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吐谷渾的歸屬(上)

六月八日辰時,伏俟城。

幾天前的那場動亂,帶給吐谷渾人的是巨大的災難。除了死傷不下五萬人之外,城中六成房屋被焚燬,就連王宮也被燒燬一半。雖然動亂基本已經平息,屍體也被拖到城外掩埋,不過隨處可見的殘垣斷壁、以及地上大片黑色的血跡,無一不顯示了動亂造成的慘烈後果。

靠近王宮的大街上,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緊緊拉着母親的手,跟隨着人流緩緩向王宮的方向走去。街道兩邊站滿了殺氣騰騰的士兵,不時高聲呵斥人羣加快速度,和人羣中大多數人一樣,小女孩和母親的臉上都充滿了恐懼。

拐過街口,看見四面八方涌過來的人羣,小女孩擡起頭問道:“孃親,這麼多人要做什麼呢?”

“我們要去拜見新的大王!”母親聲音很低,似乎怕別人聽見。

“孃親,我們的大王不是河源郡王嗎?怎麼又出來一個新的大王?”小女孩十分不解。

“噓……”母親趕緊捂住她的嘴,“不要亂說話!等會到了王宮不許說話,跟着大家做就是。”

小女孩懂事的點點頭,擡頭看了一眼前方的王宮。

王宮大門緊閉,圍牆上可以清楚看見剛剛修補過的痕跡,大門上也有幾處烏黑,那是燒灼留下的印記。王宮前面的空地上搭起了一座高臺,近千手握兵器的士兵將高臺團團圍住。人羣到了高臺前面十丈,這些士兵就被攔了下來,而在這塊空地四周,足足有二萬多手持兵器的士兵嚴陣以待。

今天對於達延芒來說,是一個萬分重要的大日子。一個時辰之後,在這座高臺上會舉辦一場重大的儀式,達延芒要在這裡成爲吐谷渾王,而且是整個吐谷渾的王!

動亂當晚,諾曷鉢和弘化公主雙雙遇難,威信王倉皇出逃。由於失去了首領,諾曷鉢和威信王的手下很快就敗下陣來,死忠於諾曷鉢和威信王的四萬多人被斬首,其他的大都選擇了投降,向達延芒效忠。

第二天清晨,達延芒和宣王基本控制了伏俟城,隨後就開始封鎖全城,嚴禁吐谷渾人出城。宣王還派出兵馬,將威信王的族人一網打盡,反抗者一律格殺勿論,其他人全被帶進了伏俟城。

局勢完全穩定之後,宣王和達延芒向吐蕃派出信使,尋求吐蕃的幫助。

達延芒攻佔伏俟城,是一件極其錯誤的事情!如果是幾年前,吐蕃肯定會全力支持他,佔領伏俟城和大唐對抗。如今在松贊干布的主張之下,吐蕃全力和大唐親近,即使祿東贊想要相助達延芒也是有心無力,只能做出拋棄達延芒的決策。

自從宣王暗中和吐蕃接觸之後,祿東贊就想要用宣王取代達延芒,控制親近吐蕃的吐谷渾人。畢竟達延芒實力大減,而且時常自作主張,已經引起了祿東讚的極大不滿。達延芒並不知道,宣王已經和祿東贊有些私下協議,只要宣王能將部衆帶去吐蕃,就會默認他吐谷渾王的身份。因爲這個原因,宣王才十分積極的和達延芒接觸,策劃了這次動亂。在宣王眼中,伏俟城可有可無,重要的是兵馬!

可以說,達延芒高估了自己對吐蕃的價值,被仇恨矇蔽了雙眼,在錯誤的時間,發動了一場錯誤的變亂!

