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

詩曰:

登壇拜將如履冰,功到雄奇即罪名。

淮陰未央空遺恨,陶朱偕隱泛舟行。

兔死狗烹前車事,鳥盡弓藏後人評。

秦不暇哀終不鑑,古今幾人辨分明。

話說徽宗入天宮見皁紅二人對弈,一時技癢支了紅衣人幾招,不料才過幾步,局勢便急轉直下,再難挽回,紅衣人只好拱手認輸。當時起身,看了徽宗一眼,嘆口氣,拂袖投南去了。徽宗呆立當場,見那皁衣人亦笑吟吟投北而去。只見一仙童來收棋子棋盤,徽宗便問那二人是誰,仙童道:“穿紅者,乃南方火德真君霹靂大仙趙太祖也。穿皁者,乃北方水德真君大金太祖元皇帝也。”徽宗聽罷,驚出一身冷汗,再無心賞玩,急喚郭天信呼青鸞欲離天宮。忽見一人,金冠玉佩,手執寶劍,迎面而來。徽宗細看時,認得是政和年間被冤殺的殿前都虞候苟邦達,當時嚇得魂不附體。早吃苟邦達劈胸揪住,喝道:“昏君!虧吾往日託夢二子莫記私怨,盡心佐汝,汝卻執迷不悟,猶自信邪臣向此行踏!如今汝也戀不得皇宮內苑,寵不得皓齒朱顏,虐不得萬邦黎庶。眼見得難逃遭囚被虜,離鄉背井,向五國城忍寒受餓!”言訖,把徽宗望北天門盡力一推,直跌下九天去。徽宗大叫一聲,卻撞在桌腳上,覺來乃是南柯一夢。當時心中老大不快意,尋思半晌,出了睿思殿,由從人引着,徑自迷道奔李師師處消火去了。

廝纏了一夜,次日早起,徽宗回宮,覺道身體倦怠,精神恍惚,便罷了早朝到福寧殿,喚太醫前來診視。那太醫名喚趙嗣真,乃是當年與童貫合謀陷害苟邦達的,只因醫術高明,徽宗又一向不知底裡,因此視爲股肱。當日趙嗣真號了脈象,稱無大礙,不過是偶感風寒,兼思慮過重,吃付藥便可無恙。當時開了藥方,徽宗勉勵了幾句,忽見小黃門來報:“副國師郭天信有要事求見。”徽宗正爲昨日之夢疑慮,聽得是郭天信,便喚入內。當時君臣相見,郭天信拜罷起居,徽宗便問何事。郭天信道:“臣昨夜觀察乾象,見毛頭星現於東北方,旺壬癸真人。此星現,主有刀兵喪國之危。臣不敢隱,謹具奏呈,伏取聖鑑!”徽宗聽罷,又吃一驚道:“朕接報張叔夜等已掃平梁山,不日凱旋,天下從此太平,怎會無端生出此兆?”郭天信道:“臣近聞得京師小兒興起一首童謠,道是:‘中原歷代多強盜,強盜才生不可除。一盜既除羣盜起,功臣皆是盜根株。’如此看來,恐與張叔夜、雲天彪、陳希真等有關。今日早朝羣臣聚集,臣曾聽得蔡攸與白時中、張邦昌等私議雲天彪、陳希真等欺君之事,不知是否與此有關。”當時徽宗吃那一驚,藥都做冷汗出了,竟覺身體好轉,便教人傳蔡攸、白時中、張邦昌等。

