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出任監軍

騎在馬上,汴梁城漸漸遠去,回望着汴梁城趙樸心中滿是哀傷。

離開了汴梁,可能永遠也回不來了,不久之後,汴梁就會化爲真正的地獄,幾萬婦女被擄走,遭受侮辱;兩位皇帝被擒拿而走,衆多大臣,還有能工巧匠,都會被擄走。

那時,汴梁也會徹底衰落。

別了,汴梁!

騎着馬上,趙樸有些不適應,屁股和雙腿在上下顛簸中,極爲難受,可只能堅持。

而此刻他的職務是監軍,跟隨着种師中的大隊出發,三萬的西軍正在向着北方前進,救援河東,救援太原,可能是必輸,可能是必死,但是必須去,總不能看着太原失守而不派兵援救吧!

而一路之上,又有其他部隊匯入,最後構成八萬大軍,總算是可以打上一戰。

監軍,這時一個奇特的職務,權力可大可小,小時僅僅是一個掛名的職位;大時可以架空元帥,成爲軍隊的真正指揮。

監軍,類似於解放軍時代的政委。

而他這個監軍,沒有一絲權力,那位皇帝哥哥不放心將一隻大軍交給他,而种師中也在避嫌,自然的不會與他這位親王有太多的瓜葛。一路之上,說過的話,不足十句。

种師中只是要求趙樸坐馬車,卻被趙樸義正言辭的拒絕了,理由是要與士兵們同甘共苦,真實的理由是,坐在馬車上跑路太不方便了。

身爲大宋親王,趙樸嬌生慣養過了,騎馬這種技術活,自然不會了,可不會也得會,關鍵時刻跑路,全靠這匹馬了,坐在馬車上舒服倒是舒服,可是跑起路來,極度不方便,最容易成爲俘虜。

爲了活着,活得滋潤,必須學會騎馬

一路上趙樸默默的學習着,跟隨着老兵們學習者騎馬,還有問着老兵們一些基本常識。

身爲大宋王爺,趙樸會許多道理,可以說出六勝六敗論那樣的大道理,卻不懂一些基本常識,比如大宋糧食畝產是多少,宋兵的識字率有多高,宋兵的月工資是多少,騎兵作戰時基本要領,還有安營下寨時,該在何處最爲恰當,如何能防止投毒;如何應對夜襲。

這些知識,都是極爲凌亂,極爲瑣碎,很是平常,可是平常中卻是蘊含着大智慧。

趙樸過去的一些觀念也是漸漸糾正,比如大宋士兵,多是一天吃兩頓飯,而不是一天吃三頓飯;大宋北方的田地,好地能產下一擔五的糧食,就是好地;而南方能產下兩擔的地就是好地。即便是南方盛行着精耕細作,種植者雙季稻,收成也是四擔頂天了。

與後世,雜交水稻,玉米,馬鈴薯等,動不動就是上千斤,十幾擔相比,差了很多。

而士兵的糧餉也是連續欠下五個月沒有發了,倒不是种師中剋扣糧餉,而是朝廷連續一年多沒有給西軍糧餉了,一些糧餉還是士紳捐贈,或是种師中以自己的家產補足。

西軍的火耗極爲嚴重,經過戶部、地方大員等層層剝皮,最後能有三層落在士兵手中就是運氣好了。

宋朝士兵年薪在36—55貫之間,一貫大約等於300元,也就是一個士兵一年能收入在1.08萬—1.65萬。也就是士兵一個月收入在900元元—1400元。可實際上,經過層層剝皮,最後宋軍收入是一個月在300元—500元之間。

這裡的一貫錢價值多少,不是以等於多少黃金作衡量,也不是以等於多少白銀做衡量,而是以能購買多少米做衡量。在大宋,糧食產量較低的時代,糧食可謂是真正的硬通貨,糧食可以購買到金銀,可是金銀卻不一定能買到糧食。

比如如今的汴梁,國庫內的錢幣還有些,卻買不到糧食。

一個月300元—500元之間,買下的米能養活一家七八口人,很是艱難,宋朝士兵的生活很苦逼。

趙樸心中不由的吐槽不斷:這是既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大勝仗,很是艱難,難怪宋軍屢戰屢敗。

而最難忍受的是,大軍要出征了,可是糧草竟然不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軍事文盲都知道的常識。可是大軍已經出動了,糧食還是沒有籌齊。糧食沒有籌齊也得上路,總不能因爲糧食不足,就不出兵吧!

