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侯弘仁銳意開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

上回書說到,魏徵馬周等人反對分封功臣,反對推行周政,主張施行秦漢之制。皇上雖然採納了魏徵馬周等人的意見,心裡卻沒有想明白,這一日清晨,幾位重臣來到御前,皇上說:“有一些事情真沒有想明白,向諸公請教。”衆臣趕緊說:“陛下有什麼疑惑儘管說,臣等盡力而爲。”皇上說:“從古到今,周朝延祚八百年之久,而秦朝二世而亡,爲什麼助攻都主張施行秦制,而不願意效法周政呢?”魏徵說:“陛下這個問題問的好,周朝延祚八百年,陛下以爲是什麼原因呢?”皇上說:“是因爲周朝分封功臣和宗室,世代鎮守、上下一心,家國天下、合爲一體。”魏徵說:“當年周公輔成王,管叔和蔡叔都是周武王的弟弟,可他們都反了,可見世代鎮守上下一心,未必如此。鄭國本來也是宗室,可後來鄭莊公欺凌天子甚至射傷了天子的肩膀,這又怎麼能說明家國天下合爲一體呢?”

皇上聽了說:“魏夫子覺得是什麼原因導致周朝延祚八百年之久呢?”魏徵說:“周公在輔佐成王期間,建立了一套非常嚴密的禮制,衆人都以爲禮制總是溫情默默的,那是因爲大家都守禮才顯得如此,若是有人觸犯禁忌,也會遭到非常嚴厲的處罰,周禮之下、等級森嚴,可以這麼說,周朝初年的禮制其實就相當於秦漢的法制。到後來禮制崩壞、王權旁落,重要的原因就是周天子不能敬天法祖,而且有一個錯誤,不僅是在周朝宗室出現,在其他諸侯國也非常的普遍。就是天子寵愛新人,新人又生幼子,於是廢長立幼的故事頻繁發生。臣等之所以反對陛下行廢長立幼之事,原因就在此了。”皇上說:“照你們的意思,周朝興盛的原因與漢朝沒什麼不同?”魏徵說:“對於明白人來說確實沒什麼不同,對於糊塗人來說那就不一定了。”皇上睜大了雙眼,說:“不管怎麼說,周人分封是事實,秦人反對分封也是事實,周朝延祚八百年,秦二世而亡也是事實。”魏徵說:“陛下說的沒錯,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於……”

皇上直接把話接了過去說:“如果秦始皇當年接受了丞相王綰的建議,把諸子分封到各地做王,劉項進入關中的時候,這些諸侯王就可以率兵勤王,秦朝何至於如此迅速就被滅亡了?”魏徵說:“陛下想過沒有?秦始皇到死都沒有立皇嗣,留下的遺詔只是讓公子扶蘇回到咸陽主持喪事。趙高李斯二人篡改詔書不費吹灰之力,致使秦始皇幾乎遭遇滅門之禍。如果那個時候有分封各地的諸王,他們一定會紛紛率軍來到咸陽爭奪皇位,一場大亂瞬間掀起。到時候你死我活,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夠停止爭端。到那時秦朝元氣必受所傷,北方的胡虜一定會趁機南下,也許中原大地都是披髮左衽,那就不是亡秦而是亡天下了。”一聽這話皇上目瞪口呆,魏徵說:“陛下一定有這樣的感覺,當朝廷簽發命令的時候,一定是有非常美好的初衷,可命令一到地方沒有不走樣的,主要執行命令的人會根據自己的條件,方便執行的就執行,不便執行的就暫緩,甚至徹底擱置。對自己有利的就執行,對自己不利的就擱置,所以朝廷法令落實到民間之後,往往不是我們想象當中最初的樣子。聖人的學說也是如此,一旦到了真正要落實他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在變。”

