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夜訪

U廣告][智源廣告][阿里廣告]曹廣弼凝望燭火,嘆道:“我要來宋,其實遠在我大哥前往大定府之前就己經決定了。”

李綱心中一奇,卻不打斷。

曹廣弼道:“其實當女真透露出要我們從金侵宋的消息後,漢部就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怕漢部如果不從會被女真攻擊,所以贊成此事;又有一派,不願被女真脅從幹此不義之事,所以反對!”

李綱道:“曹先生便是後一派的?”

“不錯。”曹廣弼道:“當時兩派糾紛不清,我落了下風,眼見事情難爲,便與大哥說:如果從金侵宋難以改易,我願束髮辭職,盪舟歸宋相助。我大哥素重情義,且他心中也是不願從金侵宋的,所以並不拘我,曾暗示作爲執政的七弟等人,從我之願放我回歸。”

李綱奇道:“折將軍爲漢部之首,曹先生爲漢部之副,你們兩人都不贊成從金侵宋,怎麼還會落在下風?”

曹廣弼道:“我漢部之制,循的是上古國人議政之制。國人議定之事,我大哥亦難更改。當時大會部民商議,結果人情樂安懼危,多擇從金,所以我們才落了下是。”

李綱搖頭道:“如此大事,如何能謀於羣小!”

曹廣弼嘆道:“我大哥也絕知從金侵宋萬不可行,這才力排衆議,前往大定府勸諫金國的大元帥斜也。誰知道金人全無信義,竟然把我大哥給軟禁了!這才引發了後來之事。幸好漢部還有我七弟在,他是個智計無雙的人物,多方設往,這才守住了遼南!”

李綱道:“聽說漢部曾與金人打過一仗?”

曹廣弼道:“是。”

李綱便問勝負如何。

曹廣弼道:“大哥在他們手裡,我們不敢攻擊,唯防守而己。當時城內有精兵萬餘,金軍六萬,麈戰經旬,城不能下,金兵死傷頗重,這才退兵講和。”

李綱心中把遼口的精況也汴粱的情況盤算片刻,問道:“當時守城將領,便是曹先生麼?”

“不是我。”曹廣弼道:“是我三弟楊開遠。”

李綱哦了一聲道:“原來曹先生的兄弟中另有將才!”

曹廣弼頗感自豪道:“不錯!三弟這一仗打得很漂亮!若不是他打好了這一仗,漢部的形勢便不堪設想了。”跟着又嘆道:“儘管如此,但我們最終也沒能迎回大哥。他們拿了大哥作人質敲詐了我漢部大批錢糧,往昔茶葉、絲綢等貢物也都加倍!我們投鼠忌器,不敢不從。只是他們再命我們隨他們侵宋,我們便再不肯做了——金人如此無信無義,叫我們如何再相信他-但他們有我大哥在手,也不怕我們會抄他們後路了。因此與我漢部講和之後,馬上興兵南下,入燕京,侵河北,競成今日之局面-我在津門聽說大宋危急,坐臥不安,於是辭了七弟隻身前來,雖然自知道力薄,卻也顧不得了。”

李綱道:“折將軍與曹先生高義,令人欽佩。如今漢部與女真有怨,有我大宋有親,眼下事態危急,依曹先生看,兩家能否聯手,共抗金兵?”

曹廣弼搖頭道:“若漢部能與大宋公開聯手,我便不來大宋了——直接在遼南舉兵便是。如今漢部是我大嫂稱制,七弟主政,他們要保住我大哥性命,無論如何不敢出兵的。我七弟能答應我不發一兵一卒助金侵宋,又默許緩急之際可暗中助大宋以錢糧物力,己經很不容易了。”

李綱聽到這裡,皺眉不語,曹廣弼道:“其實大宋之難,不在無外援,而在有內患。這一點別人不知,李大人還不清楚麼?”

李綱神色凝重,問道:“曹先生所謂內患,指的是什麼?”

曹廣弼道:“最大的內患,便是皇帝宰相全無迎戰之氣魄,每日家但想着苟且偷安,避敵南竄而己!”

