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一年一月七日,張遼與返回幷州的曹洪一同踏上了前往幷州的道路。與他們同行的還有一位顯貴——曹操的長子曹昂。
曹昂此行也是曹操之意,如今的曹操已經明顯是在培養自己的接班人了,由於曹操的夫人衆多,膝下如今已有25個兒子和2個女兒,只不過25子中有8人早薨,活着的不過17子,其中就有那個被後世傳爲神童的曹衝。但是從年齡和經驗而言,曹昂絕對處於優勢,能於其相爭者也就是曹丕、曹彰、曹植這三個年齡最大的小子。即便曹操此時已經最疼愛曹衝了,也不能改變曹昂的優勢地位。所以任何能讓曹昂增長見識,增加執政經驗的機會曹操都不會放過,也就有了曹昂的幷州之行。
對曹操的決定張遼與曹洪絲毫沒有反對的意思,且不說他們二人與曹昂的關係極好,就是從二人各自的利益而言,他們也不會拒絕曹昂同行。
要整編軍隊,改革軍制,錢糧上絕對不能大意,張遼的家族如今也就是在雁門稱雄,估計存糧也不會太多,倒是太原的幾個世家的態度纔是關鍵。若是太原的世家憂心爲難,那曹昂夫人的家族便是張遼、曹洪的後備力量。中山甄家可是冀州有名的富豪,同時也是冀州最大的糧商。有了甄家幫忙,再加上軍隊保駕,幷州軍整編的物質保障便沒有了後顧之憂。同時曹洪與張家也能和甄家在商業上形成聯盟,從而獲取各自的利益。
“姑丈,昂至今未明白,爲何同樣的訓練,同樣的裝備,幽州軍在姑丈的改制之後便能發揮出更加強大的戰鬥力?難道這就是姑丈在青州進行改制時提及的恢復戰國的武士階層,而使將士們感受到尊重所帶來的結果?”在路上,曹昂便已經按耐不住的向張遼提問了。
因爲張遼與曹昂的家眷如。今尚未啓程,曹清會在十五日之後出發,而甄宓也將隨着這個姑姑同行。張遼他們一行全是漢子,縱馬奔馳的速度絕對不慢。只不過迎着問說話,讓曹昂有點難受。
張遼見狀,將戰馬的速度降了下。來,初春的天氣也並不暖和,他可不想讓曹昂因爲冷風灌多了而導致傷風。
“人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張遼。沒有正面回答,他現在越來越喜歡從側面迂迴的方式讓別人自己領悟問題的答案。對曹昂這個他一直致力於施加影響的重要人物,張遼同樣也不例外。
張遼的問題讓曹昂愕然,就連另一邊的曹洪也一。臉的茫然。不過張遼問出這個問題顯然也沒有打算讓他們回答,自己就自顧自的接着說了下去。
“活着首先是生存,若是不能夠生存,那麼其他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於是我無論是在青州也好,幽州也罷,每到一處首先是恢復當地的秩序和農業生產……”
張遼說到這裡,曹昂已經明白張遼是在教導自。己了,頓時將思索問題的心思收回,仔細的聽張遼說話。
“……所以你們也都。看到了,青州的整編和幽州的軍改實際上都是在我到任後一到兩年纔開始實施。當解決的生存的問題,接下去又是什麼?人活着,當生存不再是主要問題後,那如何實現個人的價值就成爲了人的主要問題。而個人價值的標準卻是不同……”
張遼自己在那裡說着,可是心裡卻也在嘀咕:這問題似乎是個哲學命題哦!好像一直到後世也是衆說紛紜的,什麼人生理想、人生價值、享受等等,百樣人就有百種答案,不過單就尊重他人這一命題,張遼卻認爲《史記。刺客列傳》中的一段話最爲精闢。
“……司馬公在其煌煌鉅作《史記。刺客列傳》中曾記錄了豫讓的一段話: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以衆人遇臣,臣故衆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於是便有了如今的‘君已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君;君以衆人待我,我以衆人報君’這樣的話。這與孟子的‘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父母;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意思差不多,只不過針對的階層不同。但是他們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上位者只有給予了下屬足夠的尊重,下屬便會回報給上位者足夠的成績。我在軍中設立軍銜,建立士官制度,這便給了原本沒有什麼地位的士兵以足夠的尊重,同時也給了他們一條憑藉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他們可以用他們的戰功來換取地位的提高、生活的改善,並可以惠及家人、後代。於是臨戰時,幽州軍將士從心態而言便勝出別人一籌,大戰之中,軍心戰意可是極爲關鍵的東西。”
張遼洋洋灑灑一大通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這究竟是對是錯。可是他自認爲這些對於曹昂而言應該已經足夠了,難道他還能在這個時代教導曹昂“天賦人權”和“人人平等”這些東西嗎?
