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善用勢者

整個八月,燕北留滯於樂浪郡。

一方面是照顧燕東的傷勢,人受了重傷時總是格外虛弱,燕北認爲有他陪在身邊,至少能讓燕東在心情上稍有舒緩。另一方面,則是向牽招傳授些治政經驗。

儘管燕北自己的治政能力絕對尚未達到能夠治理一郡的程度,甚至在某些方面他甚至不如燕東。但他是親眼看着沮授如何把遼東郡發展到如今地步的,有些關鍵舉措還是在他的幫助下完成。

治政落到實處,他自然有所欠缺,但高屋建瓴地向牽招一針見血指出郡中存在的問題……毫不客氣地講,燕北有這個能力。

他不是個好太守,但若要他去做一州之牧,他要強過這天底下一多半牧守。

太守燕東受傷,軍政要務便都落在牽招的肩膀上……所幸的是燕北要求沒有太多,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除了募兵之外,交給牽招唯一的使命便是使用屯田制度豐實倉稟。

募兵,田卒,開墾,屯田。

這就是燕北的全部要求了。

因爲樂浪郡的特殊位置,便決定了這裡的太守必須由燕北最親近的人擔任,放在別人手上他信不過,也容不得他去偏信。樂浪郡雖然與遼東接壤,但卻似海外孤懸,與遼東番漢縣所接土地最寬處不過九十餘里,還需要翻越山脈河流。

與天下的任何一個郡相比,這裡都好似是天外福地。

西北面的遼東,天然關卡易守難攻,僅需八百人駐守,便可阻擊數千之衆;東邊高句麗,隔着寬近百丈的溳水與山高近百丈的單單大領。而南面,是性情溫和的三韓辰國故地,如今分裂爲七十八個國家,最大者不過有百里之地,小國者宛若漢之鄉閭。各國雖時有互相攻伐,對漢朝卻皆俯首稱臣,年年納貢。

對燕北而言,樂浪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外無強敵而百姓安樂。

儘管這裡有廣袤的千里之地,看似對燕北將來在中原乃至黃河以北起不到一點作用,但燕北卻固執地認爲這裡對他的將來能帶來莫大的好處。

樂浪的好處有三,一在錢糧;二在人力;三在威信。

錢糧人力的運輸,似乎與遼東的交接極爲困難,若走陸路,且不說樂浪郡歲入餘不出十萬石糧草,就算能餘出這麼多,轉運所需民夫,一路翻山越嶺渡河跨江,便會耗去六成。

但燕北有船,他在汶縣有一支一次可裝載三萬石糧、五千軍卒的船隊,並且這支船隊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越顯壯大。

一個月,從遼東沓氐到樂浪渾彌往返海路只需一個月。

樂浪盛產檀木與金鐵,加之百姓多行漁獵,毛皮亦不可勝數。長久以來百姓不依農桑爲業,而多行漁獵,便造成如今樂浪郡擁有衆多工匠。無論是金石鐵器匠人還是制弓制甲匠人,在樂浪都有龐大的數目。

樂浪工匠尤其善於製作檀弓,用料上好的檀木能夠輕鬆使得弓力達到一石,是不可多得的良選。

除此之外,燕北更看重的便是威信。

樂浪是漢朝最邊沿的郡,南面有古辰國後裔三韓七十八國;東面越過單單大領還有沃沮、濊貊等國;再向東南出海,亦有名爲倭的國家,內亂不休,分百餘國。

這些國家每年向漢朝進貢,都會途經樂浪。統治樂浪,便意味着能夠以漢朝的聲望來命令他們,統治他們。

真正的威行海外,燕北怎能放棄。

今年樂浪尚無餘財,但到來年,有遼東郡的幫助便可在樂浪立起兩處水寨,三座校尉部營盤,懸掛燕氏大旗的船隊在橫行東海,源源不斷的強弓勁弩、金石鐵礦便可反過來補給遼東。

那將是怎樣的一派盛景?

