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二)

四月中的秦州,已經有了炎暑的一點苗頭。在家中還好,但到了外面,尤其是午時前後,日頭火辣辣的,照得人皮膚髮痛。

在正午時分,頂着烈日出城,王韶原本就是黝黑的一張臉,被太陽曬得黑裡透紅。韓岡也是熱得受不了,要不是顧及着形象問題,都恨不得換上一身短打,而不是穿着寬袍大袖、厚重無比的公服。

通往西門的大街上,韓岡和王厚緊緊跟着王韶,外圍是趙隆和楊英帶着護衛們守着。他們沒有騎馬,反而是安步當車。雖然連韓岡都不知道王韶是搭錯了哪門子的弦,但既然王韶有這份興致,他和王厚這樣的小輩,也只能奉陪到底。

王韶很悠閒地走着,左右看着大街兩邊的店鋪,時不時地還走進鋪子問問價錢,顯得興致很高。

“是不是爲了市易在查貨價?”韓岡在王厚耳邊低聲問着,王韶不是愛逛街的性子,何況大熱天裡逛街,本就是腦袋壞了纔有的蠢事。

“誰知道。”王厚也搖搖頭,他的老子心裡在想什麼,他這個做兒子的有時也不清楚。

韓岡看着在一間綢緞鋪中,問着一匹碧紗價的王韶,心中越來越是疑惑。若他真的是爲了市易做調查,應該把那個元瓘一起叫來纔是,他纔是王韶內定的主管市易事務的人選。

從綢緞鋪出來,王韶又轉進來一間兵器鋪。在西北,爲了抵禦党項西賊,官府並不禁止平民百姓攜帶兵器,只要不是硬弩長槍,如長弓、腰刀這些並不犯忌諱。不像中原內地,平民出外遠行,只許帶着朴刀。

這樣的政策,使得兵器鋪也能光明正大在大街上營業。也就是平民購買弓刀,必須在簿子上加以登記,就像藥鋪賣砒霜等毒藥一樣,都是要登記的。

王韶走進的這一間兵器鋪,在秦州城中算得上比較大了。三開間的門面內,在牆上高高低低掛了不少長弓腰刀。王韶在裡面轉了一圈,看上了一張弓。招手讓掌櫃把弓拿下來,衝着韓岡和王厚道:“玉昆,二哥,你們過來看。”

“是不是興州的弓?”韓岡看了一眼,便問道。

“官人好眼力,的確是興州造。”兵器鋪的掌櫃點頭笑道:“三位官人,這可是小店的鎮店之寶,足足兩石一斗的力道,力氣小一點的根本拉不開。”

雖然大宋是以弓弩爲上。遠程攻擊,向來在軍中被看得很重。上陣時,卒伍們無論拿着長槍還是刀盾,都少不了帶上一張弓或是一架弩,但党項人那邊,也是一向重視弓弩。軍中用弩,党項人由於技術原因,造不出力道出衆的硬弩。但長弓的製造技術就是有名的出色,能造上等弓箭。尤其是興慶府的官造,比起東京城弓弩院的出品,還要高上一等。

在西北,一張興州良弓,往往能賣到十貫以上。韓岡常用的那張,由過世的二哥送給他的一石三斗的戰弓,便也是出自於興州。

“玉昆,你既然認出來了,就來試試。”王韶說着,就把長弓遞給韓岡。

韓岡接過王韶遞過來的長弓,用力拉了一下,纏了馬鬃和人發的弓弦勒得他手指生疼。果然是張能殺人的硬弓,不是給牆上裝飾用的玩具。

“有沒有扳指?”韓岡問着。

“有!有!”店主立刻從店裡的角落處,掏出一個牛角做的黑色扳指。

韓岡拿過來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扳指勾住弓弦,前後弓步站定。右手後扯,左手向外一推,兩膀子一起用力,只見他吐氣開聲:“開!”

就聽着弓身嘎嘎地響了兩下,這張硬弓在韓岡手中被拉成滿月。

“玉昆好神力。”王厚拍手笑贊着。

兵器鋪的掌櫃也在說着好話:“官人果然神力驚人。”

韓岡鬆開手,弓弦嗡的一聲回覆了原狀。他放下長弓,搖了搖頭:“哪有兩石一,能有一石七八就不錯了。”

被韓岡戳穿,掌櫃仍是一臉笑容,“做生意嘛,這也是正常的。不吹上幾句,本錢早折光了。何況真有兩石的弓,也不是普通人就能拉開的。如官人這般兩膀子有千百斤氣力的人物,秦州城……不,秦鳳路中也沒有幾個。”

韓岡把長弓遞還回去,又道:“如果掌櫃的你弄到兩石二三的硬弓,我倒想要一張,若只是這一石七八,那就算了。”

王厚聽着咋舌:“也只有玉昆才能用得好兩石兩斗的硬弓!”

