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三)

韓家的司閽接了名帖後,就安排了郭忠孝在門房中等候,自己則進了府中通報。

韓家待客還是很有些規矩,就是坐在門房中,也有一份茶湯和菓子來招待,一點也不像剛剛起家不久的寒門素戶吝嗇,卻也不似暴發戶一般地喜歡炫耀。

但在門房等候主人接待的這個體驗,對郭忠孝來說已經不知是多久以前的事了。他的父親郭逵早早的就擔任了一任執政。作爲同籤書樞密院事的兒子,郭忠孝在年紀長到可以出門訪友的時候,已然沒有幾人可以讓他待在門房中,看椽子上留下來的水漬。只要表露一下身份,基本上立刻就會被迎進去,即便郭逵只是武將,但武將的地位高了,文臣在場面上也必須給予足夠的尊重。

“有年頭沒有修了。”郭忠孝百無聊賴地想着,老房子都是如此。

幾年前,韓岡還是郭逵面前的後生晚輩,在尋常人眼中,甚至還比不上郭忠孝。但如今,韓岡與郭逵已經平起平坐,相差彷彿了。說句難聽話,還沒有考上進士的郭忠孝,連嫉妒都不夠資格。

端起白瓷茶盞喝了口茶,口感微澀,但比只經過一道蒸青的散茶要好很多,卻又跟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於瓦盆內兌水研細,最後壓模成型的團茶又差得很遠。

郭忠孝端着茶盞,就着燈火看了一下,在杯中舒展開來的茶葉是標準的散茶模樣,只是口味獨特,不知是出產自哪裡的新品。

不過對於韓岡身邊出現一些新奇的事物,郭忠孝已經見怪不怪了,世人也是如此。不論是官場、戰場還是儒術,醫術,韓岡都有震驚世人的事蹟,無數例證早就證明了這一點。

又啜了一口,感覺還是不錯,郭忠孝兩口喝光杯中茶,放下茶盞示意再續水。

在門房中侍候客人的韓家家丁,立刻就懷疑起郭忠孝的身份來了,樞密家的兒子怎麼這麼沒見過世面。

腳步聲響,韓府司閽從門房的內側小門走進來,抱拳行禮:“郭衙內,我家龍圖已在內廳相候,請移玉趾,隨小人來。”

郭忠孝心中暗歎,就知道韓岡不會自降身份來出迎。

司閽和另一名僕人,提着燈籠在前引路,郭忠孝和他的隨身伴當跟在後面。領路的司閽不是在官場中有些名氣的斷了一條腿的那位韓家看門人。他的腿腳還算靈便,但左肘一直向內彎着,走起路來也不伸直,可能是左臂在戰場上傷了筋。

在郭家的莊子上,其實也有一批身有殘疾的老兵。都是跟着郭逵出生入死後的親兵,最後不能再上戰場,被郭逵養了下來。但郭逵不會讓他們去守大門,影響郭家的體面。但韓岡不在乎,照樣使喚。開始時,還被人嘲笑韓家的門第淺薄,到了如今,完全變成韓岡仁人仁心了。

地位變了,郭忠孝心道。庶民犯蠢,那就是蠢事,而名人犯蠢,可就是軼事了。

繞過照壁,韓家正院的院牆下,放置着一堆堆磚瓦、木料等建築材料,雖說在夜中,那只是幾堆模糊的黑影,但石灰的味道是瞞不了人的。郭忠孝心知,韓家剛剛搬進來,多半是要重新整修一下宅邸。

韓岡的同羣牧使宅子比起普通朝官一進兩進的院子要大得多,可相對於執政級的郭府則要小不少。穿過一重穿堂,前面院落的左側燈火通明的房間前,站着兩名身高體壯的漢子。自然這就是目的地。

韓岡就在偏廳中,等着郭忠孝,外面有兩名家丁守候。

郭忠孝選在夜中來訪,當然不是來敘舊,更不會是以二程弟子的身份來討論學術上的問題,只可能是奉了郭逵之命,私下裡來聯絡,商議如何應對眼下的局勢,甚至是訂立攻守同盟什麼的。

