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史話

在南雄的唯一收穫,就是買了一大包當地特產的杏實,鹽焗曬乾後是不錯的零食。幾個女性,都得以終日啃着不停

“聽說南方山民,多以吃苦耐勞,善攀越著稱啊。。”

過了始興縣後,看着前面扛包揹簍,跋涉在山道上的腳伕雜役,皮膚粗黑而骨節粗大,看起來精瘦精瘦的,我不由讚歎道。

“他們其實。。都是北人啊。。”

這是風捲旗,帶有某種自豪感和奇怪意味的說法。

“北人?。。”

我愣了下,隨即他給我解釋道。

當然這個北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北方人,而是泛指嶺內或是嶺北廣大地區的流亡者,在南朝亦是佔有相當大比例的人口基數。

主要以失去家園的農民和破產百姓爲主,因此到了嶺南後,一無所長的他們,只能從社會最底層的髒苦累的賤業,以極爲低廉的出賣自己勞力,重新開始奮鬥;

或是乾脆給豪門富戶賣身爲佃戶部曲,但是他們同樣還要面臨外藩領地內,以藩奴種植園經濟爲主體的職業競爭。

因此難以提高待遇,也無法與當地人競爭有限的上升通道,除了應募從軍和死亡率不低的海外開拓之外,大多數人,長期就只能在社會底層廝混。

日積月累,也南朝傳統的本土國人、藩生唐人、歸化人及其後代、新舊藩奴的多元社會階層之外,形成的一個獨特的社會羣體——北人。

雖然歷代有所變遷增減,但是這個羣體依靠着源源不斷的南投者,一直頑強的存在着。

而在南朝定鼎之初,這些南投之人,在南朝最初海陸九道版圖的開拓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世世代代無數人埋骨異鄉,揮灑血汗與淚水在與蠻荒不毛、蛇蟲瘴疫諸害的頑強抗爭中。

僅憑簡單的工具和最粗劣的飲食條件,披荊斬棘將一個個不宜人居的山澤惡地,變成人煙淼淼,雞犬相聞的村邑集鎮,用人工開闢的阡陌縱橫,池泊河渠,將猛獸出沒蛇蟲橫行的南荒莽林,割裂的支離破碎。

從傳統的安南都護府,到陸續併入的林邑,水、陸真臘,女王國、文單國,注輦國.他們開拓的足跡和身影,幾乎遍佈整個中南半島到比鄰南天竺的孟加拉灣,將昔日南荒霸主驃國(古緬甸前身)變成了純粹的內陸藩國。

但另一方面,

因爲北地大量人口的持續涌入,帶來各種行業的繁榮鼎盛和人文薈萃的同時,一度也給南朝在嶺外的腹地,造成過各種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各種失業和破產也開始出現,因此在後來便對北投人口,採取了各種限制和甄選措施。

比如按照身家財產來接納一部分,按照學識和文化程度,再接納一部分,此外就是一定名額的籤選,主要還是針對壯勞力和年輕的婦女,至於其他人,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因此剩下的南投人,則更多是聚集在五路招討行司的控制區內,因此五路招討行司的兵馬和駐屯建制中,這些北投背景的軍民,也佔了很大一個比例。

好吧,聽完這個結果,我很有些不是滋味,不僅僅是在北地呆的久了,都有些忘卻了南朝的身份和習慣。而且還很有些,後世米地瓜高貴冷豔的投資移民政策和綠卡炮灰的,某種現實既視感。

風捲旗也這纔想起來,我名義上也算是個南投的北人,只是受了東南招討行司的官職,有了最基本的品階,卻已經不再傳統士農工商的四民範疇之內,頓時表情有些訕然。

“你覺得,現在還需要在意南北身份之差麼。。”

我卻不以爲意的揭過這段。

“過了南雄關,就是我大梁的腹地了。。”

回到嶺南之後,他似乎變得精神起來也健談了許多。

“本朝的國號大梁,卻是以數百年前那位樑公的姓氏,尊爲國號資以紀念的意思。”

“事實上,現今本朝的那位天子,以及當權的幕府諸公,都是樑公所出世系後人,只是家源分支不同而已。”

