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熱鬧

“……陷常熟於險境之中實乃孩兒無奈之舉,然北洋雖強依舊是一地之力而對日本全國之力,高下之分立判,常熟枉顧君恩欲以行險,則大清危矣……北洋兵備疲弱,萬不是日本之敵,日本與西洋衆列強不同,所求者不僅是賠款,重在割地之上……兒今在北洋傾力鼓動合肥竭力而戰,不敢設想合肥僥倖而勝,只求日和與日人合議之時能夠削日人之氣焰,割地也罷、賠款也罷,皆控制在一個大清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非此之舉,北洋不戰而敗,則日人虎狼之心必大漲,則我中華危矣……”

這是譚延闓寫給父親譚鍾麟的信件,他覺得現在給李鴻章出招設套陷害翁同龢,無論結局如何,翁同龢肯定是完了,這不過是個時間問題而已。老頭子終究是翁同龢的至交,儘管老頭子心中並不看重翁同龢,但是他也有必要給譚鍾麟解釋一番。

“……以常熟現今做爲來看,主戰不過是進逼合肥耳,父親寫信爲合肥勸和,兒心中竊以爲招致常熟心中怨恨,殊不知儲秀宮傳信至合肥曰:‘戰’……兒已致電抵羊紡織廠,已經備好十萬兩銀子,父親當以個人捐五萬兩於太后,五萬兩於北洋,以示忠君、愛國……兒首次置身於此等大事之中,才感往日少聽父親教誨,然事件緊急已無後退之路,心中甚是念及父親教導,每日戰戰兢兢恐誤國……至今望信心切,男謹稟。”

身入局中,譚延闓意識到歷史上的甲午戰爭是如此的複雜多變,戰爭不過纔剛剛進入進程,國內政局已經混雜不堪,各路“英雄豪傑”睜大了雙眼注視着北洋,在給老頭子的家信之中,他心中熱切的期盼能夠得到老頭子的指點,這種感覺並不是假的。“書到用時方恨少”,儘管以前譚延闓已經對老頭子傳授給他政治鬥爭經驗非常用心了,要不然他也不會想出給翁同龢設套的方案,但是現在他真的非常熱切希望能夠得到老頭子的現場指導。

這也是譚延闓第一次親身介入到國家頂級博弈局中,以前給張之洞報信那些的和這次加入李鴻章幕府策劃中日衝突相比都算不得什麼了。只有置身局中才會發現很多以前不爲人知的秘密,老頭子在收集政壇內幕上也算是不遺餘力了,不過他也只是比外人多知道一些,更深層次的是他憑藉手中的資料進行推斷,最多這種推斷能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夠達到的,但是這一次譚延闓親自參與其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看到北洋系統是如何應對,這對他來說本身就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由於譚延闓剛剛加入李鴻章幕府不久,對於北洋系統內部如何運作還並不是很清楚,不過就他所接觸到的北洋,無疑是相當有效率的,從一個側面也反應出了北洋系統的強大。在前生的記憶中,後世對北洋的理解基本上是從清政府完結開始的,由袁大頭和他的部下們開創的北洋,但是譚延闓不得不承認袁大頭和他的部下只是將北洋的力量拓展到了全國,若是現在北洋訓練新式陸軍的話,其實力將會全面超過袁大頭的北洋——此時北洋的力量非常的內斂,儘管它無論內外都充滿了矛盾和危機,但是它卻是非常強大。

“怪不得這麼多人要對老李喊打喊殺的,這傢伙的家底也太厚實了,軍隊就在天津離北京這麼近,想那些滿人也不光是爲了眼紅銀子,恐怕李鴻章要是造反的話,至少把北京一窩端還是不會有太高難度的……”譚延闓一邊在李鴻章幕府中做事,一邊也四處到其他文職班房中坐坐,也是想更身入的瞭解北洋內部的情況,這種機會可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夠遇到的。

想想記憶中戊戌政變,譚延闓覺得維新黨將希望寄託在大頭同學所訓練的新軍上面,他就微微苦笑的搖搖頭,自己如果是李鴻章該多好,直接將北京的滿清貴族一鍋端也省得自己勞心費力最終還掛個漢奸的罵名了,可惜就算用腳趾豆想想李鴻章也不會反叛,在這點上倒是和他的老師曾國藩差不多。

同治光緒兩朝,樞廷重臣多昧於外勢,像翁同龢、潘祖萌、甚至包括張之洞等清流則是空懷熱血,就如同張佩綸那樣大發不切合實際的言論,一旦被送上戰場第一個逃跑的就是他們本人。清流都以張佩綸爲恥,在其入贅李鴻章之後就更加如此了,殊不知他們本身和張佩綸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兩樣。

