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章 大道

ps:五千字大章

老子的“道”究竟是什麼?

一百個人能解讀出一百種看法,但就趙無恤而言,他認爲,老子作爲周王室的守藏史,其職務責任就是”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恃,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所以縱觀姑布子卿獻上的老子之言,趙無恤發現,老子一直是以王者師的口吻在講話。全書提到侯王、王、人主、聖人多達二十多處,主要不是教侯王怎樣修身,而是怎樣治國。

比如:“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江河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奈何萬乘之主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侯王之類的治國者,纔是老子理想的讀者,也對,他原本就是爲王子朝出謀劃策的。社會怎樣才能長治久安,怎樣避免一治一亂的惡性循環,這纔是老子之學裡最關心的問題,裡面那些看起來像是純哲學的問題,其實都是在論證他的政治思想……他一面爲小國制定了“小國寡民”的處世之道,又爲大國設計了“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治理之法。

所以後世申不害、韓非爲創立法家學派,都從老子那裡找依據,更進一步有了“黃老之學“。他們都是借老子之餘杯,澆自己之塊壘,顯然是把老子之學作爲治國之學而不是養身之術來修。

被趙無恤說穿後,老子也不否認,只是淡淡一笑,說道:

“姑布子卿所記之言,已經是我許久之前的想法了,西行之後,見天下人之所未見,老朽的道,又有了一番變化,與之前已經頗有不同。”

“哦,不知有何不同?”

無恤繼續追問老子之悟時,他起身走出屋外,望着天上的雲彩緩緩說道:

“我曾在大河九曲看日出日落,也曾在流沙之中坐觀殘垣斷壁一點點被風化,這之後,想通了一個道理。”

“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爲之也,人在其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也皆有自然之理。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人則自正,國則自治,天下自安。老朽之前拘泥於一國一朝的興衰,鑽研治亂之道,想要探究一個能通用萬事的大道理,反倒是落了下乘。”

老子回頭,見趙無恤在認真思索他這番話,便勸誡道:“同理,君侯刻意追求用武力一統天下,卻不顧時勢和各國自己的意願,只怕也是逆天而行啊,如今壓制得多狠,他日就有多大的反彈。”

哪怕是先賢聖人,也會受制於時代,老子對於趙無恤試圖吞併諸侯,統一天下的野望不置可否,他認爲這多半是趙無恤的個人野心作祟,而且他對趙無恤一統失敗後的生靈塗炭更爲警惕……

“我卻不這麼認爲。”被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質疑,趙無恤卻沒有心生動搖,而是與他並排站立,闡述起自己的看法來。

“人被自然創造不假,但當人立於天地之間那一刻起,便捲入了自然的大道里,受大道限制,卻也能影響大道,這是其他萬物辦不到的。這就是我曾經在臨漳學宮說過的,人能認識自然、適應自然,也能改造自然……”

“改造自然?”老子第一次聽說這名詞,曉有興致。

“不錯,改造自然。無恤聽說在上古時代,人口稀少,鳥獸衆多,人民難以抵禦禽獸蟲蛇的侵害,苦不堪言。這時候出現了一位賢人,他發明在樹上搭窩棚的辦法,用來避免禽獸之害,這便是有巢氏。”

“有巢氏使得古人得以安居,但當時的人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腐臭,傷害腸胃,許多人得了疾病而死。這時候又出現了一位賢人,他發明鑽木取火的方法燒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們因而很愛戴他,推舉他治理部族,稱他爲燧人氏……”

古老的傳說,卻成了趙無恤證明自己觀點的理論,沿着時間的推移一點點靠近當下,而人類的社會組織,也慢慢進化成熟起來。

“到了中古之時,天下洪水氾濫,民不聊生,鯀和他的兒子禹先後負責疏通河道,排洪治災,從而贏得各邦族的朝拜,成爲夏后氏,建立了宮廷、城邑,被奉爲天下之主。”

