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廣州府附近還有多少可用之兵?”熊文燦被複遼軍武裝要求開放港口的行爲驚到,下意識地要清點一下手頭的兵馬。
“廣州府附近登記在冊的士卒有六千,然而實際缺額十有七八,能調動兩千兵馬就算不錯了。如果要去招募客家、潮汕士卒,估計也能招來兩千兵馬。”幕僚說道。
“才兩千兵馬,如何與復遼軍對抗。我還是去碼頭看看。”熊文燦想了想,武力對抗復遼軍好像不是很現實啊,只能親自前去交涉。
廣州府的碼頭,停泊着六艘炮船和兩艘運兵船,其中規格最大的大秦號擺放着五十多門大炮,讓炮臺投降的明軍望而生畏。已經有三四百的復遼軍士兵登陸,兵不血刃地攻佔了炮臺。這其中之容易,也是因爲這一年復遼軍在廣東商幫之中周旋的結果。
海軍副司令鄧千龍帶着這些士兵上岸後,一羣廣東商幫的商人過來迎接。
“我們的人已經在和廣東巡撫熊大人交涉,此事已經傳到了聖上那裡,相信很快就會有結果。我們廣東商人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出海了。”
“廣東市舶司與海外貿易,一向是合法合情的事情,只有正德末年佛郎機海賊肆掠廣東的時候才海禁一段時間,之後重新開放。你們復遼軍又不是那些西洋人,大家同爲華夏一家,真不明白爲什麼朝廷爲何要重新海禁。這幾年海禁之下,我們廣東商人損失慘重,讓福建商人和江浙商人撿了大便宜。”
一行廣東商人隨着鄧千龍在珠江邊旁巡視附近的地形地勢,查看附近是否具有潛力。
“可不是麼,我看着珠江沿岸,江闊水平,大船可以來自自如,只比長江要差那麼一些,以後要是能夠發展起來,可以成爲南國商埠,富甲一方。”鄧千龍稍微捧了一把這兒的商人。
邀請復遼軍過來的廣東商人聽後大喜,心裡在琢磨着鄧千龍的話是不是復遼軍釋放出來的一種信號。難不成復遼軍要協助開發廣東了嗎?
“大人說的在理啊,我們廣東就是開發得太晚了,南國的中心一直在江浙地區,所以纔不如浙海商人。不過按我來說,我們廣東商人卻敢爲人先,敢於前去南洋的商船之中,七八成是我們廣東商船,還有許多本地百姓下南洋,在安南國、雅加達都有不少我們的人。”一個廣東商人說道。
“這也是爲什麼我們軍主想要與廣東商人合作。我們不僅僅希望與廣東進行貿易,更希望能夠藉助廣東商人和廣東華僑的力量,將來殖民南洋,讓南洋充斥我們的人口。”鄧千龍說道。
衆多廣東商人微微色變,他們本來以爲復遼軍的格局就很大了,沒想到竟然大到如此地步!聽鄧千龍的話外之音,復遼軍的目標更加長遠,竟然想要藉助廣東的商人和人口,將南洋地區也一併收入囊中!
“南洋地區島嶼衆多,人口千萬,比你們遼東的人口只多不少,恐怕難以管理。”一個廣東商人說道。
“不急不急,這只是我們初步的意圖而已。當務之急,便是要讓廣東市舶司重新開放,讓你們貿易方便。”鄧千龍說道。
鄧千龍帶着一羣商人巡視碼頭,熊文燦在本地士卒的護衛下小心翼翼地來到碼頭。他遙遙望見海防炮臺上飛揚着復遼軍的軍旗,而原本應該駐守在炮臺附近的明軍士兵則委屈巴巴地來到熊文燦的跟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來訴苦。
“巡撫大人,復遼軍他們欺人太甚,用戰船來威脅我們,要我們交出炮臺。嗚嗚……我們看他們一艘船的火炮比我們炮臺還要多幾倍,我們哪敢招惹他們,只好將炮臺交出來了……嗚嗚……要是與他們開戰的話,我們怕他們炮擊岸上的無辜平民……”炮臺守備心酸地說道。
“此事不怪你們,一切都是因爲復遼軍霸道無比,沒有任何跡象就突然襲擊我們的炮臺。你們就算是抵擋……有那些岸上商人聲援,守也是守不住的……”熊文燦說道,“你們隨我前去見覆遼軍的人。”
熊文燦他們的到來,讓鄧千龍身邊的數十個護衛警惕地端起了火槍。熊文燦身邊的明軍士兵也同時拔刀出鞘,雙方劍拔弩張。
復遼軍的突然襲擊發生得太快,熊文燦來不及調動廣府的大軍,只帶了上百衙役、親兵,還有炮臺附近撤下來的士兵。
只是雙方驟然對峙,讓跟在鄧千龍附近的廣東商人嚇了一大跳。
“你們不必緊張,放下火槍。我們的船隻停泊在珠江口,他們要是敢動我們分毫,我們的艦隊就會長驅直入,將官府衙門市舶司全部砸掉。”鄧千龍說道。
復遼軍的幾十個步兵將火槍齊齊放下,只是依然一副信心滿滿的樣子。東南沿海,只有復遼軍一軍獨大,暢行無阻,也難怪他們人數雖少,照樣睥睨本土的大明衛所兵。
熊文燦舌頭髮苦,復遼軍帶來的壓力太大了,只有這麼一點人就敢主動奪取廣州府的炮臺,幾十個人就敢肆無忌憚地在岸邊巡視,彷彿廣州府是他們復遼軍的後花園一樣。到底誰是這裡的巡撫了。
“你是復遼軍何人?爲何敢主動襲擊我們廣州府炮臺,這是在冒犯朝廷,等到朝廷調遣十萬大軍南征,你們必將粉身碎骨,化作齏粉!”熊文燦見到鄧千龍,責問道。
“這位想必就是總理兩廣事務兼任廣東巡撫的熊文燦熊大人了吧?我乃是復遼軍駐廣東艦隊司令鄧千龍,實在是廣東市舶司落塵已久,我們見廣東人多地少,百姓民不聊生,所以纔看不下去,來拯救廣東百姓於水火之中。”鄧千龍說道。
跟着軍主大人,將人權作爲出兵的理由,也算是爐火純青、巧舌如簧了。鄧千龍心裡頗爲自戀。
“你……我廣東百姓安居樂業,哪裡民不聊生了,你休要玷污本官的政績!”熊文燦髮指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