李綱臉色一變,慌忙搖手道:“宰執或者無能,但聖上天意難測,曹先生不可胡亂言語。”

曹廣弼憤然道:“在開封府衙門外,我因是對着一千平民,不想冒犯皇帝,言語間便客氣了三分。但李大人是明白人,我也就不怕直言-我來了這麼些天,天天盼着皇帝召見,我好陳述守戰之策!但左等右等,只等來皇帝的一些賞賜慰撫——我曹廣弼又不是來大宋圖謀錢財,要這賞賜幹什麼!”

李綱道:“我大宋體制嚴密,皇帝輕易不見外來之臣,此爲定製,非曹先生所知。”

曹廣弼哼道:“我漢部上下,多是燕趙逃民,又立部於大唐安東都護府舊地,地是華夏故地,民是中原故民,我等不遠千里而來,汴粱士民知道真相後歡呼夾道,趙官家卻視我們爲外人麼?再說,現在都什麼時候了,還談什麼定製!皇帝不見我用我,那也罷了,畢竟大宋將才如雲,也不一定輪得到我。但這麼久以來也不見朝廷積極備戰,宮中府中,每日家只是想着要逃!如今大敵己經逼近,而皇帝卻如此做派,委實令人寒心!”

李綱霍地起身道:“非君之言,恕不敢聞!”

鄧肅在旁勸道:“廣弼兄,少安毋躁!”又勸李綱道:“伯紀兄,廣弼兄也是困於時局,救國心切,纔有這等過激之語。”

曹廣弼閉上眼睛,許久才道:“李大人,曹某無禮了。”

李綱也即平復,說道:“曹先生如此激憤,想必如志宏所言,救國心切而己。這幾日我每聞邊將無能、宰執誤事也往往破口大罵。只是誤國者在臣不在君,此一節不可不辯!”

曹廣弼一笑,說道:“今日碼頭之事,李大人聽說過沒?”

李綱一聽眉頭緊摶,他今夜忽然來訪,也是被這件事給逼的。

曹廣弼道:“我既到汴粱,便不以外來之人而避嫌了。直說吧!今上先除太子爲牧,再運寶貨南下,‘巡幸’之意己明。皇帝一……一走,京師便難堅守。人心散亂,從此不可收拾!此事李大人應該比我更清楚。”他原本要說“皇帝一逃”,總算是臨時改用了一個不怎麼難聽的字眼。

李綱沉吟道:“我明日便約同懂上表,請留聖駕。”

曹廣弼道:“來得及麼?有用麼?”

這兩個問題,李綱既不能答,也不願答,只是起身道:“今夜一會,得益良多。夜深風冷,便先告辭,它日再來請教。”

曹廣弼聽李綱這麼說,便知道對方畢竟還不肯深信自己——這倒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曹廣弼並不見怪,也起身道:“本不敢相留,不過……”回顧鄧肅道:“我們那一圖一冊,便贈給李先生吧。”

鄧肅點頭道:“那圖冊交給伯紀,正得其人!我這便去取。”說完轉身入內。

李綱奇道:“什麼圖冊?”

曹廣弼道:“看了便知!”

不久鄧肅出來,拿出一冊,上有千餘字以爰圖畫若干,說道:“這是女真幾位大將的圖像,以及曹先生與我連日揣摩的金軍情況,伯紀閱過之後,便知北兵虛實。”

李綱大喜,再看那圖,卻是一副城防圖譜,曹廣弼道:“此爲困悶無措時作的守城之圖,亦不知有用無用。大宋將官守城之術甲天下,萬一廣弼是班門弄斧,還請勿見笑。”

李綱欣然道:“曹先生過謙了。此二寶勝過萬金之饋-李綱不敢辭,便代大宋萬千生民謝過了!”