一路之上,只能是一干一稀,上午的飯是乾的,下午飯是稀的。趙樸做了一個試驗,乾飯內沒有一絲油花,稀飯裡扎進筷子,筷子立不起來。

糧食不夠,只能是用路上的野菜來彌補,不管是味道好不好,能頂飽就行。

運氣不錯的是,春天到了,正是野菜生長的好季節。

有野菜可挖,可即便是如此,三萬人那需要多少野菜?多數情況下,即便是吃野菜,也吃不飽。

看着菜色的士兵,趙樸心中就心酸不已,吃不飽,還要負重三十二公斤斤上路,一天要行軍六十里,走得還是山路。而他騎着馬,每天還覺得屁股發痛,雙腿也磨起了泡,感覺苦逼至極。人與人,果然不能比。

士兵眼中缺乏生機,似乎缺乏鬥志,對於救援太原的重要性不知道,對於爲何要救援太原也不知道,他們只是對種家有着盲目的信任,願意跟誰种師道,种師中兩兄弟征戰,即便是被帶到來地獄也不在乎。

還有,西軍的軍紀很差,做不到好令行禁止,也做到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若是照着過去的脾氣,趙樸照舊上前教訓這羣兵痞了,整訓軍紀了,可是這一刻趙樸保持了沉默。

世界上,岳家軍只有一支;同樣世界上,戚家軍只有一支。

種家軍雖然強大,可比起這兩隻強軍而言,還是大大不如。

岳家軍,重視單兵作戰素質,步戰勝過金軍溪人部、契丹部,馬戰勝過金軍女真部,屢次擊敗金軍,是抗金的中流砥柱,撐起了南宋的半壁江山,岳家軍所到之處往往就代表着勝利,更是留下“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戚家軍,走的是聯合作戰,鴛鴦陣是近戰的利器,每戰往往是以十破百,以百破千,以千破萬,僅僅是五千精兵就剿滅來入侵的倭寇。

這兩隻軍隊,都在抗擊外敵入侵時,留下了赫赫威名。而種家軍,卻破滅在抗金的路途上,成爲金軍強盛的踏腳石。

強必有因,衰必有果。

岳家軍、戚家軍崛起,有其原因;種家軍覆滅,有其因果。

…………

自從得知,儀王趙樸要隨軍出行,並擔任監軍以來,种師中心中就極度不滿。一個王爺不在汴梁好好呆着,卻要隨軍出征,這不是添亂嗎?這是打仗,還是保護你!

開國時期,宋太宗出征遼國,結果在高粱河大敗,,宋太宗差些做了俘虜,跑路時腿上被射了一箭,變成了瘸子。這個故事,告訴皇帝,不要御駕親征,看起來很風光,其實戰場很危險,一個不小心就死亡了。

刀槍無眼,在戰場上,士兵與皇帝時平等的,不會因爲你是真龍天子,箭羽就故意的避開你,刀劍扎進去,照樣會流血,照樣會死亡。

种師中想起,這個大包袱,心中就發愁。

可是很快他對這個王爺的看法就發生了改觀。他見過許多的監軍,監軍不是太監,就是文人,多數都是坐着馬車,很少騎馬,因爲騎在馬上太顛簸,一般人受不了。而這位儀王殿下,不會騎馬,可還是拒絕坐馬車,一開始的確是吃了很多苦頭,據親兵說,這位王爺的大腿上,磨出了血泡,可還是堅持着。

不斷地向老卒學習,漸漸學會了騎馬,不再是那樣受罪。

這位王爺是個文人,不會戰場搏殺之術,於是開始向老兵學習搏殺之術,持久不斷,雖然水平依舊很差,可是至少盡力了。

軍中糧草不足,不只是他這一路西軍,其他幾路援救太原的西軍,也是糧草缺乏,沒辦法,汴河被斷,糧草奇缺。他身爲將軍飯食物多是饅頭、鹹菜,米粥,再加上些野菜,而這位王爺的飯食也是這些,原以爲,這位王爺會吃不下這些簡單的飯食,即便是最後勉強下嚥,也會多有抱怨。

