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專事

過去的歷史在燕北眼中是虛無的,沒有百姓而僅有帝王一姓;沒有農夫、匠人、商……不,有商賈,因爲商賈是最容易與皇權沾邊的,因爲掌握錢財,那些天下間最優秀的商賈能夠與諸侯疏通關係甚至成爲他們的助力,如果說天下間哪個諸侯不得商賈資助,那麼他多半是失敗而沒有未來的。

至於燕北,他不需要資助,因爲他自己精通商賈之事。

這是不對的。燕北認爲,史書中沒有民夫、沒有鄉野之情、沒有匠人之專、沒有商賈之道,這是不對的。既然是史,那麼便要涵蓋整個時代的一切風物,讓後人僅讀書,便能瞭解一個時代當中的變遷,這需要那些編撰史書的史官之努力。

趙國就站立在時代的浪潮之上,人們講究上行下效,因而一切事情自然要燕北來開頭。他們不是生活在過去,人們要用刀筆削木爲書,但燕北已經走過那個一份戰報八十斤的日子,現在他們有左伯紙,比蔡倫做的紙張還要好用,縫裝成冊可載洋灑近萬言,寫書人也自然無需再惜字如金。

值得一提的是左伯在遼東造紙造得很好,這個早年隨青州移民一同至遼東避難的青州儒士尤善八分筆法,除了作爲愛好的書法,因燕北的一力推崇,如今已成爲天下的造紙大家。當然不用他親自去造紙,在趙國有專門的作坊豢養着上千人來造紙,左伯所需要的也不過是管理好他們罷了。

張燕的舊部,留居黑山一帶的上萬百姓亦爲左伯坊蒐集樹皮、麻頭、碎布爲生。與龐大供應相對的是趙國對左伯紙龐大的需求,魏(不是曹魏,是魏郡)趙之間綿延百里太學進學的諸生自不必說。甄堯所掌管的輯校寺更是每日耗紙無計,隨着這個用於監察的結構越來越龐大,每日送至趙國的密信也越來越多,單純的口信已不能滿足輯校寺日常傳信所需,信息的甄別變得越來越困難,接着便必然出現以書簡、絲帛、紙張甚至鐵片分類的信息彙總。

除了這些用處,還需要準備賣給商賈流通天下以換來錢財維持生產的儲備,到這個階段,基本上已經不剩多少,故而就連燕北在一般情況下都不願浪費紙張來寫書信。

石閣中還留着那麼多古籍沒來得及謄抄呢。

漢朝的遺產,大部分都被燕北分階段地數次接手,基本上仍舊留存世間的都在他手上了,沒在的,大約也毀散與戰亂中。過去討董之時,董卓遷都,路上遺留了大批書簡、器物,燕北的人在司州東部沿途搜尋,所獲甚多;也是那次,他的兵馬進駐被毀壞的皇宮舊址,意外打開秘庫,所收穫的可並非僅僅姜晉獻上的玉璽。

這些至寶在他手上幾經流轉,有些像是熹平石刻一樣從關中搬運到遼東,再從遼東書院搬到幽州書院,幽州書院搬到冀州太學;有些東西則被燕北獻給劉虞,劉虞獻給皇帝,或是他直接獻給皇帝……這些東西其中大部分都跟着皇帝一同回還到他手裡;還有一些,則在拿下長安城之後的宮庫得到大半。

該有的,都在他手上了。

數不清的蘭臺孤本,有些都放着認不清字跡,有些則禍於火燒煙燻,僅能認出大半,但到底都在燕北手裡。趙王宮的校書郎也有近乎無限的時間去謄抄、保存這些寶貝。

但不是現在,現在他要把大部分校書郎與史官都派遣出去。讓他們去郡縣、去鄉里,記錄當下最好的農具如何製作與實用效果;記錄下最好的兵甲應如何鍛造、最可怕的投石炮應當如何選材;記錄下趙國如何施行田策,天下人如何吃飽穿暖。

趙國的史不應當僅僅描述戰爭,應當真切地描述這個天下……燕北的天下!

