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五回 擔敗責種經略遭貶 挾勝師雲統制伐遼

詩曰:

昇平難銷英雄氣,季世不乏忠義膽。

大廈將傾棟樑折,自毀長城股肱殘。

李牧身死六國滅,廷弼傳首九邊寒。

挑燈看劍望月嘆,千載扼腕淚溼衫。

話說康捷面見雲天彪,訴說種經略遭貶之事。雲天彪驚得語塞,半晌方問緣故,康捷道:“朝廷上月準了蔡攸、譚稹所奏,與金國講和,夾攻遼邦,平分燕雲。特拜種經略爲保靜軍節度使,節制諸將伐遼。經略極言不可,屢次勸諫,蔡攸不聽,只得出戰。不料庸臣掣肘,大軍失利,蔡攸那廝反密劾經略避賊,天子怒甚,責授右衛將軍致仕。經略如今要去豹林谷隱居,特地轉道京城,欲見將軍一面,有要事相告。”雲天彪聽了,忙叫備馬,留下衆將,獨自隨康捷出城去了。

當時出了北門,行過五七裡,來到十里鋪一處館驛。康捷引入內,果見种師道一身布衣,在那裡等候。雲天彪見了便拜,种師道扶起,當時坐定。雲天彪急問道:“老師乃朝廷柱石,天子怎會聽信讒言?”種經略嘆道:“此事一言難盡。”看官,那聯金滅遼之舉,乃宣和朝一大事,實靖康禍胎。前傳雖有提及,然語焉不詳,如今欲知始末,只好從頭說起。

原來那燕雲十六州自五代後晉石敬塘割與契丹,至徽宗朝,已經二百餘年。燕地漢人,雖歷數世,然代不乏思漢者。就中單表一人,姓馬名植,雖爲遼國大族,仕至光祿卿。然見遼祚日衰,女真崛起,便有意投宋。政和元年,童貫出使遼國,道經盧溝,馬植深夜求見,自言有滅燕之策,因而得謁。童貫與語,大奇之,載之與歸,易姓更名爲李良嗣。後帶其返宋,薦於朝堂,馬植向徽宗獻策道:“女真恨遼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遼祚已危。天朝若遣使自登、萊涉海,結好女真,與之相約攻遼,燕雲可復也。望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罪,以治伐亂。王師一出,遼地漢民必簞食壺漿相迎。若猶豫不決,萬一女真得志,先發制人,則事不侔矣。”徽宗嘉納之,賜姓趙氏,以爲秘書丞,圖燕之議自此始。

那趙良嗣仗着一口利嘴,多次出使金國,頗能緩頰盡心,與金爭利,因此徽宗視爲股肱。政和五年,朝廷準了童貫、趙良嗣所奏,與金國講和,夾攻遼邦,平分燕雲。將种師道征討梁山之師,移向遼東,即雲天彪一打清真山之時也。至政和七年,种師道徵遼得勝,班師報捷,即公孫勝請玄黃吊掛之時也。宣和二年二月,趙良嗣又使於金國,見其主阿骨打,議取燕、雲,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後方臘之亂平定,童貫、蔡京等伏誅,徽宗聽張、雲、陳等言,亦悔用兵,然未責趙良嗣,只將伐遼之事稍寢。

徽宗雖暫緩伐遼,然有志復燕,成祖宗未竟之志,心有不甘。及至宣和四年,金人破遼上京,遼主遠竄,不知去向,衆議推舉南京留守耶律淳登位。那耶律淳遣使到宋,告即位之信,並言願免歲幣,重結前好。朝議謂機不可失,乃以譚稹、蔡攸,勒兵十五萬巡邊以應金,且招諭幽燕。譚稹、蔡攸不習兵事,謂功業唾手可得,出師之日,大言不慚,徽宗竟信以爲真。

譚稹、蔡攸至高陽關,用雄州知州和詵之計,降黃榜及旗,述弔民伐罪之意,且雲:“若有豪傑能以燕京來獻者,即除節度使。”种師道諫道:“今日之舉,譬如盜入鄰家。不但不救,反趁火打劫,恐非善策。”童貫不聽,傳令兵分兩路,命种師道總東路之兵趨白溝,辛興宗總西路之兵趨範村。耶律淳聞信,急遣耶律大石、蕭幹御之。种師道兵進白溝,遼人鼓譟而前。宋軍前軍統制楊可世戰敗,士卒多傷。幸而种師道先令兵各持一巨梃自防,賴以不大敗,得以退師雄州。辛興宗與蕭幹交戰,亦敗於範村。遼使來言道:“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甚惡也。今射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新起之鄰,基它日之禍,謂爲得計,可乎?救災恤鄰,古今通義,唯大國圖之!”蔡攸無言以對。种師道復請與遼國講和,蔡攸不納,反密劾种師道避賊不戰。徽宗甚怒,責授种師道右衛將軍致仕。此是前事。

