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八)

將第一份選票放在另一邊,王中正隨即拿起了第二份。

“天章閣直學士、右正言、同修國史、權知太常禮院王存——曾孝寬。”

在王中正拖長聲調的唱名之後,曾孝寬的名下也多了一橫。王存不是新黨,是中立派,一貫以來都是兩邊都不得罪,多年都待在三館之中,一步步升上來,顯得人畜無害。但他曾受曾公亮舉薦,站在曾公亮之子曾孝寬一邊是理所當然。

“寶文閣侍制、右司諫、判都水監楊汲——呂嘉問。”

“龍圖閣侍制、右諫議大夫、知廣州陳繹——呂嘉問。”

“龍圖閣侍制、起居舍人、知諫院黃履——呂嘉問。”

陳繹是老資歷,年過六旬,還做過權知開封府、翰林學士,因故被貶,而後方纔起復,連他也支持呂嘉問,算是出人意料。

包括他在內,連着三位都選擇是呂嘉問,一個正字很快就要填滿。

選舉時以正字爲計,是兩大聯賽總社選舉會首時的做法。有正大光明之意,一五一十的也方便計數,眼下也同樣借鑑了過來。

看見呂嘉問一時間獨領風騷,很多朝臣的心中就翻騰起來。一開始就拿到了四五張選票,呂嘉問入選三人之列,已經是板上釘釘。不可能有變化了。若其他人與他差距太遠,向太后若是想跳過他,改選他人——比如韓岡——爲樞密副使,也不是那麼方便了。

“翰林學士承旨、右諫議大夫曾孝寬——李定。”

王中正親手打開一張張選票,繼續念着,很快人數已經有十人了,其中呂嘉問有四票,李定和曾孝寬,都是三票,而韓岡的名下卻是連一橫都沒有。

韓岡覺得自己似乎是成了新黨增強凝聚力的工具,否則呂嘉問和李定絕對不會有這麼多的支持者。

但這也是他的目的。新黨越是抱成團,對立的一方當然也會相應的聯合起來。眼下一票都沒有隻是排列順序的問題,韓岡確信自己不會給剃成光頭。還有好些箇舊黨成員在後面。

不過韓岡可從來沒打算爲舊黨的主張張目,更不會認同文彥博等人的政治觀點。他舉起的旗幟,是氣學。以氣學爲核心,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沒問題,但舊黨若想要鳩佔鵲巢,那就要有另一番說法。

相對於韓岡心中的篤定,蘇頌則是在皺着眉。

韓岡不會就這麼輸了吧?

雖然說現在念出來的,都是新黨的成員,而且還有呂嘉問推舉曾孝寬,曾孝寬推舉李定這樣的選票。但韓岡到現在一票都沒有,還是讓人忍不住爲他擔心。

如果韓岡不是所謂的推舉宰輔的倡議者,他遇上這樣的情況,應該先行選擇退出,免得結果太過難看。可這一次是實驗性質的推舉,韓岡作爲提倡者不可能臨陣脫逃,必須第一個參與進來。若是韓岡說自己不參與其中,讓別人閒來做實驗,這如何說服其他人?而若是到了一半就退出說自己不玩了,那更是等於是戲弄了所有人,就是太后那邊,也保不住他,必須降詔責罰。

從一開始,韓岡就只能選擇堅持到底。

蘇頌遠遠地望着韓岡一眼,至少此時,韓岡的神態依然沉穩。

過去多次直面敵人的千軍萬馬,誰也沒聽說過韓岡有過失態的情況。眼下文德殿中的場面,對韓岡來說好像還是小了一點。

這樣就好!

蘇頌稍稍安心下來。

他早已是氣學中人,格物致知的道理經由他手也多有闡發,更別說每一期的《自然》上,他的文章都不比韓岡要少。萬一韓岡於此失敗,威望大跌,新學氣焰大盛,氣學恐怕又要蹉跎一段時間了。

只是得儘快打破這片空白。

蘇頌看着韓岡名下的一片雪白,又想着。

“樞密院直學士、吏部郎中、權羣牧使韓宗道……韓岡。”

看到前任參知政事韓億之孫,韓綜之子,韓絳的侄兒選擇了韓岡,讓韓岡終於有了第一票,蘇頌雖是有些驚訝,但終於真正覺得安心了。

雖說韓絳的兩個弟弟韓縝、韓維都沒有站在新黨一邊,可韓宗道卻是一貫與韓絳同步,他的位置也是依靠韓家的聲勢而來。但現在他卻是選擇了支持韓岡。這讓人不得不深思,他是不是在代表韓絳表明態度?