李綱從孔壁書社出來,心道:“鄧志宏尚有拳拳之心!這曹二看來也無惡意,只是他言語未盡,尚不可全信。但他說皇上一旦巡幸,京師便難堅守,人心便易散亂此二語均中靶心!但我身爲太常寺少卿,眼下難有機緣面聖,如何陳述這等大計?”一路行走,忽然望見一戶熟悉人家,燈籠上寫着一個“吳”字,跌足道:“我怎麼就忘了他!”匆匆朝燈火處而來。

李綱看到的這座屋宇,乃是大宋給事中吳敏的府第。

按宋代的政治制度,凡政令下達需經幾道程序:先由皇帝與宰相、執政大臣進行平章(即商議),對皇帝的決定,宰執大臣有權反對;如果商議通過,再將“詞頭”(商議結果的要點)交由中書舍人起草,中書舍人有權封還;如果在中書舍人這一關通過了,再將草稿交由給事中審議,給事中有權繳駁;要到給事中這關也通過了,纔會將政令返歸皇帝處讓皇帝“畫可”,然後才能批准公佈;公佈之後,臺諫以至有關官員都有權對政令進行議論。皇帝繞開這些程序直接下旨的情況也有,但這種旨意是完全非法的,就是皇帝也不敢輕易亂來。

就這等政令決策、頒行、監督的程序而言,在當世己是極爲嚴密、極爲先進,就是漢部的決策程序與之相比也略顯粗糙。大宋士人在這等政治氛圍中成長起來,所以陳正匯、李階等人進入漢部後纔有那般參政議政的熱情和抗辯封駁的骨氣!至於大宋這等政治體制爲何反而導致積貧積弱,這個問題卻極爲繁複,非數言能達,眼下只說李綱來見吳敏,吳敏與李綱交情深厚,但見他深夜來訪也感詫異,忙問所爲何來。

李綱將自己剛纔走訪孔壁書社一事說了,又道:“那裡是嫌疑之地,我本不想孟浪前往,但日間聽聞宮中寶貨在碼頭出現一事,再也坐不住!如今形勢危急,聖上己除太子爲開封府牧,恐怕正如那曹二所言,聖上是決意南巡,而欲留東宮以守宗社了!”

道君皇帝怕死,其實就是想趕緊收拾細軟逃跑,李綱雖然心知肚明,但他畢竟是臣子,言語間全用“南巡”。

吳敏沉吟道:“建儲守國,有何不妥?”

李綱道:“守宗社無甚不妥,但以開封府牧守宗社則不妥!如今金寇如此猖獗,宗社若是失守,中原恐無人種!然一開封府牧如何能號令天下豪傑共守此危城?”

吳敏問道:“伯紀的意思是……”

李綱慨然道:“聖上南巡之意若不可挽,爲今之計,只有傳位於太子,以令天下!方可共守京師!”

吳敏臉色微變,帝王傳位這種事情最爲敏感,雖然宋朝皇帝立儲都要與大臣商量,但大臣主動請求禪讓仍是極惹忌諱之事。

李綱見吳敏猶豫,激之道:“公以獻納論思爲職,此時請對,爲上極言此事!若言不合聖意,最多也不過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死得其所者,此正其時!我以豪傑視公,故有此言。莫非公亦貪生怕死之徒?”

吳敏臉色沉了下來,說道:“敏所慮者爲國,非爲身!”頓了頓道:“傳位太遽,請太子監國如何?”

李綱道:“不可!唐肅宗靈武之時,變故亦類於今日。當時不建位號不足以興復國家,而建號之議不出於明皇,使靈武名不正、言不順,後世惜之。綱竊以爲聖上聰明仁慈,倘感公言,萬一能行此,金人必將悔禍退師,宗社因此保全,到時豈止都城之人獲安,便天下之人皆將受賜。此等大事,非發勇猛廣大慈悲之心、忘身殉國者,安能任之!”

吳敏低頭沉思,他與趙佶接觸較多,也知趙佶微有傳位之意,只是不到最後不肯放手而己。這時吳敏被李綱所動,繁複思量,終於決意麪聖。

第二日吳敏請對,先奏國勢危急,趙佶一聽到金兵兩字就忍不住打寒戰,吳敏又道:“臣有一言,陛下能用,則宗社靈長,聖壽無疆。”

趙佶問是何言,吳敏道:“聞神霄萬壽宮所謂長生大帝君者,陛下是也。大帝君必有青華帝君以助之,其兆己見於此。”

青華帝君指的是趙佶的兒子趙桓,這兩句雖是暗語,但趙佶一聽便明瞭於心,知道吳敏要說什麼。

吳敏暗中窺視,見趙佶並無暴怒之徵,便明言道:“聞陛下巡幸之計己決,可有此事?