回說當日种師道將伐遼之事細說了一遍,雲天彪聽了,嘆息不已,緩緩道:“那年老師兵伐梁山,學生趁機攻打清真山。後聞朝廷移調老師徵遼,便覺不妥。如今伐遼失利,老師又吃奸臣陷害,忠直之士心都冷了。學生也有意學那陳道子,向天子請辭,迴風雲莊做個太平百姓罷了。”種經略聞言,驚起道:“這卻萬萬不可,老夫正爲此事而來。當今天子至聖至明,不過暫爲奸臣矇蔽,終有撥雲見日之時。當知官家從不曾虧負人,越當此際,越不能撒手。如今老夫雖已致仕,聞天子留你在京,定是要將遼事相托。不唯天子相托,老夫亦對你寄予厚望,怎可因一人微冤而壞國家大事!”

雲天彪點頭道:“老師所言是極,只是弟子與老師同心,均不贊成伐遼。此番前去,如何是好?”種經略道:“老夫青年時曾從學於大儒張載,其有一言云:‘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老夫甚然之。范文正公亦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語。你我皆大宋子民,食國之祿,當爲君分憂。官家有旨,縱然不稱我等所願,也要勉勵爲之。如今我觀遼國雖衰,然軍力勝於吾朝。若出師討之,定要穩中求勝,萬不可操之過急。若能得勝,恢復故地,實乃萬幸。萬不濟時,亦要保全軍馬,固守邊境,不失寸土,此吾輩之職也。”

雲天彪聽罷,動容道:“老師之言,學生銘記肺腑。不知遼國如今人才如何?”種經略道:“天祚帝逃入夾山後,遼國有二人立耶律淳登位。一個喚作耶律大石,乃遼太祖八世孫,通曉契丹、漢文字,精通騎射,爲遼國林牙,端的智勇雙全,乃北朝良將;一個喚作蕭幹,爲遼國奚族重臣,小字夔蘺不,驍勇之名,震於北疆,因常統契丹、渤海、奚、漢兒四色軍馬,人號爲‘四軍大王’。此二人分統軍馬,麾下皆貔貅之士,不可小覷。此番伐遼失利,雖大半因奸臣掣肘,然此二人足智多謀,亦實本朝勁敵。日後遇時,千萬留心。”天彪頷首,起身道:“老師放心,學生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種經略點頭。當日師生又聊了許久,雲天彪請種經略入城暫住些時日,種經略婉拒。至日暮時,城門將閉,雲天彪才依依不捨,告辭回去。種經略自在驛館歇息,與康捷去豹林谷不題。

且說雲天彪自見種經略後,心中有事,茶飯都減。衆人勸說,也只是悶悶不樂。那日早朝,君臣計議大事,徽宗忽問羣臣道:“如今譚稹、蔡攸伐遼失利,北方形勢,到底如何?”只見班部從中閃出朝散郎宋昭,上前奏道:“陛下,遼不可攻、金不可鄰,異時金必先敗盟爲中國患。臣乞誅譚稹、蔡攸、趙良嗣等,以謝天下。”原來這宋昭正是那年梁山刺殺侯蒙敗露,天子接得山東安撫司奏章,要將蔡京貶官時,與陳瓘等一班兒從旁和哄的。這宋昭、陳瓘兩個雖官職卑小,卻是極敢說話的。後陳瓘被貶楚州,本年二月間卒於太平觀,獨剩這宋昭一人,兀自敢於犯顏直諫。

當時徽宗見奏,便問御史大夫鄭居忠,鄭居忠道:“以臣觀之,時未可爲。”徽宗又問尚書餘深,餘深道:“臣與鄭御史所見相同,恐此事不可輕動。”徽宗聽罷,嘆口氣,看向白時中,白時中逡巡未對。忽見王安中上前奏道:“中原故地,久陷戎羌。山後之民,皆有思漢之心,或欲歸順。今天助陛下,成此大功。若不乘時,恐有後悔。”話音方落,只見賀太平道:“此言大謬,當今形勢,不惟北虜爲備日久。山後之民,往往徙居漠北。自唐末至今,數百年間,子孫無慮已易數世。今則盡爲番種,早非九州中國舊民。伐遼之議,皆由邊臣無術、帥臣庸闇,趨利忘害,僥覬功賞,妄議邊事,陛下不可不察。”