“近古之時,夏桀和殷紂的統治殘暴昏亂,於是商湯和周武王起兵討伐,征伐天下,構建了另一番局面。自此以後,這九州就被連在了一起,姬姓的君主帶着禮器來統治夷民,不同的姓族相互聯姻,交流越發頻繁。中原犀象猛獸遭到驅逐,那些山川河流,也被道路橋樑連在一起,隨着人口滋生,莽莽叢林被闢爲農田,荒蕪之地成爲一片沃土。”

“以上種種,不論是築巢、取火、開河泄洪、修城邑、開道路阡陌,都是對自然的改造。這數千年裡,人對自然的影響,比起過去數萬年裡,自然而然發生的變化還要劇烈。”

“以自然之道爲基礎,聖人突然奇想爲緣由,加上億萬斯民的協助推動,造就了這些事情的發生。是故《書》裡纔有‘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的說法,翁所說的大道,是不是這三種因素糅合在一起的呢?”

老子沉思已久,笑道:“這樣來理解倒是新鮮,君侯之言,發人深省,這一趟,老朽果然沒有白回。”

趙無恤攤手笑道:“翁過獎了,無恤只是覺得,如果到了夏朝,還有人用有巢氏和燧人氏的辦法生活,一定會被鯀、禹恥笑。如果到了殷周,還有人把夏代的事情作爲要務,一定會被商湯、武王所恥笑。古今風俗不同,侯王應該採用的措施也不一樣。如果想用寬大和緩的政策去治理劇變時代的民衆,就好比沒有繮繩和鞭子卻要去駕馭烈馬一樣,就會產生巨大禍害。”

“同理,現如今若是還遵循小國寡民的上古格局,放任諸侯分裂,也是不合時宜的。”

“如今的天下,與數百年前已經大不相同,道路已經將九州各國連在一起,諸夏與蠻夷涇渭分明。各國文字相類,習俗相似,這是華夏先民經過數千年改造自然的結果。但各國卻又被不同諸侯統治,諸侯各有私心,爲了奪得霸主之位,爲了增加自己的土地,幾乎無歲不戰。”

“要如何結束這亂世?翁肯定也曾苦苦思索過,所以我才設想,若是天下再度歸一,統一號令,那樣的話,世間就能再度安定了。”

趙無恤展開了他對未來的暢想:“若是諸國統一,戰士就能從戰場回到農田耕作,商賈就能不必擔憂關隘阻隔,海濱的士人可以雲遊到漳水就學,甲兵則藏於府庫讓它們生出蝨子來。而官府也能將用於戰爭的錢帛,花費在改善民生,修繕溝渠、河堤上了。所以我認爲,一天下,這不但是我個人的私心,也是天下百姓共同之願!衆志成城,衆口鑠金!”

老子已經聽懂了趙無恤的想法,說道:“自然的格局和百姓之願都齊了,所以君侯就想做有巢氏、燧人氏、禹、湯、文武一樣的聖人,來推動這一進程?”

趙無恤頷首,擲地有聲:“然也,這就是我趙無恤的大道!“

……

當再度回到室內,品味着新泡的茶時,老子忽然覺得,這裡面的味道,與之前剛來時品嚐到的,已經大不相同了。

而他對趙無恤的看法,也比之前深入了許多,雖然此子以推動大道的聖賢自居,有一些狂妄,但縱觀他這二十年來做的一切,也的確有其驕傲的資本。

此子看上去禮賢下士,其實啊,內心高傲得不行,他莫非有種錯覺,認爲自己真的能前看五百載,後看三千年?

趙無恤卻不知道自己不知不覺流露的氣質,被老子打上了一個“傲”的符號,再度避席問道:“翁若是覺得方纔之言有幾分道理,可有什麼能夠教我的地方?”

老子曬然:“老朽說千道萬,終究沒有實證,君侯有計然等人輔佐,何必老朽多言?”