“是想拿來練練手罷了,如果是陣上使用,我的那張一石三就已經夠用。但平日習練,力道強一點倒沒壞處。”韓岡笑道,“不過,興州的兩石強弓,做出來的少,流出來的更少。不定能弄到。”

不知被韓岡的話觸動了哪根心絃,王厚突然嘆到:“現在西北說起弓,就是興州弓,說起鞍,就是靈州鞍。如今的都作院、弓弩院,造出來的什物是越來越差了。”

王韶點點頭,轉身往外走,邊走邊說:“最近王相公有意更易軍器監,設提舉軍器監一職,究其因,便是因爲京城都作院裡的弓弩兵甲越造越差。”

wωω⊕ t t k a n⊕ ℃ O

“我軍向以弓弩爲上,籍以與契丹、党項騎兵相拮抗的,也是以鋒銳著稱的箭陣、弩陣。可如今,弓弩一年不如一年,一批差過一批,再難上陣。”韓岡附和着,關於軍中的弓弩兵器,的確是質量越來越差。

“玉昆你只是聽說,我在可是親眼見着。的確不堪……”王韶話說了一半,突然停住腳。向着斜對面拱手作揖。

大街斜對面,王韶行禮的方向,一個官員剛剛把腰直起來。韓岡認識他,是與王韶同爲機宜文字的官員,複姓宇文。韓岡看他的模樣,應該是先一步向王韶行禮。

就跟韓岡把陳舉弄得族滅之後,秦州城中的胥吏少有人再敢招惹他一樣;自王韶把向寶氣得中風後,除了李師中、竇舜卿那幾個高官,秦州城內的低品官員,還真的沒幾個敢在王韶面前拿大,這個宇文機宜先向平級的王韶行禮也是一樁事。

王韶和宇文機宜都沒寒暄的意思,隔着老遠行過禮後,宇文機宜轉身離開。看着他背影,王韶嘆着:“都是向寶的功勞啊……”

“不知向鈐轄什麼時候會被調走?”韓岡問着。

王厚道:“向寶最近不是聽說已經能走了嗎?說不定過幾天就銷假回來了。”

“向寶不可能再留在秦州。”王韶邊走邊說:“他肯定要走的。不管向寶最近恢復得有多好,但中風就是絕症!多少人盯着他的位子,現在有了這麼好的一個藉口,哪個肯放過?天子或許會看在他爲朝廷丟了臉的分上,讓他繼續留在軍中。但秦鳳爲軍國之重,天子不會容許一個五尺殘軀,執掌秦鳳軍事。”

韓岡點點頭,王韶說得的確沒錯,在世人心中,中風就是絕症,再怎麼都恢復不了。既然向寶因中風而病倒,沒人會相信他能復原。即便他真的復原,官場上那些想頂他的班的,也會當作沒看到。

大概張守約也是這麼想。韓岡便問道:“不知張老都監能不能接任鈐轄一職?”

張守約也是韓岡的舉主,韓岡當然希望他能水漲船高,再晉升幾步。別看都監和鈐轄在一路將領中只差了一步,鈐轄下來就是都監,但這一步幾乎就是天壤之別。就像州官中,知州和通判的差距。張守約若能跨過去,日後他的面前便是海闊天空。

“張守約這個月就要回京奏復,就看他在天子面前的表現了。”王韶也挺希望張守約能更近一步,“若是張守約能爲鈐轄,在秦州城中,也能多個人說話。”

韓岡也道:“希望張老都監能在天子面前把萬頃荒田之事爲機宜分說清楚。”

“荒田……荒田!”王厚突然怒起,“把一萬頃說成一頃,又從一頃說成一頃都沒有,竇舜卿他們還弄不厭嗎?!”

韓岡笑道:“除了荒田之事,他們還有什麼能用來攻擊機宜?”

“三百里的渭水河谷,竇舜卿、李若愚他們竟敢說一畝地都沒有,朝中竟然還正經八百的派人來查驗……”

“沒辦法。自來都是眼見爲實,耳聽爲虛。京城和秦州隔着兩千里路,天子親眼看不見,還不是隻能由着人隨口亂說。”王韶悠悠嘆着。這種事,誰也避免不了。天子不是聖人,不可能真的洞燭千里,只能通過文字作出判斷。當來自秦州的兩方奏報互相矛盾時,趙頊也只能聽着他派出去調查的內臣的一面之詞。

“其實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韓岡沉吟着,突然說道,“就讓天子親眼看一看秦鳳地理,自然能知道誰在說謊。”

“怎麼看?”王厚奇怪地問着。

“看地圖?”王韶的反應很快,他搖着頭,韓岡的辦法並不現實,“不可能的。地圖誰都能畫,而且即便看着地圖,也照樣分辨不清哪裡是山,哪裡是田。即便呈上御覽,在天子那裡也比不過內臣的一句話。”

“不是地圖。”韓岡笑了一笑,又搖着頭強調一遍:“不是地圖。”

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八)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七)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三)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四)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八)第一百五十一章 梳理(二十一)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上)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上)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四)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七)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上)第七十八章 塵囂(九)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下)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二)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十)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五)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三)第二百七十五章 長風(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二)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九)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四)第二百五十二章 新議(十八)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七)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一)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六)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下)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下)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二)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九)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下)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六)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七)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三)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四)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中)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四)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九)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三)第二百一十四章 變故(十一)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議(十三)第八十四章 塵囂(十五)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一)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上)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上)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六)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七)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變故(十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四)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上)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四)第一百五十章 梳理(二十)第二十三章 誰言金瘡必枉死(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變故(十八)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三)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十)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五)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下)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二)
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八)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七)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三)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四)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八)第一百五十一章 梳理(二十一)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上)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上)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四)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七)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上)第七十八章 塵囂(九)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下)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二)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十)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五)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三)第二百七十五章 長風(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二)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九)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四)第二百五十二章 新議(十八)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七)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一)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六)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下)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下)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二)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九)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下)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六)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七)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三)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四)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中)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四)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九)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三)第二百一十四章 變故(十一)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議(十三)第八十四章 塵囂(十五)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一)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上)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上)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六)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七)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變故(十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四)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上)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四)第一百五十章 梳理(二十)第二十三章 誰言金瘡必枉死(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變故(十八)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三)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十)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五)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下)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