皇上說:“愛卿所言十分在理。”房喬說:“陛下知道,孔子是非常推崇周公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驚人對漢武帝的評價是他與秦始皇無異,既然如此,漢武帝爲什麼沒有推行秦朝的法治?反而要推行儒學呢?爲什麼漢武帝所作和所言不一樣呢?”皇上說:“朕不知道。”房喬說:“漢元帝深受儒學之影響,他甚至跑去想宣帝進言,希望宣帝多重用儒生!這種想法遭到了宣帝嚴厲的斥責,並且說亂我家者,皇嗣也!”皇上說:“儒家推崇周政,漢武帝雖然獨尊儒術,可他實際上仍然是延續了秦朝的法制。”房喬說:“陛下,王權能不能得到伸展?最重要的是會不會有一羣忠於天子、辦事得力的官僚,如何才能保證這些官僚忠於天子、辦事得力呢?最重要的一種東西當然就是法了。方纔爲夫子所言沒有錯,周人所說的禮儀,其實與情人所說的法沒有太大的區別,觸犯秦法會被殺頭,如果觸犯了周禮禁忌也會喪命。”

皇上說:“按照你的意思,周政和秦政沒什麼區別了?”房喬說:“周朝到秦朝之間,隔着八百年的風風雨雨,多少人事變化多少,滄海桑田。從下到商從商到周,禮制都是不斷變化的,不合時宜的部分會被去除,爲了解決新的問題,也會新增一部分。從周朝到秦朝,因爲跨的時間最長,變化當然也最大了。但從周到秦並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說漢承秦制看起來那麼明顯,而秦承周制不被大家所認可!是因爲從秦到漢時間非常短,所損益的部分也比較小,而從前到周延續時間特別長,損益的部分也自然是比較多的,其實周朝在進入春秋之後,就已經名存而實亡了。進入春秋之後的周天子實際上不過是天下諸國當中的一國,五霸當中沒有周,後來的七雄也沒有周。”皇上說:“以你之見,春秋和戰國到底算什麼呢?”房喬說:“天下有時分有時合,春秋戰國時期,當然也就是天下分崩的時期,”皇上說:“你說的似乎有道理,但是名存實亡,要好過名亡實亡。”房喬說:“陛下說的也許沒錯,名存實亡,至少可以暫時保住宗廟,雖然供奉在宗廟裡的列祖列宗被外人不斷的侵擾,但是陛下臣方纔不是說了嗎?從州到秦、滄海桑田,周朝的時候,山川阻隔,百姓難以來往。到了秦朝的時候,有了車馬舟船的便利,百姓之間頻繁往來。再想實行周制也已經沒有現實的基礎,無視現實的變化,不但不能夠如願,反而只能召禍。”

皇上說:“房先生當初建議把周公移出文廟,其實這樣一來就削弱了孔子與周公之間的關係。”房喬說:“從周公到孔子之間也是有很多損益的,反過來,如果周公有一天見到孔子所宣揚的那些東西,他可能不願意承認這些東西與己有關,因爲孔子對周公的學說也是有所揚棄的。”皇上覺得非常的失落,把腦袋垂得很低。高士廉說:“陛下想要大唐長治久安,最重要的是自己保持貞觀初年的狀態,同時重視對宗室子弟的教導。只要陛下育人得當,大唐自然能夠保持興旺。”

對於這樣的話,皇上是沒什麼信心的。有兩個能夠讓天下安定的方法擺在面前,皇上很顯然更願意選擇那個操作起來比較簡單的方法。魏徵說:“陛下,漢元帝聽信腐儒之言,而讓漢朝從此一蹶不振。陛下聽信腐儒之言,就有了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那些人遠離實務,只是一味是古非今,他們只去禍害自己就行了,絕不能讓他們再禍害陛下。”皇上嘴上答應着,心裡卻餘波未了。就在這個時候,外邊忽然下起了雨。原本有些炎熱的天氣忽然變得涼爽起來,在空氣當中隱隱的有一點土腥味。房喬說:“陛下不用爲此難過,這些事情總是要經歷的,過去之後自然都會想通。”皇上點點頭說:“你們都是朕的親近之臣,真希望把這種關係一直保持下去,這有什麼不好的嗎?想想看再過一些年,你們的兒孫還能繼續保有富貴嗎?”房喬說:“如果不是遍地分封,地方官如果表現不好,皇上就可以撤換他,分封就沒有這麼方便了。”皇上說:“天下興亡寄託在一家的興旺之上,如果遍地都是紛紛的諸侯,天子指望不上的時候可以指望諸侯,諸侯指望不上的時候可以指望天子。”