距離史官被派遣出去已經許多日了,這一日燕北在北宮處理過政務,回覆各方往來書信,這才乘車行進趙苑,打算遊玩半日。還未下車,便聽後路馬蹄疾馳,風塵僕僕的騎手離着百步便拜倒於趙苑觀前,有苑門武士跑着送上印信,道:“大王,是司州來的信使。”

“把信呈上,送他去邯鄲驛館歇息,備些酒菜。”燕北看了一眼加蓋印信與蜂蠟的書信,確認無誤後翻手遞給身後從人拿着,說罷又看了看道路盡頭拜倒的信使,點了點頭道:“再賞些盤纏,明日趙王宮有信送回。”

武士應諾而去,帶着拜謝的信使朝邯鄲城走去。燕北也沒了遊玩的心思,從邯鄲送信進司州,路程往返很少短於六日,如今這才第六日正午,沮授的回信便送了過來,可見沮授是收信當時便當即回信,而傳信的騎手也很拼命。

燕北確實急着看沮授的回信,在他發往司州的書信裡,想讓沮授回來由甄堯接任的事僅是一筆帶過,也無非是商量而已。封疆大吏,過去的京中臥虎,不是說權力說奪就奪了,再說沮授做的不錯,有他鎮守司州燕北也很放心,只是現在更需要沮授回來幫他解決問題罷了。

而燕北的傳信,也大多是爲了說他心中對於田策的疑慮,希望沮授能給他個解決辦法。

哪怕沮授不願回來任職都沒有關係,只要把田策給他解決了!

其實燕北不光想把沮授招回來,就連在荊州打仗的姜晉也想召回來……眼看田豐要着手招募督造王陵的匠作以籌劃章程,姜阿晉那王八蛋是掘墳盜墓的好手,過去漢室諸侯王的陵墓他也盜過幾座,讓他和呂布這倆皇陵大盜湊一塊籌劃籌劃怎麼對付盜墓賊,很有必要!

登上解劍亭,燕北打開沮授的書信,當即喜笑顏開。在信裡沮授拒絕了甄堯接任司隸校尉的建議,因爲甄堯多習私密事而不精兵事,在司州沒有統兵經驗是不足以彈壓州郡的。不過沮授也建議甄堯將輯校寺弄到洛陽去,以輯校天下之事。同時,沮授認爲自己已經到了要解任司隸校尉的時候,舉薦了他治下河南尹,早年從兗州逃避兵禍過來的樑習接任司隸校尉,而他則回到趙國輔佐燕北。

對於燕北最關心的事,沮授在信中說他對田策積弊感觸尤深,已有成竹在胸,不論接任司隸校尉者是誰,待到燕北書信一到,他便啓程前往邯鄲專事此事!

