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固守二十餘日,將將不支時,劉都指揮使領馬軍一萬到達。
爲破賊軍,臣等故意隱瞞消息,待賊軍將要破關時突然殺出。
劉將軍一馬當先,手刃賊人百數,全軍振奮,殺得賊軍丟盔棄甲。
此戰斬首兩萬餘,俘獲兩萬餘,繳獲無算,賊將田彪部全軍覆沒,僅以身脫。
後追至抱犢山時,爲賊人賊將唐斌、文仲容、崔野阻攔,賊人喬冽又領援軍至。
因只有馬軍,後軍未至,不得不退兵……”
看了戰報,趙桓笑道:“呼延灼守的不錯,劉法支援及時,當給予嘉獎!”
“殿下。”虞琪道:“壺關三千守軍僅餘四百,民夫傷亡兩千餘,當一併給予嘉獎。”
佔盡地勢,尚有如此傷亡,可見戰事激烈。
也從側面說明,呼延灼打的真不錯。
若是沒有足夠的能力,當五萬大軍兵臨城下時,就該出現逃兵了,絕不可能堅持到只剩四百人。
至於死傷兩千民夫,更需要能力。
民夫可不是軍兵,紀律幾近於無,對傷亡的承受度根本沒有。
沒本事的人,組織民夫助戰,不但不會有效,反而會壞了防守計劃。
“樞密院儘快拿出方案,撫卹傷亡從厚,嘉獎有功從重!
至於呼延灼嘛……”趙桓沉吟片刻,繼續道:“調回中樞,重建鐵騎軍,並任鐵騎軍指揮使!”
“喏。”虞琪應下。
江湖傳言,呼延灼征討梁山時所用,乃是鐵鎖連環馬,其實是以訛傳訛。
馬帶馬甲,人披鐵鎧,又把每三十匹一連,用鐵環連鎖。
此種做法,除非天馬,否則難以行動。
所以,這連環馬乃是鐵甲重騎兵,即人馬都披鐵甲,除了手腳眼睛,都裹在鐵罐子裡的那種,即“馬帶甲,只露得四蹄懸地,人披鎧,只露着一對眼睛”的那種。
此軍種,不但對騎士要求高,對戰馬要求也高。
以國朝情況,訓練三五千便是極限,再多,財政或可支持,戰馬一定沒有。
三五千,還是一個指揮使,似乎還不如壺關守將位高權重,其實不然。
這嘉獎,是呼延灼夢寐以求的。
這要從出身說起。
呼延灼乃是將門出身,乃是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
呼延贊之父呼延琮,後周時任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因此呼延贊少時入軍,爲驍騎兵。
太祖趙匡胤認爲他有才且勇敢,補選他任東班頭領,升任驍雄軍使。乾德二年,呼延贊隨同討伐後蜀,親自擔任前鋒,身受數處創傷,以戰功補選爲副指揮使。
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親自選拔軍校,任命呼延贊爲鐵騎軍指揮使。
重現呼延家的威風,乃是呼延灼一直的追求,能夠重建鐵騎軍,乃是追趕其祖的第一步。
“殿下,劉法如何嘉獎?”虞琪又問道。
“一萬馬軍大破五萬賊軍,實乃勇武,降詔,加劉法爲節度使,以示嘉勉。”趙桓道。
不得不說,趙佶的昏庸,也給了趙桓更多施展的餘地,並且收攏人心也容易了許多。
便如劉法,以其功勞,早該晉升爲節度使了。
若是那樣,此時太子只能降旨鼓勵了。
不然封太尉?
那徹底平定田虎豈不是要封縣公?
後面還有西夏、遼、金、吐蕃、大理要打,遲早功高難封啊。
所謂功高震主,其實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沒辦法封賞了,只有一殺了之。
所以,先帝昏庸,不無好處,
確定了兩人封賞,趙桓又嘆道:“算算時間,張叔夜也該進入河東了,不知何時能夠平定田虎。”
“殿下勿憂,劉法英勇善戰,張叔夜亦是精通軍略,又有八萬精銳隨行,剿滅田虎不難。”虞琪道。
趙桓當然是有信心的,只還是盼着早日平定叛亂。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這做了監國,真的是頭疼欲裂。
沒別的,缺錢!
恨不得一個銅板當兩個花。
說起來,都是趙佶的錯。
神宗哲宗苦心孤詣,積攢了偌大家財,都被趙佶敗的精光,到了趙桓這裡,錢庫空蕩蕩,真的是搜刮不到一個銅板。
講真,要不是蔡京等人造反,趙桓要哭。
此次平叛,出動大軍二十萬,開撥費就發了六十萬。
這還是微不足道的一筆開支。
各項物資中,以軍糧爲大頭。
沒兵每日需要軍糧一斗,十天一石,以三個月作戰計算,再加上運輸途中損耗,最少需要準備二百萬石糧米。
現今糧價,接近二貫一石,花了差不多四百萬。
加上油鹽醬醋茶乾肉菜蔬等,又要百萬貫,還有軍械、箭矢、醫藥……
不能算賬,算起來都是淚。
好在,感謝蔡京童貫。
不得不說,國朝當官的,真是有錢。
蔡京家,抄出現錢二百餘萬貫,珠寶首飾字畫書籍這些不好變現的,暫時不算。
可能閹人更愛錢,童貫家的錢比蔡京更多,超過三百萬貫。
加上其他大小官員的,總計收入接近一千萬。
着實解了太子燃眉之急。
“根據覈算,可有五十萬貫準備登基大典。”愚任道。
“夠用否?”趙桓問道。
“殿下放心,臣與戶部上下連日覈算,絕對足用。”愚任保證道。
登基大典,不是讀一讀聖旨就可以的,更要大把的紅包灑出去。
這是收攏人心的需要。
皇族、勳貴,比如親王、王詵之流,沒辦法升官,只能發財。
讓這些人發財,又不能破壞朝廷一直慣例,除了發紅包,還能怎麼辦呢?
另外,皇帝登基,周邊各國如大理、遼國、西夏、高麗、李朝、占城等來賀,好意思讓人空手回去?
皇帝的臉面、天朝的體統,都不要了?
所以,聽到錢還夠用,趙桓着實鬆了一口氣。
“如此,便選定黃道吉日,登基稱帝!”趙桓做出了決定。
愚任虞琪等人立刻拜下,道:“稟殿下,司天監已經選定日期,下月初四,正是登基之時!”
“便選定八月初四!”趙桓做出了決定。
詔令一下,整個朝廷立刻動了起來。
首要的,是把還有的兩次勸進給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