房喬說:“陛下說的沒有錯,但實際的情況可能與陛下所言有所不同。諸侯當中有的賢能,有的沒有那麼賢能。賢能諸侯治下的地方財富會積累的越來越多,而沒有那麼賢能的諸侯治下的地方百姓的處境會越來越難。久而久之,前者牆上後者衰弱。再過一段時間吞併這種事情就要發生了,而天子卻不能靜止。羣雄逐鹿,天子之命被視爲草芥。”皇上說:“今天就說到這裡吧!”然後起身就走了,幾位重臣被撂在那裡,面面相覷,一直保持沉默的長孫無忌說:“那些腐儒們必須清除乾淨,否則他們還會慫恿陛下鬧出一些幺蛾子來。”房喬說:“那些傢伙雖然自以爲是,卻不足爲慮。”長孫無忌說:“如果他們在討好陛下的同時,離間我們君臣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知道這些還放任不管,總有一天我們是要後悔的。”

廷臣們商議如何處理那些腐儒,姑且按住不表。只說我來到敦煌之後,在當地積攢了不少的人脈。在這期間我遇到了一個人,此人姓侯叫寬仁,我們初次見面是在一個晌午,當時我在一家茶社,一邊飲茶,一邊與衆人談論佛法。一個人坐在不遠處,一邊聽着時而點頭時而搖頭,我注意到了這個情況,人羣散去之後,我來到他的面前拱手說:“這位大德,剛纔我注意到你時而搖頭時而點頭,是不是我說的內容有什麼不妥之處?”對方說:“不敢說不妥,只是我們之間有一點不同的見解吧!”我趕緊說:“願聞其詳!”對方說:“通過聽你說的那些話,我知道你一定在寺廟裡待過,但待的時間不是很長,沒有學到佛法的精髓。”

我趕緊說:“那就請大德告訴我什麼是佛法的精髓?”對方笑着搖搖頭說:“如果我能夠告訴你,你能夠告訴他,這就不叫佛法的精髓了。比方說有人告訴你什麼叫做冷,無論他的言語是如何的天花亂墜,你都不可能通過他的言語知道什麼叫冷,千言萬語不如經歷一個寒冬。佛經當中所描述的道,原本是文字所沒有辦法描述的,佛經好比是手指,佛法好比是明月,人可以通過手指的方向看到明月,但手指不是明月。佛經所能夠提供你的只是一個大概一個方向,佛法的真正精髓就在人的飲食起居,離合聚散當中。”我說:“我也有了一點年紀也經歷了不少事情,爲什麼我沒有這樣的感悟呢?”對方說:“學是爲了什麼呢?當然是爲了用它,用是學的歸宿,而用也是學習的方法之一,人只有在不斷使用所學的過程當中纔能有機會領悟佛法的真諦。”我說:“這位大德敢問尊姓大名?”對方說:“我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佛法。”

我還是堅持要問他的名諱,他皺着眉頭說:“我叫做侯寬仁。”在之後的日子裡我們多次交談,因爲實在是感覺太過於投緣,他向我發出了邀請,希望我能夠跟着他一起去一趟趙州。他說:“如果你肯光臨的話,那將是我非常大的榮幸。”那個時候我感覺自己在敦煌已經變得不是那麼受歡迎了,而且我當時也擔心自己佛法造詣不夠,萬一現出了原型,豈不是很不方便。於是跟着侯寬仁一起來到了趙州,一路之上自不必說,因爲正是夏天,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就是在夢裡都是非常開心的。到了趙州之後,我被帶到了一個不是很大的院落。牆是土牆,屋頂上蓋着茅草。但是整個院子收拾的非常乾淨,進了屋子之後,發現牆上掛着一張琴,我原以爲他的家中應該有不少的藏書,沒想到一本也沒有見到。