可是這位王爺倒是好,眉頭沒有皺幾下,就狼吞虎嚥的吃完了食物,一點也不嫌棄。若不是深知這位王爺的身份,他多會以爲這位王爺是假的。

當問及原因時,這位王爺回答道:“這裡的饅頭至少是新鮮的,而我在金營吃的饅頭是發黴的!“

相處的久來,种師中也對這位王爺很是滿意。

這位王爺身爲監軍,沒有過多的詢問軍事上的事情,也沒有問及一些軍事要情,只是默默的跟着隊伍,查看着地圖,然後在地上寫着畫着。若是有人詢問,他則是回答;若是有人不問,他就不回答,一副乖寶寶的樣子。

很快的越過了黃河,向着晉南地區前進。

…………

而此刻,趙樸看着地圖,正在發呆。

雖然他的歷史知識很是貧乏,可也知道靖康之恥發生了,而太原解圍之戰也失敗了,太原最後也淪陷了。而救援的宋軍,在金軍圍點打援的戰鬥中,被各個擊破,死的死,傷的傷,殘的殘,一部被殲滅,一部則是淪爲散兵遊勇,加入抗金義軍中。

种師中似乎也“光榮”了。

至於戰鬥的具體經過,如何被金軍打的落花流水如何最後犧牲,一切都是一筆帶過,或是含糊其詞。

沒辦法,靖康恥,太恥辱了。對待恥辱,世人都是選擇性的遺忘,將真實的歷史掩飾而去,留下的是虛假,甚至是荒唐的歷史。

歷史書上,寫到泥馬渡康王,可是卻沒有寫到康王掘開黃河大壩,阻止金軍鐵騎,於是淹死了無數百姓,黃河爲之改道,流入淮水。此舉,堪比後世的蔣委員長,掘開黃河大壩,形成黃泛區。

史書記載趙構,能拉動一石五斗(約二百斤)力的弓,典型的大力士,一個勇猛的武將。可是實際上,他一點也不勇猛,沒有上陣殺敵,反倒是逃跑將軍,一路南逃,在逃到揚州時,正在與某某女子圈圈叉叉,結果金軍入城了,嚇得不舉,變成了*。

還有歷史上寫到,岳飛北伐的口號是“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爲何是“二聖”,不是“二帝”。因爲黃河清,聖人出,在宋徽宗當皇帝的時代,黃河水清了,按照迷信的說法,就是聖人出世了。可是這位聖人帶着大宋走向了滅亡。

宋欽宗、宋徽宗二人膽小怕死,想要學李煜那般主動投降,保全性命,於是出了城,向金軍獻上降表。可是歷史書上卻說,二聖大義,爲了免去汴梁大屠殺的發生,於是捨己爲人,效法佛祖割肉喂鷹,捨身到金營。

歷史是真實的,歷史書卻是虛假的。

就這樣,趙樸一邊學習者,一邊跟誰大軍繼續前進,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五月,北宋朝廷再次組織軍隊救援太原,种師中由河北井陘西進,另外兩員大將,姚古和張灝分別從長治和汾州北上,三軍互爲犄角,共解太原之圍。