臨近九月,樂浪郡的情況走上正軌,先太守張岐時的那個南部都尉親自前來拜見燕北……這或許就是聲望的威能,燕東牽招來時這個高句麗叛將句羅獻上印信以求歸附。

句羅部下三千之衆,其中不乏高句麗叛民,盡數歸於樂浪郡之下。

再過一些日子,當牽招募到三千兵馬,燕北打算將這支半數高句麗叛民的都尉部調到西面,參與攻伐遼西郡的戰爭。

燕東的身體慢慢好起來,只是因爲傷在側腹邊沿,仍舊不能坐立,但瘡傷最危險的時期已經渡過,趕在秋天來臨前便可傷愈出行……至此,燕北於樂浪再無牽掛,在爲燕東留下姜晉與二百親衛軍後,領着典韋踏上回還遼東的路。

將姜晉留下自然不是爲了讓他做燕東的護衛,而是爲了讓其協助牽招募集人馬,燕東與牽招的性格都有些偏向正派,燕北覺得這樣很不好。

恩義與正直都很好,但這必須要有對比才能體現。

留下姜晉做惡人,百姓便能體會燕東的善,從而對這位年輕府君心折。此外留下姜晉也是爲了年末東夷各國使節進貢考慮。讓他們通過姜晉認識自己,更能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威勢。

當燕北的惡名從單單大領到東海鄰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手令也必將無人不從……對待漢人,燕北要教化,對待異族?讓他們感到恐懼就夠了。

燕北迴還遼東不爲別的,他要在汶縣水寨親自迎接他的功臣——田豫要回來了。

來自遼東的騎卒一路疾馳,向遠在樂浪的燕北帶來消息,原定九月回還的田豫因海上航行遇到風暴,避於外島,將於十月初抵達遼東汶縣。

而在這其間的喜訊爲,船艦一艘未少,就連去途時擱淺的那艘亦被拖拽而回,稍加修整便又是一艘極好的戰船!

九月初,燕北至襄平,先見沮授,命郡府向汶縣水寨送五色繒布帛巾六百匹,隨後會見扶餘國使節。

扶余使節對遼東一向充滿尊敬,早在燕北未歸之時便聽說燕將軍在中原爲匡扶朝廷的戰爭大獲全勝,派人送來二十箱財貨珠寶,被沮授封存於遼東郡庫府,因而燕北對扶餘國使節也較爲尊重……在燕北看來扶余人還是很能認清形勢的,公孫度謀奪遼東時沒有與其狼狽爲奸,而現在兩地接壤,燕北與他們談的是互通商市、郡境駐軍的事宜。

燕北在玄菟郡與扶餘國接壤的高顯縣設立一處互市,就像幽州與烏桓人的上谷互市一般,兵駐軍兩曲,盡除走私。

刀劍矛戟,甲冑弓弩,鐵錠鋼錠,這是燕北絕對禁止互市的東西,所增派兩曲軍卒也是爲了絞殺走私商賈……曾經的走私馬匪辦起除私商賈,乾淨利落。

蓋馬大山上每一個能夠供商賈翻越的小道他都知曉,一切商賈在那些必經之路都無所遁形。

而所謂的互市,則是由燕北的麾下商隊一手包辦,購入原料,賣出手工製品,一本萬利。

不過當扶余使節走後,緊接着的會面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因爲下一位客人是在襄平書院進學的高句麗世子,拔奇。

“拔奇拜見漢度遼燕將軍。”拔奇立在堂下拱手,打量着這個年紀與他相仿卻名傳天下的將軍,神態說不上驕傲也談不上謙卑,只是拱手行禮,用不太地道的遼東口音朗聲道:“賀燕將軍得勝歸還。”

燕北的表現則比拔奇要倨傲的多,只是抱拳一瞬便探手道:“請坐,高句麗世子。”

“不知將軍叫我前來,所爲何事?”