聽他說到這裡,在我的記憶力又有一些東西開始復甦,比如作爲八葉之族的長子,我也多少了解過一些南朝建立前後的始末,並接觸一些只在小圈子內流傳的軼聞。

南朝建立的始源,可以上溯到乙未之亂,而乙未之亂的根源,卻是樑公功成身退後,令天下鬆一口氣的君臣相安,相始善終的結局裡,就已經埋下了卯端。

因爲他留下了一個名爲龍武系的龐然大物,繼續維持和充斥在大唐君臣的政治生活中。這是他以伴隨玄宗皇帝西幸,收攏潰兵而成一支殘軍,最終發展起來的武功赫赫,威震海內的武人集團。

自從西夏、南海以及京畿梁氏的,唯一先祖容若公開府建幕,身居大相兼樞密之後,在京畿梁氏的後代子孫中有除了好幾個了得的人物,

作爲海外諸藩的精神領袖,和已經龐大到無可復加的龍武軍集團中的首席家族,很是壓抑了好幾代的皇帝,更是有意無意的插手和影響了大位的更替。

因爲祖先留下的資源太好,總有一些天資卓著,又不夠安分的子孫,然後被利益集團各種裹挾捆綁,變成侵軋皇權的權臣之類的存在。

但是凡事總有盛極而衰,梁氏在朝中的擅專,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王朝興衰的週期律,也爲他們積累了足夠的敵人和對手。特別是作爲實質當政的權臣一族,很容易就成爲各種仇恨的首要目標

結果在乙未年間,因爲某次年富力強的文宗皇帝,因爲服藥煉丹不甚暴斃,導致突然帝位斷絕的博弈和妥協中,就無意催生了一位中二或者說瘋狂的皇帝,以爲幹掉把持朝政的樑家,就可以靠吃大戶,重現中興了。

因爲不信任京畿的大多數軍隊,於是以樞密使之一的張旬,暗結他力,引入外軍,屠滅權臣舉族的做法,結果就是朝廷權威和秩序的徹底崩壞。

不但是京軍陷入各種混亂和內訌中,就連外軍之中,也有來自山東,山西、隴右、河西、北原、雲中、劍南等外道的鎮軍和輪駐中軍,因爲龍武系的淵源而兔死狐悲,也舉起了清君側的旗號,向長安進軍。

直到嶺南諸道爲首的海外聯軍,打着興師清君側的旗號亂入,才結束了外軍輪流進京打醬油的混亂局面,然後皇帝跑西北去北狩,藉助邊軍和節鎮體系反攻回來

一方保扶皇帝,一方要誅除奸黨,兩邊都是打着龍武軍正統淵源的旗號,因此史稱龍武戰爭,或者東軍西黨之戰,

以京都梁氏滅門爲導火索,與中央王朝矛盾激化的南海諸侯組成聯軍復仇戰爭,然後來自北方草原和西北地區的諸侯、節鎮,卻是依舊支持李唐王朝的正統,然後在拉鋸戰中,把富饒的關內打成白地。

然後海外諸侯聯軍打下長安後,燒掠一空後就內訌散了夥,散夥的海外聯軍,在沿海和淮河以南廣大地區,各自佔有一塊地盤,玩起了連橫合縱性質的漫長代理人戰爭。

話說回來,南朝的建立,卻是因爲多年經營和的底蘊,京畿梁氏並沒有完全斷絕,還是有男性成員,逃了出來。

於是作爲最大的實力派,兼名義上的海外羣藩之首,南海梁氏的當代家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謝絕了各方的勸進和獻表,扶助和擁立了京師梁氏碩果僅存的倖存者,在廣州登基爲新帝,國號大梁,永嘉元年,號稱正定朝,史稱南朝,南樑、嶺樑。

然後組成聯軍誓師北伐,

正定帝,這位乙未之變的倖存者,京師梁氏在世的唯一男性,輾轉來到已經被南海都督府乘勢控制的嶺南諸道後。

自然而然的,成爲北伐諸侯聯軍的領袖,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愣是在一片良莠不齊,人心紛亂的聯軍中,縱橫帷幄,推心置腹,招攬人心,從一羣實力派諸侯中,無中生有拉出了自己的班底,組建了著名的御龍衛和形同小朝廷的總天下兵馬大元帥府。

用藩務院審定的,標準官方教科書的說法。

這次被稱爲永康北伐的軍事行動,極大打擊了腐朽不堪的大唐政權,幾乎是一路勢如破竹,聯軍已經佔據了西京長安,沿途軍鎮皆表示臣服和獻上人質,眼見幾乎要改元成功,作爲北伐大進軍最大後盾的南海梁氏,卻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各種糧草和後援開始不濟。

