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岡家中此時正喜氣洋洋。
韓岡先就任樞密副使,再轉任參知政事的消息,還不到中午,就傳到了韓家。
隨即存放在家中的倉庫裡,韓岡做樞密副使和宣徽使時所用的清涼傘,就被拿了出來。雖然存放的時間並不長,但好幾名家丁拿着手巾上上下下擦拭着,唯恐漏下一點灰塵。
更有幾名韓家的僕役,迫不及待地將朝廷給重臣親隨配發的朱衣給穿在了身上。
之前韓岡引罪從宣徽北院使的位置上退下來,清涼傘不能打了,而原本跟隨在樞密副使和宣徽使前後的親隨,也依制削減,從五十、七十,降到了個位數。
雖然說韓岡這段時間裡面,他對朝堂的影響力並未降低,尤其是在平叛之後,更是望隆朝野,但對於韓家的家人來說,還是明確的官職更能讓他們揚眉吐氣,與有榮焉。
但更多的準備就被王旖制止了,反而緊閉門戶,杜門謝客。
韓家不是小門小戶,韓岡更是前途無量,就算是就任參知政事,也算不得什麼大事。太過輕佻,反而會讓人看輕了。
這時候聽到消息,趕來送禮的人越來越多,王旖也不想讓家裡成爲東京城中的笑話。
除了廚房裡多準備了幾道酒菜,就沒有特別的慶賀了。
素心已是難得下廚,不過聽說了韓岡就任參政,便多做了幾道。
而王旖、周南、雲娘也換了新衣。對外當然要維持穩重,但家裡面慶賀一下卻是應有之理。
不過韓岡沒有在放衙的時間,到了初更方纔進門。
“參政回來了!”
司閽通報的聲音比平日大了幾倍,頓時驚動了全府上下。
外院的門客、管家、僕役齊齊羅拜於院中,恭喜韓岡得授執政。
等韓岡受過禮,回到後院,王旖已領着妾室和兒女在內院大門處等候多時。
“官人今天怎麼這麼遲?”王旖接過韓岡的外袍,問着。
“門口太多人,被堵着了。”韓岡笑了笑,又道:“之前先去看了一下張老太尉,所以遲了點。”
雖是初至東府,不過今天放衙,韓岡並沒有耽擱時間。但他先去了醫院一趟——張守約正在那裡休養。
李信的第三個兒子,與張守約的嫡孫女定下了親事。韓岡與張守約也算有了姻親。
再有幾天張守約就要回家養病了,那時候,已經是參知政事的韓岡,反倒不方便登門探問了,還是趕在出院前最好。
“老太尉怎樣?”王旖關切地問道。
“快出院了,情況當然很好。回家慢慢養着,再有些日子就能徹底康復了。”
經過了一次手術,取出了體內的箭矢,張守約順利地撐過了失血和感染兩關,眼下正在逐步康復。
這位老將,雖說年紀大了,可畢竟底子好,眼看着再過些天就能自個兒給站起來了。
“就是不能再上陣,也不能再爲朝廷辦差了。”韓岡嘆着氣,“年紀不饒人啊。”
不論張守約再如何恢復,也很難重新回到崗位上了。給他治療的御醫,背地裡都對張守約家的子弟以及韓岡和奉旨來探問病情的內侍,說了張守約的情況。不能再日夜鎮守宮闕了,必須好生的休養。
張守約自請致仕的奏章前兩日便遞了上去,向太后則是立刻駁了回來。不過給張守約致仕的封贈都準備好了,等到他能夠站起來走動,再上幾次請老的奏章,太后就會答應下來。
張守約致仕後的贈與,是太尉兼節度使,而且是節度使排名第一的泰寧軍,超越了郭逵剛剛得授的武勝軍節度使。
就像國公分大國、中國、小國之類的等級,軍鎮也有等級之分,從最高泰寧軍的到最低的大同軍,其地位高下,看朝會上的排位就能清楚了。歸德軍節度使其實比泰寧軍更高,其轄區就在前身宋州的南京應天府,但那時是太祖皇帝曾經的崗位,又是大宋國號的來源,所以從不授人。
張守約因傷而退,所以纔會是特旨恩授泰寧軍節度使。郭逵雖然功勞不再張守約之下,但臨陣受傷本就是要加功,張守約又是致仕封贈,授予泰寧軍節度使,郭逵也無話可說。
同時張守約家裡,不要說兒子,就是所有的侄兒、孫子,只要還未得到蔭補,都被授予了官職。
不過韓岡也看得出來,張守約並不甘心,一如廉頗、趙充國,仍想征戰於戰場之上。
想起張守約,韓岡的心情就有些沉鬱,轉過話題,問王旖道:“岳父那邊可有什麼話?”