現在的朝廷明顯是翁同龢一系高調出場鼓吹戰爭,像翁同龢這樣的“權勢”派在大清現在的官場上有着風向標的作用——很多人都認爲慈禧太后大操大辦六十大壽之後就要入頤和園養老不問政事了,剩下來的真要歸政於光緒皇帝,至少在表面上,此時的翁同龢還是光芒四射非常耀眼的,只有少數人諸如張之洞、李鴻章、譚鍾麟這樣的人物纔會對未來的政局洞若觀火,因爲他們本身就是大清政治秩序的重要影響者,至於那個制定者自然還是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儲秀宮的一個“戰”字,李鴻章的態度立刻變得強硬起來,毫不猶豫的向總理衙門表示和日本決裂的態度,可見影響之深。

有翁同龢帶頭,黃紹箕、丁立鈞、王仁堪兄弟等“新生代”清流們都紛紛上章主戰,一時間朝堂上真是豪情滿懷,人人放言高論,個個都成了絕世智者……以孫毓汶爲首的軍機大臣們則在一邊冷冷的關注着朝局進一步的發展。

在中樞兵部名爲最高的軍事機構,但只是掛名,兵部尚書毫無實權,而負責軍務軍機大臣幾乎都是儒學飽學之士,根本不懂軍事,更不用說有關近代的軍事作戰知識了。此時的軍機處還是10年前中法戰爭期間組成的人員,由禮親王世鐸主持,軍機大臣有額勒和布、張之萬、孫毓汶以及後來增補的徐用儀。禮親王世鐸輩份雖高,但才識平庸,毫無作爲,惟以鑽營收賄爲能事,他只是一個掛名的傀儡。而額勒和布因年事已高,平日足不出戶,少與外事。張之萬也是耄老之人,平時以書畫自娛。二人才識平庸。軍機處實權實際操縱在孫毓汶的手裡。

說來也很有意思,孫毓汶和翁同龢也有着非常深的恩怨——當年孫毓汶的父親尚書孫瑞珍爲了能夠讓兒子高中狀元,將同科的翁同龢請到家中,黏糊翁同龢說話說到後半夜,而讓自己的兒子趁此機會趕快回房睡覺。不過孫瑞珍的這種手法最終還是沒有得逞,翁同龢還是狀元,但是這麼做卻使得原本兩家的世交徹底完蛋,翁同龢和孫毓汶也成了一輩子的對頭。

孫毓汶內依醇親王奕儇,外聯李鴻章,大權在握,儼然是一個灸手可熱、不可一世的人物。光緒十五年奕繯去世後,軍機處大權遂落在他手中。徐用儀是孫毓汶堂叔孫楫的門生,平日也依附孫氏,沒有什麼作爲。不過到這一步孫毓汶主掌軍機卻是無疑的了,在這塊地盤中,翁同龢的派系連點邊也沾不上。

儲秀宮給李鴻章的那個“戰”字,和李鴻章交好的孫毓汶自然清楚,孫毓汶最受慈禧寵信,最重要的是他和李蓮英居然結了蘭譜,就衝着這一點,李鴻章以疆臣身份不惜代價的結好孫毓汶,爲的便是準確的得到慈禧太后的真實態度。

李鴻章對孫毓汶並沒有什麼隱瞞,他想要合議的心思孫毓汶心中是非常清楚的,不過慈禧太后那個“戰”字讓李鴻章心中有點摸不準,他打死也不相信慈禧太后會在自己壽辰的時候要一門心思的打仗。沒過兩天孫毓汶就給了李鴻章一個準確的答覆——慈禧太后主戰是真的,不過她想要的是彰顯國威,而且還必須在短時間內結束這場糾紛,最終不能夠耽誤萬壽慶典!

“太后主戰是爲了長臉面,翁書平主戰是爲了長名聲……不過太后和翁書平不同,太后也要顧慮到天下的清議,若是真的耽誤了萬壽慶典……也就到了太后尋找替罪羔羊來迅速議和的時候了,到時候是喪權辱國也好,是割地賠款也罷,這些臭名聲都會集中到那隻替罪羊身上……”

這一次李鴻章在密室中召開的機密會議並沒有將譚延闓排除在外,這也是他第一次進入北洋的核心圈子裡面參與決策——在外面都高呼宣戰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昨天主張對日決裂的李鴻章和北洋今天便在這密室之中討論如何議和的問題了。

