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六)

徐良走進廠房,喧囂聲頓時就纏繞了上來。

這裡只是給鑄好的炮管進行後期處理的地方,檢查炮管上是否有裂痕、沙眼、毛刺之類的缺陷,然後將合格的炮管打磨光滑。

但上百人圍着十幾根炮管一起動手,滋滋沙沙的雜音充斥耳間。這種聲音,聽着的時候就讓人心裡發毛,渾身都不自在。

廠房中做工的匠師、小工,耳朵裡都塞着棉紙團,要說話時就得放大嗓門,如同吵架。

沒什麼人注意到徐良進來,這位火器局的同提舉,從匠人一下成了官人的幸運兒,也悄無聲息地走到了廠房的一角。

幾名小工正圍着一根粗長的炮管,用刮刀、磨石細細打磨着。

這支青銅炮管遠比同一廠房中正在處理的其他炮管要粗長得多,從口徑到外徑,再到長度,皆遠勝不遠處的另一根城防炮的炮管。

不過小工們的打磨,對炮管外壁的重視卻遠過於內壁。彷彿磨鏡一般,將青銅的炮管磨得光可鑑人。

徐良走到近前,便清晰地從炮管上看見了自己扭曲了的影像。

炮管看起來打磨好了,炮架也早已經準備好,只等明天的安裝,兩天後進行試射。試射成功,便可交付出去。

這已經是第三門了,趕在新年之前,還要再造好第四門同樣型號的重炮,交付給神機軍。

眼看着第三門炮並沒有耽擱時間,對於按時交付第四門炮,徐良現在終於可以向上拍胸脯保證了。

不過,這終究不是能送上戰場的火炮。

時間過得很快,徐良從鑄幣局調來火器局已經半年了,但他原本所負有的使命,卻始終未能完成。

兩個月前的最後一次測試中,炮膛再次炸膛。想要將百斤重彈發射出去,填入炮膛內的火藥,根本不是現在所造出的炮管能承受得起的。

一次次加厚炮管的管壁,可只要考慮到運輸和安裝的問題,炮管都會嫌太薄。只有不管不顧的加大重量,才能承受住火藥的爆炸。

但現在的火炮已經超過了萬斤,再重下去,還怎麼用?什麼炮車能撐得住?

“還是這裡暖和。”

一人搓着手,哆嗦着走了進來。

徐良回頭看了一下,是火器局中幾名作頭之一的臧寅。

這是監丞臧樟的兒子,與他管着斬馬刀局的兄長不同,是個碎嘴愛說話的,有時候也不是太注意尊卑,不過從小被他父親用鞭子抽出來的一身鑄造本事,在火器局中如魚得水。

臧寅看見徐良,隔着老遠就大聲地打了一個招呼,“提舉,來得這麼早?”

徐良點了點頭,沒太理會。

臧寅早就習慣了,走到徐良身邊,搓手跺腳,“還是這裡暖和……提舉何必天天過來看這玩意兒?都到了這一步,還能有什麼變化?又不用裝彈,裝藥量還減半,只要聽個響就行了,還怕炸膛嗎。”

徐良聲音低沉,“太后、天子面前要用的。”

“也就是要好看。”臧寅一口道破,然後拍着胸脯說,“提舉放心,等明天肯定跟鏡子一般亮,拖去皇城裡,包管閃得遼國國使不敢正眼看。”

徐良嗯了一聲,臧寅插科打諢一番,讓他的心情倒是好了一點。

遼人的正旦使的確很快就要到了。

兩家快報上這兩天有關遼國的報道多了起來。有關高麗和日本的消息,也同樣的多。上個月,揚子江口的秀州來了一隊日本僧侶,說是來向大宋求援的,到底要不要讓他們入京,不經朝堂上在議論,報紙上也刊載了此事。

另外報紙上還說,遼國幼主近日身體有恙,恐有不測。繼宣宗、章宗之後,再過半年,遼國的帝王世系表上就不知道又要添上什麼宗了。

提及此事,臧寅嘿地一聲冷笑,肆無忌憚地說道:“其實哪邊還不都一樣,都是幾世的冤孽。”

徐良臉色木然,看着前面,當自己沒聽到。

遼國的太師算什麼冤孽?那分明是權臣想篡位,覺得皇帝礙手礙腳就殺了了事。徐良讀書不多,只能識得幾百字,但瓦子裡說三分的多了去了,司馬懿一家怎麼做的,好歹也知道一點。

這邊倒的確是夙世冤孽,否則才六歲的孩童,連魂魄都不全,怎麼能殺了自己的父皇?

弒君的權臣和弒父的皇帝,都是大逆不道——弒父的罪行也許更重一點,意外誤殺要低一級,卻也不會下於臣子弒君。

像這樣的誤殺,世間公認是前世的冤孽。至於是什麼冤孽,那就衆說紛紜了,不過沒人敢放在公開場合議論。

但有一件事可以確認,現在這位皇帝還能在位,正是王平章、韓參政這樣深受先帝重恩的重臣,拼卻一死也要報先帝恩德的結果。

“不管遼國皇帝怎麼改,這一回打下了高麗、日本,遼國派來的使者還不知怎麼得意呢。”徐良不答腔,臧寅一個人說得口沫橫飛,“不過他們也得意不了,我們這邊,才一個安西都護府,就殺敗了黑汗的十萬大軍,斬首成千上萬。”

“嗯。”徐良難得又有了一次反應。

王舜臣在西域的勝利,京城內外,無論官民,都覺得與有榮焉。

遼國剛剛打下了高麗和日本,收穫了上千萬的人口,拓張了數千裡的土地,搶到的金銀財貨不計其數,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

