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封后

李亨被禁足,禁止約見外臣,他在朝中的聲勢自然就弱上了許多,趁着這段時間,楊家人推動楊玉瑤封后的最佳時機終於到來。

“既然如此,那此次西嶽封禪的日子便定在了十月十一,關於封禪之事衆卿可還有其他提議?”旬日朝會,宣政殿中,李隆基與衆臣定下了華山封禪的時間與章程,又向羣臣問道。

人羣中稍稍安靜了片刻,忽然此次西嶽封禪的封禪使王鉷站了出來。

“啓稟陛下,臣有本奏。”

如今的王鉷新晉御史大夫,掌管御史臺,又兼了封禪使,依附了楊家,正是最爲活躍的時候。衆人一聽他說話,便就都安靜了下來,齊齊地看着他。

王鉷迎着衆人的目光,手持芴板,昂首出列,對李隆基拜道:“臣王鉷諫:昔年始皇、漢武、高宗封禪,俱有國母同至,陛下乃天子,天下封禪豈能無一國之後,臣懇請陛下冊立皇后,以全封禪之禮。”

王鉷說的看似冠冕堂皇,但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道理。

女子在封禪中的地位不高,縱然是一國之母也是如此,除了高宗封禪時武則天曾擔任亞獻外,其餘的都只是單純地看看而已,哪有什麼非立不可的道理。

當然了,道理也只能是道理,王鉷身後站着的是誰,滿朝上下誰不清楚,無非就是楊玉瑤要封后,找人出來說的一個藉口罷了,但就是這樣的藉口誰又敢去戳破呢?就連右相李林甫也不敢。

李隆基再寵信李林甫,他也不過是個外臣,他的奏章遠遠敵不過楊玉瑤的枕邊風來的厲害,如今楊玉瑤又誕下皇子,李隆基對她的寵愛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李隆基老年得子,小皇子李珺更是寵冠諸王。

王鉷的建議絲毫不出李隆基所料,他臉上沒有表現出絲毫的驚訝,問道:“王大夫之意,衆卿以爲如何?”

戶部及御史臺等數部官員紛紛出列附和道:“王大夫之意本就是倫理綱常,臣等附議。”

李隆基見朝臣附議者甚多,於是點了點頭道:“衆卿所言有理,皇后之位干係天下安穩,後位空懸,終究不是長久之道,則後之事確實應該有所籌備了。”

李瑁貴爲天策上將,乃武臣之首,李瑁站在武臣的領頭處,正好在李林甫的對面,他聽着李隆基的話,又看着李林甫一副神遊天外的模樣,心裡已經有了猜測,封后之事想必李隆基早已知曉,甚至可能是通知過李林甫的。

果然,李隆基話音剛落,楊黨要員,光祿寺卿衛言中突然出列,站在大殿中躬身道:“啓稟陛下,臣以爲貴妃娘娘品貌非凡,統領後宮多年,行事方正,有國母之風,臣請封貴妃娘娘爲後。”

衛言中本就是受楊國忠指使,他的話一出,頓時楊黨官員,或者想要巴結楊玉瑤和楊家的官員紛紛出列,一齊道:“臣附議衛正卿之言,懇請陛下冊貴妃娘娘爲後,以酬其功。”

出列爲楊玉瑤請封的人極多,一時間有些亂糟糟的,但大殿偏偏又一個人叫李瑁感覺到了意外,這個人便是右相李林甫。

李林甫和李亨頗有仇怨,以往李林甫都是不遺餘力地打壓太子黨,不放過任何有機會扳倒太子的機會,但這一次,李林甫卻沒有任何的動作。

楊玉瑤有皇子,若是將楊玉瑤冊爲皇后,李珺便是嫡子,在道德禮法上要你非嫡非長的二皇子李亨更具皇位的繼承權,這對於廢黜李亨的太子之位助益極大,但就在楊玉瑤封后只差臨門一腳的時候,李林甫卻選擇偃旗息鼓了。

