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平原之上,一隻漫長的隊伍魚儷於道途之中,與衆不同的武器和裝具,還有滿載器械的漫長車馬隊列,昭示着他們作爲新軍之一的身份。
作爲最後一隻出現在戰場的新軍部隊,新軍左鋒乃是揹負着某種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投入北伐戰場的
因爲,作爲國之重器的神機軍,在北伐戰場中的表現,實在是不怎麼盡如人意,或者說有些差強人意,而爲前沿的軍帥們所詬病。
特別是對照另一隻銃器爲主的新軍左廂,在戰場上的各種活躍一場和積極進取的表現來說。
堅持抱着傳統不放,習慣於在步隊重重環護之中作戰的老神機軍們,自然是很有暮氣沉沉和積重難返的味道。
隨着大本營裡監國態度的變化,後方神機軍的高層們,也感受到了某種壓力和危機感,雖然他們還不大相信,就憑這麼一隻異軍突起的新式火器部隊,可以動搖神機軍的歷史地位,但在內部也少不得一番自省和追責。
起碼,當初是有機會將這隻新式火器戰法的部隊,給納入麾下的機會,只是因爲某些人的私心和背後利益的牽扯,最後反倒變成了神機軍在戰場表現的負面反襯。
因此,作爲神機軍裡出來的淵源和蔽數的精英,被賦予無數期望的新軍左鋒,自然要有相應的職責,爲出身的老神機軍們狠狠爭上那麼一口氣。
甚至爲此不惜從現役序列裡,支援了大量的器械和裝備,甚至把數量有限的壓箱底寶貝都拿了出來,只是爲了好好表現一番,挽回軍前和後方信心和態度。
因此,相對於底下將士的普遍樂觀和輕鬆情緒,以新軍左鋒將譚國臣爲首的上層軍將們,卻是有些慎重和緊張。
要知道,作爲大本營配下的軍序,已經投入戰場的六部新軍各有境遇:
最先出戰的新軍右廂都是馬軍,不善攻堅而被當作救火隊到處堵漏而各般疲於奔命,雖然戰功彪炳但也損傷累累而且補充不易;
後發而至的新軍中鋒、右鋒、前鋒三部,好容易打出好些名目來,得以獨出一路結果連戰皆捷之後,莫名其妙的一頭撞進汴州的泥坑裡,惹出了屠城這樁勾當,差點就在蜂擁而至的北軍圍攻下全軍覆沒給打沒了;
唯有一貫整規中矩的新軍後鋒第四將,自從和那隻作爲墊底的新軍左廂第七將湊做一塊,倒是一路攻城掠地打的有聲有色,連奪毫、宋、陳諸州,一直打到許州的都亟道外圍,令北朝亦要有所震動。
而在支援和拱衛前沿軍行司的濟北攻略、微山湖大戰,鄆城奪還戰等一系列戰事中,更讓人大掉眼色,而不得不刮目相看起來,很有些後來者居上的味道。
因此作爲在大本營預備資序裡的最後一支,新軍左鋒也禁不住坐立難安,至少沒法繼續再坐視於戰場之外了,
只是,與他們一同行進的,除了大量增補前沿的江南新兵之外,還有另一隻陣容鼎盛的軍隊。
這隻軍隊是如此的久負盛名,以至於這隻新軍左鋒,都要自甘居於從屬地位,要知道他們的旗號已經有上百年,沒有踏足過北地了。
站在幾具撲倒的屍體前,
方臘用單手握刀拄着身子,重重吐了一口血沫子,才覺得胸口的淤結舒緩了許多,方纔被用一名北兵用鐵棍給給撩了一下,護胸的鐵片連同邊上的甲片都打凹了下去。
卻是有些慶幸又有些嘆然,這次遇襲,差點兒就陰溝裡翻了船了。
若不是事先出來,討要了十幾個火雷彈應急,只怕手下這大半兄弟和攜行輜重,還真要折損在這裡了。
襲擊他們的這些北兵,個體戰力倒也別無稱奇之處,但是真正打起來起來頗爲奸猾難纏,居然還玩起聲東擊西的,外加圍點打援的把戲,
若不是留守的人,乘着爐火點了火雷彈,一氣丟了出去炸散了那些,一鼓作氣堆上營地邊緣的敵兵,乘機反衝了一陣,纔將堪堪將營地和輜重守住。