王安中辯道:“中國與遼雖爲兄弟之邦,然百餘年間,彼之所以開邊慢我者多矣。北虜比年以來,爲女真所困。侵城略地,橫亙千里,勢已窮蹙。若與女真聯合,南北夾攻。則撲滅之易,甚於反掌。此所謂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今若不取燕雲,則女真必強,中原故地將不復爲我有。”

宋昭道:“滅一弱虜而與強虜爲鄰,恐非中國之福,徒爲女真之利耳!且北虜雖夷狄,久漸聖化,粗知禮義。故百餘年謹守盟誓,不敢妄動,只因知信義之不可渝也。今女真剛狠好鬥,茹毛飲血,殆非人類。北虜以夷狄相攻,尚不能勝。儻與之鄰,則將何術以御之?本朝與北虜通好百有餘年,一旦敗之,異日女真決先敗盟爲中國患,必矣!此理之必然,事之必至也。公乃朝廷重臣,不勸官家謹守兩國盟約,反煽風點火,輒造事端,誠非廟算。獨不見漢世和戎之費乎?使百萬生靈肝腦塗地,公實爲始作俑者!”

王安中道:“此言大謬!本朝每年輸與遼國歲幣五十萬,歲賜浩瀚,虛蠹國用。今轉輸大金,共滅北虜,復燕雲故地,孰輕孰重?況祖宗建立榷場,賜予之費,皆出於此。歲得之息,取之於虜,而復以予虜,中國初無毫朆損也。比年以來,只因榷場之法寢壞,遂耗內帑。臣願遴選健吏,講究榷場利害,使復如祖宗之時,則歲賜之物不足慮也。”

當下安堯臣諫道:“宦寺專命,倡爲北伐。燕雲之役興,則邊釁遂開;宦寺之權重,則皇綱不振。今譚稹深結蔡攸,納趙良嗣以爲謀主,故建平燕之議。臣恐異時脣亡齒寒,邊境有可乘之釁,此臣所以日夜憂心。伏望陛下思祖宗積累之艱難,鑑歷代君臣之得失。杜塞邊隙,務守舊好,無使新起之敵乘間以窺中國。上以安宗廟,下以慰生靈。”當日爭論不休。徽宗笑對王安中道:“衆皆言不可,卿獨然之,且俟他日再議。”

當日朝散,百官都退,雲天彪隨衆出宮。忽見內侍來請,便隨其去。轉轉彎彎,不覺到了紫宸殿。轉過文德殿、凝暉殿,從殿邊轉將入去,到了一個偏殿,牌上金書“睿思殿”三字。當時內侍引入,帶雲天彪至一屏風前,說道:“將軍在此少待,等我入稟官家。”雲天彪點頭。當時立住腳,左右看時,方知是官家御書房。細看那屏風,見正面堆青疊綠畫着山河社稷混一之圖,北邊燕雲之地塗滿黑色。轉過屏風後面,但見着素白屏風上御書三大寇姓名:“山東宋江,薊北遼國,江南方臘。”其內“山東宋江、江南方臘”八個字均被硃批劃去,獨留“薊北遼國”四字。當時雲天彪看罷,心中猛省。忽聽得靴履響、腳步鳴,正是徽宗到了。雲天彪見了,忙上前跪拜。徽宗扶起道:“卿家不必多禮。”便叫看座,喚從人都退出殿外,只剩君臣二人。

當下徽宗問雲天彪道:“今日朝堂之上,衆臣各抒己見。獨見卿不發一語,可是有何主見?”雲天彪見說,伏地奏道:“朝廷大事,臣不敢妄議。”徽宗笑道:“今日只有你我君臣二人,但說無妨。”雲天彪見說,起身重複落座,開言道:“臣乃一介武夫,豈敢幹賞以敗祖宗二百年之好!異時啓釁,若然有失,萬死不足謝責,此臣之愚見也。然若聖意已定,臣願爲陛下分憂。粉身碎骨,萬死不辭!”徽宗見說,龍顏大悅道:“卿所慮伐遼之弊,朕亦何嘗不知。只是伐遼乃軍國大事,關乎國本。太祖太宗時,便有心收復。惜皇天不佑,雍熙北伐,功敗垂成,飲恨百年。如今譚稹、蔡攸又敗,朕聞遼人及燕地漢民作賦及歌誚之,天朝顏面何存?朕每思及此,夜不成寐。今遼勢日蹙,已成朽木,斷難挽回。本朝縱不出兵,坐觀二虜爭鬥,則燕雲定爲金人所奪。彼時居高臨下,圖我疆土。再謀防禦,恐已晚矣。是以朕意出兵伐遼,收復燕雲,以爲根本。彼時女真雖強,我有燕雲之險,亦無奈我何了。”