王旖聞言臉色一黯,勉強笑道:“二哥哥來過了。”
果然還是拗相公。韓岡對王安石的脾氣也是無奈。
王安石的脾氣,韓岡也不打算慣着。他有他的目標要實現,不能一直讓着王安石。
“官人……”王旖擔心地看着韓岡。
“放心吧。爲夫也不會與岳父爭吵,當面的時候,哪一次不是爲夫先讓着岳父?”韓岡笑容也微微有些苦澀,“但岳父的脾氣也越來越倔,爲夫這個女婿不求沾光,也只求能如其他官員一般。”
王旖臉色黯然,一時默默無語,韓岡看了,有點心疼,忙笑道:“真要說起來,岳父可欠着爲夫不少人情,要不是看在他送了一個女兒過來,爲夫可是連本帶利的都要計較的。”
王旖揚起眉,臉上的陰雲盡散,嗔道,“你還不計較!”
韓岡笑了,家中和睦纔是喜事。不過,也幸好王安石只是平章軍國重事。
進房換了一聲家居的衣服,妻妾們服侍着韓岡歇了下來。
素心、雲娘開始去佈置席面,周南去安頓兒女,王旖則拿出一摞求見的名帖,交給韓岡。韓岡看了兩眼,便沒多少興趣地放了下來,考慮起接下來的安排。
雖然在中書門下只待了半日,但其中公務,遠比樞密院要忙碌得多。而韓岡初來乍到,第一緊要的便是要熟悉公事,另一個則是要把握住一干人事權。
不過並不是什麼職位都能拿到手。
至少審官東院、審官西院、流內銓、三班院這四個有關官員注授的衙門,也就是銓曹四選,新黨絕不會放棄。
韓岡也還不打算與自己的岳父和一干老朋友翻臉。而且他手中能派上用場的高官就那麼幾個,又有新舊之爭,總不能讓範純仁這樣的舊黨去管人事。
韓岡估計,自己能到手的只會是一兩個重要的卿監,以及五六個不那麼重要的下級衙門。加上一直在自己手中厚生司、太醫局,也許還能有欽天監,可以控制的衙門也不會太多。
或許自己這個參知政事,將會是主管教科文衛?
只是教育也難說,要是自己敢打國子監的主意,自家的岳父敢跟自己拼命——當然,國子監這種以培養官吏爲目的的學府,與後世主管教育的部門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軍器監的控制權一定要從新黨的手裡面給拿回來,這是現在韓岡最想要的位置,若是能再加上將作監就更好了。
拿到這兩個位置中的一個,就能安排一下投效自己的重臣。
比如那個最不起眼,才幹卻明顯得要勝過大部分人的王居卿——韓岡沒辦法滿足每一個人的要求,也沒打算去酬謝所有人,一切還是以自己的需要爲主。
王居卿的都大提舉市易司,說實話,實在有些欺負人。
市易司只是三司之下的一個衙門,讓一個侍制委屈在這個位置上,一方面說明市易司的重要,但也代表王居卿在新黨之中並不受到重視,否則一個侍制有足夠多的地方來安排。
而韓岡手中位居高位的人才不多,王居卿就不能浪費。這兩天找他見個面,若沒有什麼問題,韓岡便打算將其調到軍器監任職。
不過投給自己一票的那幾位,卻都不是一個判軍器監就能打發得了。
尤其是太后在殿上明說再過半月還有一次廷推之後,想必很有幾人心動了。
到底誰會先來?
韓岡端起一杯熱飲子,慢慢地抿着。
從票數上看,韓岡這邊依然遠比不上新黨。
雖然說只要能夠進入三人之列,就有可能被太后選上。可只要沈括、李承之他們參選,票數立刻就不夠了。
而且韓岡也不便強令他的其他支持者,支持李承之、沈括。
範純仁、孫覺、李常,這幾位推舉韓岡還有着充足的理由,但應韓岡的要求去推舉新黨,就純粹是韓岡本人的私利了。
以這幾位的爲人,他們又怎麼可能會聽從韓岡的要求,去給一貫站在新黨一邊的李承之或沈括投票?
想也知道那是絕對沒有希望的,孫覺、李常、範純仁不啐口水就是涵養好了。
不過下一次的廷推是在半個月之後,在京城中的重臣名單,也會有所改變,說不定到時候,就會跟今天的名單變得截然不同。
到時候,說不定還有一番較量。
不過韓岡很樂於見到又多了一次廷推。
舉行的次數越多,習慣得就越快。等所有人都習慣了,也就成爲了定製。
向着他的目標,就又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