對於下一步何去何從,聯軍內部也分歧日深,主張繼續西進的,主張就地經營的,主張北上固邊的,主張東征光復中原的,十數萬南海諸侯聯軍,因爲各自的利益和主張呈現出分裂之勢。

事情進一步失控,因爲對預期利益和地盤的劃分不滿,而放縱部下燒殺擄掠,導致大失人心,原本對改元鼎新抱有期望的軍民百姓,紛紛離心離德,正定帝卻只能從形式上象徵性嚴懲了相關軍帥。

奔走維持聯軍號令統一的正定帝,突然暴斃在軍中,聯軍大亂,競相猜疑,而互指爲兇攻殺不休。

浪費了一個月後,待到西北勤王大軍的前鋒殺入關中,面對的是一羣元氣大傷的聯軍,而且傷病滿營,人人思歸,許多諸侯的部曲,也自暴自棄的肆意燒掠。

羣龍無首,各不服衆,無心繼續鞏固既有的地盤和勢力,就不得不各自行事,爭奪討還,最後連沿途軍鎮和城池紛紛翻臉反覆,

在前有追兵後有截擊的情況下,被稱爲戊己之難的大撤退,變成可怕的死亡之路,從關內到荊湖的千里行程中,最後能夠成建制回到嶺南的只有寥寥幾家。

號稱二十萬北伐的聯軍,嶺內嶺外加起來,已經不足十之二三。

這次慘敗帶來另一個後果,就是幾乎家家戶戶損失了一代子弟的南海諸侯,對此諱莫如深,雖然又有號召北伐之舉,但是響應者已經寥寥,

另一方面出於對深入內陸作戰的慘痛教訓,他們更喜歡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靠近海岸和河流水運的地區作戰,然後通過控制和扶植,當地區域勢力的代理人,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和利益。

雖然名義上嚴懲了,最先丟下聯軍撤退的南海梁氏軍帥數十人,但是南海梁氏的號召力和威望也因此收到的損害,卻是難以估量的。

再次舉兵抗擊進犯嶺外之敵的時候,只有一些與梁氏羈縻較深,或是政治經濟上從屬和依賴,的中小領主和諸侯勢力,不得不做出相應的姿態。

支持北伐的家主,人稱國姓公的樑元平鬱郁而死,梁氏內部發生了激烈的權利爭鬥。亦有傳聞說,這是出賣和背棄正定帝的代價。

新都廣州一片風聲鶴會,豪門權貴爭相奪船出海,奔投對岸乃至安南遠藩,亦有建議遷都對岸南海梁氏老巢腹地——瓊州。

不過樑氏終究是南海第一大藩,多年底蘊亦是人才輩出,內亂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來自安南的分家給消弭。

繼任的家主,初代幕府的柱國大將軍樑承業,委實一代人傑,不但穩固了人心離散的嶺南諸道的基本盤,還親率新慕之師,一度將戰線重新推到了閩中——兩澤,江西——荊湖,巴東——蜀中的一線。

雖然很快就丟掉了,但是也保全了嶺南之地,嶺外從此再未聞兵火,後人依靠他守住的嶺北外出的要地而徐徐北圖,長久滲透和侵攻之下,纔有了現今五路招討行司的格局

當然,後世也有流傳的陰謀論說,所謂永嘉大進軍的最後功敗垂成,此乃建立初代幕府梁氏當主,借刀殺人的專權手段,不但減除了家族中的激進派,還一舉數的極大消耗了哪些海藩諸侯數代集聚的勢力和資源,令他們不得不低頭,交出相對獨立的戎務軍徵、財賦、刑名等三權,成爲相對穩固的幕府體制的一部分。