我忍不住說:“你應該熟讀經史,爲什麼不見有書呢?”侯寬仁說:“我哥哥侯弘仁是一名大官,他的家中有大量的藏書,我讀書的時候就上他那兒去,現在在他府上來來往往的人太多了,我就不怎麼去了。”我說:“現在你不讀書了嗎?”侯寬仁說:“他們家的書我基本上都已經背下來了,如果我打算看書的話就躺在地上,閉着眼睛摸着肚皮一頁一頁的去想就行了。書不是讀的越多越好,這就好比藥不是吃的越多越好,關鍵是要用。”我說:“你果然不是一般人,我非常的佩服。”不久之後,侯弘仁府上的僕人來到了這裡,看到陌生人大吃一驚,很快侯弘仁就知道侯寬仁的府上來了一位居士。之後我就收到了侯弘仁的邀請,他希望知道自己的弟弟到底跟什麼人在交往。

我被帶到了客廳,只見侯弘仁端坐在那裡,只見他頭上戴着襆頭紗帽,身上穿着一件大紅色的圓領袍,腰中一條黑色的錫帶。腰間佩戴着銀魚,腳上一雙粉底的朝靴。我上前行禮說:“在下這廂有禮了。”侯弘仁說:“你是一名居士?”我說:“說來慚愧,我在佛法上的漸漸不如你的弟弟。”侯弘仁搖搖頭說:“這個你也不用太當真,他也是野狐禪。”一聽這話我呆住了,對方意識到了我的疑惑,他說:“我現在說你不明白,等你跟他交往的再深一些就知道了,他在教訓人的時候就像是一個聖人,實際上他根本不是聖人。”我說:“也許你說的是真的,但並不意味着我就是什麼好料,我徒有居士之名,實際上我只是在寺廟裡住過幾天而已,真正讀佛經是比較少的,就算知道一點佛經,裡邊的內容也從未身體力行,只是用它來成口舌之快。”侯弘仁說:“你能如此坦誠我很高興。”

在跟我進行短暫的交談之後,侯弘仁就匆匆忙忙的走了。後來我才知道,他現在正在主持修建一條道路,從趙州西部開始一路出邕州,如果這條道路建成的話,將會溝通交州、桂州、蠻州、俚州,在修這條道路的過程當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一方面是來自於山川地形,一方面是來自於當地的蠻夷。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有消息傳出道路已經修通了,而且在這期間有二萬戶人投降大唐。這當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消息傳到長安皇上非常的高興,這一天魏徵來到御前,皇上說:“朕現在非常的後悔,當初要是聽你的話,不至於要今天這一場禍患。”魏徵說:“陛下事情已然如此,再說也沒有用了。”皇上說:“朕會想辦法彌補這個過錯的。”魏徵說:“從貞觀初年到現在,反叛最多的是獠人,曾以爲之所以會有這些煩惱,就是因爲這世上還有獠人。”

自從阿史那·結社作亂之後,朝廷很多人對於胡虜留在河南,感到非常的焦慮。皇上也開始着手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房喬被叫過去協助謀劃此事,房喬捋着鬍鬚說:“臣以爲當初讓大批的胡虜遷到黃河以南,這是重要的失策,而彌補這個過錯,就得把他們遷到黃河以北。”皇上說:“現如今胡虜不斷繁衍人口已經非常多了,要是這麼做的話,他們一定不願意。”房喬說:“自從頡利可汗王的社稷之後,這些人就成了亡國之人,所以說陛下准許他們在河南從事遊牧生活,可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懷念過去老汗國還在的時光,如果陛下能夠准許他們復國,冊封李思摩爲可汗,讓他建牙河北,這樣的話這些胡虜一定會非常感激陛下的。”皇上說:“現在也只能如此了,但願這樣可以真正實現當年溫令公的主張。”