趙佶不應,但這等情形下,不應相當於默認!吳敏又道:“以臣計之,今京師聞金大入,人情震動,有欲出奔者,有欲守者,有欲因而反者,以三種人共守,一國必破。”

趙佶嘆了一聲道:“若是這般,如之奈何?”

吳敏道:“陛下既定計巡幸,萬一守者不固,則行者必不達。”這句話己經挑得極明:你要逃也先把汴粱的事情安排好再說,否則汴粱失守,你便逃也逃不遠!

到了這份上,趙佶也沒法掩飾了,嘆道:“正憂此事。”

君臣到此己是兩明於心,於是吳敏奏道:“若陛下使守者威福足以專用其人,則守必固;守固,則行者達矣。”這便是勸趙佶給他兒子名分了:你讓你兒子做皇帝吧,這樣他才能名正言順地守城;他能守住汴粱你才能逃得了性命!不過吳敏畢竟是大臣,這等話說出來也是文雅好聽。

趙佶某方面的政治智慧極低下,某方面的文化修養卻極高,對這些話哪裡聽不懂,猶豫道:“容我思之。”

吳敏道:“陛下能定計,事當不過三日。過三日,守者勢未定,威福未行,金人至,無益也。”其時金軍己越過中山府直奔汴粱,以路程計算,十日可到開封,所以吳敏許以三日爲期,過了三日,便是傳了位,太子即位後也來不及備戰了!

趙佶無奈,點頭默許。吳敏又以札子薦李綱道:“綱明雋剛正,忠義許國,自言有奇計長策,願得召見。”

趙佶嘉許道:“有此臣子,朕之大幸。可令明日文字外庫候對。”又除吳敏爲門下侍郎,輔助太子。

吳敏走後,趙佶想到逃跑和保留帝位終不能兩全,忽然悲從中來,鬱從胸發,見寵臣蔡攸在旁,握住他的手道:“我平日性剛,不意金人敢爾!”

時龍牀邊有一鸚鵡,聞言吐血而死。

不過這時內侍宰執們也顧不得陛下的愛鳥了,因爲性情剛強不拔的趙佶說了那句話後也鬱悶得氣塞不省,從龍牀上跌了下來,就此暈了過去。蔡攸李邦彥等忙呼左右扶起,羣臣紛紛,但也商量不出個主意來,只是傳御醫進湯藥,不久趙佶醒來,知道形勢己不可扭轉,逃跑與帝位正是熊掌與魚不可兼得,想想還是保命要緊,只得命人筆墨伺候,親手擬書雲:“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處龍德宮。”又命傳吳敏作傳位詔書。

吳敏承命草詔,趙佶於詔書末尾續了一句:“依此,甚慰懷。”

第二日,宮中下詔內禪,皇太子趙桓即位於福寧殿。第三日御崇政殿。太宰白時中率百官入賀,尊趙佶爲教主道君太上皇帝,不久又詔改明年年號,元日靖康。

鄧肅收到消息,來見曹廣弼道:“二將軍,你看傳位之事有助於守戰否?”

曹廣弼道:“那要看新皇帝有無擔當。若有擔當,那李伯紀這一博就博對了;若無擔當,那便是軟泥換豆腐,何助之有!”