果不其然,曹昂確實是明白的張遼的意思,他面帶思索的說道:“姑丈,豫讓與孟子之言昂已明白,姑丈這麼做似乎與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有些相似,但卻只有軍銜、軍職的提升,最多便是根據軍功賞賜一些錢財,卻並無授田一說。姑丈如此是否爲了避免某些麻煩?”
“哈哈哈!”曹昂的話讓張遼大笑起來,“子修,我定下如此制度絕非擔心有人藉此攻訐與我,只不過是要吸取秦國的教訓。”
“教訓?姑丈能否詳加說明?”曹昂眉頭一挑,他知道自己的這位姑丈是有別於常理的論點,而且這些論點確實有道理,就連自己的父親、祖父以及他認識的那些才智出衆之士對張遼有別常理的論點大爲讚賞,故而有些興奮的問道。
“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總所周知的便是秦軍無與倫比的戰鬥力。然而拋開戰鬥力本身,我們還能夠看到,支持着秦軍將士戰鬥的,便是秦國的制度。從軍功授爵到糧食、軍備生產,秦國的制度支撐着只有五百萬人口的秦國始終能保持着百萬大軍的規模不斷的戰鬥。這便是秦國能夠吞併六國的最關鍵因素。所以,我也在試着建立起一種可以與秦國的支付媲美但卻不會導致秦國那種後果的制度。這便是我要對軍事制度改革的初衷。”張遼說道。
“秦國的後果?文遠,你說的莫不是導致秦國滅亡的後果?”曹洪在一旁插嘴道。
“秦國的滅亡是因爲什麼?”張遼有答非所問的問道。
張遼的前世有衆多的機構與個人對歷史上無敵的大秦軍團以及那個如曇花一現般的大秦帝國做了全方位詳盡的分析。他們對大秦滅亡的原因並未向主流歷史書那樣歸結爲始皇帝的橫徵暴斂和秦帝國的嚴刑峻法,而是從秦帝國的制度,六國的歷史延續,始皇帝的心理變化等都做了分析。曾讓張遼很有些感興趣的便是有人將秦軍失敗的原因歸結到軍功授爵制度的執行不力上,從而使得無敵的大秦軍團的將士不願在繼續戰鬥下去,如此不但導致了秦軍南方軍團的分裂,也使得與趙佗分道揚鑣的部分秦軍將士加入了反秦大軍的行列。最終爲大秦帝國挖掘了埋葬它們的墳墓。
張遼在路上便將這些後世之人的分析結果拿了出來,來教育曹昂與曹洪。與聽故事一般的曹洪不同,曹昂很明顯是認真的聽張遼在講述,並時不時的發表着自己的觀點。
“姑丈,如此說來秦國的滅亡還有着那個什麼官府信用破產的因素纔是。”曹昂喜歡聽張遼講課也有張遼的講述中有很多新鮮的詞語的關係。
“軍功授爵,那也需要官府和朝廷有東西授予將士,當時規定的是斬首多少,便相應的可以得到何等爵位和相應的田地。然而土地是有數量限制的,不可能無限的封賞下去。始皇帝君臨天下後又因爲數個大工程大量的佔用了府庫的錢糧,於是也使得軍餉和賞賜收到了影響。始皇帝在世,尚可以自己的威信壓制,但他一旦過世,二世皇帝又是那般無能,秦軍將士焉能滿意?最終的結果便是改朝換代。不要去提什麼義軍的戰鬥力,也不要說項羽八千江東子弟兵天下無敵。若是項家軍真的無敵,楚國焉能滅亡?也就是秦軍沒有了戰鬥的意志,這才使得義軍節節勝利。我在幽州所做的,無非就是用軍功章和少量的金錢獎勵以及基於有功將士崇高的社會地位來代替秦國的封爵授田。雖然如今的人口因爲戰亂而急劇減少,授田暫時不會有什麼影響,可是我們要做的事一個能夠儘可能長久的制度,所以必須考慮到將來的現實。”張遼揮舞着手臂,意氣風發的說道。
“未雨綢繆!”曹昂眼睛一亮,“這就是姑丈最讓人稱道之處。父親曾說過:常人走一步看一步,聰明人走一步看三步,智者走一步看十步甚至百步,而姑丈卻能夠看的更遠。”
“哈哈哈!主公謬讚了!”張遼有些得意,能得到曹操如此讚許可不是容易的事。
“姑丈,此次昂隨姑丈一同參與軍改,還請姑丈不吝賜教,勿要嫌侄兒愚鈍纔是!”曹昂有數年沒有聆聽張遼的教導了,如今有機會便絕不願放過。
“子修但請安心。你既身爲主公長子,便肩負了爲主公分憂之重任,遼定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
“那昂就在此先行謝過姑丈了!”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