消息傳出之後,胡虜非常緊張,雖然他們多數居住在河南,但是他們經常出入河北。對於河北的情況非常的熟悉,知道薛延陀部已經非常強大,對薛延陀部非常的恐懼。於是皇上下了一道詔書,有司農卿郭嗣本帶着詔書前往真朱可按牙帳所在之地,在詔書當中皇上說,薛延陀部居住在磧口之北,而李斯摩所率領的部衆居住在磧口之南,如果雙方有違此旨的話,朝廷將會發兵討伐。面對這樣的詔書,薛延陀部陷入了激烈的爭論當中,他們當然希望能夠霸佔黃河以北所有的土地,但經過對自己的實力進行評估之後,認爲同時面對李思摩以及唐朝大軍是沒有勝算的,於是決定奉旨行事。事情定下來之後,他們終於要啓程了,皇上不但冊封了可汗,還有左賢王和右賢王,都是原來頡利可汗的同宗近親。到了臨別之際,李思摩與皇帝依依不捨,而當這些人終於來到黃河以北之後,皇上終於嘆一口氣。

這個時候朝堂之上一片寂靜,皇上坐在那裡陷入了沉思。皇上說:“你們幫着想一個問題,李思摩他們去了河北之後,能夠一心一意的爲大唐守衛邊疆嗎?”魏徵說:“李思摩應該沒有問題,但他的兒孫們就不好說了。”就在此時長期保持沉默的李靖說:“陛下,有一件事我們不得不重視,臣已經注意到我們的軍隊雖然很能打仗,可是我們的百姓全無尚無精神,歸根結底,軍隊來自於百姓,百姓沒有尚武精神,意味着我們再難找到合適打仗的士兵。如果百姓都喜歡逃避兵役,將來誰守衛邊疆?如果我們的士兵不是很能打仗,胡虜來了,就會像狼羣驅趕羊羣一樣對待我們的百姓。”皇上說:“這的確是個麻煩,你有什麼解決的方法嗎?”李靖說:“至少現在成沒有?”這話一出,皇上吃了一驚,魏徵說:“陛下,只要糧草充足,只要士兵不耽誤訓練,保衛邊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現在最重要的還是減輕百姓的負擔,讓他們安心務農。”

