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鼓角連聲彩雲南(中)

天上的雲純白,襯在更爲澄澈的藍色天幕上,白得極爲鮮明,彷彿用筆勾勒出了界線,藍白分明。

趙隆很久沒有見過如此讓人神清氣爽的天空了。

他在延州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延州的天始終就是灰濛濛的,一半是因爲橫山對面刮過來的沙土,一半是因爲延州城內百姓每日不可或缺的石炭。一年四季,天空總是蒙了一層灰色薄紗,天空是灰藍的,雲是灰白的,身上的衣服即使是新裁的,只要在外面走上半日,再鮮亮的顏色也會變成灰濛濛的。

京師的情況,也跟延州差不多。這還沒算北方常有的沙塵。一旦風沙掠起,戴着口罩也不免滿嘴的沙土。

更別提大理的青山綠水,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皇帝修行宮,世家大族造別墅,都是爲了遠離污濁,享受山清水秀,而這裡水土氣候,足以讓長安城外的終南山相形見絀。如此偏南的地方竟然四季如春——按軍中幕僚的說法,其緯度與兩廣相同,就在兩廣的正西面——生活起居自然更是宜人。

對比眼前的這片四季如春豐饒喜人的土地,趙隆感覺他自幼生長的關西,彷彿就是西域的荒漠一般。只要不去周圍的崇山峻嶺之中,不去那些瘴癘之地,洱海之濱的生活,來自北地的漢人完全能夠適應下來。

“真是好地方啊。”

“怎麼,喜歡這裡?”

大軍紮營之後,熊本巡視營中。走到營門前,便看見他麾下的第一戰將,正望着遠山近水。緩步走近,迎着風,聽到趙隆一聲低語。

“當然喜歡。”趙隆回身向熊本行禮,“大帥。”

熊本走到趙隆身邊,遠眺遠處的大理城。

峰巒起伏的蒼山下映在洱海萬頃碧波上,深色的城牆靜靜匍匐在蒼山下,陽光柔柔地灑了下來,青的山、綠的水、黑的城,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說不出的賞心悅目。

“說起山清水秀,江南、蜀中都不輸給這裡。但江南夏日暑熱、冬日溼寒,蜀中則多陰,只有大理這裡,方有四季長春,百花不謝。”

“大帥說得是。”

“既然喜歡,在這裡多留兩年如何?”熊本擡眼問道。

大理滅國在即,戰後官軍回師,則必須要有大將留守在這裡,等到局面穩定再離開。趙隆明白,這個人選,除了自己就只有還在鄯善府那一邊的李信了。

“只要朝廷有命,趙隆不敢推辭。”趙隆正色道,又笑着說,“不過這裡的飯菜,末將是吃不慣,不管怎麼做都沒關西的味道。要是能白天在關西吃飯,晚上回這裡住就好了。”

熊本盯了趙隆兩眼,笑了起來,“子漸,老夫曾經聽過一個笑話。京東那裡有家人,他家有個正當年的女兒,被兩戶人家求親。東邊一戶人家的兒子,貌醜,但他家裡富,西面那家窮,但他家兒子長得標緻。東西兩家,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壞處,有女兒的那家父母決定不了,就讓女兒自己選。選東家,露左手,選西家,露右手,在東家吃飯,西家睡覺。”

聽了熊本故事的開頭,趙隆就已經在苦笑了。

“魚和熊掌哪個都想要,就是要不到,纔要有所……”熊本終於注意到了趙隆的表情,“……怎麼,聽說過了?”

“這個故事,末將當年聽襄敏公說過,大帥一說,正好想起來。”

“哦,難怪……”熊本有了興趣,以王韶的性格,當不會無緣無故講古,“所爲何事?”

