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流傳這一句俗語,叫做“好人不常在,禍害遺千年”,究竟這句話是從什麼年代流傳起來的不好考究,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一直存在着,究竟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實呢?
按照佛教的解釋是因果報應,做好事的人不常在是因爲上世做的壞事太多,今世要用做好事回報上世的報應,當好事足以回報上世的惡果時,就會轉入下世的輪迴,在下世享福。相對的來說就是今世享受榮華富貴長壽的人是因爲上世積德行善,在今世得到了回報,如果做的壞事太多,下世就會得到報應。
在現代社會的印度,苦修今世的人仍然很多,他們都是企圖在下世獲得好報,富貴無邊。不知道究竟人多少年才能轉世,反正自古以來一直到現在,印度人民的生活始終是多數人處在貧困線以下生活,那多數的苦修都跑到哪裡去了?反正這就是一個迷。在我們看來這就是精神鴉片,反倒是讓人失去了上進的動力,整天處於阿Q的精神麻醉狀態。
其實這句話的真正解釋應該是這樣的,好人不計報酬,樂意助人,辛苦勞累、身心疲憊之時最多,最易因身心過度透支誘發疾病死亡。而禍害人間之輩都是養尊處優、自私自利之徒,相應身心舒暢,壽命就會較長,所以就會有“好人不長在,禍害遺千年”的現象出現,雖然無奈,它卻是正常的社會存在。
其實這種現象也是資源分配的原因,好人不常在的裡面的好人,是把屬於自己的資源讓渡給了別人,比如在災荒年代,把屬於自己的那份糧食送給別人吃掉,好人自己就餓死了。看到落水的人,直接跳到水裡救人,考慮到的是要把人撈出來,但是想不到的是那個人正處於頻死狀態,求活的慾望壓倒一切,因此就會發生救人的好人反而會被淹死的情況。
正常的人都會有幫助別人的行爲,但是那些不太正常的人卻不會有這種反應,弱智或者是反應敏捷的人,就不會讓資源向別人傾斜,第一個想法就是保護好自己的生命,避免讓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
在這次的糧食風波中,因爲朱有孝的先知先覺,提前讓牛金星佈局,及早的做好了救災的準備,而且憑着強大的經濟實力運籌,這才讓大明的老百姓度過艱難的一劫,而且牛金星還大賺了一筆,但是和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合作的那些商戶並沒有的到什麼好處,絕大多數商鋪在這次糧食風波中損失慘重。
牛金星在這次糧食風波中強勢要求,所有的合作商戶必須按照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的規矩規範自己的行爲,不得囤積糧食,而且還必須按照平價銷售,所需要的糧食由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統一供應,但是在實際的商業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不小的偏差,大明皇家貿易商行供應的東西可以不提高價格,但是從別的商戶購進的商品也不能加價,這個規定極大的影響了合作商戶的利益,讓他們出現了很大的虧損,畢竟多數人並不是大公無私的,不會因爲你糧食價格低了,從你這裡購買了糧食以後,就必須還要購買其他東西,自私是多數人的行爲。
牛金星的強勢要求不被多數商戶理解,但是大多數商戶本着長遠的利益考慮,雖然損失慘重,還是按照牛金星的要求執行了,因此他們要看牛金星下一步的措施是怎麼補救了。
遠在京城的朱有孝自然明白這些商戶的心思,其實這個策略也是朱有孝給牛金星制定的,並且讓牛金星細緻的統計了這些賠錢的商戶,在賠錢的商戶裡面,不但有和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合作的商戶,而且還有不少沒有和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合作的商人,這些人的行爲更加應該鼓勵,讓他們的生意更加興隆,讓好人常在,善事長存。
因此,在糧食風波結束以後,除了大規模的經濟基礎建設以外,朱有孝同時進行的還有精神文明建設,說句難聽的話就是拉攏人心,讓多數人明白爲了大明人民利益考慮的人永遠不會被虧欠,要讓好人在大明常在,形成一種新的精神文明。
朱有孝就給還在蘇州的楊漣寫了一封信,讓他理解爲什麼會有“好人不常在,禍害遺千年”,而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解決的問題。
楊漣本身就不算是一個腐儒,而且還在朱有孝的新思維下混的風生水起。但是當他看到朱有孝的這封短信時,確是大大的吃了一驚,他明白朱有孝開始對東林黨人動手了,而且這次的力度還是前所未有的大,這讓他心裡非常矛盾。他不敢自作主張,就讓自己的貼身心腹帶着這封信趕赴京城,分別拜訪孫承宗、左光斗等人,畢竟這些都算是東林黨一系出來的大佬,雖然對於朝廷的黨爭已經沒有興趣,畢竟他們的官職已經夠高了,而且掌握的權利也足夠大,但是對於思想上的東林黨理想還是非常深厚的。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應該說這句話本身沒有任何毛病,也被歷代的人,包括當代的人所推崇,但是在這句話深厚的內涵下,還是不少的人作出了最起碼說是不道德的事情,也就是說這句話被某些人以偏概全,把好事向歧路上引導了,反倒是造成了更加惡劣的影響。
人們所處的地位不一樣,考慮的事情肯定不一樣,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爲什麼年輕人容易被激起情緒,就是因爲他們所處的位置較低,無法看到更遠的將來,當他們成長到一定歲數的是後,就可以從容面對各種誘惑,從而分辨是非。當然了,這要排出一部分野心家,企圖渾水摸魚的人。
楊漣的心腹回來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任務,孫承宗的回信很短,就是幾個字,“我們屬於大明,大明的利益高於一切”,這就說明了孫承宗的決心,不要考慮小團體利益,一切都要從大明的利益出發。
左光斗更是直接,他直接跟着楊漣的心腹來到了蘇州,他是一個性格非常執着的人,更是嫉惡如仇,雖然出身與東林黨,但是那些東林黨中的敗類早就讓他失望,看到楊漣的書信,稍作考慮以後,就直接向吏部請假,帶着自己的情緒,跟着楊漣的心腹就到了蘇州,準備和楊漣一起行動。
按照朱有孝的思路,牛金星讓自己的手下仔細的統計了和自己合作的那些商戶的損失,還有那些沒有和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合作的商戶的損失,這些商人更值得讓牛金星下功夫,他們的積善行爲出自自己的內心,並沒有人和獲得補償的想法,偏偏是這樣,就更應該得到補償,讓他們獲得可以常在的資本。
朱有孝也在京城召集了大明皇家財團的股東們,向他們提出了對衆多合作商戶和那些有善行商戶的補償想法,詢問大家的意見,畢竟是商業行爲,必須要有有規矩,不能自己一個人說了就算。結果顯而易見,所有股東們沒有任何意見,一句話,大明就是自己存在的基礎,一切爲了大明的長遠利益。
牛金星心疼的將朱有孝的補償方案遞給了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的高層執行,補償方案很簡單,和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合作的商戶獲得了和正常年份一樣的利潤,凡是虧欠的部分全部由大明皇家貿易商行補齊,保證他們可以獲得足夠的利益,而那些沒有和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合作的商戶,則獲得了所虧損利潤的兩倍,因爲他們是發自內心的積德行善行爲,有足夠高的道德水平,而且還免除他們一年的稅賦。
看到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的行動非常果斷,左光斗就催促着楊漣趕緊行動。二人帶着江浙銀行的大部分股東,還有不少的學子,大家一起趕往無錫的東林書院,將東林書院的牌子摘下來,換上了孫承宗新的題詞“無錫學院”,兩邊的對聯也做了調整,變成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經心”,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東林黨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