如果當真是這樣,南北之爭可就當真不是單純的市井流言了。畢竟在新黨之中,唯一一個代表北人的韓絳,沒有選擇支持自己人。

不僅僅是呂嘉問、李定和曾孝寬,就是王安石、章惇都向韓絳那邊望過去,只是首相韓絳低眉順眼,只看着手中的笏板,卻不跟任何人交流視線。

得到韓宗道的一票之後,接下來又是呂嘉問和李定各得一票。

前五票就得了四張,但之後接連被跳過,呂嘉問名下的“正”字終於可以補上最後一筆,可之前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不過韓岡還排在第四,卻是讓呂嘉問在緊張之餘,心中稍稍舒暢了一點。又更加盼望這樣的優勢能夠維持到最後。

被呂嘉問遠遠拋在後方,韓岡接下來終於又得到了一票:“權知開封府、右司郎中、翰林學士沈括:韓岡。”

通過這一票,沈括的立場終於可以確定。更多的人想通了之前沈括跳出來對一衆參選者和選舉者彈劾的原因。不過這樣的行事作風太過於反常,一點也不像習慣直截了當的韓岡,所以疑惑也隨之而生,無法確定下來。只是當人們將視線轉移到韓岡臉上的時候,依然看不見他有什麼反應。

心如山川之險,胸有城府之儼。這不過是朝堂上的基本功,但到了此時還能做到完美無缺,韓岡的定力也開始讓人恨起來。

尤其是下面的青綠小臣,由於事不關己,反而更想看到一些讓人出乎意料的場面。譬如方纔的沈括彈劾,又或者更早一點的內禪或太上皇駕崩那樣的場面。當然了,如蔡確和二大王的叛亂,連皇城司親從官和班直禁衛都鼓動起來的情況就未免太危險了,能少一點就儘量少一點。

“資政殿學士、禮部侍郎、提舉大圖書館韓岡:棄票。”

“天章閣學士、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李定:呂嘉問。”

韓岡終究還是沒有臉毛遂自薦,自己推薦自己。不過到現在爲止,除了韓岡之外,沒有一張票棄權。這是侍制們的權力,若是不能好生行使,現在對不起自己,日後也難以見後輩。

李定那一邊則沒有任何顧忌,他推薦了呂嘉問。現在呂嘉問、李定和曾孝寬就是成了一個循環,轉着圈一個推薦一個。感覺有些可笑,但站在韓岡一邊的卻沒有人能笑出來。

啊,不對。

韓岡一直古井不波的臉上終於有了一點變化,脣角略略向上勾起。彷彿在笑。只不過看其表情,有着很明顯的諷刺味道。

範純仁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韓岡的身上。他臉上的表情變化,也沒有逃過范仲淹次子的雙眼。

從呂嘉問、李定和曾孝寬三人身上,能看得出是很明顯的黨爭。

韓岡想讓太后看見的就是這一個場面嗎?

範純仁想着,然後就聽到了自己的名字。

“寶文閣侍制、右司郎中、知齊州範純仁——韓岡。”

接受了富弼的勸告,範純仁也不知道對與不對。至少從現在情況來看,還是有些希望的。

範純仁之後,又隔了曾孝寬的一票,韓岡再一次得到了推舉。

“龍圖閣侍制,右諫議大夫,知應天府孫覺——韓岡。”

又是舊黨。

呂嘉問都想要笑出來。

孫覺好《易》,喜讀《春秋》,著作甚多,他的學術體系自成一家,與王安石、韓岡都截然不同。不去支持以新學爲根基的新黨好理解,卻選擇了講究格物致知、對所有經義都抱着疑問的韓岡,舊黨徹底倒向韓岡的苗頭,也越來越明顯了。

或許下一面舊黨赤幟,就是姓韓名岡。

舊黨越多的支持韓岡,新黨成員就越不可能投他的票。韓岡這一回失敗後,下一次推舉參知政事,也會跟今天的情況一樣。

難道要讓太后將所有侍制以上官都評定了新黨、舊黨之後再來舉行廷推?那也要王安石答應纔是。

到了如今,王安石是絕對不可能允許他畢生的功業受到半點威脅。韓岡若是利令智昏,投效了舊黨,一直都猶豫不定的他的岳父,也就能有一個決斷了。

宣讀過的選票接近二十張了,韓岡名下的正字還未圓滿,與李定和曾孝寬相同,只有呂嘉問最多。但也沒將其餘三人拋開太遠。四人現在的票數還是成焦灼狀態。

“寶文閣侍制、右諫議大夫、河北都轉運使李承之——韓岡!”