聽到熊本這樣發問,趙隆卻支支吾吾起來,“其……其實也沒什麼,就是尋常閒聊時的話。”

熊本笑了一笑,不再多問。趙隆一向敢說話,能讓他不好說出口,多半就是跟韓岡有關,“子漸,魚和熊掌到底該選哪一個,全憑你自己,朝廷不會逼迫人。你只要記住一點……不論選哪個都不要猶豫太久。”

趙隆拱手道,“大帥放心。末將明白。”

“大理城就在眼前,”熊本轉頭遙遙指着遠處那臥于山下的陰影,“拿下那裡,魚和熊掌,想吃哪個,都隨你。李信已至鄯善府,轉眼就能攻下來,等到他來了才能攻打大理城,你我的面子可就要丟盡了。”

前方有熊本坐鎮,黃裳在後方主持糧秣,加上參加過大宋歷年戰爭的士兵軍官以及幕僚,充斥於南征軍中,這讓整個帥府行轅,以及其麾下大軍,像軌道上的馬車,順滑而又一刻不停地運作着。

但在大軍分路並進的情況下,各路主帥免不了各具私心。遇強敵,則是畏難不進,希望禍水他引;遇弱敵,則爭先恐後,給了人設伏並各個擊破的機會。

當年熙宗皇帝以舉國之兵征討西夏,差一點就功敗垂成,就是因爲將帥爭功之故,所以這一次,領軍將帥的尊卑高下分得很清楚,誰爲主、誰爲輔,看了官位就一清二楚。

所以熊本從來沒有擔心過廣西的李信能快他一步。

李信手中的軍力不足,出兵時間也晚,只是偏師而已,但在熊本抵達大理城下的時候,李信已經攻到了鄯善府附近,這是從大理俘虜那裡得到的消息,而且是十天前的事。若一切順利的話,李信此時已經拿下了鄯善府。

但熊本只憑他手上得到太后、兩府所授予的權力,李信過來之後,要是不聽命令,熊本完全可以將其推出帳外斬首的。就是看在韓岡的面子上,也能讓李信栽個大跟頭。

李信一過來,就必須聽命行事,即使其攻下大理城,一樣少不了他熊本的統帥之功。要與李信爭功的,只會是趙隆。

趙隆抿了抿嘴,“末將這就去查探敵情,等明日便去城下紮營。營地一成,三日之內,不能拿下大理城,綁着大理君臣來拜見大帥,末將這個官就不做了!”

通過殺人立威,整頓了麾下兵馬,熊本的行轅已經來到了太和城中。原本還有些許放縱的西南諸部,被熊本的手段嚇得魂飛魄散,已經沒人敢於去觸動他的逆鱗。

城池的西段位於山峰之上,東段則一直綿延到湖畔,西有山巒、東有湖泊,不論是西段還是東段都不需要另外大費周章地去修城防,故而南詔前期的都城太和城,其實就只有一南一北兩條城牆。

不過後來,南詔國遷都到了如今的大理城——當時的名字還是羊苴咩城,太和城便荒廢了下來,儘管還有人居住,只是都城就在十幾裡外,這座城池也沒有了太多用處,只有原本是城中內城的金剛城,還保留至今。

宋軍的營壘,正是傍着金剛城而修起。一座座帳篷,如同雨後破土而出的蘑菇,陡然間出現在南詔舊都。而跟隨在官軍身後,是如同蝗蟲一般涌進了洱海周邊的土地的西南夷諸部。

此地距離大理城可謂是近在咫尺,但終究是還有十幾裡地的距離,並不是適合大軍出擊攻城的營地。想要攻打大理城,就必須向前駐紮營壘,距離大理城下不宜超過三裡。

趙隆的話讓熊本搖頭,“子漸你何須如此?你身負一軍之重,切不可莽撞行事。”

“讓下面的兒郎查探,總不如自己親眼看一看。”趙隆道,“何況末將不過一武夫,只憑勇力立足軍中,若是連膽子都沒了,日後也沒法兒再領兵了。不過還請大帥放心,末將還沒活夠,可不想這麼早去見閻王。”

趙隆在大理城外縱馬飛馳,來自西域的良駒,讓大理特產的滇馬相形見絀。不過用來行走山路,運送貨物,沒有比滇馬更合適了。現在趙隆麾下大軍的日常耗用,糧草的部分,是靠了就地徵收,以及得到的戰利品,而其餘軍資正是靠着滇馬的千里轉運。