趙無恤坦言道:“我雖是諸夏侯伯,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會有貪慾,有猶豫,有遲疑,方纔與翁一席話,對自己想做的事情倒是清晰了不少,若有什麼不妥的地方,還望翁能爲我指點出來。”

“好。”

老子沉吟長久,說道:“方纔君侯談古論今,但有一點卻是忽略了。取得天下,不能僅僅依靠武力,更是要遵循天道人心,否則縱然取得天下,違背列國百姓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這種一統也斷然不能長久……”

這話有道理,秦的統一和迅速滅亡,一直像一根刺一樣紮在趙無恤心頭,要在條件更不成熟的春秋,提前兩百年實現這一目標,談何容易?所以純用武力是不行的,正因如此,他才需要聽一聽眼前老者的意見。

老子指着案几上的鼎比喻道:“就好比是烹飪小鮮,火候要恰到好處,火猛了,湯就要沸幹,火弱了,則久久不能熟。君侯現在倒不怕遲,怕的是耐不住性子,火候太猛……”

趙無恤笑了:“繞了一圈,翁想要說的,依然是勸阻我取冀州鼎?”

“老朽一向有一說一,究竟是何事,君侯自能領會。”老子也不點破,笑吟吟地請趙無恤自己琢磨去。

又聊了一會後,他面上已經有些疲倦,畢竟是九十多歲的老人了,便請求告辭。

趙無恤有心挽留:“翁今後有何打算,是在成周久住,還是回陳國故鄉?”

“老朽在陳國已經無親無故,沒有什麼值得掛念的……”

他捋了捋鬍鬚,笑道:“離開中原十載,老朽真的是快被世道擯棄了,今日君侯所言,已經有許多聽不太懂,我倒是想去趙國的臨漳學宮走一走,去聽聽那裡的士人們是如何談論‘改造自然’的,君侯可否借我一車半馬,去往鄴城?”

“固所願也!臨漳學宮能得到老子的光臨,實在是趙國士人莫大的幸事!”趙無恤大喜,立刻讓人去尋一輛上好的馬車,贈予老子。

老子臨走前,卻若有所思,又折返回來,對趙無恤鄭重行了一禮,留下了幾句話。

“君侯欲行古之聖賢之事,開三代未有之業,此志大矣。然而請記住,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過分貪愛,必造成更大的破費,貯藏得愈多,也必然損耗得愈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麼,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倘若他要得到的,是與九鼎一樣重的東西,是這天下間最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又會付出些什麼呢?

“代價麼?”

趙無恤眼前突然浮現出許多畫面,他與孔子最初爲友之後爲敵的決裂,兄長伯魯的死,趙鞅的提前夭折,他對韓氏的屢次毀諾,戰爭導致齊、衛百姓的家破人亡,伍井、盜跖、虞喜,那些爲他事業而戰死的將軍和士卒,還有妹妹在北疆孤守的瘦削身影……

這一路上走來,他的確付出了不少代價,低頭看去,荊棘之上,竟已是白骨累累,誰說帝王好做?

但那都是意料中的事情,他也做好了繼續犧牲的心理準備,時至今日,趙無恤的心已經冰冷如鐵,難少再有破綻了。

“我自然明白。”面對老子善意的提醒,他傲然應道。

老子盯着趙無恤的眼睛看了許久,知道他春秋正盛,有些東西無法理解得如他一般透徹,所以並不以爲然。老子便搖了搖頭,嘆息道:“君侯,你還是不甚明白,那代價有多重……”

說罷,也不多言,告辭後轉身離去,一首似是勸誡世人的歌,從他乘坐的馬車上緩緩傳出:

“名與身孰親兮?身與貨孰多兮?得與亡孰病兮?吾知甚愛必有大費,多藏則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果然是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經常能見其首,而不知其尾……其人,如龍。”趙無恤望着老子遠去的背影,也如此評價道,隨即讓人告知在王宮裡的趙軍,停止搬運冀州鼎,將其復於原位。

“九鼎分而不祥,待寡人掃平天下,再將九鼎一起移回鄴城便是!”