既然郭忠孝是以同籤書樞密院公事之子的身份來拜會,身爲龍圖學士和同羣牧使的自己就沒必要出迎了。

“龍圖,客人到了。”門外傳來聲音。

韓岡步出廳門,卻沒有走下僅有兩級的臺階,看着院中走過來的郭忠孝。

“郭忠孝拜見龍圖。”見到正主,郭忠孝徐步上前,躬身行禮。

韓岡也不更正郭忠孝對自己的稱呼,還了一禮,寒暄兩句側身邀郭忠孝入廳,“還請廳中說話。”

兩人入廳後分了賓主坐下,下人又奉上了茶湯。郭忠孝喝了一口,是門房中的茶水同樣的香氣和味道。

在燈火通明的客廳中,郭忠孝更加確定杯中茶湯並不是蒸青散茶沖泡出來的深綠,而是更爲淺淡的一種黃綠色調,依然有別於團茶:“龍圖家的茶倒是特別,不知是何名色,何處所產?”

不意客人拿着茶葉當作開場白,但韓岡也不心急,道:“就是秦嶺山中的野茶樹產的野山茶,也沒想過要取名。山坳裡的一小片茶林,一年的出產僅有百來斤,是當地山民的自用。我只是偶爾嘗過一次,覺得合口,就乾脆將每年多餘的出產給買下來了。”

郭忠孝搖搖頭,笑道:“此茶口味特別,不僅僅是野山茶的緣故。”

“是製法有別的緣故。尋常茶葉皆是上屜蒸青,但蒸法耗柴薪,山民儉省,直接就在鍋上炒了。比不上龍團工序繁複,不過喝起來倒是別有一番風味。若是立之覺得不合口,韓岡就讓人換了龍團來。”

“不必了,這茶雖與世人口味不合,卻正合在下心意,家父應該也喜歡。”

“即是如此,待會韓岡就讓人包上兩斤贈與立之。還望不要嫌少,已經是年終,韓岡手上也只剩七八斤了。”

“多謝龍圖厚贈。”郭忠孝又喝了一口茶,越發地覺得這茶合口味,不過他今天來不是爲了喝茶的,而是有正經事。嘆了口氣:“如今攻打西夏,也是如同這野山茶一般,合乎天下人之心,可惜不合龍圖和家父的想法。”

郭忠孝並不是上佳的說客,話題轉得有些勉強。韓岡道:“遼夏兩國同時內亂,如此良機千載難逢。瀚海雖是難渡,但如今軍中名將如林,精兵無數,攻下興靈也不是不可能。韓岡也只是覺得直取靈夏稍嫌冒險,希望能夠穩妥一點,並不是覺得不該攻取西夏。想來令尊郭太尉,也不會認爲此戰必敗吧?”

“的確不是。”郭忠孝搖頭,“家嚴也只是想着能夠穩妥一點。”

甫一見面,韓岡對自己稱呼他“龍圖”受之不移,郭忠孝就知道今天的差事不好辦了。這樣的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並不見親近,有些話就難以說出口。

“那不知立之今日夜中來訪,不知又是有何事指教?”韓岡問道。

他不信郭逵敢在這時候去幻想討伐西夏的主帥之位。

不是說郭逵會擔心走了狄青的舊路。只要郭逵在得勝後立刻辭官歸隱,文官們也不會去跟他過不去,而天子更是要蔭封他三代以作酬勞,郭家至少能安穩三代而不虞門第衰落。而是說郭逵絕不會蠢到認爲自己會同意以穩步推進爲條件,幫他奪取西軍主帥之位。

韓岡的基本盤在西軍,他絕不可能反對攻打西夏,也不會同意讓外來的將帥得到主帥的位置。先取蘭州、銀夏的方略,只是體現了韓岡穩妥的性格,並不會與滅亡西夏的總方針相違。而郭逵雖說多次在關西任職,可並非西軍出身,他想要虎口奪食,韓岡怎麼也不會支持他。

郭忠孝卻在反問:“如果朝廷當真以興靈爲目標而興兵,不知以龍圖之見,當如何用兵?”