看官,那蔡攸乃蔡京之子,當年由登州府升直閣學士。因重和元年种師道、陳希真、張鳴珂等人聯手,致蔡京私通梁山事泄,與鼓上蚤時遷同於東京市曹正法。當時蔡攸迫於形勢,只得出首親父,因此加恩免罪,但心中深恨种師道等入骨,日夜思量報仇。只因勢單力孤,便極力交結朋黨,以壯大實力。其後數年,童貫、樑師成、李彥、朱勔、王黼、高俅等相繼被張叔夜等人除掉,但諸人門生故吏,親信黨羽甚多,誠如金聖嘆先生所言“一高俅乃有百高廉,而一高廉各有百殷直閣”,豈能盡除?故而蔡攸使盡解數,無論好的歹的,官高官低,但有用處,無不結納,即如節度使譚稹、太醫趙嗣真、中書門下侍郎白時中、餘下給事中吳敏、戶部侍郎唐恪、太子詹事耿南仲、中書侍郎張邦昌、尚書左丞王安中、殿中侍御史趙野、禮部尚書王孝迪、開封府尹蔡懋、正奉大夫李梲等,皆爲蔡京、高俅、童貫、王黼、樑師成等舊屬,蔡攸悉數結交,縱是當年害了蔡京的郭天信,因忌陳希真得勢,蔡攸聞知,便主動與其結交,厚加籠絡,如此這般,衆人都爲蔡攸搭臺唱戲。一來二去,徽宗念蔡京昔日功勞,又見蔡攸也有些才能,便將他升做少保。那日徽宗引百官送張叔夜出師歸來,蔡攸便集譚稹、白時中、張邦昌等米議道:“張叔夜此番征討梁山,定然得勝。若坐以待斃,則從此張、雲、陳等得勢,我輩恐死無葬身之地矣。”譚稹道:“似此如之奈何?”蔡攸道:“我等須想方設法使天子疑忌張、雲、陳等人,與其疏遠,方可成事。俗話道‘先下手爲強,後下手遭殃’。張叔夜等連年在外,定會留下把柄。數年來,我早已暗中派人赴各處查探,待到時一併奏知天子。”譚稹等然之,此乃前事。

回說當日蔡攸、白時中、張邦昌等到福寧宮面聖,徽宗便問陳希真等欺君之事。蔡攸與郭天信等本是一丘之貉,自然心領神會。當時蔡攸從懷中取出奏摺遞上,徽宗接過看時,只見上面開列張叔夜、雲天彪、陳希真等罪名十餘條,寫道:

“一、私採銀礦,收買人心。陳希真等嘯聚時,曾在青雲山私採白銀五百餘萬兩,招安後隱瞞不報,心懷不軌。其在綠林時,又煎鍊銅斤,招撫散亡流民,開墾地畝,收買人心,隱然有獨霸之志。

二、違制窯器,與國爭利。陳希真等昔日曾於青雲山掘出白堊,違制燒製磁器,並私通客商,發去各路銷賣,以作軍需,官府幾番禁止不得。

三、妄議朝政,心懷私怨。朝廷遣种師道徵遼時,雲天彪曾心生抱怨,有:‘潢池豈是小害,卻無故舍了,去結怨鄰國。’之語。

四、畏懼權勢,擅改案宗。蓋天錫掌鄆城縣時,曾辦理楊騰蛟殺劉世讓一案,蓋天錫包庇楊騰蛟,又恐傷觸蔡京,故顛倒黑白,將案宗更改。後此案不了了之,兇犯楊騰蛟逍遙法外,張叔夜又收納此人爲將。

五、曲意逢迎,行賄上司。蓋天錫爲曹州推官時,曾辦理天使侯蒙遇刺一案,其明知山東安撫使劉彬貪財好利,爲恐羣盜翻供,蓋天錫與提刑檢討賀太平向劉彬行賄兩千餘兩白銀。

六、拉幫結派,私結黨羽。雲天彪、陳希真、劉廣等籠絡人心,以爲爪牙,如雲天彪部將歐陽壽通呼其“主公”,陳希真部將範成龍呼陳、劉爲“主人”,其效忠之心可知。

七、虛報功勞,欺瞞朝廷。雲天彪、陳希真曾於野雲渡、汶河渡爲梁山所敗,折損官兵萬餘人,卻奏稱僅……”

當時徽宗看到報功字眼,驀然想起那日張叔夜的報捷奏章,忙命人取來,見那上面記着梁山大盜及散賊目下落,便叫蔡攸覈對。蔡攸看了數行,果叫道:“此處有假!”徽宗便名太監取筆與蔡攸,將不實之處一一圈出,不一時,重呈徽宗。徽宗看時,只見十餘處名字用筆圈着,便問詳由。蔡攸道:“據微臣看,此奏有諸多不實之處,如範天喜寫着逃亡自盡,實則此人逃亡不知去向。又如上面寫着梁山大盜石秀爲真大義斬訖、孫立爲欒廷玉斬訖、杜興爲範成龍斬訖之言。然據兗州官員米報,此數人在陳希真等打破兗州之時,因當年梁山滅了祝家莊的私仇,被動私刑殺死。再如白勝上面寫着爲孔厚拿獲,死沂州府獄中,實則是當年陳希真、劉廣等嘯聚猿臂寨,打破沂州時,其部屬劉麟劫獄殺死。此外,穆春實爲哈蘭生斬訖,薛永實爲沙志仁、冕以信斬訖,奏章上卻將二者顛倒,顯是想多爲沙、冕報功。至於陳麗卿等戰功,亦多有不實之處,恕臣不一一俱奏,伏乞陛下明鑑。”

