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五章 突如其來的先帝遺詔

劉進就這樣隆重而安穩的登上了大漢皇帝的寶座,雖然那個位置他已經坐了一年有餘了,但這一次他是真正以大漢皇帝的身份,在大殿之上接受了羣臣的朝賀。

在大將軍霍光的帶領下,滿朝文武足有上千人出現在未央宮,其中還有幾個時辰前剛入長安的樑王和淄川王兩位劉姓藩王,也有從西南返回的大鴻臚蘇武,還有從幽州歸來的萬貫侯呂術,一場莊嚴肅穆的登基大典足足持續了大半日。

新皇登基首先要做的便是爲先帝確定廟號與諡號,算是對先帝的蓋棺定論。不過西漢對於廟號給予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爲慎重的時期。因其太過慎重,非大功大德而不可得,所以並不是每一個西漢皇帝都有資格擁有廟號,就連劉徹的父親,堪稱明君聖主的景帝都沒能享有廟號,便可見其一斑。

漢武帝的諡號在他還沒死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在小範圍內流傳了,不過這一流傳成爲了當世最大的秘密,不僅知道的人少,而且凡是知道的都諱莫如深。西漢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國策,這一點西漢一朝從未改變,從劉邦之後的皇帝,死後諡號前都冠以孝字,而劉徹的諡號便爲孝武,這一點早就確定了,這個諡號也很快便在朝堂上通過了。

接下來最爲鄭重,也是最難的便是廟號問題。劉徹的功業享有單獨廟號是肯定的,不過古法中只有太、高、世、中這四個字可用,另外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在配以祖或宗,如此一來最多便只能組成八個廟號。而劉邦已經佔了太祖廟號,劉恆又佔了太宗廟號,太字開頭的廟號也就完全無法使用了,劉徹的廟號便只能在剩下的世、高、中、三個字裡面選了。

原本高所代表功高,而祖也代表功高,高祖這個廟號其實最適合劉徹了。不過西漢這個朝代,由於劉邦的關係,高祖這個廟號也不能用了。因爲劉邦的諡號爲高皇帝,而原本諡法中也沒有‘高’這個字的,但是當時爲了體現劉邦的特殊和偉業,硬是不尊諡法的冠了一個高皇帝的諡號,而後來世人又習慣性的將他廟號與諡號合在一起,稱他爲高祖皇帝。

這樣一來最符合劉徹的一個廟號也沒法用了,一時間朝堂之上也爲此爭論不休。而爭論的焦點便落在了,究竟是爲劉徹上世祖還是世宗的廟號上?

“世祖這個廟號不合適,商有盤庚遷殷,重開殷商盛世,故爲世祖。今先帝一生豐功偉業,是爲大漢更上一層樓,我看就定爲世宗吧。”最後霍光一錘定音的確定了漢武帝廟號爲世宗。

世祖這個廟號一般爲中興之主,劉徹在位時大漢一直保持着統一狀態,所以這個廟號也不適合他,其理由也比較有說服力。

廟號諡號確定,關於漢武帝的事情也就基本告一段落。至於劉徹下葬出殯則要等到許久之後了,因爲一來還要爲劉徹入殮設靈堂,等着大漢劉姓諸王來長安祭拜,同時也要對茂陵地宮做最後的修繕檢查,需要等這些一切妥當之後纔會真正的下葬。

只要不是國家動亂的非常時期,其實在先帝駕崩新皇登基的時候,那些封國之王都是要前往長安祭拜的。一來是對先帝的尊敬,而來也是覲見新皇,承認新皇正統。

而西漢時期對於諸侯王定期到長安朝拜述職還是有很好的規定,比如每年春季的‘春朝’中要求,諸侯王必須親自到長安接受皇帝的問詢。除了實在年紀太大,皇帝特旨的可以不用來,其他的都必須遵循這一規定,而每年秋季還需要派王國大臣代爲‘秋朝’。

這一次漢武帝去世,大大小小的十多位劉姓諸王都會來長安,那些距離較近的也就三五日左右便能到達。此時長安左右有十多萬大軍,這些諸王只是奔喪,隨從人數有着極爲嚴格的限制,他們自然也不會成爲什麼不穩定的因素。