257宮司上奏遺作示君言事者流多相讒告100大匠竇奉旨造新宮張蘊古執法得橫死142李承乾求教長孫後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286李世民獻陵祭太武房玄齡相府拜高陽156二位路人御前辯論 兩次赦免羣臣爭執313李世勣還朝掌兵部真珠汗趁虛擊思摩183蕭玉蓉人後失體面 苗山幽夢裡見提婆304十一月天子祀南郊丙子日太常擬大禮115生死籌碼黃粱一夢 貧富學子家教不同第29回帝后合璧推行古禮文武兼用力興大唐328尉遲敬德表乞骸骨慕容幽蘭跪拜焚香第十四回三五奸佞謀害秦王十八學究演說孔孟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334誅君集不幸累魏徵詐胡虜皇上不循古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187趙德楷出使遭囚禁 王神機見面問吉凶259李世民作臺望昭陵大海南有國來朝貢156二位路人御前辯論 兩次赦免羣臣爭執第十三回魏夫子東宮獻奸計張公瑾洛陽練精兵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第十三回魏夫子東宮獻奸計張公瑾洛陽練精兵339玄奘法師迴歸長安洺州刺史見駕行在363郭孝恪輕敵死賊手金春秋請旨改服章128賀新春羣臣請封禪 樂平康女王開學堂248魏王泰禮接士大夫皇阿爺設立文學館259李世民作臺望昭陵大海南有國來朝貢第31回崔判官陰間解主憂尉遲恭街頭動肝火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174頡利可汗身染重病 大唐天子憂心而傷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354孫思邈探視房玄齡萬辯機入侍陳玄奘第24回新主臨朝百廢待興胡虜來犯含恨隱忍第78回訪煙花意外入魔窟舞橫刀奉命除奸嗯第83回張玄素諫止洛陽宮李思摩拜授右侯衛235高士廉後飲屠蘇酒孫思邈熬製雪香丸360房玄齡死諫伐高麗褚遂良一省爲堂官162苗山風介入盜蠶案 楊鐵超奉命來敦煌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170遭天譴因果原有報 化無常諸事奉道行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228遇盧生大談養生術盼方士多言命早夭221苗山幽遊蕩至廟門老法師失言惹災禍208曼頭山孤兒斬名王赤水原李靖誅殘虜290侯弘仁銳意開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313李世勣還朝掌兵部真珠汗趁虛擊思摩第六回李留守領兵入長安 月雨公往生去極樂293京兆小民不孝獲罪弘化公主遠嫁西垂242房玄齡革職歸田園苗山幽相逢說王事第77回苗山幽拜謁樓觀臺蕭玉蓉夜遊平康坊340李大亮臘月死京兆故皇嗣寒冬薨黔州第26回太上皇深宮辭舊歲趙德言草原逞奸才第68回苗山幽自詡登徒子顏師古寫就王會圖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225慕容純奉獻馬奶酒李大亮烹茶吐難言第85回御史大夫彈劾李靖入值門下擬改衣服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第38回裴特進晉升裴司空苗沙彌變成苗居士第十二回劉文靜行年犯災星竇建德英雄至末路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277高士廉率爲氏族志貞觀帝西遊砥柱山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326魏夫子不幸謝塵世丘行恭食肉引自慚342蕭特進留守洛陽宮高士廉佐嗣定州地276武士彠獻女入宮禁王尚書進言震內庭149推美於上事功不居 耍盡心機維持氣勢第95回東宮隱憂沉渣泛起深宮宴會上皇動情101魏夫子彈劾權萬紀 孫思邈拜會袁天罡163工部主事潛入北曲 大理寺丞親赴敦煌183蕭玉蓉人後失體面 苗山幽夢裡見提婆107哀山幽人前失體面 俏龍波掌摑濟平衡358王玄策借兵教天竺蕭相公病死入冥國283苗山幽獻計平獠亂岑文本中正品賢人202揮舞霜刀清理羌寇掃除積雪以誠祀天第十四回三五奸佞謀害秦王十八學究演說孔孟第十四回三五奸佞謀害秦王十八學究演說孔孟269苗山幽遠走西南國白毛怪着力害蒼生174頡利可汗身染重病 大唐天子憂心而傷298黨仁弘羅竇擊反獠流鬼國遣使朝天子356司空奉敕知三省事房公病重爲諸子憂238歸化將統領左驍衛苗山幽受邀吐谷渾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第68回苗山幽自詡登徒子顏師古寫就王會圖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147爲人臣自當解君憂 逢天究何以濟蒼生313李世勣還朝掌兵部真珠汗趁虛擊思摩285三國合謀共伐焉耆一陽初升敬答太清227悟人生此行多慘淡飲黃湯局中多頗淒涼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174頡利可汗身染重病 大唐天子憂心而傷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363郭孝恪輕敵死賊手金春秋請旨改服章339玄奘法師迴歸長安洺州刺史見駕行在294張玄素上疏諫皇嗣侯君集求愛君擊狂胡163工部主事潛入北曲 大理寺丞親赴敦煌345薛仁貴勇武承恩遇左庶子狂言致壽終第97回鞠文泰遊歷東西市李世民獻俘大安宮330羅石頭直言諫李佑杜行敏陰謀執齊王268劉德威一言平斷獄川之代即位潘森南
