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玉雖然對新加坡號很感興趣,但是這個時候這只是一艘纔剛剛完成龍骨的鋪設的艦船,距離完工還有很長的時間,而他此行的目的並不是來看軍艦的製造進度,而是來查看民船的設計與建造的。
基隆造船廠相比於其他造船廠來說條件要好太多,首先是基隆這邊的鍊鋼廠十分靠近船廠,因此鋼材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而且基隆造船廠這邊無論是工人還是熟練的船匠的數量都大大多於其他幾個船廠,更加有利的因素是中華帝國的唯一的一個進行科技研究和改進的科技研究院就位於基隆,所以蒸汽機和生產和改進,以及各種新技術的提供都比其他三個地方更快一些。
爲此中華軍這邊也有了針對性的安排,那就是基隆這邊主要進行新技術新工藝的實驗,一旦技術成熟,則立刻推廣開來,並且爲其他三個地方的船廠提供必要的設備和人員培訓,以使其能夠達到生產新產品的工藝標準,爲此,基隆這邊的造船廠被一分爲二,分爲民用的和軍用的造船廠。
民用的造船廠這個時候還會繼續生產木質艦船,其主要的工匠是之前就有一定造船經驗的工人,而軍用的造船廠則僅進行鐵甲艦的建造,包括軍用的戰艦和運輸艦,也包括民用的蒸汽輪船。
不僅如此,軍用的造船廠還負責進行新武器和新技術的試驗和改進工作,負責對科技院的產品進行評估和改進,以使其能夠達到軍方的使用要求,在技術成熟之後,則將成熟的技術推廣下去,讓其他三家造船廠也能生產新式戰艦和相應的武器。
目前臺灣島上就有煤炭和鐵礦石的出產,因此基隆和臺南兩邊的造船所需求的鋼材是能夠得到滿足的,但是因爲馬尼拉和雅加達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運輸過去不僅耗時耗力,而且速度還很慢。根本就趕不上建造的需求,因此在這兩地開採鐵礦就成了當務之急,不過這兩地的自然資源十分的豐富,加上項玉大致還記得這兩地的物產的分佈。所以中華軍在這兩地很快就找到了煤礦和鐵礦,然後從臺灣這邊運輸了必要的設備過去,再在島上分派人手進行開採和冶煉,就能夠得到造船廠建造鐵甲船所需要的鋼材了。
而就在中華軍這邊開始進行蒸汽艦船的推廣的時候,大清國內部也開始了大量的艦船建造。清軍吸取之前的教訓,不再繼續在沿海一帶建造造船廠,而是將工匠們都轉移到了長江沿岸,利用這裡處於內陸的地理優勢,在這裡大舉訓練水軍,各地的水師提督也都轉道至此,在這裡訓練自己的水軍。
一時間,從鎮江、高郵、洪澤、南京、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湖口、九江、都昌、武昌等地都開始大批量的興建造船廠,大舉招募船匠和水手,編練水軍準備組建一支史無前例的巨大艦隊。
清廷爲此專門撥鉅款。督造此事,他們深刻的意識到了海患不除,邊境難寧,但是清廷也知道中華軍目前的水上勢力太過於強大,並且還有一種威力巨大的鐵甲艦,這種艦船早在臺南海戰之中就被吳英和汪明兩人彙報上去了,但是清廷高層並不相信兩人所說的話,因爲在人的固有意識之中,鋼鐵會沉在水下,因此根本就無法相信鋼鐵打造的戰船會漂浮起來。而且還有如兩人所說的那麼強大的戰鬥力,但是在經過了杭州、江陰和南京之戰之後,各地的奏摺之中都提到了這種體型巨大,全身雪白的戰艦。明確無誤的說明其就是之前傳聞的鐵甲艦,這下子清廷的高層就算是不願相信也只能選擇相信了。
這個時候就算是一直在朝中排擠異己,組建自己勢力的鰲拜,也意識到了這個新興的國家會對清廷的統制造成威脅,所以暫緩了朝堂上的爭鬥,罕見的同意了撥鉅款組建新水師。以抗擊蠻夷。
清廷的思路很明確,那就是走數量的路線,他們自己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像中華軍那樣打造鐵甲艦船,而且普通艦船跟鐵甲艦的差距又太遠了,因此準備組建一種噸位小,但是數量多的艦隊,作戰的時候利用自己的數量優勢,誘敵深入,然後四處發兵將敵方徹底的包圍起來,然後在通過混戰取勝。
應該說清廷的這種戰法極具超前意識,當然了,這也跟清軍目前面臨的窘境有關,他們的水師根本就難以出海,因爲一旦出海的話就會很快的被中華軍的海軍艦船發現,隨即就會遭到中華軍的大舉圍攻,因此清軍艦隊只能在江河裡面進行訓練,而這種條件自然難以跟真正的大海相比,因此組建的水軍只能叫做近岸水軍,根本就不能稱之爲海軍,再加上自從施琅死後,清軍中間就再也難以找到一個精通水戰的將領了,無論是漢人還是滿人,都找不到能夠比得上施琅的人選,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戰略格局上面都比施琅要差很多。
就算是施琅的兩個部將吳英和汪明兩人,這個時候也只能是勉強的擔任一省的水軍提督,吳英是福建水師提督,汪明是浙江水師提督,但是在兩人的帶領這下,這兩地的水軍在這一次作戰之中毫無建樹,而其艦隊僅剩的幾艘戰艦也早就被中華軍這邊給擊沉了,兩人這個時候等於成了光桿司令了,這樣的人選清廷怎麼能夠放心的下來。
在這種情況之下,清廷的這種集羣作戰的策略就跟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應對臺灣的國‘軍的海軍威脅的時候使用的魚雷艇集羣作戰策略,雖然自己這邊的質量不如你,但是可以利用自己敢打敢拼的精神,憑藉着數量上的優勢也能將你打趴下,不過和後世的人民海軍不同的是,人民海軍至少還有魚雷這種厲害的武器,但是清軍這個時候有什麼武器能夠作爲殺手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