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地區讓朱有孝放心了,還有讓朱有孝不放心的地方是河南,說是河南,其實是黃河兩岸,包括山東、河北,這是災害頻發的地段。
在歷史上黃河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氾濫,其實主要原因就是黃河水的含沙量太高,不斷的將河牀太高,在進入華北平原以後,地勢變換,河流也隨着地勢水速變緩,從中上游攜帶的大量泥沙開始沉澱,出了山區以後便形成了一段地上河,這一段地上河就是最危險的地段,水災就是在這裡肆虐。
黃河的綜合治理,在歷史上就是一個難點,原因就是含沙量太高,其中一個原因是黃河的流域問題,它經過的黃土高原地質疏鬆,容易在雨量打得時候,大量的黃土、沙土隨着湍急的流水帶入黃河。還有一個也許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秦國在關中平原興起以後,經濟繁榮,人口不斷增加,而且各種大型宮殿建設頻繁,致使無數的原始森林被砍伐,大自然的自然環境修復能力跟不上認爲的破壞能力。
朱有孝有意識的從陝西向外遷徙人口,袁應泰加大力度治理黃河兩岸的環境,再加上這些年到了小冰川時期,自然降水減少,正是對黃河大規模治理的最好時期,因此朱有孝這纔有了對黃河流域進行大規模治理的計劃。
自天啓五年以來,施邦曜主持治理黃河的修建工程,每年到了冬季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召集人口,付出了無數的人力和財力,開挖了大量的輔助渠道,使得河水開始向周圍引流,避免了夏季的河水氾濫。
從天啓八年開始,天氣突然發生變化,幾乎是整年就沒有下雨,而袁應泰在河套地區修建的水渠引水量很大,致使自黃河進入河南地區以後水量減小,到後來甚至斷流了,雖然對於開挖渠道,架設橋樑是非常好的機會,但是農作物的收成就成了問題。
嚴重的旱災在陝甘、河南、河北、山東至淮河流域發生,對於這種大自然的災難,人類的力量還是非常弱小的。朱有孝採取的救災措施是很得當,但是還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就更加增強了朱有孝治理黃河的決心,讓水量充足年份的河水儲存下來,等到旱災來臨時使用,避免大面積的旱災發生。
從飲水不便的山區分流出來的人口根據自己的意願是否回到原來的住處,不願意回去的人口分流遷徙,集中人口的好處,國家力量的威力開始體現。
施邦曜現在就召集到了大量的施工隊伍,朱有孝讓戶部撥出鉅額的資金,加大了黃河兩岸的施工力度,挖掘機、運輸車輛大量的進入黃河治理隊伍,將黃河原來的河牀進行清理,利用歷史上黃河數次改道的遺址,將進入平原以後的黃河分成三條主要的河道,在花園口西部開挖大型渠道,將黃河水進行分流,最主要的是將河水向後世缺水嚴重的河北地區引水。
黃河的含沙量在袁應泰在中上游進行大規模治理以後,開始減少,河水也變得清澈了很多,這兩年流量也減少很多,這就充分滿足了開挖引水渠道的先天條件,也就不會把大量的泥沙淤積的人工開挖的渠道里,形成二次淤積,避免渠水淤積別的河道。
到天啓十一年也就是歷史上的崇禎四年以後的兩年,將是雨量非常大的年份,不但京師遇到大水災,而且黃河還在孟津決口,導致黃河沿岸再次氾濫。因此,朱有孝就必須利用這兩年的時間,極力進行水利建設,爭取將這次的洪水充分儲蓄起來,用以應付接下來的連年旱災。
除了這兩個地方以外,還有一個比較危險的地方,就是淮河流域,現在根本就沒有後世那種強大的物資基礎,也就無法建設大型水庫,治理淮河的方法也只能向治理黃河那樣,開挖渠道,拓寬京杭運河,儘量將淮河的洪水向北引流,再就是儘量儲備糧食,應付即將來臨的洪災。
除了水利建設的速度需要加快,朱有孝還在極力修建道路。後世出現的“要想富,先修路”的觀點,在現在更是重要,想要達到村村通水泥路面是不可能的,但是隨着大明工業化的不斷髮展,原來的泥土路面肯定不在適應,無法滿足日益發達的商品流通,爲了進一步擴大商品的交流,必須修建更加結實的水泥路面,而且現在條件也允許了,大明戶部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修路。
朱有孝提出修建水泥路的問題,得到了內閣的支持,尤其是朱有孝講到,隨着道路的暢通,將來大明的商業會越來越發達,甚至僅是工商業的稅金就可以完全滿足大明的國家需求,甚至可以在一定的基礎上免除農業稅時,一向將錢袋子看的非常緊的戶部尚書直接同意了支付修路的全面費用。
經過內閣和工部的商議,在今後的幾年內需要修建兩條南北方向的主幹道,一天是沿着太行山東麓,從京師開始,直達漢口,最後通往廣州,還有一條路就是從京師開始,沿着運河兩岸南進,直接達到杭州。而從京師到瀋陽的道路也是必須修建的,這條道路也是非常重要,對於整個北方的控制非常有幫助,同時也可以讓南北的物資交流更加方便。
東西的幹線就更加直接,就是後世的隴海線,不過現在的西段終點不再是蘭州,而是直接準備修到邊境的最西端,成爲真正的一天大動脈,連接東部到西部,無論是東部救災,還是西部戰事,大明的軍隊都可以迅速調動。
除了主幹線要修建水泥路以外,各個州府之間也要修建道路,不過這些道路就不像大動脈那樣龐大了,也不需要修建成高級的水泥路面,只是利用三合土夯實就行,路面比平地稍微高出半尺就行,因爲用三合土夯實的路面在現在完全可以施工,不像混凝土路面那樣需要一定的技術人員。
爲了保證全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朱有孝讓工部做出保證,最起碼大動脈在現在的車輛行駛條件下,不得短於二十年,工部則以這個質量標準向全國各地的建築工程隊招商。
雖然現在的商人還比較質樸,不像後世的商人那樣造假,但是必須要把制度定好,避免出現豆腐渣工程,無論是官道、溝渠、堤壩、宮殿等所有官方出資修建的工程,工部都讓建築者豎起紀念碑,標明該工程是什麼原因需要建築,工程設計的標準是什麼,使用年限預計多少,最後在填上建築工程的主要負責人,包括他的兒子,如果有了孫子,也可以將孫子的名字寫上,這種監督工程質量的方法,被後來的人稱爲“榮辱碑”,達到標準了,就是幾輩子的榮譽,如果出現豆腐渣工程了,這家幾輩子就別想從事這個行業了。再就是資質和備案制度,分級別建設的工程,也都分級別備案,如果出現了事故,也會分級別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