祿東贊去長安之前,分別達延芒和宣王給寫了回信。給達延芒的信中,祿東贊含糊其辭,暗示支持他接任吐谷渾王。祿東贊給宣王的信中,下達了一個簡單的命令:隨時準備幹掉達延芒,帶上部衆前去吐蕃。

收到回信的達延芒大喜過望,信心百倍的籌備登位大典,滿心等着做吐谷渾王。宣王從頭到尾都全力支持達延芒,似乎沒有絲毫和他爭王位的打算,而且事事都爲達延芒考慮,完全獲得了達他的信任。達延芒將全部事務都交給了宣王,自己一心一意撲在了登位大典上。即使阿達曷灰頭土臉的回來,稟報說沒有抓到張煥,也並沒有影響達延芒的好心情,在他看來,自己那一箭肯定會致張煥於死地。

巳時,從王宮裡傳出一陣鼓聲,不久之後王宮大門洞開,從裡面走出一羣人來。領頭一人正是達延芒,身穿黑色王袍,臉色雖然很嚴肅,不過眼中卻一直帶着得色。宣王緊跟着達延芒,臉色十分平靜。

“爾等速速參見大王!”見到達延芒出了大門,馬上有人對着人羣高聲呼喝。

“參見大王……”

“大王萬歲……”

隨着一陣亂七八糟的喊聲,人羣全都跪了下來。

達延芒手按刀柄,四處看了一眼之後向高臺走去,到了高臺下面,宣王等人都停下了腳步。達延芒緩緩走上高臺,看着下面跪着的十幾萬人,心中十分激動,許久之後才擺擺手讓大家起來。

“大王有令,爾等都起來吧!”

“謝大王恩典……”

又是一陣亂紛紛的謝恩聲,人羣都站了起來,沒有一個人敢擡頭向上看。

見到百姓們對自己如此敬畏,達延芒滿意的點點頭,高聲道:“想當年,我吐谷渾先祖何等勇武,征戰四方戰無不勝,打下了偌大的疆土!可惜後來屢起變故,我吐谷渾逐漸衰弱,諾曷鉢更是倒向多年的宿敵大唐,出賣祖先留下的利益!如今本王和宣王聯手,誅殺數典忘祖的諾曷鉢,爲的就是恢復我吐谷渾當年的榮耀!本王舉行登位大典之後,就是整個吐谷渾的王者!本王向祖宗發誓,一定會讓我吐谷渾重振當年的榮耀!”

達延芒話音剛落,宣王就振臂高呼道:“跟隨大王,重振榮耀!”

“跟隨大王,重振榮耀……”

在宣王的帶領下,十幾萬人七嘴八舌喊了起來,聲勢倒也顯得不小。等到人羣停止呼喊之後,宣王一聲令下,登位大典正式舉行。

吐谷渾人的登位大典本來很是繁瑣,不過達延芒哪有時間浪費在這件事上面,因此儀式過程一切從簡。一個時辰之後,宣王手捧黃金王冠登上高臺,爲達延芒戴在頭上,登位大典就算全部完成了。

宣王撫胸行禮:“從即刻起,你就是整個吐谷渾的王了!”

“哈哈,多虧王叔相助啊!王叔放心,我絕對不會虧待於你!”

“那就多謝大王了!”宣王面帶感激的再次行了一禮,“參見大王!”

“參見大王……”全場再次跪下行禮。

達延芒看着下面黑壓壓的人羣,心頭得意之際,忽然放聲大笑起來。宣王恭敬的低着頭,嘴角卻閃過一絲陰冷的笑容。

登位大典結束之後,人羣被下令各自回家,全城繼續警戒,等候達延芒新的命令。

“王叔,下一步該怎麼辦?”回到王宮,達延芒單獨找來宣王詢問對策。

宣王態度十分謙遜:“大王有什麼看法?”

“本王以爲,不出意外的話,大唐大軍已經在路上了,應該將東邊的五萬人馬調回來,加強伏俟城的防備!王叔以爲如何?”

宣王皺皺眉:“大王,以臣看來,當務之急有兩件事,其一是徵召百姓加固城防,其二是催促祿東贊趕緊派來援軍。至於那五萬大軍,唐軍來了再撤退也不遲。”

“王叔所言有理!”達延芒點頭贊同,不過也提出自己的疑問,“王叔認爲,祿東贊會派兵前來嗎?”