拔奇已經知道遼東郡,不,是幽東三郡都掌握在眼前年輕漢人將軍的手下,他了解燕北強大的統治力就像他對燕北的怨念同樣。

燕北南征之前,他便聽從幕僚王義的建議多次求見燕北,卻吃了不知多少的閉門羹。後來燕北南征,歸途遙遙無期,更是令他煩躁……後來發生的事情,全都被他的幕僚王義言中,弟弟伊尹漠爲了將來能夠順利繼承王位,一力勸導父王向遼東郡開啓戰端,向兩國邊境大梁水陳兵萬衆勇士。

若非水寨首領田豫一劍刺死公孫度解遼東困局,只怕他這個高句麗世子也像甕中之鱉一般只待身死亂軍之中了。

拔奇將這次身陷險境在心底歸罪於燕北前番不肯面見與他,若早些時日能夠得到漢朝遼東郡的支持,他也不至於那段時間在郡中東躲西藏。

先前想拜會燕北是因爲他並不屑於得到漢朝遼東郡的幫助,希望能早些時候回還高句麗,可燕北不見他;現在他不想回去了,燕北反倒召見了。

拔奇心裡能不彆扭麼!

燕北雖然不知曉爲何拔奇在言語中帶着些許慍意,但就算知道他也不在意,皮笑肉不笑地問道:“書院的先生說,前些時候世子總是深夜酗酒長歌,以抒心頭鬱結,所以便請世子過來……我聽人說,世子是因爲思念家鄉,想要早日回還高句麗,難道是燕某的書院對世子招待不週嗎?”

高句麗世子拔奇,現在於燕北手中走不了也逃不掉,說起來也是公孫度和伊尹漠爲他做了一件好事,將拔奇與遼東緊緊地綁在一起。儘管現在平白養活拔奇好似沒有任何意義,但燕北相信這拔奇就像一壺陳釀,埋入地下的時間越長,揭開樽蓋時便越爲香醇!

“將軍自何處聽來?絕無此事!”拔奇聽了燕北的當即緊張起來,雙手緊攥衣衽拜倒連聲說道:“在下傾慕漢學久已,入學館一心向學,即便思念家鄉也不願回去!將軍明鑑!”

“世子應當知曉重耳在外安,申生在內亡的故事吧?在內在外存亡非絕對,可善用勢者方可生存。”燕北笑得莞爾,高句麗國內可有個弟弟要殺他呢,這種時候,拔奇敢回去纔怪!燕北長身而起,繞過案几托起拔奇,道:“拔奇,燕某人便是你回還高句麗的勢!”