他就雙目微合地站在那邊,老神在在的模樣,彷彿大殿中發生的一切與他無關。

在朝會開始之前,李瑁曾與楊玉瑤做過了交易,答應了楊玉瑤絕不在封后之事上與她爲難,作爲報酬,楊玉瑤除了幫助李瑁廢去李亨的移鎮奏摺外,還會幫助他爲劍南謀得鑄幣之權。

李瑁本想着以楊家現在的勢力,自己只要不出言反對,楊玉瑤封后的提議自然能輕鬆通過廷議,但李隆基似乎卻不想讓李瑁就這麼抽身事外。

“關於封后人選,靖王可有什麼建議?”李隆基坐在龍椅上,忽然點了李瑁的名。

李瑁沒想到李隆基會突然詢問他的意見,心中稍稍有些錯愕。

說起來李瑁地位置確實尷尬地很,滿朝上下,就屬他最爲難辦。

他娶了楊家女爲妃,說來也是楊家的女婿,理當幫助楊玉瑤說話,幫楊玉瑤登上後位,可偏偏他自己又是皇子,而且是有希望成爲儲君的皇子,若是楊玉瑤爲後,必定會成爲他的阻力,這着實叫他好生爲難。

李隆基當朝詢問李瑁地一見,看似是對李瑁重視,信賴,實則又是一個陷阱。

若是李瑁反對楊玉瑤封后,李瑁勢必會開罪楊玉瑤,靖王府和楊家將形同仇寇,可李瑁若是贊同楊玉瑤封后,無異於是給自己添堵,無論是那種回答,都有利於限制李瑁現在正在逐漸膨脹的權勢和威望,而這樣做的代價對於李隆基來說只是輕飄飄的一句話。

不過好在楊玉瑤和李瑁早有約定,李瑁只是心中稍稍的一絲錯愕後便出列回道:“衛正卿之言在理,兒臣附議。”

李瑁之言一出,楊國忠悄悄地送了口氣,太子不在朝中,右相李林甫又悶不發聲,靖王李瑁也出言贊同楊玉瑤封后,滿朝上下再無阻力。

李隆基坐在上首,看着滿朝文武,終於道出了那句足以改變天下局勢的一句話。

“既然衆卿附議,那便傳朕旨意,封貴妃蜀中楊氏玉瑤爲後,有司即刻擇選良日,舉行封后大典,以告天下。”

——————

大朝散去,李瑁獨自一人緩緩走在御橋之上,低頭思索着方纔朝中發生的事情。

楊玉瑤封后,朝中的局勢瞬間變幻,他知道,未來的楊家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成爲他走上皇位的勁敵。

就在他凝眉思索問題的時候,卻發現,有一個熟悉的身影正站在丹鳳門外等候,朝着他招了招手,李瑁定睛望去,那人竟是右相李林甫。

“李相在此久候,莫不是在等本王?”李瑁走上前去,拱手笑道。

李林甫依舊是那副久而不變的笑容,還禮回道:“老夫近日新得了一壺美酒,醇香甘冽,欲請殿下入府一嘗,不知殿下可願賞臉?”

李林甫今日在大殿上的行爲有些反常,李瑁心中早有疑惑,更何況還是宰相想邀,李瑁若是貿然拒絕終歸不好,於是李瑁點了點頭回道:“李相延請本王豈能拒之,李相放心,本王晚間一定前往。”

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一章 水淹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章 韋清兒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五章 入宮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章 韋清兒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章 心機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七章 新軍第七章 閿鄉城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八章 瑛娘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八章 回府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章 阻撓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七章 救人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八章 交易
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一章 水淹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章 韋清兒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五章 入宮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章 韋清兒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章 心機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七章 新軍第七章 閿鄉城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八章 瑛娘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八章 回府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章 阻撓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七章 救人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八章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