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下)第285章 牆倒衆人齊推(下)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190章 名妓第163章 表決第354章 審判(下)第260章 卻爲誰家守土(下)第235章 輕裝向太原(下)第326章 克雲中(下)第80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下)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356章 蝶夢(下)第25章 收俘虜(上)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下)第39章 渤海之叛(上)第19章 議婚姻(下)第237章 遠遁循故途(下)第261章 何謂善守之帥(上)第303章 財神的口袋(下)第221章 救溺自溺(下)第26章 兵滿萬(上)第226章 漢部見聞(上)第151章 夕下論第150章 國之樑第292章 兄弟父子難言(下)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下)第256章 親者痛仇者快(下)第28章 稱帝號(下)第142章 入太行第167章 裂變第73章 仙童林翼現身(下)第322章 刀馬佛經(下)第267章 萬里迂迴由漠北(上)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上)第217章 窺九鼎(下)第164章 請辭第41章 曷蘇館事(下)第263章 威脅利誘和解(下)第247章 回首實有怨(下)第310章 火急密奏(下)第162章 講演第162章 講演第48章 寄籬的麻煩(上)第355章 姻幻(下)第113章 羊圖狐口食第200章 兵臨--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上)第215章 演兵法(下)第345章 輾轉(下)第351章 囚君(上)第209章 河套局(下)第74章 李師師的邀約(上)第167章 裂變第8章 伏擊(上)第349章 聞逝(下)第343章 罷相(上)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上)第341章 聚首(上)第333章 靈壽墳(下)第138章 燕京襲取第335章 議封王(上)第328章 胡虜會(下)第292章 兄弟父子難言(下)第112章 十萬口頭糧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13章 狼羣(上)第5章 出谷(上)第152章 舟中議第232章 秦檜南行(下)第11章 夜遁(上)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下)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265章 大敗之後當反思(下)第76章 海外桃源來異客(上)第325章 破西夏(上)第223章 義軍西渡(下)第78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上)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上)尾聲第245章 竟妨天下全(下)第20章 下聘禮(上)第262章 長江上的戰爭(上)第349章 聞逝(上)第323章 修羅之戰(下)第310章 火急密奏(下)第315章 兵來將擋(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273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上)第254章 究竟誰控制誰(下)第345章 輾轉(上)第257章 敗中見真將軍(上)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上)第333章 靈壽墳(下)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331章 七軍沒(下)第78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下)第259章 人心軍心士心(下)
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下)第285章 牆倒衆人齊推(下)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190章 名妓第163章 表決第354章 審判(下)第260章 卻爲誰家守土(下)第235章 輕裝向太原(下)第326章 克雲中(下)第80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下)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356章 蝶夢(下)第25章 收俘虜(上)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下)第39章 渤海之叛(上)第19章 議婚姻(下)第237章 遠遁循故途(下)第261章 何謂善守之帥(上)第303章 財神的口袋(下)第221章 救溺自溺(下)第26章 兵滿萬(上)第226章 漢部見聞(上)第151章 夕下論第150章 國之樑第292章 兄弟父子難言(下)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下)第256章 親者痛仇者快(下)第28章 稱帝號(下)第142章 入太行第167章 裂變第73章 仙童林翼現身(下)第322章 刀馬佛經(下)第267章 萬里迂迴由漠北(上)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上)第217章 窺九鼎(下)第164章 請辭第41章 曷蘇館事(下)第263章 威脅利誘和解(下)第247章 回首實有怨(下)第310章 火急密奏(下)第162章 講演第162章 講演第48章 寄籬的麻煩(上)第355章 姻幻(下)第113章 羊圖狐口食第200章 兵臨--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上)第215章 演兵法(下)第345章 輾轉(下)第351章 囚君(上)第209章 河套局(下)第74章 李師師的邀約(上)第167章 裂變第8章 伏擊(上)第349章 聞逝(下)第343章 罷相(上)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上)第341章 聚首(上)第333章 靈壽墳(下)第138章 燕京襲取第335章 議封王(上)第328章 胡虜會(下)第292章 兄弟父子難言(下)第112章 十萬口頭糧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13章 狼羣(上)第5章 出谷(上)第152章 舟中議第232章 秦檜南行(下)第11章 夜遁(上)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下)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265章 大敗之後當反思(下)第76章 海外桃源來異客(上)第325章 破西夏(上)第223章 義軍西渡(下)第78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上)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上)尾聲第245章 竟妨天下全(下)第20章 下聘禮(上)第262章 長江上的戰爭(上)第349章 聞逝(上)第323章 修羅之戰(下)第310章 火急密奏(下)第315章 兵來將擋(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273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上)第254章 究竟誰控制誰(下)第345章 輾轉(上)第257章 敗中見真將軍(上)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上)第333章 靈壽墳(下)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331章 七軍沒(下)第78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下)第259章 人心軍心士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