其實自推恩令後,西漢在封國和郡縣並行的制度下走出了一條非常好的道路。這條道路使得這個國家能夠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中央集權,而又不會造成地方勢力過大。只是顧此失彼之下,這個朝代的每一位帝王都會重用外戚,而外戚專權便成了這個帝國最大的弊病。

新皇登基,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便是封賞功臣,建立全新的朝政班底。劉進這一次也基本遵照了漢武帝的安排,將上官桀,張安世,金日磾等人都安排在了重要職位上,連霍嬗都成了九卿之一的衛尉,丙吉也做了廷尉。

而霍光已經是大司馬大將軍,官職上已經無法再進一步了,劉進便直接爲他增加了一萬戶食邑,整體食邑達到了一萬六千多戶。又因爲霍光沒有設立丞相的意思,這個三公之首的位置依舊空懸着,那麼同樣功勞極大的桑弘羊,官職上也就無法再進一步了,他也只能增加食邑,不過沒有霍光那麼多,卻也增加了八千戶,堪堪就要達到萬戶侯了。

另外還有兩個同時進行的封賞,便是加封了樑王與淄川王。因爲樑王劉襄出力頗多,又是幽州戰場上的主力和統帥,劉進在與霍光商議後,增加了樑國封地,讓其原本就不小的封國又增加了一郡之地,城池十餘座。而淄川王劉康因爲同樣的原因,只是出力與功績不同,增加的封地沒有樑國那麼多,卻也增加了五座城池。

至此樑國與淄川國,成爲了自推恩令後,王國封地首次增加的諸侯王。

除了朝臣和宗室的封賞,劉進還正是冊立了王翁須爲皇后,不過卻並未冊封劉詢爲太子,或許是因爲劉進覺得自己還年輕,而劉詢也太過年幼,便暫時空懸了太子之位。

最後還有一個冊封,也是劉進登基之後最有分量的封賞,同時也是大出所有人意料的冊封。

這個冊封是關於江都公主劉細君,劉進竟然直接冊封了這位非皇帝嫡親的公主爲長公主。

要知道在西漢之時,長公主還不是一個稱呼,而是真正的封號,其位同諸侯王。漢立國百年以來,真正獲得長公主封號的到目前爲止才只有兩位。一個是歷經三朝,文帝的嫡女,景帝的同母姐姐,武帝的姑母加岳母的館陶長公主,而另一位則是赫赫有名的平陽長公主。

無論是館陶亦或是平陽,她們都是生時權傾天下,死後極盡哀榮,不過這兩位都是在出嫁後才被封爲長公主的,倒是劉細君這位江都公主,如今尚未出嫁便已經是長公主了。

或許正是因爲劉進近親皆已不存,他便格外珍視與劉細君的姐弟之情。如此封賞大出所料,卻又正在情理之中。

接下來的半月長安城便在忙碌與平靜中度過,而霍光反倒在這半月中格外的清閒,不過因爲還在先帝服喪期間,一切娛樂都被禁止了,霍光也就只能沒事待在府上。

這期間霍光倒是與樑王劉襄和淄川王劉康見了幾次面,對於這兩個曾經的盟友,他們與霍光之間並無任何利益衝突,加上劉襄曾經與霍光也有過交往,而劉康也視霍光爲師,他們之間倒還相處融洽。

隨後的一段時間裡,各路藩王陸續抵達長安,這些劉姓諸王們除了首先拜見皇帝,幾乎都選擇了第一時間拜會霍光。一時間霍光倒又再次忙碌了起來,不過這種忙碌變成了迎來送往,而大漢的諸王也被霍光一一認識了一遍。

很快終於到了漢武帝出殯下葬的日子。這一日整個長安一片縞素,不過卻沒有什麼北風呼嘯,也沒有什麼天地同悲電閃雷鳴之類的。

這一日的長安風和日麗,陽光灑在長安城的每一處角落,微風輕撫過長安城,似乎這是一年中都難得的好日子,正適合踏青外出。而這一日的長安確實萬人空巷,新的大漢皇帝劉進,執紼在前引導,後面跟着先帝的靈柩,靈柩兩側大將軍與御史大夫親扶靈柩,其後還跟着大漢劉姓諸王,再後面則是滿朝文武。而後上萬騎兵,數萬步卒手持靈幡,送葬隊伍連綿數十里。