徽宗聽了,按捺不住,將奏章擲於地上,勃然大怒道:“虧往日朕視張、雲、陳等爲忠直股肱之臣,不想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朕……朕豈……豈能饒他!”衆臣見了,都伏地道:“陛下息怒。”徽宗轉頭對趙嗣真道:“卿以爲如何?”趙嗣真道:“臣不過曉得些醫術,怎敢妄議國事。但以醫道論之,凡事欲速則不達,沉珂須緩藥方可除根。”徽宗頷首。只見譚稹道:“去年南征方臘時,臣曾與張叔夜同行,見其麾下皆智勇之士,那雲天彪、陳希真與梁山巨寇纏鬥多年,手下亦無弱將,若逼迫甚急,則有肘腋之患,陛下豈不見五代之事?不如待其回京,施以恩義,散其部衆,事方可定。”徽宗然之,又見白時中道:“陛下若憂張、雲、陳等勢大不可制,眼下卻有可與其抗衡之人。”徽宗問是何人。白時中道:“前者有十節度使,多曾與國家建功,或徵交趾,或伐吐蕃,並夏、遼等處,武藝精熟,那年种師道徵遼得勝,便是得這撥人之助。這十節度使都是精銳勇猛之人,舊日雖是綠林叢中出身,但素懷忠義,招安後累與朝廷建大功,方有今日。聞得年初西夏犯邊,這十節度之首王煥隨种師道大破敵兵,直殺過相思河,威震西涼。陛下何不借此機會召其入京,與張叔夜等同受封賞,作個對頭,如此坐收漁人之利,陛下可高枕無憂矣。”徽宗聽罷大喜道:“卿言甚當,正合朕意!”當日便親書御筆,一道催張叔夜等班師,一道召十節度使入京,蔡攸等告退而去,按下慢表。

不說天子一邊,且說雲天彪等換回陶震霆,引兵南歸,於路行了六七日,到了曹州,卻早又是八月中秋。張叔夜與衆將相迎,那傅玉、唐猛、畢應元、哈蘭生等受傷將佐都已無礙,當時張叔夜慰勞一番,當晚設宴,張叔夜父子三人,雲天彪、陳希真等三十六員將佐同赴宴席,山東制置使清萬年相陪。席間,衆人稱頌天子聖明,又感仰上天之德,得使陶震霆等平安歸來,成蕩寇大功。當晚衆將開懷暢飲,盡醉方散。

次日天明,張叔夜聚集平滅梁山文武各官,議定班師回朝。三軍均從曹州起行,當時發炮起馬,第一撥,張經略與二子伯奮、仲熊統領中營十二員軍將賀太平、蓋天錫、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金成英、楊騰蛟、韋揚隱、李宗湯、王進、康捷;第二撥,左營十二員軍將雲天彪、傅玉、雲龍、劉慧娘、風會、聞達、哈蘭生、歐陽壽通、畢應元、龐毅、孔厚、唐猛;第三撥,右營十二員軍將陳希真、劉廣、祝永清、陳麗卿、苟桓、欒廷玉、祝萬年、欒廷芳、真祥麟、劉麒、範成龍、劉麟;大小軍將三十九員無缺,然連月交戰,兵馬折損頗多,僅剩十六萬餘。當時張叔夜等也顧不得數字吉利與否,解着宋江等“三十六”賊,一齊起身。大小三軍齊掌凱歌,鼓樂喧闐,隊仗紛紜,戈甲莊嚴,旌旗明麗。大隊得勝軍馬,耀武揚威,浩浩蕩蕩,出了曹州南門。清萬年率領所屬文武官員,肅具儀注,出郊餞送。張叔夜辭了清萬年,率領衆將軍馬奏凱南行。清萬年自在曹州辦理善後事宜,不提。