雲天彪見說,起身拱手道:“陛下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臣所不及也。臣雖不才,也知‘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之理。願庶竭駑鈍,恢復舊疆,爲陛下分憂。”徽宗見說,起身上前,執雲天彪手道:“雲卿努力!”隨即命人去至德殿取來上方劍,交與雲天彪道:“徵遼事宜,悉託於卿。有敢違節制者,可先斬後奏。”雲天彪拜受了。徽宗又從卷帙內拿出一圖,交予雲天彪道:“此爲本朝平戎萬全陣圖。雍熙時,契丹數盜邊境。太宗皇帝制此圖以授大將,捍邊禦寇。今賜與卿,望卿不負朕意,收復燕雲,竟祖宗未成之業。”雲天彪流涕道:“臣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負陛下。”當日收了劍圖,拜辭回去。

次日,徽宗于禁中曲宴宰執。酒酣耳熱之際,傳旨泛舟,君臣登船。只見徽宗忽命內侍將一紙詔書傳與衆臣,上寫伐遼之事。贊成此事者,即書名其上。賀太平等聞言,錯愕不已。託內侍轉奏,容仔細面陳,難便書名。獨王安中道:“某生長北方,聞燕人思歸之情切矣。若今舉事,指揮可定,某願書名。”只見雲天彪亦書姓名,大衆愕然。當下御史大夫鄭居忠、尚書餘深亦書姓名,徽宗見了,問道:“卿昨日尚言伐遼不可,今日爲何如此?”餘深道:“臣等皆陛下子民,當爲陛下分憂。臣恐此行雲將軍獨力難支,特請另派十節度兵馬同行,遞相呼應,共討北虜。”

看官聽說,那鄭居忠緣何態度轉變?原來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是國老太師韓忠彥的侄兒,鄭居忠原是門館教授,後得韓忠彥一力擡舉,方升至御史大夫。鄭居忠與尚書餘深私交甚篤,那日退朝,說起贊成伐遼之事,餘深大爲吃驚,鄭居忠道:“你兀自這般癡,天子雖未明言,然意已屬王安中也。我等順水推舟,何樂不爲?況收復燕雲,乃不世之功,豈可令雲天彪獨佔。可諫言韓節度等同行,異日若勝,我等亦有諫言之功。”餘深然之,因此方有今日之舉。當日天子大喜,便準了鄭居忠所奏,御筆草詔調十節度兵馬會同伐遼,不在話下。

當日宴畢,雲天彪回館驛,只見召忻引史谷恭、花貂、金莊前來告辭。原來張叔夜南征時,得召忻等之助,方纔平定寇亂,便引召忻、高粱氏、史谷恭並家眷赴京。後與陳希真等相會,甚是歡喜。及陳希真辭官入山,召忻亦要告辭。不料女兒召蕊兒染病,請孔厚診視時,方知是水土不服,引得入月不下之症。因此只得暫留東京,服孔厚之藥調理。如今召蕊兒已然痊癒,召忻等商議,依舊要回東浦隱居,因此前來告辭。

當下雲天彪聞知,與召忻、史谷恭交談良久,提起天子委派徵遼的話頭。雲天彪忽想起一事,便問史谷恭道:“聞得先生祖上是北地人,可識得幽燕地理否?”史谷恭道:“小人乃山後開州人,祖上都是遼地漢民。自小在北地生長,熟悉風土人情。後來父母亡故,我與兄弟史文恭便南歸,不料愚弟貪圖富貴,做了曾頭市教師,遭了梁山毒手。小人隨召兄長,因此方有今日。”雲天彪聽罷大喜,對召忻說道:“雲某有個不情之請,如今天子命北伐遼國,正缺智謀勇猛之士。敢請召兄長並史書記隨行,相助一臂,實乃國家之幸、雲某之幸。”