不管願意不願意,譚延闓必須承認議和是必由之路——北洋家底厚實,但是掌門人老李同學心中不願意打仗,就算老李肯打也未必打得過日本,北洋水師的裝備和士氣就擺在那裡。濟遠可以擊沉大兩倍的嚴島,運氣的成分實在是太多,深知日本人“鴻運當頭”的譚延闓也不相信奇蹟總是會發生。不過他心中的議和和李鴻章不同——避免歷史上屈辱無比的馬關條約唯一的辦法便是和日本人真刀真槍的幹上一架,以全力迎戰的姿態來進行這場戰爭,重創日本來減少日本的勒索。

“最後那隻替罪羊恐怕還是老夫吧?!”李鴻章冷冷的笑道。

“如果中堂大人在中日之間關係上放了緩手,那毫無疑問中堂將會成爲全天下人口誅筆伐的靶子,太后未必會這麼想,但是翁書平卻是這麼盤算的,那個時候也就是翁書平下手的機會了……呵呵,清流?我以前就是作清流的,這裡面的好處我再清楚不過了……”張佩綸笑着說到。

能夠參與這次秘密會議的,無一不是李鴻章的心腹——女婿張佩綸、養子李經方、跟隨他快三十年的直隸按察使周馥、文案于式枚、主管軍工的唐伯文。除了唐伯文之外,其餘人都是跟隨李鴻章很長時間,他們都是李鴻章的智囊,在客居北洋的幾天中,譚延闓打交道最多的便是李經方、周馥和于式枚,至於唐伯文忙於天津機器局事務,直到兩個小時之前纔到直隸總督衙門這裡,也就和譚延闓剛剛打個招呼而已。

也許是因爲出身的緣故,譚延闓對周馥和于式枚最感興趣,不過他們之間也僅僅是剛剛纔認識,這兩天都忙着和李經方打交道了,除了李鴻章不時的叫人帶他過去問話之外,他的全副精力都放在國際關係推演了,這對於戰爭來說是非常重要,而且也關係到李鴻章同日本人做出決戰的信心——只有將李鴻章對列強的念想徹底打消,他纔會真的和日本人拼命,這件事越早動手越好。

仗,總有打完的時候。如果有一天中日兩國在這場戰爭中都疲憊不堪的時候,兩國之間就必須有一道橋樑來連接。不管你願不願意,西方列強纔是真正收拾局面的善後者,在這個時代實力將會決定國家的地位,在這個時候的遠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抗得住西方列強的進攻,看似龐大的大清帝國無非是個紙老虎,就算有打持久戰的實力,以滿清貴族爲首的統治者也會第一個走投降路線。

“雖然列強都有實力來調解這次紛爭,但是列強是由衆多國家所組成,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利益,這就註定各國列強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之中也有矛盾。這次紛爭的焦點在於朝鮮,日本人的想法很簡單——至少要佔領朝鮮,將大清徹底驅除出朝鮮,如果戰事對日本有了非常有利的變化,也並不排除日本將會直接進攻我大清,比如說盛京等地將會受到日本人的攻擊,所以這戰場區域最重要的便是朝鮮,北方的一些重要的軍事地域也有變成戰場的可能……”譚延闓說道。

對於內鬥譚延闓不感興趣,之所以給翁同龢上套,是因爲在現在看來翁同龢的舉動已經到了直接威脅李鴻章核心利益的地步,這已經影響到了中日戰爭勝敗的程度。作爲“攪局天王”的翁同龢,譚延闓是絕對不允許他來破壞自己的計劃的,用老頭子的話來說,“清流”就是老佛爺手中的一個棋子,用以制衡洋務派和頑固派的,有用的時候就拿來用用,沒用的時候就是殺頭罷官來當替罪羊。

翁同龢是清流,也許他這一輩子沒有幹過壞事,甚至還做過不少好事——楊乃武和小白菜就是有翁同龢在後面當靠山才翻案的,不過這也僅僅是表象而已,這個案件背後是以翁同龢爲首的江浙派與日益囂張的左宗棠爲首的兩湖派較量的結果,老佛爺給左宗棠破了盆冷水,直接導致了案件的轉折。當美麗的外包裝被打開後,醜陋的本質就會裸露在人們的眼皮底下,爲了甲午戰爭的最終結局,犧牲翁同龢是非常划算的!