第一百一十章 棄關而走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五章 窮且益堅第五十章 天下太平第一百零三章 五十四箭第一百零八章 烏桓退走第一百零七章 殺人刈麥第五十五章 麴義來襲第五十一章 好爲人師第七十六章 涿縣廢墟第二百一十五章 勞軍第七十七章 天下蒼生第一百章 改良弓弩第十三章 先禮後兵第九十章 兩部精騎第三十章 如坐鍼氈第八章 中山之變第二百一十九章 好世道第二十九章 弓高絕境第十四章 遼東遇襲第七十九章 圖謀胡軫第五章 價高者得第五十二章 開疆闢土第八十四章 誰敢阻我第四十七章 徒增氣勢第二章 巧取豪奪第一百七十九章 矜持點第一百零三章 五十四箭第八十四章 人口銳減第一百零八章 整軍修路第九十六章 勇猛精進第四十九章 匈奴皆反第一百六十九章 抉擇第二百四十六章 交州刺史第一百零九章 張頜的野望第八十章 匈奴王者第一章 內外皆難第三百零三章 四面混戰第一百零三章 謀襲高麗第三百二十六章 氣死第二百零一章 會水第七十四章 將兵進涿第二百零三章 浪戰第六十五章 漢騎夜襲第八十二章 威風艦隊第十六章 留你一命二十三章 仲卿養驢第十六章 留你一命第六十八章 明修棧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虎豹騎營第十八章 進擊滎陽第二十章 並立於世第六十三章 恆水滔滔『求訂閱』第二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二百二十五章 廣陵第七十章 都不好受第六十五章 漢騎夜襲第四十三章 句麗變局第三十七章 另起爐竈第一百一十九章 谷中舞第五章 馬騰出隴關第五章 窮且益堅第二百三十六章 汝南之戰 四第九十二章 進退之道第七十章 洛水之會第六十五章 謀刺燕東第一百零六章 漢室興第六十三章 陽謀取勝第八十九章 廣平夜話第十一章 孫堅北上第四十八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九十九章 甕城第四十五章 守城之志第三百三十七章 下座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漁陽田豫第六十二章 徐州兵至第一百零四章 兵鑿易水第二十四章 吃閉門羹第七十章 量才而用第六十六章 請主公響鼓第四十一章 漢騎赤海第一百零六章 漢室興第二百四十一章 汝南之戰 終第四十四章 沮授求援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堪設想第八十七章 吏民之苦第七十九章 中平六年第七十九章 長途漫漫第二百四十七章 用兵第七十九章 中平六年第七十八章 三家抗袁第二百三十章 晉兜第七十章 漢朝使者第十三章 先禮後兵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第一百四十九章 常山火第十八章 浮沉風雨第三十八章 平鄉圍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七十七章 衡量戰力
第一百一十章 棄關而走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五章 窮且益堅第五十章 天下太平第一百零三章 五十四箭第一百零八章 烏桓退走第一百零七章 殺人刈麥第五十五章 麴義來襲第五十一章 好爲人師第七十六章 涿縣廢墟第二百一十五章 勞軍第七十七章 天下蒼生第一百章 改良弓弩第十三章 先禮後兵第九十章 兩部精騎第三十章 如坐鍼氈第八章 中山之變第二百一十九章 好世道第二十九章 弓高絕境第十四章 遼東遇襲第七十九章 圖謀胡軫第五章 價高者得第五十二章 開疆闢土第八十四章 誰敢阻我第四十七章 徒增氣勢第二章 巧取豪奪第一百七十九章 矜持點第一百零三章 五十四箭第八十四章 人口銳減第一百零八章 整軍修路第九十六章 勇猛精進第四十九章 匈奴皆反第一百六十九章 抉擇第二百四十六章 交州刺史第一百零九章 張頜的野望第八十章 匈奴王者第一章 內外皆難第三百零三章 四面混戰第一百零三章 謀襲高麗第三百二十六章 氣死第二百零一章 會水第七十四章 將兵進涿第二百零三章 浪戰第六十五章 漢騎夜襲第八十二章 威風艦隊第十六章 留你一命二十三章 仲卿養驢第十六章 留你一命第六十八章 明修棧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虎豹騎營第十八章 進擊滎陽第二十章 並立於世第六十三章 恆水滔滔『求訂閱』第二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二百二十五章 廣陵第七十章 都不好受第六十五章 漢騎夜襲第四十三章 句麗變局第三十七章 另起爐竈第一百一十九章 谷中舞第五章 馬騰出隴關第五章 窮且益堅第二百三十六章 汝南之戰 四第九十二章 進退之道第七十章 洛水之會第六十五章 謀刺燕東第一百零六章 漢室興第六十三章 陽謀取勝第八十九章 廣平夜話第十一章 孫堅北上第四十八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九十九章 甕城第四十五章 守城之志第三百三十七章 下座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漁陽田豫第六十二章 徐州兵至第一百零四章 兵鑿易水第二十四章 吃閉門羹第七十章 量才而用第六十六章 請主公響鼓第四十一章 漢騎赤海第一百零六章 漢室興第二百四十一章 汝南之戰 終第四十四章 沮授求援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堪設想第八十七章 吏民之苦第七十九章 中平六年第七十九章 長途漫漫第二百四十七章 用兵第七十九章 中平六年第七十八章 三家抗袁第二百三十章 晉兜第七十章 漢朝使者第十三章 先禮後兵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第一百四十九章 常山火第十八章 浮沉風雨第三十八章 平鄉圍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七十七章 衡量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