韓岡看了郭忠孝兩眼,隨即扳起了手指:“西夏乃萬乘之國,自當全力而攻。出兵興靈,大的方向爲四路,從出兵的地點細分下來則是六路:

河東軍過黃河,直取西夏腹地,破祥佑軍司,入銀夏,趨靈州,這是第一路;

鄜延路所部沿無定河北上,越橫山,攻取銀、夏,進而越瀚海攻靈州,這是第二路;

環慶路兵馬穿過青崗峽攻韋州,越瀚海取靈州,這是第三路;

涇原路軍從兜嶺走沿葫蘆河北進,攻靈州,這是第四路;

秦鳳路兵馬翻越柔狼山,沿黃河取靈州,是爲第五路;

熙河路官軍會合河湟蕃軍攻下蘭州北上,截斷西涼府和甘肅軍司的勤王援軍,並向東攻靈州,這是第六路。”

“全軍會合在靈州城下?!”郭忠孝擡眼問道。

韓岡冷笑:“這樣的規劃當然可笑之極,可一旦以興靈爲目標,又有誰甘心落後他人一步,爲他人作嫁衣裳?都會往靈州趕,根本攔不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天子的話都沒用——還不如事先做好準備,省得因爲糧草不濟而餓死,反正只要攻下靈州城就夠了,以官軍的實力,任何兩路兵馬合力,應當都能做到這一點。”

郭忠孝沉默了一下,嘆道:“……龍圖的說法跟家嚴一模一樣。”

“所以韓岡想問,郭太尉究竟是什麼打算?”

“龍圖當真認爲遼國內亂,就一點也不用擔心了嗎?”

韓岡神色終於變了:“郭太尉想要去河東?!”

郭忠孝沒料到韓岡反應如此之快,驚異之下點頭道:“用兵以奇勝,亦須以正合。遼國雖說內亂在即,但也不是百萬大軍會捉對廝殺。家嚴對遼國內情稍有心得,真正會參與內爭的也只是各部貴胄名下的頭下軍,以及從屬於各斡魯朵的宮分軍而已。西南、山後諸軍會參與其中可能性並不大。僅僅是一西京道,就有十萬兵馬。焉能以其國中內亂,而輕忽視之?”

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四)第二百六十三章 新議(二十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火箭(五)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二)第七十七章 塵囂(八)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六)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八)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九)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六)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八)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梳理(二十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二)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中)第四十一章 南北(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一)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五)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二百八十五章 旅話(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八)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七)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中)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八)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一百九十四章 火箭(二)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五)第一百九十一章 借款(五)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中)第二百一十七章 變故(十四)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上)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二)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梳理(十二)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三)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四)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九)第一百八十二章 變遷(九)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三)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五)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議(十一)第三百二十七章 東行(上)第四章 素意蘭心得君憐(上)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二)第四十一章 南北(一)第一百零三章 微雨(十)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五)第三百章 不悖(四)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二)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二)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下)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九)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上)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七)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二)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六)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一)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九)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長風(十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上)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六)
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四)第二百六十三章 新議(二十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火箭(五)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二)第七十七章 塵囂(八)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六)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八)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九)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六)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八)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梳理(二十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二)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中)第四十一章 南北(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一)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五)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二百八十五章 旅話(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八)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七)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中)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八)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一百九十四章 火箭(二)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五)第一百九十一章 借款(五)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中)第二百一十七章 變故(十四)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上)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二)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梳理(十二)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三)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四)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九)第一百八十二章 變遷(九)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三)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五)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議(十一)第三百二十七章 東行(上)第四章 素意蘭心得君憐(上)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二)第四十一章 南北(一)第一百零三章 微雨(十)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五)第三百章 不悖(四)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二)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二)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下)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九)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上)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七)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二)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六)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一)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九)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長風(十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上)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