且說張叔夜大軍由曹州至東京,本可沿廣濟河直達,怎奈本年黃河決口,沿途水患未消,無法行軍。張叔夜等商議,只好先至東明,自東南經考城、陳留繞行至東京。衆人原擬一路天晴日晶,秋高氣爽,孰料沿途雨水不絕,所經地方雖早已得了信,派兵沿途迎送,然正如戴宗所說:“端的將弱兵微”。張叔夜等見那些廂兵、鄉勇稀稀落落,衣甲不整,了無生氣,不由心下慘然,因趕路要緊,也無暇多問,只得前行。又依陳希真之言,每至一地均將宋江等囚入城內大牢,以防不測,如此行到九月初一,大軍已至陳留。

原來張叔夜等未至陳留前,陳希真先已入城,去尋一人。那人姓王名恩,乃是陳留城內一個大富豪,那年陳希真父女逃離東京時,曾派王蒼頭送銀信到他家。這王恩年輕時便與陳希真相交,感情甚篤。陳希真入城後去尋王恩,果然仍在彼處居住。當日王恩見是陳希真,驚喜莫名,忙請入莊。分賓主坐定,莊客上茶,王恩道:“那年接得賢弟書信,知賢弟爲高俅父子所迫,出走東京,愚兄本想派人接你來我這躲避,卻遍尋不着,後來聽得賢弟在山東干了偌大事業,甚是欣慰,不知今日甚風吹到此?”陳希真便把數年間從出走東京到攻破梁山之事都說了一遍,王恩大爲驚歎。言談間,陳希真便提起江湖異聞的話頭。王恩道:“近來京畿左近出了一樁怪事,據見者所言,有物如人或如犬,通體黢黑,不辨眉目,夜間常掠人食之,所至喧鬧不安,人人自危,都喚作‘黑漢’。”陳希真聽了,暗想道:“原來真有此事,正是天賜良機。”當時又和王恩聊了幾句,便起身告辭,徑回軍中。暗地裡喚過真祥麟商議良久,計較定了。

回說那日張叔夜引大軍到陳留,就於城外紮營,那陳留縣知縣左拯、通判北國等早來拜營。張叔夜引衆將出迎,請入中軍帳中。大衆坐定交談,說起平滅梁山之事,左拯道:“宋江等橫行數載,生靈塗炭,幸賴經略與衆位將軍率天兵討平,實乃社稷之福。下官早聽說那梁山大盜之名,卻不知是甚麼樣人,可否一看?”張叔夜道:“這有何難。”當時衆人出帳,便到中軍。只見重兵圍着三十六輛檻車,裡面都監着人。那左拯、北國等一一近前湊看,嘆道:“果真是一幫桀驁之徒,此等人若在,天下難穩!”當時相邀入城赴宴,張叔夜便教賀、蓋、雲、陳四人相隨前往,其餘諸將,謹守各處,以防變故。

當晚席間,衆人說些閒話,陳希真借敬酒之機,對左拯道:“今日相公已是見了宋江等大盜,我等返京途中,沿路恐生變故,每至一處,便將宋江等囚入城內大牢,待啓程之時一併上路,故而今日還要勞煩相公派兵護押。”左拯連聲道:“這個自然。”當下便教北國,吩咐調集陳留精銳兵士,拿了張經略的令牌,前往城外大營取人。吩咐已畢,依舊相陪張叔夜等吃酒。

席終之際,左拯又說起相請張叔夜等看戲的話,只見衙兵連滾帶爬衝進堂中,大叫道:“不好了,梁山大盜失了三人!”衆人大驚,左拯、北國面如土色,急抓起那人細問,方得知兵士自城外大營將宋江等囚車取出後,將近城門時,黑夜裡忽地現出綠盈盈的火光,只見一員鬼將騎着一匹猙惡青毛獸,領着無數鬼兵,直撲檻車。當時那些兵士嚇得膽碎心裂,亂作一團,不移時,鬼兵盡退,無影無蹤。查點檻車時,方見三輛檻車已空。

當時左拯、北國兩個聽罷,急得小便頃刻失了五次,都喃喃道:“莫不是被黑漢吞去了?”便問失蹤三人姓名,那人告知是盧俊義、公孫勝、史進三人。張叔夜見說,心中早已瞧科八九分,看陳希真時,見其一臉肅然,當時不好多說,便教速將剩餘大盜押至牢內,小心看守,派兵四處尋找失蹤三人,安慰左拯、北國一番,自與賀、蓋、雲、陳等回營。