從長安到茂陵的道路兩側,長安及沿途百姓夾道跪拜,悲泣之聲不絕於耳。靈柩四周還有數量衆多的祭祀者吟唱輓歌,聲音悽婉悠揚,既有楚辭之抒情詠歎,又有漢賦之恢弘磅礴。

皇帝的葬禮過程複雜而漫長,從走出長安城,到最後皇陵封土,足足要持續好幾天的時間,而這幾天包括新皇劉進在內的所有人都臨時住在茂陵。與此同時大漢所有地方的臣民,也都在地方官吏的率領下舉國致哀,進行着所謂的‘望都而哭’。

茂陵地宮前,一篇由司馬遷親筆所寫的祭文,被新皇劉進緩緩誦讀,而後茂陵地宮開始了封閉地宮回填封土。到此時一代雄主劉徹纔算真正的告別了歷史舞臺,而隨後所有送葬之人都在新皇的帶領下返回了長安。

霍光是最後離開茂陵的,看着已經入土的漢武帝,霍光心中也是百感交集。此時多年來的點點滴滴不斷地重複在霍光腦海中。

從第一次在甘泉宮見到漢武帝,那時候霍光戰戰兢兢,對漢武帝更是敬畏有加,而那時候高高在上的漢武帝,在霍光心中也如神明一般。

隨後霍光越發的瞭解了這個皇帝,伴隨着自己南征北戰,不僅見識了一代雄主的雄才大略,也見識了他史書中不曾記載的人性的一面。

再後來連漢武帝也開始正視起霍光來,兩人開始心照不宣的交鋒,君臣間暗地裡相互鬥法,既有刀光劍影也有心心相惜。

最後內憂外患,交困中的漢武帝選擇了與霍光妥協。而從那一刻起,霍光完全將漢武帝看作了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有弱點有情感的人!

漢武帝出殯後的第三天,未央宮中第一次舉行了一場大朝會。這次不僅有長安滿朝文武,還有十多位劉姓諸王也一同列席。諸王自然坐在了所有朝臣之上,而這一次朝會之後,這些奔喪的劉姓諸王也該各自返回封地了。

這場朝會的象徵意義更大過實際意義,一開始的話題自然還是讚美先帝的功業,而後便是勉勵諸王與臣公,希望大家同心協力共同輔佐新皇,讓大漢更加輝煌云云。

劉姓諸王和朝臣們自然很是配合,而後因爲劉姓諸王要返回封地了,作爲主人的皇帝,在這些宗室即將離開長安前,還會有一次例行的賞賜。對於劉姓諸王的賞賜,多是一些禮器,像樑王與淄川王這樣有功,又與天子親近的藩王,皇帝劉進直接賜予了天子旌旗。其它的一些諸王或賜予權杖,或賞賜禮器編鐘之類。

整個賞賜的過程都持續了小半個時辰,等到所有的封賞都結束時,衆人都以爲今日朝會應該結束了。不過就在此時,一個衆人意想不到意外突然出現了。

“宗正卿覲見......”當劉進正打算說出退朝這兩個字的時候,未央宮大殿外一個內侍突然喊道,聲音傳入殿內,讓所有人都眉頭一皺。

老宗正劉安國,如今的輩分高的離譜,因爲他是先帝的皇叔,現在的皇帝都不知道該如何稱呼這位宗室宿老了。而他在皇室的地位早已無人可及,早在漢武帝時期,劉安國便有了不用上朝的權利,但他一直佔據着宗正卿的位置,只要他不死也沒人有資格能夠接替這個位置。

隨着內侍的聲音響起,衆人轉頭看向殿外,只見劉安國在兩個內侍的攙扶下,手持一根金色權杖,緩慢的向殿內走來。

今日劉安國穿了一身非常隆重的禮服,那根漢武帝御賜的金杖也被他拿了出來。當朝臣們看到劉安國手中的金杖時,許多人都面露思付之色。因爲漢武帝許多年前便賜予了劉安國金杖,可這位老宗正爲人也算低調,從未在人前顯露過此物,卻不知今日他爲何要如此隆重的帶着先帝御賜之物來朝會,還是在朝會即將結束時纔來。