第385章 等援兵第278章 聰明人與傻子第431章 誰當皇帝?第412章 殺星,火拼!第84章 折騰死你第72章 完顏婁室第7章 六勝六敗論第331章 論王安石第392章 富平之戰(四)第344章 耶律紅第245章 口袋陣第445章 九死一生的奇襲第223章 悲慘世界第397章 富平之戰(八)第178章 殺殺殺,戰戰戰!第2章 坑人的年代第466章 天書傳說第251章 逼着貳臣當忠臣(中)第425章 時機未到的刺殺第267章 夜戰八方第24章 完顏斡離不第184章 總結大會第264章 禍起蕭牆第425章 時機未到的刺殺第43章 姚平仲襲營第315章 我需要一塊磚第398章 富平之戰(九)第103章 進入主題第287章 首戰樊城第94章 火槍手VS弓箭手第290章 趙樸的焦慮症第394章 富平之戰(六)第125章 帝王之術第353章 王霸之氣第56章 分兵而行第264章 禍起蕭牆第56章 分兵而行第396章 富平之戰(七)第76章 金軍來襲第6章 “宋朝版”的論持久戰第238信使張憲第37章 种師道論戰(一)第218章 算一算海軍的賬第349章 艱難的第三問第357章 寧可被打死,也不願被嚇死第226章 破虜報,武備學堂第198章 揚州大捷第279章 血戰南陽第327章 定都杭州第422章 殺一批,流放一批,放一批,敲打一批!第288章 近身肉搏第16章 組建新軍第56章 分兵而行第383章 決戰時刻到了第292章 水淹樊城第467章 金國的生機第228章 幕後黑手第372章 君子不器第330章 匯通銀行第179章 扎馬刀第410章 宋徽宗很糾結!第77章 鼓舞軍心第372章 今夜在幹什麼?第106章 舞兒第297章 西線無戰事!第304章 金兀朮跑了!第75章 投名狀第270章 火燒汴梁第322章 糧價降了!第340章 開闢第二戰場第134章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第208章 欠債不還,我就造反第345章 西遼第101章 義軍聯盟大會第92章 退兵而回第284章 跨海擊遼東第138章 早朝第290章 趙樸的焦慮症第458章 大名府破了第273章 紀念宗澤老大人第347章 西遼使者進京第393章 富平之戰(五)第51章 出任監軍第265章 背叛,城破第37章 种師道論戰(一)第143章 請罪!第161章 又要遷都第20章 製造燧發槍第195章 血戰第403章 高麗使者第272章 宗澤病逝第29章 “救星”种師道第129章 國亂思良相第429章 逮捕行動第160章 昂貴的火器第190章 議和再起第262章 成立軍部第181章 全滅第22章 援軍來了第8章 宋徽宗退位
第385章 等援兵第278章 聰明人與傻子第431章 誰當皇帝?第412章 殺星,火拼!第84章 折騰死你第72章 完顏婁室第7章 六勝六敗論第331章 論王安石第392章 富平之戰(四)第344章 耶律紅第245章 口袋陣第445章 九死一生的奇襲第223章 悲慘世界第397章 富平之戰(八)第178章 殺殺殺,戰戰戰!第2章 坑人的年代第466章 天書傳說第251章 逼着貳臣當忠臣(中)第425章 時機未到的刺殺第267章 夜戰八方第24章 完顏斡離不第184章 總結大會第264章 禍起蕭牆第425章 時機未到的刺殺第43章 姚平仲襲營第315章 我需要一塊磚第398章 富平之戰(九)第103章 進入主題第287章 首戰樊城第94章 火槍手VS弓箭手第290章 趙樸的焦慮症第394章 富平之戰(六)第125章 帝王之術第353章 王霸之氣第56章 分兵而行第264章 禍起蕭牆第56章 分兵而行第396章 富平之戰(七)第76章 金軍來襲第6章 “宋朝版”的論持久戰第238信使張憲第37章 种師道論戰(一)第218章 算一算海軍的賬第349章 艱難的第三問第357章 寧可被打死,也不願被嚇死第226章 破虜報,武備學堂第198章 揚州大捷第279章 血戰南陽第327章 定都杭州第422章 殺一批,流放一批,放一批,敲打一批!第288章 近身肉搏第16章 組建新軍第56章 分兵而行第383章 決戰時刻到了第292章 水淹樊城第467章 金國的生機第228章 幕後黑手第372章 君子不器第330章 匯通銀行第179章 扎馬刀第410章 宋徽宗很糾結!第77章 鼓舞軍心第372章 今夜在幹什麼?第106章 舞兒第297章 西線無戰事!第304章 金兀朮跑了!第75章 投名狀第270章 火燒汴梁第322章 糧價降了!第340章 開闢第二戰場第134章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第208章 欠債不還,我就造反第345章 西遼第101章 義軍聯盟大會第92章 退兵而回第284章 跨海擊遼東第138章 早朝第290章 趙樸的焦慮症第458章 大名府破了第273章 紀念宗澤老大人第347章 西遼使者進京第393章 富平之戰(五)第51章 出任監軍第265章 背叛,城破第37章 种師道論戰(一)第143章 請罪!第161章 又要遷都第20章 製造燧發槍第195章 血戰第403章 高麗使者第272章 宗澤病逝第29章 “救星”种師道第129章 國亂思良相第429章 逮捕行動第160章 昂貴的火器第190章 議和再起第262章 成立軍部第181章 全滅第22章 援軍來了第8章 宋徽宗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