“我和組安已經詳細分析過了,在各個列強國家中,真正能夠起到作用的便是英國和俄國,這兩個列強在遠東利益上,尤其是長江以北有着很深的矛盾,加上歐洲的那邊的恩怨,在朝鮮問題上必然會形成以英國和俄國爲首的兩個對立派別。在列強實力對比上來看,英國在我大清的利益爲列強之首,長江流域精華都爲英國的勢力範圍之內,其他列強很難插手其中,張南皮在湖北的洋務實業幾乎都是英國機器,不是他不肯買別的列強的機器,而是英國人限制了其他國家。從這點上來看,英國人勢必會得罪其他列強國家,站在俄國人這邊會更多些……”李經方笑着說到。

李經方和譚延闓相處幾天之後,至少在他本人看來譚延闓是個非常好相處的人,而且視野廣泛,也許是心中的偏見所致,覺得自己的妹夫張佩綸和譚延闓相差的太多。譚延闓也是對李經方有意識的曲意奉承,他覺得李經方是一枚不錯的棋子,初到北洋人生地不熟的,有些話還是讓李經方來說最爲恰當,所以這次關於國際形勢的內容,他在主旨上和李經方取得了共識後,由李經方來當主角。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在這個時候譚延闓並不在意,來到北洋就是混個臉熟,認真觀察這個深刻影響中國近代史舉足輕重的利益集團的,其餘並不重要,若是能夠藉此給日本多製造些麻煩則更是意外收穫。

第340章 貪污第14章 揚名第44章 水霧第96章 剝皮第96章 剝皮第190章 投降第195章 策略第25章 求去第117章 約定第131章 鐵路第183章 回報第45章 厚禮第372章 海軍轉型第372章 海軍轉型第49章 開炮第317章 勢如破竹第152章 軍轉民第213章 皇權第69章 籌款第147章 令人嫉妒的日本第212章 對峙第99章 壓力第88章 反算第342章 邁向深淵第388章 真假難辨第336章 先發制人第109章 會元第329章 清洗第149章 糖衣炮彈第26章 往事第262章 選擇第397章 出手第261章 說客第332章 屈服第25章 求去第382章 遠慮第194章 廷議第211章 逝去第10章 武力第65章 理財第294章 東風第227章 把戲第239章 虎頭蛇尾第196章 拜神第196章 拜神第284章 炮兵師第370章 輕裝前進第245章 選擇第34章 會面第208章 遙遠第331章 希望第213章 皇權第180章 危險與機遇第384章 人道行動第251章 意志第228章 醜聞第243章 南洋大臣第31章 丟車保帥第95章 一致第387章 對峙第163章 二損一第175章 敲詐第336章 先發制人第330章 崩潰第337章 監察第48章 遇敵第68章 造假第286章 命運第300章 外圍第28章 趣事第304章 博弈第60章 牌局第35章 肥羊第316章 依託第255章 陰雲第288章 先手第332章 屈服第331章 希望第326章 資本第195章 策略第32章 調任第338章 矛盾第104章 明爭暗鬥第101章 意外第82章 火中取栗第92章 咽喉第380章 開戰第397章 出手第99章 壓力第366章 迷霧重重第18章 靚影第122章 養狗第123章 把柄第364章 心理暗示第143章 造艦第162章 政潮第343章 市場第86章 高下第36章 籌謀實業第162章 政潮
第340章 貪污第14章 揚名第44章 水霧第96章 剝皮第96章 剝皮第190章 投降第195章 策略第25章 求去第117章 約定第131章 鐵路第183章 回報第45章 厚禮第372章 海軍轉型第372章 海軍轉型第49章 開炮第317章 勢如破竹第152章 軍轉民第213章 皇權第69章 籌款第147章 令人嫉妒的日本第212章 對峙第99章 壓力第88章 反算第342章 邁向深淵第388章 真假難辨第336章 先發制人第109章 會元第329章 清洗第149章 糖衣炮彈第26章 往事第262章 選擇第397章 出手第261章 說客第332章 屈服第25章 求去第382章 遠慮第194章 廷議第211章 逝去第10章 武力第65章 理財第294章 東風第227章 把戲第239章 虎頭蛇尾第196章 拜神第196章 拜神第284章 炮兵師第370章 輕裝前進第245章 選擇第34章 會面第208章 遙遠第331章 希望第213章 皇權第180章 危險與機遇第384章 人道行動第251章 意志第228章 醜聞第243章 南洋大臣第31章 丟車保帥第95章 一致第387章 對峙第163章 二損一第175章 敲詐第336章 先發制人第330章 崩潰第337章 監察第48章 遇敵第68章 造假第286章 命運第300章 外圍第28章 趣事第304章 博弈第60章 牌局第35章 肥羊第316章 依託第255章 陰雲第288章 先手第332章 屈服第331章 希望第326章 資本第195章 策略第32章 調任第338章 矛盾第104章 明爭暗鬥第101章 意外第82章 火中取栗第92章 咽喉第380章 開戰第397章 出手第99章 壓力第366章 迷霧重重第18章 靚影第122章 養狗第123章 把柄第364章 心理暗示第143章 造艦第162章 政潮第343章 市場第86章 高下第36章 籌謀實業第162章 政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