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墨華看到那丟擲在桌面上散開的黃色錦緞,心中不禁一沉,口中話語欲言又止。然而就在此時,一隻骨節分明的素白之手徑自將其掀開,從中取出一張裁剪合宜的獸皮,而後將它放到燭火處薰了兩薰,皮面之上漸漸顯出淡淡字體。
“北戎宮廷的密報?”
如龕驚詫萬分,將那錦緞之中的另一封書信拆開。纔看了兩眼,神色便是千變萬化,眼中掠過絲絲寒芒。
“北戎乃是馬背上的族羣,一向以獸皮的邊角作爲書寫的物什。這塊獸皮乃是狼皮的最好一部分,正好與北戎族徽交相呼應。而這上面的火薰隱匿之法,乃是北戎宮中獨有的秘術,非大汗以外不得使用。
由此可見,這封密函乃是北戎可汗親手所書,如假包換。”
鳳清塵喃喃說道,狹長的眸子之中暗潮洶涌,緊握那獸皮的手徑自夾緊力度,神色陰鷙不已:
“既然真的是那雷氏所寫,那這上面的內容自然也八九不離十。”
“自然是八九不離十,因爲陛下的親筆書信亦在如龕手中,雙方皆有互動,自然可以深信不疑。”
谷琛依舊板着一張臉,話語亦是平鋪直敘,聽不出一點波瀾壯闊,但期間的內容卻是句句震撼人心。
“末將自昨日開始便按照王爺吩咐清繳期間叛亂之流,結果在如火如荼之時發現了陛下的親信御衛徑自遠行。末將本可以不用管轄,但卻暗中派人跟隨他們,結果在他們準備跨域天頌邊界之時將他們截獲,從而得到了這些。”
說到這裡,谷琛的眼中掠過漫天猩紅,放在腿上的兩手不禁緊握成拳,青筋幾近爆裂。
那幾個御衛已經被他肆殺。如今宮中那位岌岌可危,加之他是過了邊境才動的手,手下之人亦是喬裝改扮,可謂死無對證,無可奈何。
但他很清楚,這樣的伎倆或許騙得過天下人,但卻絕對騙不過王爺,只怕王爺醒來之後,他定當苦楚交加,甚至會因爲這份擅作主張而失卻眼前的一切。
然而他卻並不後悔,因爲再有一次機會,他絕對還會如此。那個刻薄寡恩的君王,理應承受如此的恐慌,理應事事不順!
況且若不是他如此作爲,只怕王爺,只怕他們這些爲天頌赴湯蹈火的人,永遠不會看清楚他們的陛下究竟能陰毒無情到什麼地步,而他們的心寒,亦要到什麼地步纔會得以罷休。
這兩封書信,乃是兩國之間爲了自我利益而通聯的鐵證。一直以來,北戎亦是天頌的勁敵,同時亦是天頌無法高枕無憂的關鍵所在。
六年前,謙王率部衆將呼嘯而來的北戎大軍驅逐出境,令其五十萬軍士葬送天頌邊外。謙王本想借此機會橫掃北戎,令其徹底覆滅。
但因爲雷尚鋒的主動求降,亦因爲轅帝不願讓謙王以及謙安軍成爲人人心中所向披靡的戰神,致使北戎得以留下了一絲氣息,從而休養生息。
雷氏如同他的姓氏一般,行事雷厲風行,果斷痛快,加之治國之才毫無遜色,且任人唯賢。在這六年期間,他們不僅將休養生息到達了極致,同時亦讓那轅帝同他們站到了一個戰線上,即是對抗謙王的同一立場之上。
北戎將六年前之事全都歸結到謙王頭上,並且應允轅帝只要手刃謙王,爲他們那北戎忠魂報仇,他們自此之後便會對天頌俯首稱臣,絕無二話。
如此屁話只怕無人可信,但那雷氏就是很有本事,在這六年光景裡扮足了降國的姿態,一切皆以轅帝喜惡而行。如今從書信看來,甚是有效。
此番,雷尚鋒聽聞轅帝納了夢妃,便準備將自己最受寵愛的公主遠嫁而來,只求親上加親,那封信箋之上寫得慷慨激昂,姿態甚低,令他看谷琛看過之後都佩服雷氏能屈能伸的性子。
但既有大屈,必有大伸,西北一方早已有蠢蠢欲動之向,而且他們亦同南疆那邊取得了共識,只怕以南宮御的長袖善舞,八面玲瓏,此番天頌必有大難。
而王爺,還有他們,皆在爲此而殫精竭慮,考慮着如何應對,如何應戰。在明面上,轅帝亦是積極支持,聖君之色盡顯。只怕他若是不看到這封回信,恐怕一直都會矇在鼓裡。
轅帝回覆說,可汗之盛情,他的確無福消受,但皇室之中,若想聯姻,皇族之中亦不是隻有這一條選擇,謙王亦是可以。畢竟謙王妃之位一直空虛甚久,公主千金之貴,自然當之無愧,必以城池爲聘,誠意相待。
或許不瞭解這位皇帝心性的人亦不會覺得有什麼,但他們不一樣,他們不僅瞭解這位君主的性子,同時亦知曉他的許諾意味着什麼。如此懷疑甚深的性子,當真令人脣亡齒寒。
雷氏一直視謙王府爲仇敵,六年來一直闡述,從未變過。如今皇上卻回信揚言要將公主嫁給仇敵,其目的昭然,便是要試探雷氏是否真的唯命是從。若是雷氏因此而反,他亦可以讓王爺將其清繳,令天頌北方再無隱患。
而這一隱患去除,王爺的用處也將漸漸變小,那麼他過河拆橋的阻力也將徹底消失。畢竟在皇上心中,令王爺變爲控於掌間的無用之人,纔是他真正的目的。
然而以上情況,卻是最爲理想的一種結果。世上之事皆無順意,所以定不會如此。那雷氏素來隱忍,只怕這回定會忍下來,同意公主嫁入謙王府。而轅帝自然樂觀其成,定會賜婚。
可若是王爺拒絕,只怕也就將轅帝和北戎正式推向了一邊。城池爲聘自然便是這個道理。因爲以轅帝之力,除卻王爺根本就是毫無可能,但若是有力量予以幫扶,自然不在話下。
所以,那個高高在上的皇帝,爲了自己的皇權不受侵犯,甚至想要聯絡虎狼之力來清除王爺。如此念頭,只要生成便已是令人心寒,如今他甚至都開始做,王爺真應該防患於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