日本和高麗的上層聽說都被殺光了,而高麗的農民,則成爲了契丹貴族的部衆。至於日本,儘管沒有太多的資源,但終究比高麗要大上許多,戶口也是高麗的數倍。

可大宋這邊,雖說一整年的時間都在休養生息,但西域那邊,還是與黑汗人打了一仗,功業決不輸給遼人——想那高麗和日本,加起來也比不上西域幅員廣大。

整個秋天,京城內外都在爲西域的勝利而歡呼鼓舞。

黑汗是西方大國,帶甲數十萬,在得知疏勒要地被攻取之後,一等雪化,便立刻舉兵東來。

十多萬大軍兵分兩路,一從北路直取北廷、高昌,一走南路,試圖收復疏勒。另外還有一部分來自於黑汗北方突厥各部的援軍。

王舜臣手中經過補充之後,也只有六千多官軍。而天山南北,聽從他號令的蕃軍加起來也不過三萬餘人。唯一算得上是幸運的,就是由於黑汗國中,徵發了大量的部族兵,讓安西都護府早一步得到了情報,也讓王舜臣得以針對性地做出佈置。

在留下兩千漢軍鎮守疏勒之後,王舜臣便舉兵北上。沒有退守仰吉八里、北廷甚至高昌,而是直取黑汗軍北線東征的必經之路伊麗河谷。這裡本是黑汗國的領土,對王舜臣的長途奔襲,黑汗軍全無所備,數萬大軍還沒有踏出國境,便慘敗在安西都護王舜臣親領的漢番聯軍手中。這一場千里奔襲的大捷,陣斬了黑汗國又一名自稱獅子王的大汗,斬首總計超過萬人。

而留守疏勒的兩千漢軍,加上了一萬多來自北方的高昌兵,則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遷走了所有居民,拿走了所有存糧,毀去了疏勒地區除疏勒城之外所有的城鎮,然後退守經過加固增修的疏勒城中,硬是頂了一個月之久。

不論黑汗人動用了雲梯,還是挖掘地道,都沒有攻下疏勒城,反而爲城頭上無窮無盡的箭矢射得傷亡慘重。而黑汗人辛辛苦苦造好的投石車,卻對抗不了牀子弩射出的鐵槍。

就這樣一直拖到了黑汗人的後勤支持不住,而主力慘敗的消息傳來爲止。王舜臣在伊麗河谷擊敗了黑汗軍主力,斬殺了黑汗大汗,隨即放縱蕃軍抄掠伊麗河谷,自己則領三千餘漢軍返身南下,還想在疏勒城下來一次奔襲,可惜大軍行進的速度終究趕不過信使日以繼夜的奔馳,當他趕到疏勒城下,黑汗軍已經撤走了六天了。

經此一役,黑汗國短時間內已經沒有了再次東侵的能力。其國中本就分裂,東黑汗如今元氣大傷,接下來必須要小心應付西黑汗的進攻,沒空收復失土。

報紙上沒有說這麼詳細,像那種屠殺、劫掠、堅壁清野之類不宜宣揚的手段,都沒有登出來,但身在與軍事關聯緊密的衙門中,徐良就算不想聽,消息都會往耳朵裡鑽。

但西域的勝利,實在太過遙遠了,想要嚇到遼人,根本毫無作用。

徐良很清楚,不論西域那邊有多少戰果,朝廷的目光始終放在北方。當遼國使臣南來的時候,朝廷上下所想看到的,就是他對大宋望而生畏的表情。否則就不會費盡心思地催促軍器監早一步將這種外面光鮮、只能嚇唬人的東西給造出來。只不過,現在想嚇人都不一定能嚇得了人。

在京師混跡久了,徐良可不覺得這火炮只是樣子貨的消息能瞞住多少人,尤其這邊有不少還是什麼都敢說的大嘴巴,向旁邊的臧寅瞥了一眼,徐良搖了搖頭,上面的那些相公們,實在是太久不食人間煙火了。

第四十一章 南北(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變故(二十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上)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一)第一百九十七章 火箭(五)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四)第二十九章 虛實(九)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五)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七)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上)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七)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中)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中)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三)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十)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九)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上)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四)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三章 鞏州(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九)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一)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六)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七)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一)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中)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密雲(下)第二百零一章 火箭(九)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三)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五)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九)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九)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七)第三百零二章 不悖(六)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二)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二)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一)第一十二章 廟堂(三)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四)第二百九十七章 不悖(一)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六)第二百零八章 變故(五)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上)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八)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中)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六)第五十二章 南北(十二)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四)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上)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九)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覺春風酣(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議(四)第一十九章 虎狼終至風聲起(上)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三)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五)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五)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六)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二)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五)第一十五章 廟堂(六)第九十七章 微雨(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九)
第四十一章 南北(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變故(二十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上)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一)第一百九十七章 火箭(五)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四)第二十九章 虛實(九)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五)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七)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上)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七)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中)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中)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三)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十)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九)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上)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四)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三章 鞏州(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九)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一)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六)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七)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一)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中)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密雲(下)第二百零一章 火箭(九)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三)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五)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九)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九)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七)第三百零二章 不悖(六)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二)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二)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一)第一十二章 廟堂(三)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四)第二百九十七章 不悖(一)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六)第二百零八章 變故(五)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上)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八)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中)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六)第五十二章 南北(十二)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四)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上)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九)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覺春風酣(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議(四)第一十九章 虎狼終至風聲起(上)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三)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五)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五)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六)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二)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五)第一十五章 廟堂(六)第九十七章 微雨(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