到得營中,賀、蓋、雲、陳幾個同入中軍帳,張叔夜教從人盡退,沉下臉來,對陳希真道:“陳將軍,今日之事,你有何說?”陳希真見問,起身下拜道:“不敢瞞經略,此事正是陳某所爲。緣那盧俊義等三人已失,再難捉回,故而出此下策,請經略恕罪。”張叔夜道:“前番我曾問你如何應對,你說已有策略,原來便是此法。然這般嫁禍於人,豈是君子所爲?”陳希真道:“經略成此蕩寇之功,朝堂上多有宵小嫉恨,一旦被其探明真相,我等恐有大禍。今日之事,雖教那左拯、北國吃了一番驚嚇,然此等鬼怪之事,經略若乘勢上奏,想必天子亦不會見責。”賀太平、蓋天錫、雲天彪見了,一齊下拜道:“陳將軍亦是一片苦心,不得已而爲之。如今木已成舟,望經略息怒,做成此事,我等願聯名上奏,保那左拯、北國無事。”張叔夜長嘆道:“張某一生坦蕩,未曾想竟有今日。左拯、北國二人無事便罷,若天子見責,張某定將道出實情,還二人公道。”當日商議畢,便連夜上奏天子,告知黑漢劫囚之事。那左拯、北國因失了囚犯,遍尋不獲,同來求告。賀太平、蓋天錫等寬慰一番,告知張經略已表奏天子,力保二人。左拯、北國千恩萬謝,戰戰兢兢,捱了兩日,幸喜無事。

到了九月四日,張叔夜等取出宋江等三十三人,自陳留啓程,行至九月初六,恰好到了東京。天子命駕郊迎,在京大小文武各官一齊隨駕出城。張叔夜伏地請罪,說起失囚一事,天子道:“陳留之事,朕已知悉,已依卿意,未責罰左拯、北國二人。”當時天子親與張叔夜解甲,親賜御酒慰勞,叔夜流涕謝恩。天子罩敷思禮,遍勞三軍將官,衆將各各謝恩。

不多時,天子迴鑾。張叔夜率領功臣進了城。宋江等三十三賊盡交刑部監禁。當日,天子御天章閣賜筵,張叔夜率出師諸臣,前去赴宴。驚見殿中早有人先到,看時,正是十節度使。卻是那十人?河南河北節度使“風流槍”王煥、上黨太原節度使“章字號”徐京、京北弘農節度使“獨行虎”王文德、潁州汝南節度使“梅大郎”梅展、中山安平節度使“開鋒槍”張開、江夏零陵節度使“攔路虎”楊溫、雲中雁門節度使“天將”韓存保、隴西漢陽節度使“吠天犬”李從吉、琅琊彭城節度使“神臂弓”項元鎮、清河天水節度使“日遊神”荊忠。

當時張叔夜等見了十節度,龐毅、聞達認出王煥正是那日與自己交手的,都吃了一驚。鄧、辛、張、陶四將見十節度先到,心生不忿。祝永清、劉慧娘等也面露尷尬之色。當時天子教衆臣落座,開言道:“朕涼德藐躬,撫馭失道,以致盜賊蜂起,強鄰犯邊,此皆朕之罪也。今幸賴祖宗積累之厚,良佐輔弼之勞,山東巨寇,竟已撲滅;關西夏賊,亦已擊破。故而特賜此筵,以慰衆愛卿之勞苦。”當時十節度在前排左首,張叔夜等蕩寇諸臣在前排右首,在朝文武官分坐其後,鹹稱天子聖明。

天子轉頭看張叔夜,見其肩下二子,便手指一個道:“卿可是嵇仲長子張伯奮?”張伯奮驟然見問,受寵若驚,慌忙起身道:“正是微臣。”衆臣見說,都吃了一驚。張叔夜亦起身道:“不知陛下緣何識得犬子?”徽宗道:“政和四年時,各地愚民傳習妖教,開封府奏稱有太學生張伯奮上狀,奏乞立法禁止妖書《太平純正典麗集》,甚合朕意,後方知正是令郎。因太學正曾說起令郎容貌,今日一見,方纔認出。”張叔夜道:“區區小事,便勞掛懷,足見陛下憂民之心,真乃社稷之福!”羣臣齊聲附和。徽宗大笑,當時教開宴席,君臣飲酒同樂。