王中正的一個重音,讓韓岡得到了第五票,也讓呂嘉問的臉色爲之一變,曾孝寬和李定一時間都是難以置信。

李承之竟然選擇支持韓岡!

李承之可是新黨的一分子,而且是絕對的中堅。免役法的提出者之一,變法之初就是參與者。在新黨中,與章惇的交情極好,當初將章惇薦到王安石面前的,他是其中一人。要不是在三司使任上犯了錯,被降官出外,眼下必然也是宰輔之位爭奪者之一。

曾孝寬知道韓岡與李承之有交情在,可新黨的幾位核心,誰與李承之沒有交情?

難道就因爲他們都是北人?!

但接下來又是一票支持韓岡,卻是標準的南人,而且是舊黨,“寶文閣待制,右司郎中李常——韓岡。”

李常是王安石的老朋友,卻因爲變法之事,與王安石分道揚鑣。多年在外任官,最近剛從淮西提點刑獄任上任滿回京。本是要轉任,卻因病留在京城,一時間沒有出去,眼下正好在殿上,也拿到了一張選票。

南北分立,新舊黨爭,並不可能截然兩分。北人可以投向新黨,南人也可以投向舊黨。不過投向呂嘉問、李定和曾孝寬三人的選票,其投票人的籍貫,卻微妙地顯得過於偏靠南方。

“福建,福建、江東、開封、福建、江西……吾今日終於知道了什麼叫做黨同伐異。”

向太后的笑聲讓身邊的楊戩毛骨悚然。在太后的手中,拿着一份名單,在每個人的姓名之後,是那位官員的籍貫。一眼望過去,基本上全都是南方人,北人寥寥可數。

新黨、舊黨有時候難以分辨,除了那些旗幟分明的兩黨核心人物,剩下的很多人都是誰在臺上便支持誰,不過籍貫就無法作僞了,能看得一清二楚。

而新黨多南人,舊黨多北人,這是世所共知。韓岡的支持者雖少卻遍及南北,而其餘三人的支持者加起來卻都集中在南方,只有一二例外。

就算看個幾十遍資治通鑑上的牛李黨爭,也沒有眼前的活劇更加直觀。何況向太后根本就不去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儘管最近剛剛又呈上一部分新寫好的篇章。

“不過,既然吾已經答應了,就這麼辦下去吧。看多了,也就知道了。”向太后冷笑着。

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一)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四)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七)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上)第三百零八章 崩塌(下)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議(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二)第一十章 霹靂絃動夙夜驚(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八)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上)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九)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一)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七)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五)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九)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六)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六)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阻卜(中)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四)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七)第二十三章 誰言金瘡必枉死(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五)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五)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二)第七十三章 塵囂(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六)第二百零六章 變故(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八)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四)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三百二十一章 說服(上)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三)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一)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中)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三)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上)第二百六十七章 長風(四)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五)第一章 鞏州(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變故(三十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七)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二)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四十章 敗敵逐遠山林深(中)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九)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下)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六)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上)第二十五章 虛實(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上)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九)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三)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八)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二)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下)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中)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上)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四)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四)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七)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八)第二十七章 宿怨難解殺機隱(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
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一)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四)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七)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上)第三百零八章 崩塌(下)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議(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二)第一十章 霹靂絃動夙夜驚(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八)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上)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九)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一)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七)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五)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九)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六)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六)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阻卜(中)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四)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七)第二十三章 誰言金瘡必枉死(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五)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五)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二)第七十三章 塵囂(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六)第二百零六章 變故(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八)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四)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三百二十一章 說服(上)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三)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一)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中)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三)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上)第二百六十七章 長風(四)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五)第一章 鞏州(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變故(三十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七)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二)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四十章 敗敵逐遠山林深(中)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九)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下)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六)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上)第二十五章 虛實(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上)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九)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三)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八)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二)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下)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中)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上)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四)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四)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七)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八)第二十七章 宿怨難解殺機隱(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