257宮司上奏遺作示君言事者流多相讒告100大匠竇奉旨造新宮張蘊古執法得橫死142李承乾求教長孫後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286李世民獻陵祭太武房玄齡相府拜高陽156二位路人御前辯論 兩次赦免羣臣爭執313李世勣還朝掌兵部真珠汗趁虛擊思摩183蕭玉蓉人後失體面 苗山幽夢裡見提婆304十一月天子祀南郊丙子日太常擬大禮115生死籌碼黃粱一夢 貧富學子家教不同第29回帝后合璧推行古禮文武兼用力興大唐328尉遲敬德表乞骸骨慕容幽蘭跪拜焚香第十四回三五奸佞謀害秦王十八學究演說孔孟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334誅君集不幸累魏徵詐胡虜皇上不循古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187趙德楷出使遭囚禁 王神機見面問吉凶259李世民作臺望昭陵大海南有國來朝貢156二位路人御前辯論 兩次赦免羣臣爭執第十三回魏夫子東宮獻奸計張公瑾洛陽練精兵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第十三回魏夫子東宮獻奸計張公瑾洛陽練精兵339玄奘法師迴歸長安洺州刺史見駕行在363郭孝恪輕敵死賊手金春秋請旨改服章128賀新春羣臣請封禪 樂平康女王開學堂248魏王泰禮接士大夫皇阿爺設立文學館259李世民作臺望昭陵大海南有國來朝貢第31回崔判官陰間解主憂尉遲恭街頭動肝火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174頡利可汗身染重病 大唐天子憂心而傷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354孫思邈探視房玄齡萬辯機入侍陳玄奘第24回新主臨朝百廢待興胡虜來犯含恨隱忍第78回訪煙花意外入魔窟舞橫刀奉命除奸嗯第83回張玄素諫止洛陽宮李思摩拜授右侯衛235高士廉後飲屠蘇酒孫思邈熬製雪香丸360房玄齡死諫伐高麗褚遂良一省爲堂官162苗山風介入盜蠶案 楊鐵超奉命來敦煌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170遭天譴因果原有報 化無常諸事奉道行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228遇盧生大談養生術盼方士多言命早夭221苗山幽遊蕩至廟門老法師失言惹災禍208曼頭山孤兒斬名王赤水原李靖誅殘虜290侯弘仁銳意開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313李世勣還朝掌兵部真珠汗趁虛擊思摩第六回李留守領兵入長安 月雨公往生去極樂293京兆小民不孝獲罪弘化公主遠嫁西垂242房玄齡革職歸田園苗山幽相逢說王事第77回苗山幽拜謁樓觀臺蕭玉蓉夜遊平康坊340李大亮臘月死京兆故皇嗣寒冬薨黔州第26回太上皇深宮辭舊歲趙德言草原逞奸才第68回苗山幽自詡登徒子顏師古寫就王會圖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225慕容純奉獻馬奶酒李大亮烹茶吐難言第85回御史大夫彈劾李靖入值門下擬改衣服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第38回裴特進晉升裴司空苗沙彌變成苗居士第十二回劉文靜行年犯災星竇建德英雄至末路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277高士廉率爲氏族志貞觀帝西遊砥柱山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326魏夫子不幸謝塵世丘行恭食肉引自慚342蕭特進留守洛陽宮高士廉佐嗣定州地276武士彠獻女入宮禁王尚書進言震內庭149推美於上事功不居 耍盡心機維持氣勢第95回東宮隱憂沉渣泛起深宮宴會上皇動情101魏夫子彈劾權萬紀 孫思邈拜會袁天罡163工部主事潛入北曲 大理寺丞親赴敦煌183蕭玉蓉人後失體面 苗山幽夢裡見提婆107哀山幽人前失體面 俏龍波掌摑濟平衡358王玄策借兵教天竺蕭相公病死入冥國283苗山幽獻計平獠亂岑文本中正品賢人202揮舞霜刀清理羌寇掃除積雪以誠祀天第十四回三五奸佞謀害秦王十八學究演說孔孟第十四回三五奸佞謀害秦王十八學究演說孔孟269苗山幽遠走西南國白毛怪着力害蒼生174頡利可汗身染重病 大唐天子憂心而傷298黨仁弘羅竇擊反獠流鬼國遣使朝天子356司空奉敕知三省事房公病重爲諸子憂238歸化將統領左驍衛苗山幽受邀吐谷渾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第68回苗山幽自詡登徒子顏師古寫就王會圖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147爲人臣自當解君憂 逢天究何以濟蒼生313李世勣還朝掌兵部真珠汗趁虛擊思摩285三國合謀共伐焉耆一陽初升敬答太清227悟人生此行多慘淡飲黃湯局中多頗淒涼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174頡利可汗身染重病 大唐天子憂心而傷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363郭孝恪輕敵死賊手金春秋請旨改服章339玄奘法師迴歸長安洺州刺史見駕行在294張玄素上疏諫皇嗣侯君集求愛君擊狂胡163工部主事潛入北曲 大理寺丞親赴敦煌345薛仁貴勇武承恩遇左庶子狂言致壽終第97回鞠文泰遊歷東西市李世民獻俘大安宮330羅石頭直言諫李佑杜行敏陰謀執齊王268劉德威一言平斷獄川之代即位潘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