召忻聽罷,面露難色道:“非是召某貪圖安逸,實是當年受山陰 道上仙聖指示,教我功成之後,急流勇退。切不可乘興直前,自取沉溺之禍。因此召某自隨陳道子收復新泰後,便歸田就隱於東浦。前日相助官軍剿賊,實是賊人作亂於浙東,近在咫尺。我等食毛踐土,不得不出手。今日將軍所言,實難從命。”雲天彪見召忻說起食毛踐土之言,知他心有活泛,便道:“兄長不慕世俗,冷眼富貴,雲某衷心感佩。只是大丈夫爲人一世,當有所爲有所不爲。我等皆大宋子民,祖輩世食宋祿。今國家有事,焉可坐視?燕雲故地,沉淪百年。此大宋子民之恥,一刻不敢忘也。今天子聖明,北虜衰微。不趁此時收復,更待何時?仙聖之言,固是至理。然吾兄此番出山,實無私心。不圖功名,只爲王室,天地可鑑,與爭名逐利之輩不同,故天地必佑之。萬不可懷寶迷邦,終於巖壑,辜負聖意。總而言之,須看朝廷萬民面上,吾兄決不可辭。”召忻聽了,嘆口氣,低頭沉思。

雲天彪見了,就懷中取出一書來,交與召忻道:“兄長且看,此是家父臨終遺訓。雲某牢記在心,片刻不敢忘也!”召忻接過,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看到‘況汝致身事國,此身乃國家驅馳奔走之身。若令哀毀廢沒,則上負乃君之知遇,即下負乃父之屬望也’一句,不覺心中觸動,慨然起身道:“雲太公臨終之際,尚有拳拳報國之心。召某正當壯年,值朝廷用人之際。若潛身縮首,實非大丈夫所爲!”便欣然願往。史谷恭、花貂、金莊亦附和。雲天彪大喜,執召忻之手道:“有兄長相助,伐遼勝算又多一成也!”當日便教設宴,與召忻、史谷恭等暢飲,細說徵遼事務。

過了數日,徽宗忽召雲天彪入朝,乃是趙良嗣引金國通議使徒姑旦、烏歇、高慶裔前來。當日徽宗召見於崇政殿,金使捧國書以進。看官,金使此番前來,其中有個緣故。原來宋金先已商定夾攻遼國,上年七月,金使曷魯、大迪烏等來朝,不料歸國時徽宗未遣使隨行。金主疑宋有詐,又見未嘗先報軍期,便先下手攻取中京,又移軍白水泊,襲破天祚帝行帳,奪佔雲中府、山後州縣。忽聞蔡攸舉兵趨燕,有衆號二百萬。金主與羣臣商議,恐宋人責己爽約,又慮宋軍攻取燕地自守,則歲幣不可得。遂急遣使至登州,赴東京以探虛實。

當日徽宗召見金使,烏歇等進呈國書,又跪奏道:“大金皇帝遣臣來言,貴朝海上之使,屢來本國,共議契丹,已載國書。中國禮義之地,必不爽約。近聞貴朝遣蔡攸宣撫,統大兵壓燕境,不來報本國。疑貴朝又復中輟,故遣臣來聘。”趙良嗣答道:“大宋皇帝聞貴朝今年正月已陷中京,引兵至鬆亭關、古北口,攻取西京。雖不得大金報起兵月日,已知貴朝大軍起發,遂令蔡攸兵以應貴朝夾攻之意。彼此不報,不在較也。”當日召見罷,徽宗臨賜御筵,禮甚優渥,又下詔曰:“太中大夫、徽猷閣待制趙良嗣充大金國信使。保義郎、邠門宣贊舍人馬擴副之。武顯大夫、文州團練使馬政充伴送使。”

不說別人,且說那馬擴,祖貫熙州狄道人,乃登州防禦使馬政之子。武舉進士出身,頗知書、有口辯,乃忠直之士。政和八年,馬政奉旨以市馬爲名,自海道赴金國探問,始議海上之盟。自宣和二年,馬擴多曾隨父受命出使金國。與敵抗辨,辭氣不卑不亢,不辱使命,爲金太祖所重。

當日趙良嗣將國書副本及事目與馬擴觀看,馬擴見上有以金帛借金兵取燕之言,不覺驚道:“金人因我不報師期,恐王師下燕,守關不得歲幣,所以遣使通議。一則欲嗣音繼好,二則視我國去就,猶未知楊可世、种師道白溝之衄。爲今之計,我朝當固守前約,且告金人:‘自北朝興師,便發兵相應。緣昨以船送曷魯等歸日聽師期,不謂貴朝寂然。但猜慮海道難測,所以不候迴音,舉兵相應。如今已命宣撫司進兵,剋期下燕。’如此爲之,則女真必不敢爽約,且絕日後輕侮之患。奈何先揭己短,倚仗金人。如此,恐誤大事矣!”趙良嗣愕然道:“宣撫司盡力不能取,若不以金帛借女真取之,何以得燕?”馬擴道:“既知力不能取,何不明白奏上,劃與金人。退修守備,保我舊疆。安得貪目前小利,不顧後患,愛掌失指耶!”趙良嗣道:“朝廷之意已定,不可易也。”馬擴見說,心中焦急,卻無可奈何。