雨中火器固然是不好擊發,但也並不是不能擊發,數十隻三眼銃和短手炮,在十數步內出其不意的打出去,頓時讓對方人仰馬翻衝勢一滯,
然後火器與兵器配合的陣列一成,那些敵軍就再也衝不動他們的陣腳了,勝負之勢就逐漸顛轉了過來。
這些乘着雨水突襲的北兵,明顯擅長近距突擊格殺,但是缺乏長力和耐心,久戰不下就出現各種焦灼和惶急起來,然後被方臘瞅着一個機會,散開陣形反殺出去,就潰了勢頭不復故勇了。
只可惜,最後還是跑了領頭的少部分人,主要是那一小隊掠陣的北朝騎兵,在旁虎視眈眈令人無法投入全力,敗退起來的時候,光靠兩條腿也是追之不及,卻有所忌憚。
領頭的騎將射術很也有些厲害,就算是雨水也沒有遮擋住他的鷹射之技,幾乎是箭無虛發的連中數人,作爲旗手的方寶,都差點被他給射死了。
若不是作爲旗手,在胸口額外加了片圓鐵護心,將箭頭滑開,只怕就不是貫穿肋下,那麼簡單了。
不過,對於需要頭疼如何寫戰後歸結的方臘來說,他卻是隱約有所感觸和直覺。
這場遭遇戰的反敗爲勝,與其說是自己作爲隊官的應對有方,不如說是日常操條和紀律訓練的大半功勞,雖然其中各種情形細緻繁複到,士卒具體的動作和舉止,讓人覺得有些失之呆板教條。
但是對於普通將士來說,習慣了這些東西之後,就有各種自然而然的對敵反應,而讓帶隊的各級將官頗爲省事省心,只需在應敵的大致目標和具體舉措上,臨陣略作調整便可。
這恐怕也是,這隻新式軍隊和戰法的精髓和要義把。
當然,出於某種出身和眼界的侷限性,他未能意識到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
既然通過組織和紀律的系統訓練,而讓士卒對軍官們的依賴和期許,進一步有所降低,那也意味着傳統軍隊以部曲、親軍爲核心的,各種人身依附,個人影響和控制力的進一步變相削弱。
這也是方臘最初感覺有些違和和不協的根源,但他顯然沒有回頭的機會了
同樣在,行進的大隊人馬中
例行的戰情通報之後,
“羅軍帥,標下有所感覺……”
剛從前出序列裡輪換下來的,還是滿身泥點的張憲對着我繼續道。
“我部所接戰的北軍,似乎有所變弱了”
“是怎的情行,且說來看看……”
我有些驚訝的問道
“雖然旗幟和配備,還是原來的番號”
他組織了下語言,方對我繼續道
“但是交手之時,卻令人覺得孱弱了許多……”
按照他的說法,
原本於我軍陸續接戰的北兵,還頗有些堅韌和頑強的鬥志,就算被一時打散分割,依舊會企圖在火氣的射程外,聚攏起來繼續做那抱團頑抗的努力。
需要將其領頭的將官之屬,殺傷到一定比例,或是直接投入炮車強轟,纔會徹底崩潰。
但是現在前出索敵部隊所遭遇的北軍旗號下,雖然還是很有些血勇,也不乏戰鬥精神,但是在組織和配合上的軍事素養,就明顯差了許多。
щшш тt kΛn c ○
只要一被打散或是衝亂了序列,很容易就各種動搖和渙散,各種放了鴨子。甚至聞銃擊而紛紛後退,驚於炮響而爭相奔散奪路。
就算躲在城壘堡寨裡,一旦被炮團和擲彈兵,轟開足夠的缺口,就不免士氣大沮,而各種棄守逃竄。
似乎是因爲屢屢在火器面前,被擊潰打散敗得多了,被打垮了心志和氣魄,而變得有些不堪溺戰起來。
反倒是戰後,爲了追擊和俘虜這些逃散的北兵,先後所費的時間和氣力,比起之前攻打和戰鬥過程加起來,還要更多的多。
我不禁陷入沉思,
難道是因爲敗戰吃的太多,訓練和組織度,都跟不上了麼。
這究竟意味着什麼,我明明似有所感卻抓不住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