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情好理解,那就是爲了配合即將展開的大明經濟發展,必須要找準一個點來尋求突破,依照找個突破口,全大明必須要統一行動。
有人說,組建合作社,推動商品流通,不就是突破口嗎?
朱由檢認爲這還不是,推動商品流通,加速消費,依舊是做鋪墊的。因爲推動商品和消費,還需要尋找準百姓的消費需求才行。而小農經濟時代,普通百姓的消費需求在哪呢?同樣的,要向外走出去,那麼出口的需求又在哪呢?
所以,第二次會議的級別就更高了,幾乎就是一場內閣擴大會議。
“陳子龍,新作物良種,都已經移交給農業部了吧?”朱由檢首先問。
“全部移交完成,只是裡面有好多東西臣都沒見過,也沒聽說過.“負責農業的陳子龍瞬間從身邊翻出來一個大本子,上面畫了滿滿一本插畫。這些可都是這次從海外帶回的稀奇玩意。
冊子的第一張很好辨認,就是辣椒。這東西在大明已經開始普及,而且在皇帝的推動下,已經進入了普通百姓的家裡。特別是湖廣和四川等地,流行很快。
但是冊子另外一些物種,的確讓大明官員們陌生了。比如:捲心菜、南瓜、四季豆、西葫蘆、番茄、花菜、洋蔥、西芹、菠蘿、草莓、番木瓜......當然還有蘋果。
除了朱由檢,在座的官員還真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全的。
看到上面一串的名稱,恐怕很多穿越者表示還是不要穿越到明以前的好,光是食材的種類,明以前都能讓你吐槽。
“額,這個問題,等明天朕給你一一細說。”朱由檢頭已經大了,這項工作還必須要他親自點撥了。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可是離開他這個穿越者,還是容易走彎路的,這就是穿越者的作用。
良種只是開胃菜,接下來纔算正題。正題就是,大明的商品生產,到底應該先從哪個行業開始撕開一道口子。
前面的章節說過,朱由檢選擇的第一個行業是造船業。大明再也不能只是把目光侷限於內陸,而應該穿越大洋,放眼世界。那麼造船業就必須追趕歐洲。
這一時期歐洲的造船業有多發達,有很多資料都有披露。就拿荷蘭來說,小小的荷蘭光是遊蕩在各海洋的船隻有達八千多艘。
“樑九,朝廷官辦的造船廠一年能造多少艘海船?”朱由檢把目光對準了樑九,這個大明最具有權威的大匠掌管着所有的官辦造船廠。
“啓稟聖上,我朝現在每年可營造大海船300艘,民間每年可造漁船500艘。”樑九說道這個成績,很有些得意。而滿屋子裡的大臣聽到之後,也都把歡喜掛在臉上。
這個數據跟以前比,可以說提高了很多倍了。如果按照傳統福船來計算,之前整個大明的造船能力也沒有達到一個月三十艘的水平。更別說造適合遠洋航行的大船了。就算是鄭家經營幾十年,湊起來的大船也不到現在一年的產量。或者說,大明現在可以一年造一支艦隊,已經很誇張了。
可是這個數量和荷蘭人比起來,起碼要三十年才能持平,朱由檢能等三十年?而整個歐洲又是多少?
“不夠,遠遠不夠。”朱由檢搖搖頭喃喃自語。
不夠只是皇帝的一句話,但是這並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因爲不夠也不能盲目地多造,造那麼多用不上也是浪費。何況造船的成本是很高的,國力也承擔不起。
“皇上,目前的營造規模已經很多,不能再增加了。”左懋第提醒朱由檢說。
“朕今天讓你們,就是想大家一起想出一個辦法,既能營造更多的海船,又能不傷國本。”朱由檢說。
“皇上的意思是,朝廷要像成祖時那樣,派出更大的使節團去向海外嗎?”有人立刻問。
大明已經連續兩次派出使團去歐洲了,雖然規模都遠比鄭和時期要小,而且兩次貿易也沒吃虧,但是總目前的收益看,也沒佔便宜。要不是船隊的規模小,恐怕多半也是虧本買賣。當然,從長期效益看肯定是划算的。
“不,朕的意思是要比鄭和的規模大上好幾倍,我朝最少要有萬艘大船整日航行在大海之上。”朱由檢用展望未來的口氣說着。
衆臣倒吸一口冷氣,大家想到的不是歡喜,而是恐怖。要知道鄭和船隊的規模也就是大明目前一支艦隊的大小,換言之就是大明目前一年的造船量。二百多艘已經讓朝廷屋裡承擔了。上萬艘大船,朝廷得投入多少錢?砸鍋賣鐵怕是也湊不齊啊。想要追趕歐洲,還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以大明的實力,還真不能打腫臉充胖子。
“皇上,這怕不是短期內能辦到的。”李巖也站出來說到。
從戰略全局來看,李巖已經算是最懂朱由檢的了,而且論眼光和政治手段,都比朱由檢這個穿越者強。他認爲困難的事情,那就一定是很困難的。
“朕這也是找你們來商量的嘛!”朱由檢也說軟化了,他自己心裡也有數:“一兩年當然是辦不到的,咱們可以指定一定長期計劃,三年不行五年。但是不能超過五年。行不?”
說到這,朱由檢居然帶着哀求,這可是大名朝堂獨一份了。想想大明曆朝皇帝,誰服過軟?誰求過大臣?朱元璋會剝皮,萬曆敢三十年不上朝,崇禎吊死都不離開京城。
“合計合計?”衆臣一對眼,得,皇上都這樣了,咱們還是趕緊賣命吧。
幹這樣大的事情,靠攢錢是行不通的。特殊的政策就必須要用特殊的手段。穿越也不能違背基本的規律,哪怕你弄來飛機大炮,那也得有人會開,不然和一堆廢鐵無異。不是說你弄一堆飛機,就能攆着敵人到處跑的,要在大明培訓出飛機飛行員,估計比造蒸汽機的難度小不了多少。
朱由檢制定政策雖然不行,但是好歹手下還是有一幫子能臣幹吏的,這事大家湊在一起好幾天,最後還是商量了一個計劃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