三杯酒落肚,只見譚稹起身道:“張經略等與十節度使東征西討,爲國平亂,堪稱陛下左右股肱。然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今日英雄相逢,何不就教兩邊比武切磋,以增興致?”徽宗佯道:“衆臣皆是朕之良佐,如此恐傷和氣。”說罷,目視王煥。只見王煥起身道:“陛下勿慮,兩邊切磋,點到爲止。”徽宗點頭,又看向張叔夜。張叔夜亦起身道:“陛下雅興,臣敢不遵。只是大殿乃祥和之所,若要比試,須移步教場方可。”徽宗道:“此言甚當,便依卿意!”

當日宴罷,天子擺駕先行,衆臣隨後,都往御教場來。不多時,早到場中。人叢裡陳麗卿看那御教場時,只見十里正方,周圍四十里,開方一百里,團團紅牆圍着。中間演武廳乃是九間大殿,朱門黃瓦。面前華表石獸,文石龍墀,都有硃紅柵欄護着。左首將臺上豎着紅、黃兩色大旗,隨風盪漾。臺上許多軍官,全裝盔甲,早已執劍立定。其時正當晌午,烈日當空。御道兩邊齊刷刷地排列着御林軍,旌旗耀日,劍戟如林,卻靜蕩蕩的,不聞一聲。

當時徽宗與衆臣分次落座,只見一騎馬飛來,乃是知閣門事的軍官,奏道:“教場內無法水戰,乞請較量步、馬、弓三樣。”徽宗准奏。那軍官手執黃旗,傳諭道:“傳聖諭,比試步、馬、弓三般本事!”便教兩邊選人,準備步戰。只見十節度中走出王文德,雲天彪麾下唐猛見了,縱步出列,同到場中。兩邊兵丁捧過皁衫,遞上木骨朵,原來禁軍慣例,凡自家比試,恐有傷損,都將哨棒用氈片包裹,蘸上石灰,穿着皁衫。相互廝搠,如白點多者,當輸。水滸傳中楊志與周瑾鬥武時之法便與此法同爲一理,不必贅述。

當下王文德、唐猛兩個換了皁衫,各用棒去石灰桶裡蘸了石灰,出到教場中央。王文德見唐猛年紀不上三十,喝道:“無名小兒,怎敢與大將交手!”唐猛罵道:“我聽說有個甚麼夜遊神,不顧禮法手刃晚爺,可是你麼?”王文德聽了大怒,掄棒直劈過來。唐猛呵呵大笑,挺棒相迎。這邊曾性烈獨身報冤仇,那邊是大膽山中擒虎豹。兩個正是對手,只見棒影曈曈,將兩個罩住。那兩個白骨朵恰似兩條白龍一般,上下翻飛,纏住惡鬥。當時兩個不住手鬥到五六十合,不分勝敗。唐猛生嗔,使出那拔樹擒豹的神力來,務要得勝。王文德怒極,也使出平生本領,狠命相搏。當時兩個已並了一百五十餘合,兀自不見勝負。王煥、張叔夜等人手心裡都捏着一把汗,定睛觀看,兩邊兵將暗暗喝彩。

正鬥間,只見唐猛一個趔趄,仰面跌倒。王文德大喜,大踏步舉棒便打,那棒眼見得將及唐猛面門,只見唐猛就地裡一個閃身,早飛起左腳,將棒踢開尺餘,就王文德錯愕之際,手中棒起,直刺過去,王文德措手不及,肋下早着,倒退數步方止。看時,左肋下已是一片白。那邊唐猛早就地上一躍而起,挺棒傲立。原來唐猛適才所用一招,正是當年範成龍點撥他的“金槍短跌”,多年不曾使用,今日危急時用出,果然奏效。當下王文德大怒,還要再鬥,早聽軍官喝到:“步戰,唐猛勝!”只得住了手,咬牙切齒盯着唐猛,自回坐去了。

