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故事重溫

bookmark

送走信陵君,鄭安平和大梁尉在親隨弟子嶽安的引導下,回到後宅安歇。後宅設三席,下鋪秸草,上設衾枕。鄭安平在東,大梁尉在西,嶽安居中。

三人在門口敘過禮,次第入室,到各自席前臥下。嶽安道:“大夫、公子如有欠安,只管呼喚小子侍候!”

大梁尉道:“一路心中煩悶,心神失守,一覺過後,倒覺神清氣爽。令父果系國手。得侍魏公子門下,亦得其所也。不知所用何藥,其妙如此?”

嶽安道:“其物甚賤,不過酸棗、柏子、桃核之屬,所貴者,惟龍骨耳。”

大梁尉道:“龍骨者,何物也?果龍之骨乎?”

嶽安道:“龍骨者,天生地藏,可大可小,變化無常。不知出於何處,得之者幸也。故貴而難得。”

大梁尉道:“令父何以得之?”

嶽安道:“仲父交遊四方,所結者衆。但有所出,即高價索之,故得耳。”

大梁尉道:“餘聞丹砂亦安神之品,果耶,非耶?”

嶽安道:“然也。”

大梁尉道:“如孤之疾,可得而服乎?”

嶽安道:“丹砂如主,在失驚抽搐,非大夫所宜也。”

大梁尉道:“卻如此,領教了!餘府中頗餘丹砂,令父可有意乎?”

嶽安道:“丹砂入藥,非精不辦;如雜以他質,必殺人矣。大夫所賜,定系精品。”

大梁尉道:“但織染之餘耳,恐難入藥。令父之丹砂所來何處?”

嶽安道:“丹砂雖貴价,市所不缺。如遇精者,仲父自賈之;公子入庫之精者,亦時時賜之。”

大梁尉道:“公子府所藏,其精必勝敝府百倍。”

嶽安道:“但百不擇一也。”

大梁尉道:“孤但歸府,必擇其精者相贈,以酬今日之德。”

嶽安道:“大夫如此,仲父不安!”

大梁尉道:“難酬其萬一。”似乎意識到室內還有別一人,大梁尉道:“幸與鄭公子同居一室,敢請相見。”

嶽安道:“大梁尉高臥,不及引見。鄭公子安平,捨身救公子信陵君,爲刺客重傷。今幸得無事。”

鄭安平聽見提到他,已經從席上坐起,見嶽安介紹完,快趨至大梁尉席前,躬身行禮,道:“樑西驛卒鄭安平,謹奉大梁尉命!”

大梁尉坐起,道:“公子坐,何至如此。孤幸得與公子同室,聊相見耳。”

鄭安平道:“臣布衣,不敢當大梁尉之坐。”

大梁尉道:“公子臨危不顧身,忠義之屬也。孤非敬公子之爵,敬公子之義。但坐不妨。”

鄭安平在席前跪下,道:“公子之稱,臣實不敢當。大梁尉直呼賤名安平可也。”

大梁尉道:“孤與公子,相遇與危難之際,同居一室,幸也。公子見義忘身,孤深敬之。願與公子交耳,願公子勿辭。”

鄭安平道:“臣何幸得與大梁尉同室,萬望不及,何辭也。”

大梁尉道:“公子儀禮嫺熟,必也士也。公子被創初愈,但坐於地,孤心不安。願公子高臥闊論,如適才嶽生故事可也。”

鄭安平見大梁尉提到與嶽安交談的事,不好再說什麼,只得退回自己席上,深施一禮道:“謹遵大梁尉命!”翻身躺下。

大梁尉道:“樑西驛該當西門尉節制?”

鄭安平道:“臣入城,只向西門衛和大梁門衛交差。”

大梁尉道:“樑西驛吏何人?”

鄭安平道:“驛吏麻三。”

大梁尉道:“麻三?公子盡忠,以身衛君侯,其功不小。來日敘功,必有封賞。”

鄭安平道:“謝大梁尉!”

嶽安道:“鄭公子被創甚深,幸不及肺腑。今得如此安康,甚可欣也。”

鄭安平道:“多得諸先生相救,大恩難忘,俟圖後報!”

嶽安道:“生清夜難眠,願聞鄭公子救信陵君之詳!”

鄭安平推託道:“此易事耳,何足道哉!”

大梁尉道:“孤亦難眠,願聞其詳!”

鄭安平見推託不過,只得道:“那日,臣侍於帳口,有三人入帳勞軍。臣彷彿見過此三人,似廢城外秦人銳士。正彷徨間,一人直向公子而去,臣遂高呼‘有刺客’,直撲而前。後二人遂棄公子,以劍刺臣。臣被二劍,頭又遭重擊,暈厥於地。餘事不知。事後公子謬讚,許以忠義,臣實難當。”

大梁尉詫道:“軍營之中,竟有如此之事,荒唐!彼時營督何人?”