趙隆的身後,緊跟着他的一羣護衛,人人高頭大馬。本來看見宋軍逼近城下,不得不趕出來的大理騎兵,看見這邊的壯盛軍容,隔得很遠便停下腳步,根本不敢再靠近一點。

趙隆仔仔細細地看着周圍的環境,而他手下的親衛之中,還有一人拿着紙筆,在一塊木板上飛速的記錄着。

滇池、洱海,兩湖之濱,是難得水草豐美的上等,不論是放牧還是種田,都堪比江南。至少能養下十萬戶,這樣的土地,屯下來,就沒人願意還了。

現在趙隆正在命人將這裡的土地給繪製地圖,以備後用。遠離主力的他,肆無忌憚留在大理城的城下。

看見自家的兵馬梭巡不前,城頭上鼓號響了幾次,一次比一次更急促,他們終於動了。

大理人一動,趙隆也終於動了,引着敵人的騎兵在城下繞了幾個圈子,趙隆忽然緩下馬來,張弓搭箭,一箭便射落了追得最前的敵人。緊接着調轉馬身,領着麾下的戰士一個反衝,標準的騎兵戰術讓趙隆收穫了又一場勝利。

“該上大陣仗了。”

下面的兒郎去割首級,趙隆則看着那兩座大營,等着營中開營出戰。

大理城外有兩座大營,駐兵在三萬以上,城中還有一萬兵馬——這是精銳——若是在城中籍民爲兵,還能更多一倍。這是大理最後的一點財產了。把持了宰相之位的高智升,他老家已經給官軍抄了,正恨不得能報仇雪恨。

相對於城中的守軍,城外的宋軍,纔不過五千之數。如此薄弱的兵力,正常的將領看過來,都會覺得有個兩萬人馬,足以踏平城外的營地。趙隆預計,自己這裡的兵馬都用上,指揮上不出大問題,這一戰可就贏定了。一戰稍定,便可以建營,只不過這幾天的夜裡,得小心大理人夜襲。

但大理人始終沒有動靜,連夜襲都沒有,直到第二天,大理城中終於有了動靜,北門的城門緩緩地開啓了。

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四)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九)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上)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上)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上)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五)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上)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四)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八)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五)第一十九章 波瀾因風起(上)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二)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下)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下)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八)第二十五章 欲收士心捕寇仇(上)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下)第二百九十五章 並行(中)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四)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六)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七)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上)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變遷(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八)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六)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一十五章 廟堂(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二)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六)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九)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一百零二章 微雨(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八)第七十八章 塵囂(九)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五)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上)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五)第三百一十一章 僞帝(下)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下)第一十一章 誅心惑神幻真僞(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一)第一章 劫後夢醒世事更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八)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梳理(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二)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六)第四十九章 南北(九)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四)第二十一章 克敵破虜展神臂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五)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二)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三)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七)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上)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十)第四十五章 南北(五)第三百二十二章 說服(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下)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變遷(六)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一)第四十章 敗敵逐遠山林深(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下)第一十章 廟堂(一)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議(二十七)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九)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七)
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四)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九)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上)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上)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上)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五)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上)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四)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八)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五)第一十九章 波瀾因風起(上)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二)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下)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下)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八)第二十五章 欲收士心捕寇仇(上)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下)第二百九十五章 並行(中)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四)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六)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七)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上)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變遷(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八)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六)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一十五章 廟堂(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二)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六)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九)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一百零二章 微雨(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八)第七十八章 塵囂(九)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五)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上)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五)第三百一十一章 僞帝(下)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下)第一十一章 誅心惑神幻真僞(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一)第一章 劫後夢醒世事更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八)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梳理(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二)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六)第四十九章 南北(九)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四)第二十一章 克敵破虜展神臂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五)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二)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三)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七)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上)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十)第四十五章 南北(五)第三百二十二章 說服(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下)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變遷(六)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一)第四十章 敗敵逐遠山林深(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下)第一十章 廟堂(一)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議(二十七)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九)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