張叔夜一邊見唐猛得勝,喝彩不迭,早惹惱了十節度使內一人,挺方天畫戟,徑到御前道:“適才王節度兵器不稱手,誤輸一陣,此番小將不用骨朵,單憑手中這枝方天畫戟,請對面也用同樣兵器的,較量真本事,生死勿論!”徽宗看那人時,正是國老太師韓忠彥之侄、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便轉頭問張叔夜:“愛卿麾下可有擅用戟之人?”張叔夜尚未開言,身後祝永清早已站起,爲是他見唐猛得勝,欲在人前顯自家手段。當時張叔夜見祝永清如此唐突,心有不悅,仍和顏稟道:“這位祝永清將軍,乃是陳希真將軍愛婿,文武雙全,兼善用戟,正堪與韓節度切磋。”徽宗見了祝永清容貌,心中甚喜,便教出陣。

當時韓存保、祝永清兩個上了馬,各提一枝方天畫戟,迎住便鬥。韓存保忿王文德之敗,志在必勝;祝永清挾唐猛之勢,定要建功。兩個一般兵器,各逞本領。韓存保那枝戟大開大闔,望祝永清各處劈刺,祝永清見韓存保勇猛異常,也不敢怠慢,盡全力招架。兩個鬥過四五十合,只見祝永清戟法漸漸慢了。原來祝永清武藝原敵不過韓存保,前五十合尚可相抗,鬥過多時,漸漸落了下風。那韓存保身經百戰,豈能看不出?當時心念道:“若是取他性命,卻也不難,只是須教天子難收場。”想到此,趁兩匹馬正並列之機,暴雷也似大喝一聲“着!”,手中畫戟本欲戳祝永清小腹,卻忽地一轉,自頭頂直劈下來。祝永清吃了一驚,忙舉戟杆架住,就那空當裡,韓存保左手揪定鞍韉,騰空躍起,一腳將祝永清踢下馬。祝永清丟了畫戟,急待掙扎,早吃韓存保手中畫戟抵住脖頸。只聽那邊將官喝道:“馬戰,韓存保勝!”韓存保便收了戟,跑馬奔回本陣。祝永清經此一敗,顏面掃地,悻悻而退。

且說張叔夜一邊,陳麗卿見丈夫輸了,心頭火起,霍地立起身,要去和韓存保廝並,早吃衆人拉住,陳希真喝道:“小賤人,官家面前豈容你放肆!”陳麗卿見父親發怒,只好坐下,兀自氣忿忿地,一雙眼直盯着韓存保看。那邊廂,張叔夜早已起身,對天子道:“適才兩場比試,雲、陳兩位將軍麾下各出一人,第三場臣便派麾下李宗湯將軍上場。”天子頷首。彼時對陣也早出一人,乃是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此人乃西楚霸王項羽一族昆裔,勇邁絕倫,爲他弓馬熟嫺,單臂可開四百斤硬弓,箭無虛發,因此人都喚作“神臂弓”。當時項元鎮、李宗湯兩個各持弓在手,項元鎮是一張樺皮青雀弓,壺中盛着修幹銅牙箭;李宗湯是一張塔淵寶雕弓,壺中盛着鵰翎狼牙箭。齊到教場中央,只見百步外照牆邊軍士早已擺下兩個靶子。當時兩個二話不說,擡手各發三箭,均中紅心。兩邊連聲價喝彩。

徽宗見了,便問張叔夜道:“朕知卿亦善射,觀此二人本領如何?”張叔夜道:“二將精準尚可,然射靶乃射藝末學。須照面對敵,方可分高下。”徽宗頷首,便命二將乘馬對射。”當時軍官傳了天子言語,兩個上馬,重到場中,項元鎮道:“既如此,也不立甚麼規矩,各用三枝箭,隨意射如何?”李宗湯點頭,撥轉馬頭,霍地背翻身一箭射去。項元鎮急閃時,那箭堪堪從耳邊掠過,急拍馬望東而奔。李宗湯見一箭落空,驚怒交加,拍馬追去,右手早向壺中取出第二枝箭,搭上弦,見項元鎮又望南而走,李宗湯趁他轉向之際,覷項元鎮右肋親切,颼地一箭射去。早被項元鎮聽得弓弦響,一個鐙裡藏身,那枝箭恰從馬背上飛過,李宗湯兩箭不着,心下轉慌,卻不退避,刺斜裡直追過去。尚未近時,早聞弓弦聲響,李宗湯急看時,卻被日光晃眼,暗叫不妙,急躲閃時,那箭正颳着脖頸而過,早已滲出血來。李宗湯自學射以來何曾受過這等羞辱,當時恨不得把項元鎮一箭射個透明,抽箭尋時,卻見項元鎮又折向西去了,便縱馬追去。彼時雖是晌午,卻有微風,吹得旗幟捲動。二將相距已有百餘步,李宗湯暗忖道:“那廝多我一箭,如今只好射倒他的馬,纔算我贏。”彼時項元鎮拍馬已到教場西北角,李宗湯斜刺裡直撞過去,可巧那西北角立有大旗一面,風過處,旗幟翻卷,項元鎮連人帶馬正巧隱在大旗後。說時遲,那時快,李宗湯一箭早發,把那面大旗對心穿過,李宗湯大喜,料想一箭成功,誰想旗心裡驟然飛出一箭,李宗湯欲避已是不及,忙舉弓來擋,只聽潑刺一聲,弓幹早被劈碎,把個箭無虛發的李宗湯驚得目瞪口呆。