“肯定不會派吐蕃人蔘戰!不過派遣党項人或者羊同人前來援助,應該沒什麼問題。”

“那就依照王叔所言,我這就寫信給祿東贊”

達延芒站起身來,走到桌前提筆就想寫信。

“大王,前方緊急軍情!”正在這時,阿達曷在門外高聲稟報。

達延芒一愣,放下筆喝道:“進來說話!”

阿達曷大步進來,臉色很是着急:“大王,宣王,前方來報,唐軍從關內道調集了六萬大軍,加上蘭州府兵三萬人,一共九萬大軍,由蘭州大都督李大亮率領,已經過了大通河!”

“這麼多人!”達延芒吃了一驚,“如此說來的話,最遲三天唐軍就會抵達伏俟城下!”

宣王接道:“大王所言極是,請速速寫信給祿東贊,同時下令全城百姓一起加強城防。伏俟城糧草豐厚,足以據城堅守。”

達延芒點點頭,走到桌前迅速寫好書信,讓阿達曷派人快馬送到吐蕃。

阿達曷離去後,達延芒沉思道:“王叔,那五萬人是否該調回來?”

“大王所言極是,臣這就去傳令!請大王下令,徵召百姓加固城防!”

“就麻煩王叔一併前去下令吧,稍後本王再去查看!”

“臣遵命!”宣王答應一聲,躬身退了出去。

達延芒整整王冠,站在銅鏡前面,看着鏡中的自己,忽然滿意的笑了起來。

宣王走出王宮的大門,阿達曷恰好在大門口,見到宣王趕緊走了過來。

“見過宣王!”

“阿達曷將軍免禮!”宣王親切的扶起阿達曷,“信送出去了?”

“已經讓阿穆柴用蒼鷹送去了,估計晚上就會到達邏些。”

“哈哈,那本王就放心了。阿達曷將軍,本王要去給東邊的五萬大軍傳達命令,徵召百姓加固城防的事就交給你了!這件事十分重要,大王稍後會親自去查看。”