他自己先返回鄴城,卻又命令趙葭的三萬大軍前往虎牢關、轘轅關駐守。

一月底,就在趙無恤剛剛回到鄴城的時,被他派遣去吳國的使者楚隆也回來了……

……

黃池之會,唯獨楚國自持大國,不服趙無恤,沒有派遣使者前來祝賀,本着未來大敵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在屈敖的斡旋下,趙國和吳國這對冤家又暗暗結盟,這幾年吳國能在楚越夾攻下倖存,趙國在淮北的牽制和時不時的錢糧援助是重要因素。

也多虧了夫差拖着楚國的精力,趙無恤纔能有條不紊地實施逐鹿中原的計劃。

“吳國形勢如何?”趙侯問道。

楚隆在岸上下拜頓首,又登船在趙無恤耳邊說道:“君侯,臣離開時,吳城已被越軍包圍,只怕是撐不過這個月了……”

“夫差可還好?”趙無恤對自己的老對手很是關心。

楚隆有點不敢說,在趙無恤一再追問下,才道:“夫差也是自知無力迴天,臣代替君上問候他時,他面如死灰,形容枯槁,說,‘寡人無德,不能興邦,但趙侯大可不必假惺惺地爲寡人憂慮,想要笑話,就笑話好了!’。”

“哈哈哈哈。”趙無恤大笑了起來,這纔是夫差的性格啊,看來他還有一點精神氣:“江東的綠頭鴨子,快死了還嘴硬。”

楚隆掏出懷裡的東西獻上:“夫差還還贈了臣一盒珍珠,並問了臣一件事。”

“何事?”

“夫差說,快溺死的人必然強作歡笑,寡人還要問你,太史墨何以得爲君子?何以能在四十年前,就能預言吳國將亡?”

趙無恤沉吟許久,太史墨的預言神乎其神,他早在多年前,吳國還全盛,越國還名不見經傳的時候,就預言說:不到四十年,越國大概要佔有吳國吧!

如今史墨已逝世多年,但他的預言,卻眼看要成真了……

想到這裡,趙無恤突然感覺到一絲無趣,倘若他的“大道”實現之日,縱觀四周,卻沒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對手見證這一幕,也是一種寂寞啊。

歷史上,夫差勾踐,也許是這個時代頂尖的人物了吧。但夫差,或許對他而言,與國同亡纔是最好的結局……

楚隆又道:“夫差的太子友隨臣北來,想要求君上救援吳國。”

“好生招待起來,同時派遣徐、鍾吾之師做出支援之態,以求吳國殘部歸降,並伺機奪取江北之地。”

“至於夫差本人,寡人不打算救他,也救不了他。”

趙無恤回過頭,對旁邊的寧監命令道:“回到鄴城後,將寡人的膳食降等,這也算是我對夫差最後的祭奠……和敬意吧……”