鄭安平道:“臣不知。彼營新立,民武相雜,晉大夫、芒公子亦在帳中。”

大梁尉道:“汝識得晉大夫、芒公子?”

鄭安平道:“公子出城,晉大夫先行到驛,徵全驛以爲公子前驅。後隨大夫以馳騁,故相識也。至囿中,大夫命全驛隨芒公子出城,以爲軍使,臣隨最久,故識之。”

嶽安道:“此三人似秦銳士,公子從何識之?”

鄭安平道:“此亦一奇事也。吾等隨芒公子出城,公子沿途安置軍使,以通消息,吾最後,置於廢城之外,距芒將軍營不過十里。時值黃昏,有五人沿河岸而來,吾伏於草莽之中,隱蔽未見,而觀其身帶長短雙劍,身行如一,故知其爲秦銳士。月下恍惚睹其面容。後爲芒將軍巡哨兵所驚退。旦日至小城又遠遠窺之。故此三人入賬時,依稀秦銳士也。故一口喊破,幸得成功。”

嶽安道:“公子此前曾見過秦銳士乎?”

鄭安平道:“不曾親見,但耳聞耳。”

嶽安道:“小子淺識,敢問秦銳士何似?”

鄭安平道:“聞秦銳士,乃選精悍之士,嫺習劍道。藝成乃授妻室田畝,遣人耕之,而復其稅。人佩兩劍,一短一長,非尋常人家所能有也。”

嶽安道:“此與魏武卒頗似。”

鄭安平道:“非也。武卒,習於戰陣弩戟,非劍也;閒時自耕其畝,但復其家而已。”

大梁尉道:“公子自忖,與秦銳士誰勇?”

鄭安平道:“於廢城之外,時臣伏於暗處,得哨卒相助,以弩傷其一人,未與交鋒。後在帳中,情急事迫,手無寸金,又不得以交鋒論也。故不敢稱其勇也。”

大梁尉道:“以吾觀之,公子之勇,勝其多矣!彼衆我寡之時,公子伏於暗處而彼不知,其智勝也;帳中情急事迫,千鈞一髮,公子一怒而危局解,此勇勝也。”

鄭安平道:“大夫之論,臣何以當!”

第151章 匯合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250章 盤點情報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155章 共其利第46章 入國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95章 郭子仲謹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78章 帳議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293章 韓援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10章 麻三第262章 傷營第17章 奸細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95章 郭子仲謹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334章 訪友第339章 再見虎仲第51章 棄民第53章 私授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94章 再入小城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49章 庭議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366章 寧治第221章 除警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304章 廟堂大事125章 洛陽白氏第78章 帳議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77章 聚兵第18章 城外的女人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238章 議兵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206章 洗塵第46章 入國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368章 五倫之首第62章 兵符第272章 信用週轉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353章 圃田之衆第84章 侯嬴第299章 城外遇襲第38章 列陣(一)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366章 寧治第69章 芒氏大子第244章 慰功第33章 出城第132章 晉見第364章 戒備第93章 故地重遊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153章 匏瓠有助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340章 三牲第8章 管城第38章 列陣(一)第305章 再遇秦軍第154章 博學的家老第25章 仲嶽第37章 點兵第238章 議兵第122章 豕三第5章 夜行第357章 管祭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187章 老謀深算第132章 晉見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260章 議連衡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162章 離啓封第62章 兵符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162章 離啓封第50章 防民第143章 夜行第102章 酒酬之間
第151章 匯合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250章 盤點情報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155章 共其利第46章 入國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95章 郭子仲謹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78章 帳議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293章 韓援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10章 麻三第262章 傷營第17章 奸細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95章 郭子仲謹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334章 訪友第339章 再見虎仲第51章 棄民第53章 私授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94章 再入小城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49章 庭議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366章 寧治第221章 除警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304章 廟堂大事125章 洛陽白氏第78章 帳議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77章 聚兵第18章 城外的女人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238章 議兵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206章 洗塵第46章 入國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368章 五倫之首第62章 兵符第272章 信用週轉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353章 圃田之衆第84章 侯嬴第299章 城外遇襲第38章 列陣(一)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366章 寧治第69章 芒氏大子第244章 慰功第33章 出城第132章 晉見第364章 戒備第93章 故地重遊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153章 匏瓠有助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340章 三牲第8章 管城第38章 列陣(一)第305章 再遇秦軍第154章 博學的家老第25章 仲嶽第37章 點兵第238章 議兵第122章 豕三第5章 夜行第357章 管祭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187章 老謀深算第132章 晉見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260章 議連衡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162章 離啓封第62章 兵符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162章 離啓封第50章 防民第143章 夜行第102章 酒酬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