劉安國走的很慢,慢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隨着他而動。看到劉安國入殿,劉進對着身旁內侍吩咐道:“爲老宗正賜座。”

很快劉安國便被攙扶到了劉姓諸王之上的位置,雖然這位宗室宿老爵位不高,但架不住輩分高,就算這些劉姓諸王中,年紀最大輩分最高的,也要稱呼劉安國一聲皇叔。

劉安國來到大殿上首,目光掃過這些劉姓諸王,這些人每一個他都能叫得出名字,甚至說出他們從小到大的事蹟,因爲這些人的冊封都繞不開他這位宗正。

“見過老宗正!”劉姓諸王紛紛起身,躬身對着劉安國施禮,在這個以孝道治國的時期,諸王也不得不以晚輩之禮先行拜見。

“都來了啊......來了就好......先帝曾對我有言.....待諸王即將離開長安之時,命老臣來宣讀先帝最後的遺詔......現在請陛下和諸位接旨吧......”劉安國看了諸王一眼,最後目光又落在御階上的新皇帝劉進身上。他一邊說着一邊從衣袖中抽出一卷錦緞,竟然是漢武帝最後的遺詔!

誰也沒想到,在漢武帝下葬之後,還安排了劉安國這位宗室宿老,在如此特殊的時候再宣讀遺詔,而這份所謂的遺詔內容,更讓所有人都好奇不已。

一聽是先帝遺詔,劉進也鄭重的走下了御階,立於劉安國身前。與此同時劉姓諸王也躬身而立,滿朝文武紛紛起身。

劉安國看到殿中之人都做好了準備,便緩緩的打開了錦緞。此刻他的臉上也露出了期待與好奇,因爲這份遺詔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其中的內容?