第630章 爲淵驅魚(上)第1212章 脣亡齒寒第1030章 王孫歸不歸?(下)第716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677章 可願來此一會?第643章 兩軍對壘第270章 甄邑攻略(上)第48章 請君憐惜第359章 季嬴第685章 天人之辯第839章 徐國第979章 長驅直入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1208章 華陽國志第84章 蹴鞠練兵第821章 興越三絕第166章 成窯成瓷第629章 將欲取之第450章 楊柳依依第322章 亂(上)第541章 新宋第34章 巡視鄉里第943章 刑人(下)第517章 隱士第553章 成王敗寇第1057章 《南征記》譯者序第757章 戰爭從此變得不同 上第414章 堅壁清野第99章 勇於私鬥第793章 四君子第87章 豆在釜中第678章 三線第682章 無恤在鄴第298章 仲尼弟子衆生相第805章 翻手爲雲第405章 以誰爲主?第1112章 黃池之會第1185章 無有不流血犧牲者第1045章 怒海爭鋒(下)第581章 干將莫邪第19章 錦瑟無端第512章 田忌賽馬第1058章 好高騖遠第627章戰爭的序幕第51章 殖我田疇(下)第512章 田忌賽馬第100章 不了了之第266章 侈靡之業第253章 商丘對第214章 如霹靂弦驚(上)第865章 大業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441章 用人第848章 織女牽牛(上)第521章 摘桃的來了第881章 少樑城下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1084章 死於安樂第595章 琅琊臺上風雷起第923章 移花接木(下)第1157章 千乘萬騎走北邙第54章 冬至(三)第169章 洵美且都第996章 楚巫第299章 苛政猛於虎第399章 驅虎吞狼第79章 新絳南市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700章 鄭國的未來在何方?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659章 謝幕第1178章 鳩佔鵲巢第185章 主持大局第579章 孔門的分裂章第467章 中流擊楫第570章 趙卿昔時宴平樂第143章 欲言又止第228章 歲終上計第258章 三年之期第279章 孫子兵勢番外1 《史記.西秦世家(上)》白話譯文第836章 復辟第1139章 歸雁入胡天第32章 三裡歸附第1071章 徐州相王第383章 該怪誰?第863章 魏韓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694章 趙氏包圍網(上)第95章 劍擊之技第864章 光復舊土第267章 馳逐蹴鞠第77章 吾之子房第807章 韓策第392章 忍第819章 無爲有爲(上)第139章 裡應外合
第630章 爲淵驅魚(上)第1212章 脣亡齒寒第1030章 王孫歸不歸?(下)第716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677章 可願來此一會?第643章 兩軍對壘第270章 甄邑攻略(上)第48章 請君憐惜第359章 季嬴第685章 天人之辯第839章 徐國第979章 長驅直入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1208章 華陽國志第84章 蹴鞠練兵第821章 興越三絕第166章 成窯成瓷第629章 將欲取之第450章 楊柳依依第322章 亂(上)第541章 新宋第34章 巡視鄉里第943章 刑人(下)第517章 隱士第553章 成王敗寇第1057章 《南征記》譯者序第757章 戰爭從此變得不同 上第414章 堅壁清野第99章 勇於私鬥第793章 四君子第87章 豆在釜中第678章 三線第682章 無恤在鄴第298章 仲尼弟子衆生相第805章 翻手爲雲第405章 以誰爲主?第1112章 黃池之會第1185章 無有不流血犧牲者第1045章 怒海爭鋒(下)第581章 干將莫邪第19章 錦瑟無端第512章 田忌賽馬第1058章 好高騖遠第627章戰爭的序幕第51章 殖我田疇(下)第512章 田忌賽馬第100章 不了了之第266章 侈靡之業第253章 商丘對第214章 如霹靂弦驚(上)第865章 大業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441章 用人第848章 織女牽牛(上)第521章 摘桃的來了第881章 少樑城下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1084章 死於安樂第595章 琅琊臺上風雷起第923章 移花接木(下)第1157章 千乘萬騎走北邙第54章 冬至(三)第169章 洵美且都第996章 楚巫第299章 苛政猛於虎第399章 驅虎吞狼第79章 新絳南市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700章 鄭國的未來在何方?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659章 謝幕第1178章 鳩佔鵲巢第185章 主持大局第579章 孔門的分裂章第467章 中流擊楫第570章 趙卿昔時宴平樂第143章 欲言又止第228章 歲終上計第258章 三年之期第279章 孫子兵勢番外1 《史記.西秦世家(上)》白話譯文第836章 復辟第1139章 歸雁入胡天第32章 三裡歸附第1071章 徐州相王第383章 該怪誰?第863章 魏韓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694章 趙氏包圍網(上)第95章 劍擊之技第864章 光復舊土第267章 馳逐蹴鞠第77章 吾之子房第807章 韓策第392章 忍第819章 無爲有爲(上)第139章 裡應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