第一百一十一章 稱心順意 端午節快樂第八十六章 冢外老狗第二十三章 坐地還錢第一百三十九章 譙縣之戰 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二克王侯第三百一十二章 興和五年第十一章 東萊失守 國慶快樂!第七十四章 將兵進涿第五十章 天下太平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六十五章 連成一片 七夕快樂第二百六十三章 增兵第八十二章 威風艦隊第九十五章 聞風變節第三百一十章 足矣第五章 狹路相逢第十三章 先禮後兵第五十六章 戰勝謀勝第八十一章 水能載舟第三十四章 夜攻紇升骨第二十三章 應做之事第一百零九章 臥榻之側第九十章 蟄伏於野第九十六章 橫掃六州第九十九章 兵形勢家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四章 孤陋寡聞第九章 袁術病故第二百四十五章 士家第一百零四章 龍蛇蟄地第八十五章 臨行話別第十章 剷除異己第六十八章 更待何時第三百零九章 斷路第三十章 皮肉之苦第三百一十七章 西域大都護第六十三章 恆水滔滔『求訂閱』第六十五章 洛陽之議第二百一十一章 次室亭之戰第七十四章 思想念舊第六十九章 初臨封地第二百九十六章 哪個是牛第一百七十三章 位及至尊第七章 韜光養晦第六十二章 莫提吾名第二百五十三章 本事第八十七章 吏民之苦第一百七十六章 真過癮第八十二章 威風艦隊第一百章 拜見陛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二克王侯第一百一十章 棄關而走第七章 韜光養晦第九章 招兵買馬第一百三十三章 興和三年第十七章 張頜躍馬第五十三章 拔奇繼位第四十四章 伯圭北上第六十五章 漢騎夜襲第一百八十七章 入益州第三章 時戰時和第一百一十章 諸王聯軍第一百零一章 英明神武第二百六十九章 聯合抗敵第五十六章 戰勝謀勝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二百一十四章 專事第七十章 洛水之會第二百六十二章 撲空第一百一十五章 心思飛轉第四十九章 燕公之名第七十一章 天下紛亂第八十一章 顏良文丑第一百四十三章 譙縣之戰 終第三十二章 搭建浮橋第一百零二章 張繡躍潁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六十章 求仁得仁第六十一章 不告而別第二百七十四章 差一點第九十四章 烏桓被搶第五十六章 燒殺搶掠第一百三十九章 譙縣之戰 二第九章 知己知彼第十八章 慷慨解囊第三百三十七章 下座城第二十六章 僭越之象第一百零五章 再來再殺第八十七章 吏民之苦第二百零四章 始祖第四十六章 意外破局第十七章 張頜躍馬第九十四章 青石橋之戰 完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四十章 猛士佳人第五十一章 遼東往事第五十二章 定東道城第一章 中平四年第六十五章 出營挑戰第四十六章 兵者權謀
第一百一十一章 稱心順意 端午節快樂第八十六章 冢外老狗第二十三章 坐地還錢第一百三十九章 譙縣之戰 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二克王侯第三百一十二章 興和五年第十一章 東萊失守 國慶快樂!第七十四章 將兵進涿第五十章 天下太平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六十五章 連成一片 七夕快樂第二百六十三章 增兵第八十二章 威風艦隊第九十五章 聞風變節第三百一十章 足矣第五章 狹路相逢第十三章 先禮後兵第五十六章 戰勝謀勝第八十一章 水能載舟第三十四章 夜攻紇升骨第二十三章 應做之事第一百零九章 臥榻之側第九十章 蟄伏於野第九十六章 橫掃六州第九十九章 兵形勢家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四章 孤陋寡聞第九章 袁術病故第二百四十五章 士家第一百零四章 龍蛇蟄地第八十五章 臨行話別第十章 剷除異己第六十八章 更待何時第三百零九章 斷路第三十章 皮肉之苦第三百一十七章 西域大都護第六十三章 恆水滔滔『求訂閱』第六十五章 洛陽之議第二百一十一章 次室亭之戰第七十四章 思想念舊第六十九章 初臨封地第二百九十六章 哪個是牛第一百七十三章 位及至尊第七章 韜光養晦第六十二章 莫提吾名第二百五十三章 本事第八十七章 吏民之苦第一百七十六章 真過癮第八十二章 威風艦隊第一百章 拜見陛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二克王侯第一百一十章 棄關而走第七章 韜光養晦第九章 招兵買馬第一百三十三章 興和三年第十七章 張頜躍馬第五十三章 拔奇繼位第四十四章 伯圭北上第六十五章 漢騎夜襲第一百八十七章 入益州第三章 時戰時和第一百一十章 諸王聯軍第一百零一章 英明神武第二百六十九章 聯合抗敵第五十六章 戰勝謀勝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二百一十四章 專事第七十章 洛水之會第二百六十二章 撲空第一百一十五章 心思飛轉第四十九章 燕公之名第七十一章 天下紛亂第八十一章 顏良文丑第一百四十三章 譙縣之戰 終第三十二章 搭建浮橋第一百零二章 張繡躍潁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六十章 求仁得仁第六十一章 不告而別第二百七十四章 差一點第九十四章 烏桓被搶第五十六章 燒殺搶掠第一百三十九章 譙縣之戰 二第九章 知己知彼第十八章 慷慨解囊第三百三十七章 下座城第二十六章 僭越之象第一百零五章 再來再殺第八十七章 吏民之苦第二百零四章 始祖第四十六章 意外破局第十七章 張頜躍馬第九十四章 青石橋之戰 完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四十章 猛士佳人第五十一章 遼東往事第五十二章 定東道城第一章 中平四年第六十五章 出營挑戰第四十六章 兵者權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