第一五三章 最後的交代第二六九章 左相昧蔡倒戈第一三八章 請君入甕第三十二章 狗血劇情第二七八章 霍光撤退第二六八章 名聲不顯的家族第三十一章 大丟印象分第二四一章 蕩匪校尉第十五章 假傳軍令第四十三章 太子召見第三十九章 神秘訪客第一零八章 忠君?忠社稷?第一零九章 自立門戶第二一三章 敢不敢再意氣風發一次?第二七八章 霍光撤退第一一零章 貴人臨門第二九零章 事關國運的三封信第二零五章 太學乾班第三三零章 大漢和親公主第二五五章 奏請封君之權第一九二章 霍氏一族,滿門屠夫第二四七章 來自條支的消息第二六一章 小亞細亞總督第九十六章 造紙作坊第一一三章 佳人入懷第二五八章 英雄遲暮第五十六章 兄弟交心第二十四章 李廣之死第一四一章 對陣第五十五章 擔當與猶豫第二二四章 萬里絕域第七十四章 下手桑弘羊第十九章 狼居胥山第一零三章 修成君的邀請第二十五章 遺漏的封賞第三一四章 權利的遊戲第二二八章 無計可施東方朔第四十六章 相如書簡第二六一章 小亞細亞總督第一六五章 密談第六十三章 冤家路窄第二四四章 河西的未來第十八章 歷史的岔道第九章 記下首功第九十五章 李美人第一八一章 蒼梧王第二三九章 大都督霍光第七十六章 布帛之名第一一五章 遠慮近憂第三十五章 仗勢欺人第一三一章 撲朔迷離第二八四章 右輔都尉王元祐第二六九章 左相昧蔡倒戈第一七零章 汾水觸鼎第一三零章 詭異的情況第一二七章 初入河內第二十章 兵困狼居第五十章 暗閣第一六六章 武帝密旨第二五二章 開城投降第一八零章 來自南越的挑釁第二三九章 大都督霍光第十八章 歷史的岔道第一二一章 攻而不佔第一零一章 李蔡末路第二一九章 羌王與大倫第二七五章 可悲的弄臣第二二五章 智者初戰第二一一章 戰爭推演第二九八章 霍光千騎入長安第四十一章 龐大的外戚勢力第二七一章 首相與大都督第二六三章 獅狐執政官第二一零章 沙盤第三十章 有客來訪第六章 權臣之野望第九十七章 諸子遺風第二六七章 初戰安息鐵甲騎兵第一六五章 密談第二五四章 黃河水患第二一七章 翻手雲雨第八十章 真正的優勢第三一六章 血染羅馬第三二四章 武帝殯天第三十二章 狗血劇情第一七三章 立族學定三規第一二一章 攻而不佔第二四九章 會師虛陀靡第三一零章 天機院第七十二章 (上)漢武帝的真實用意第三零八章 古今平匈第一功第一五二章 不準死第三零三章 文君辭世第一九九章 尷尬的境地第十二章 匈奴營地第二三四章 再次守寡的平陽公主第一九零章 一言定生死論功過第二九九章 逼宮第十七章 諸曹侍中
第一五三章 最後的交代第二六九章 左相昧蔡倒戈第一三八章 請君入甕第三十二章 狗血劇情第二七八章 霍光撤退第二六八章 名聲不顯的家族第三十一章 大丟印象分第二四一章 蕩匪校尉第十五章 假傳軍令第四十三章 太子召見第三十九章 神秘訪客第一零八章 忠君?忠社稷?第一零九章 自立門戶第二一三章 敢不敢再意氣風發一次?第二七八章 霍光撤退第一一零章 貴人臨門第二九零章 事關國運的三封信第二零五章 太學乾班第三三零章 大漢和親公主第二五五章 奏請封君之權第一九二章 霍氏一族,滿門屠夫第二四七章 來自條支的消息第二六一章 小亞細亞總督第九十六章 造紙作坊第一一三章 佳人入懷第二五八章 英雄遲暮第五十六章 兄弟交心第二十四章 李廣之死第一四一章 對陣第五十五章 擔當與猶豫第二二四章 萬里絕域第七十四章 下手桑弘羊第十九章 狼居胥山第一零三章 修成君的邀請第二十五章 遺漏的封賞第三一四章 權利的遊戲第二二八章 無計可施東方朔第四十六章 相如書簡第二六一章 小亞細亞總督第一六五章 密談第六十三章 冤家路窄第二四四章 河西的未來第十八章 歷史的岔道第九章 記下首功第九十五章 李美人第一八一章 蒼梧王第二三九章 大都督霍光第七十六章 布帛之名第一一五章 遠慮近憂第三十五章 仗勢欺人第一三一章 撲朔迷離第二八四章 右輔都尉王元祐第二六九章 左相昧蔡倒戈第一七零章 汾水觸鼎第一三零章 詭異的情況第一二七章 初入河內第二十章 兵困狼居第五十章 暗閣第一六六章 武帝密旨第二五二章 開城投降第一八零章 來自南越的挑釁第二三九章 大都督霍光第十八章 歷史的岔道第一二一章 攻而不佔第一零一章 李蔡末路第二一九章 羌王與大倫第二七五章 可悲的弄臣第二二五章 智者初戰第二一一章 戰爭推演第二九八章 霍光千騎入長安第四十一章 龐大的外戚勢力第二七一章 首相與大都督第二六三章 獅狐執政官第二一零章 沙盤第三十章 有客來訪第六章 權臣之野望第九十七章 諸子遺風第二六七章 初戰安息鐵甲騎兵第一六五章 密談第二五四章 黃河水患第二一七章 翻手雲雨第八十章 真正的優勢第三一六章 血染羅馬第三二四章 武帝殯天第三十二章 狗血劇情第一七三章 立族學定三規第一二一章 攻而不佔第二四九章 會師虛陀靡第三一零章 天機院第七十二章 (上)漢武帝的真實用意第三零八章 古今平匈第一功第一五二章 不準死第三零三章 文君辭世第一九九章 尷尬的境地第十二章 匈奴營地第二三四章 再次守寡的平陽公主第一九零章 一言定生死論功過第二九九章 逼宮第十七章 諸曹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