“宣王放心,末將這就去辦。”阿達曷不敢怠慢,趕緊帶人去城中傳令。

目送阿達曷遠去,宣王轉頭看看王宮的大門,臉上忽然露出一絲詭異的笑容。

第一百五十七章 火焚俱毗羅城第八十五章 政治交易第三百四十一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七)第九十八章 達阪山口之戰(四)第二百四十四章 蓋牟城破(上)第二百五十八章 攻克遼東城(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自殺式衝擊浮橋第二百八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一)第三百三十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六)第二百九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玄菟城(上)第二百章 伏俟城驚變(上)第三百七十二章 內賈德的建議第二百五十章 卑沙城戰役(三)第三十七章 俠女小癡第一百八十八章 世家的對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卑沙城驚變第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二百九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八)第一百三十三章 兵至九成宮第二百四十九章 卑沙城戰役(二)第二十一章 證據確鑿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勝第一百八十章 大唐帝國銀行的建立(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兌換風潮(中)第三百七十三章 緊急求援第一章 衝突和由來第三百四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八)第三百五十七章 契苾何力的重甲騎兵第八十二章 三司會審(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出兵在即第四十章 揚州行第二百四十四章 蓋牟城破(上)第九十章 送親西行第五十五章 苦練基本功第一章 衝突和由來第二百九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五)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幕拉開第一百七十二章 窮途末路(下)第二十四章 拜訪曹府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三)第八十五章 政治交易第一百零七章 高昌王宮第三百八十七章 下馬威第二百七十三章 輕取白巖城(下)第五十八章 驛館事件第三百八十章 和達達勒斯的商議第二百零一章 伏俟城驚變(下)第一百五十章 峽谷之戰(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世家的對策第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三十四章 風口浪尖第一百四十七章 謀劃伏擊第一百六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三十一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七)第二百八十二章 倭國的提前佈局第三百六十一章 阿羅那順的末日(中)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壤城動亂(下)第四百零六章 大食主力渡嬀水(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志大才疏的內賈德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至思渾河第三百五十八章 詢問第四章 親情脈脈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西域最後的佈局第六十九章 呈報名單第三百三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夜間密謀第三百九十六章 洞若觀火第三百零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逆推第三百九十五章 小人物的覺悟第一百四十九章 峽谷之戰(上)第三百一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八)第四百一十九章 封堵退路,四面包圍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食騎兵的覆滅(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幕拉開第四百一十二章 慘敗第三百一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潘塔里奧的想法第八十章 決定大唐國運的密談(下)第三百零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一)第一百八十章 大唐帝國銀行的建立(下)第六章 找工作第四十七章 淘寶開分店第三百八十二章 內賈德的分兵決議第二百六十二章 沒有矛盾要製造矛盾第一百三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一十一章 崔伯顏到揚州第二章 學友第二百五十五章 三兄妹再聚第三百六十八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四)第二百七十六章 再臨卑沙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程處默來訪第三百五十二章 火焚山林(下)第三十二章 進宮獻藝第八十六章 花稱心之死第八十六章 花稱心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迴轉九成宮
第一百五十七章 火焚俱毗羅城第八十五章 政治交易第三百四十一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七)第九十八章 達阪山口之戰(四)第二百四十四章 蓋牟城破(上)第二百五十八章 攻克遼東城(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自殺式衝擊浮橋第二百八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一)第三百三十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六)第二百九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玄菟城(上)第二百章 伏俟城驚變(上)第三百七十二章 內賈德的建議第二百五十章 卑沙城戰役(三)第三十七章 俠女小癡第一百八十八章 世家的對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卑沙城驚變第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二百九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八)第一百三十三章 兵至九成宮第二百四十九章 卑沙城戰役(二)第二十一章 證據確鑿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勝第一百八十章 大唐帝國銀行的建立(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兌換風潮(中)第三百七十三章 緊急求援第一章 衝突和由來第三百四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八)第三百五十七章 契苾何力的重甲騎兵第八十二章 三司會審(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出兵在即第四十章 揚州行第二百四十四章 蓋牟城破(上)第九十章 送親西行第五十五章 苦練基本功第一章 衝突和由來第二百九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五)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幕拉開第一百七十二章 窮途末路(下)第二十四章 拜訪曹府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三)第八十五章 政治交易第一百零七章 高昌王宮第三百八十七章 下馬威第二百七十三章 輕取白巖城(下)第五十八章 驛館事件第三百八十章 和達達勒斯的商議第二百零一章 伏俟城驚變(下)第一百五十章 峽谷之戰(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世家的對策第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三十四章 風口浪尖第一百四十七章 謀劃伏擊第一百六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三十一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七)第二百八十二章 倭國的提前佈局第三百六十一章 阿羅那順的末日(中)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壤城動亂(下)第四百零六章 大食主力渡嬀水(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志大才疏的內賈德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至思渾河第三百五十八章 詢問第四章 親情脈脈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西域最後的佈局第六十九章 呈報名單第三百三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夜間密謀第三百九十六章 洞若觀火第三百零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逆推第三百九十五章 小人物的覺悟第一百四十九章 峽谷之戰(上)第三百一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八)第四百一十九章 封堵退路,四面包圍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食騎兵的覆滅(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幕拉開第四百一十二章 慘敗第三百一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潘塔里奧的想法第八十章 決定大唐國運的密談(下)第三百零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一)第一百八十章 大唐帝國銀行的建立(下)第六章 找工作第四十七章 淘寶開分店第三百八十二章 內賈德的分兵決議第二百六十二章 沒有矛盾要製造矛盾第一百三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一十一章 崔伯顏到揚州第二章 學友第二百五十五章 三兄妹再聚第三百六十八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四)第二百七十六章 再臨卑沙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程處默來訪第三百五十二章 火焚山林(下)第三十二章 進宮獻藝第八十六章 花稱心之死第八十六章 花稱心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迴轉九成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