這種陰謀論一度甚有市場,成爲後來所謂集權君上的光化黨人,或是復古封建的維新黨人等政治派別,乃至統制派,正定會等史上,許多反對勢力的始源。

重建南海梁氏爲主的嶺南朝廷,爲了紀念領導北伐的正定帝,而推舉其遺腹子繼爲新君,建立起一套虛君幕府攝政制,延續至今亦有十一代,百餘年曆史了。

第1028章 瀾動8第916章 臨峙16第451章 天傾19第327章 進取第80章 幕內第354章 馳歸第239章 定計、思慮一百三十章 短暫迴歸的日常第1088章 立新18第455章 歸亡3第87章 清盤第98章 薄發1第371章 漸變第635章 悵懷35第1168章 滄瀾18第1071章 立新第820章 啓新10第34章 逆襲第65章 再行第1198章 徐州起8第668章 出援18第207章 升官與發財第1091章 立新21第363章 蕩響第206章 諸事第356章 合流與襲變第1004章 夷變4第749章 思變9第965章 沉驚15第824章 啓新14第138章 騷然第956章 沉驚6第1171章 滄瀾15第706章 啓東(6)第1196章 江寧變10第1009章 夷變9第103章 蓄勢第263章 計議第977章 浮夢7第256章 失望 奇葩第448章 天傾16第500章 根本第802章 淪沒2第213章 散盡第434章 戰局14第207章 升官與發財第299章 戰淮北十三第141章 交涉第103章 客串第878章 撥亂18第978章 浮夢8第852章 風動12第557章 歸還7第1220章 平盧10第1018章 頹然8第793章 肘腋3第792章 肘腋2第893章 反動13第1200章 徐州起10第618章 悵懷18第861章 撥亂第17章 皆爲名利第982章 浮夢12第66章 雨中第280章 遭遇與反差第233章 聽審前後第983章 浮夢13第12章 山中日月長第596章 期新6第214章 哥哥去哪了第169章 微瀾3第369章 接敵第639章 悵懷39第231章 了卻第1228章 平盧12第899章 反動19第344章 變亂第1219章 平盧9第1203章 淮動3第237章 邀請 劇場第782章 萌動12第1120章 歸遠20第678章 出援28第629章 悵懷24第1100章 立新30第172章 驚現第688章 新氣4第1138章 潮新8第122章 人市第568章 ,營生8第22章 夜宴、百態第1198章 徐州起8第788章 萌動18第270章 京口的文抄公第1096章 立新26第1199章 徐州起9第1108章 歸遠8第518章 兵戎2第205章 兩處閒愁第23章 醉聞
第1028章 瀾動8第916章 臨峙16第451章 天傾19第327章 進取第80章 幕內第354章 馳歸第239章 定計、思慮一百三十章 短暫迴歸的日常第1088章 立新18第455章 歸亡3第87章 清盤第98章 薄發1第371章 漸變第635章 悵懷35第1168章 滄瀾18第1071章 立新第820章 啓新10第34章 逆襲第65章 再行第1198章 徐州起8第668章 出援18第207章 升官與發財第1091章 立新21第363章 蕩響第206章 諸事第356章 合流與襲變第1004章 夷變4第749章 思變9第965章 沉驚15第824章 啓新14第138章 騷然第956章 沉驚6第1171章 滄瀾15第706章 啓東(6)第1196章 江寧變10第1009章 夷變9第103章 蓄勢第263章 計議第977章 浮夢7第256章 失望 奇葩第448章 天傾16第500章 根本第802章 淪沒2第213章 散盡第434章 戰局14第207章 升官與發財第299章 戰淮北十三第141章 交涉第103章 客串第878章 撥亂18第978章 浮夢8第852章 風動12第557章 歸還7第1220章 平盧10第1018章 頹然8第793章 肘腋3第792章 肘腋2第893章 反動13第1200章 徐州起10第618章 悵懷18第861章 撥亂第17章 皆爲名利第982章 浮夢12第66章 雨中第280章 遭遇與反差第233章 聽審前後第983章 浮夢13第12章 山中日月長第596章 期新6第214章 哥哥去哪了第169章 微瀾3第369章 接敵第639章 悵懷39第231章 了卻第1228章 平盧12第899章 反動19第344章 變亂第1219章 平盧9第1203章 淮動3第237章 邀請 劇場第782章 萌動12第1120章 歸遠20第678章 出援28第629章 悵懷24第1100章 立新30第172章 驚現第688章 新氣4第1138章 潮新8第122章 人市第568章 ,營生8第22章 夜宴、百態第1198章 徐州起8第788章 萌動18第270章 京口的文抄公第1096章 立新26第1199章 徐州起9第1108章 歸遠8第518章 兵戎2第205章 兩處閒愁第23章 醉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