶領她的孩子成長。並且——用她的愛——以身作則作一個好榜樣,這是我們必須要自己完成的事。因爲我們愛惜自己,所以我們必須要求自己的行爲受到某些規則的約束。

每個人盼望在禪坐中有“專注”的成就,那麼就必須建立在心中的慈愛之上,同時也建立在不斷的練習之上。但是。即使疏於練習,只要保持慈愛之心,也有助於心靈的專注。

形容一個人“容光煥發”,是表示從臉上散發出愉悅的光澤,這是市面上所有化妝品都比不上的美容功效。真正的莊嚴就是如此,而且也是得來世莊嚴果報的因。年輕的人,即使沒有內涵,或許也可能有莊嚴的外貌。但是,真正的莊嚴,必須要藉由行爲的觀察而得知。佛陀所以讓衆生仰慕的莊嚴,就只是藉由沿着街道庠序步行,僅僅見上一面,也能令大衆跟隨他並且成爲他的弟子。以佛陀的兒子羅睺羅爲例,當年少的羅睺羅,以擁有如同佛陀莊嚴的外貌而自傲,佛陀得知後,立即責備他而且說:“對於所有的外貌,都應該如是觀照:所有形貌非我,非我所,無有實際。”

修行慈心的十一種利益還有“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狂”。現代人爭戰雖不用弓箭,但還是使用槍枝和棍棒;火和毒藥仍然是向敵方進攻的武器。這不意味着修行慈心就會所向無敵,而是表示充滿慈愛的人,通常不會置身於該種境地。而且,即使身處其中,他們的心也不受影響。或許他們的財產會受到損失,他們的心卻不會。當一個人心中不再有恨意,他也就沒有敵人了。

最後一項利益是“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我們全部都要死亡,死亡的那一刻非常地重要,因爲,那也是再生的片刻,事實上那正是我們的生日。每個人都將死亡當作是傷心事而充滿着哀愁。如果能夠以清晰的意識和無量的慈愛來體驗死亡,那麼死亡就會是一個美好的生日。對阿羅漢而言,這些全部都是真實的。我們習慣性的思惟模式會延續到生命的終點、死亡的片刻。習慣性的思惟模式是無法在轉瞬間改變的,如果人們心中充滿慈愛,就能夠心思清明、沒有恐懼,心中唯有祥和與平靜。因爲,死亡正是另一段全新生命旅程的開始,所以要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死亡的片刻。

能夠在心中涵養慈愛,對於我們自己有莫大的益處。曾經有人說得很對:“這是一次自我的旅程。”確實如此。只要存有我執,我們所在的任何旅程都是自我的旅程,但是,至少這旅程的方向是正確的。這旅程所朝向的終極目的就是“無我”,因爲心中的慈愛越多,我執就越少。我執去除得越多,心中流露出的慈愛也就越多。當人們將慈愛帶入心中,自我就必須靠邊站。因爲,唯有自己才能夠帶領自己得到解脫,所以每個人都必須仰靠自己,學習獨處。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歡迎所有旅途上的夥伴,因爲旅程上這輛車很大,而車上的乘客卻不多。

“悲心”是我們的第二位善知識。殘酷是悲心的遠敵,而憐憫則是近敵。憐憫之所以稱爲近敵,是因爲憐憫與悲心非常相似卻又不同,因而算是一個敵人。當我們爲他人的苦難感到難過的時候,就會產生憐憫之情。然而,悲心卻是共同承擔他人苦難的勇氣。英文的悲心“”中,字頭“com”表示參與,字尾“”是指強烈的情緒。悲心是一種同理心——能夠體會他人的感覺。

當人們真正瞭解,自我之中存在着苦與不知足,而且又能夠體會出他人的感覺,悲心就會因此出現。否則人們仍然會活在幻想之中,幻想着自己必定會萬事如意,只有別人纔會倒黴不已。如果能夠清楚地看見自己內心所有不知足的思緒不斷地在快速轉變,包括喜歡和嫌惡、遺憾和怨恨、恐懼、煩惱和緊張,就會知道自己與他人其實並沒有什麼不相同。因此,當他人面臨着困難的時候,就能體會出那個人的感覺,因爲我們知道,那也將是屬於自己的問題。

第108章 一直在路上第97章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75章 心靈環保2第44章 破除受害者模式第2章 悟後纔是真修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13章 靈魂伴侶第31章 新年大聚會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40章 親子之爭戰可以優雅地進行第35章 你所尋求的一切皆在你自己身上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39章 智慧生存,柔軟存活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14章 療愈之路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24章 擁抱陰影第29章 狗屠夫第59章 陰陽八卦第12章 渡5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37章 合作第9章 渡2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57章 明心見性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82 章 四梵行1第43章 學心理的人怎麼養育孩子第65章 佛教與科學2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2章 佛陀2第74章 性與金錢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6章 福報第38章 宇宙也只是幻像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第8章 新任務第40章 虛與實第53章 與身體講和第26章 擁抱陰影2第7章 牌坊林的秘密3第73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3第84章 四梵行3第45章 培養靈性孩子第99章 被“精神分裂”的孩子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71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第24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第20章 世界就在我們心中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5章 牌坊林的秘密1第80章 對生命保持覺知第18章 空椅子第20章 接納父母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47章 孝親第3章 靈性修行週期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123章 成熟第31章 天真的心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56章 罪孽清理第2章 職業倦怠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29章 被接納的喜悅第29章 讓現實與內在邂逅的契機三例第28章 如法求財第21章 與天力的第一次會面第31章 天力回國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89章 食以知心地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39章 智慧生存,柔軟存活第8章 渡1第4章 夢魘2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25章 不再評判第97章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第58章 內在的豐盛
第108章 一直在路上第97章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75章 心靈環保2第44章 破除受害者模式第2章 悟後纔是真修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13章 靈魂伴侶第31章 新年大聚會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40章 親子之爭戰可以優雅地進行第35章 你所尋求的一切皆在你自己身上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39章 智慧生存,柔軟存活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14章 療愈之路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24章 擁抱陰影第29章 狗屠夫第59章 陰陽八卦第12章 渡5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37章 合作第9章 渡2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57章 明心見性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82 章 四梵行1第43章 學心理的人怎麼養育孩子第65章 佛教與科學2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2章 佛陀2第74章 性與金錢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6章 福報第38章 宇宙也只是幻像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第8章 新任務第40章 虛與實第53章 與身體講和第26章 擁抱陰影2第7章 牌坊林的秘密3第73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3第84章 四梵行3第45章 培養靈性孩子第99章 被“精神分裂”的孩子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71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第24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第20章 世界就在我們心中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5章 牌坊林的秘密1第80章 對生命保持覺知第18章 空椅子第20章 接納父母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47章 孝親第3章 靈性修行週期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123章 成熟第31章 天真的心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56章 罪孽清理第2章 職業倦怠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29章 被接納的喜悅第29章 讓現實與內在邂逅的契機三例第28章 如法求財第21章 與天力的第一次會面第31章 天力回國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89章 食以知心地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39章 智慧生存,柔軟存活第8章 渡1第4章 夢魘2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25章 不再評判第97章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第58章 內在的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