那日雲天彪正在館驛商議出征之事,忽接報保義郎馬擴求見。雲天彪與馬擴素不相識,不知何事,便叫喚入。當時相見,施禮畢,馬擴將國書之事相告。雲天彪聽罷,拍案怒道:“金人本不知虛實,怎可自露短處,授人以柄!”馬擴道:“覆水難收,事已至此,只得請將軍此番小心在意,務求得勝。滅金人口實,揚大宋國威。彼時金人不敢輕慢,自然大事可成。”雲天彪道:“閣下能爲國如此,雲某感佩。”馬擴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小人雖官職卑微。然國家大事,卻不敢有絲毫馬虎。”衆人讚賞不已。當日馬擴告辭自回,不在話下。

且說金使既回,徽宗主意已定,下詔覆命譚稹、蔡攸統兵伐遼。以河南河北節度使王煥爲左路都統制,領軍十萬出雁門;驃騎大將軍雲天彪爲中路都統制,領軍十萬出安肅軍;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爲右路都統制,領軍十萬出雄州,三路大軍共三十萬出師伐遼。大軍將起行,不料宋昭又上書諫阻伐遼,言道:“兩國之誓,敗盟者禍及九族。陛下以孝治天下,其忍忘列聖之靈乎?陛下以仁覆天下,其忍使河北之民肝腦塗地乎?”徽宗覽奏大怒,下詔責宋昭狂妄。當下革了官爵,枷項編管連州。朝臣誰敢再阻。

不說別處,只說樞密院差遣使者,齎捧敕符,連夜星火前往寇州。命王煥爲伐遼左路都統制,統十節度出師。使者領了文書,帶將三五個從人,上馬進發。不則一日,來到寇州。原來王煥雖爲河南河北節度使,卻不曾在東京、大名府,只引軍駐紮在寇州。當日使者入城,報知把關軍士。軍士不敢怠慢,急引至州衙。軍健引入後堂,只見堂後空地上人頭攢動,靜悄悄的都在那裡圍看。使者擠入看時,卻是王煥和一個後生使棒,正鬥到澗深裡。

當時兩個放對,只見那後生將棒掄轉如風車相似,大踏步上前,攔腰便打。王煥見了,不慌不忙,使個擎天架海勢,將棒隔住,回身便走。後生急趕上,使個力劈華山勢,一棒劈頭打下來。王煥耳後聽得棒響,把腳側一步,放那棒和身打下,卻忽地落夾背一棒。後生見了,急掣棒來隔,恰剛剛地攔得住,衆人都捏了一把汗。王煥見他隔住,掉轉棒頭,反一棒劈頭打下,後生忙使棒扛隔。說時遲,那時快,王煥棒待落時,卻不打頭,將棒一掣,望後生小腿上便打,眼看已是避無可避,衆人一齊失驚。正是:拳畏少壯初生猛,棍怕老郎慣技多。畢竟不知那後生是甚麼人,兩個勝敗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八回 譚節度議分三路兵 盧員外寄語七公子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一回 鬥宿敵韋揚隱殞命 破奇陣史谷恭出山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八回 譚節度議分三路兵 盧員外寄語七公子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三回 念舊情私放九紋龍 脫險厄偶識風流槍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十四回 楊枹山懲惡拜名師 東京城尋甲識英雄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三回 念舊情私放九紋龍 脫險厄偶識風流槍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十一回 鬥宿敵韋揚隱殞命 破奇陣史谷恭出山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
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八回 譚節度議分三路兵 盧員外寄語七公子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一回 鬥宿敵韋揚隱殞命 破奇陣史谷恭出山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八回 譚節度議分三路兵 盧員外寄語七公子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三回 念舊情私放九紋龍 脫險厄偶識風流槍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十四回 楊枹山懲惡拜名師 東京城尋甲識英雄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三回 念舊情私放九紋龍 脫險厄偶識風流槍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十一回 鬥宿敵韋揚隱殞命 破奇陣史谷恭出山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