看官聽說,那李宗湯的箭法已然不低,然只能一箭一矢,卻不會連珠箭法。適才一箭穿過大旗時,雖是先手,然那邊項元鎮卻射出連珠二箭,前一箭與李宗湯之箭對頭一激,都跌落於地,後一箭正從旗心箭孔穿過,出其不意,直射李宗湯,因此得勝。

回說當時衆人見了這場鬥箭,無不驚駭,都離坐起身。徽宗見了,恐兩邊相爭,忙教傳諭道:“教場比試,即同殺伐,須有殺傷方算得勝。今日項、李二將箭矢已盡,俱無傷損,只好算個平手。”便喚項元鎮、李宗湯近前,各賜了一副描金鵲畫弓箭;又喚王文德、唐猛二將,各賜寶刀一口;再喚韓存保、祝永清二將,各賜名馬一匹,全副鞍轡。當時又教侍從賜御酒,衆臣齊稱天子盛德。

當日徽宗又安撫了衆勳臣一番,佈告次日論功行賞,便擺駕回宮。正待起行,只見內侍神色匆忙,手捧一摞奏摺,跪在駕前,徽宗微有不悅,礙於羣臣在彼,只好下攆,接過奏章來看,不覺面色大變。不因這一驚,有分較:天下太平成虛話,四百軍州起烽煙。畢竟不知那奏章所奏何事?且聽下回分解。

都頭按:《蕩寇志》第八十三回正文有童貫與趙嗣真商議用計陷害苟邦達的情節,此處的趙嗣真當爲趙良嗣的筆誤,然趙嗣真歷史上亦實有其人,乃元代名醫,於傷寒診治上頗有建樹,故《蕩寇後志》將錯就錯,仍用趙嗣真這一人物。

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十四回 楊枹山懲惡拜名師 東京城尋甲識英雄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四回 楊枹山懲惡拜名師 東京城尋甲識英雄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八回 譚節度議分三路兵 盧員外寄語七公子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八回 譚節度議分三路兵 盧員外寄語七公子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三回 念舊情私放九紋龍 脫險厄偶識風流槍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十一回 鬥宿敵韋揚隱殞命 破奇陣史谷恭出山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八回 譚節度議分三路兵 盧員外寄語七公子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十四回 楊枹山懲惡拜名師 東京城尋甲識英雄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十四回 楊枹山懲惡拜名師 東京城尋甲識英雄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
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十四回 楊枹山懲惡拜名師 東京城尋甲識英雄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四回 楊枹山懲惡拜名師 東京城尋甲識英雄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四回 雲天彪報捷大清河 陳希真誤失公孫勝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八回 譚節度議分三路兵 盧員外寄語七公子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八回 譚節度議分三路兵 盧員外寄語七公子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三回 念舊情私放九紋龍 脫險厄偶識風流槍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八回 懷熱腸誤捉真大義 遭冷眼氣走皇甫雄第十七回 蹈南海大盜受縛 返北闕慧娘談天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九回 朱相公密獻長生法 徐青娘泊遊高平山第十一回 鬥宿敵韋揚隱殞命 破奇陣史谷恭出山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六回 驚噩夢暗忌衆勳臣 議功賞鬥武十節度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十三回 戰浙東雙雄歸末路 平江南四將奏凱捷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二十回 楊江夜奪官馬監 劉廣晝陷伏虎岡第十六回 雲公子百騎下惠州 龐老兒孤軍陷惡溪第一回 蕩殘寇功虧一簣 聚大義薪盡火傳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五回 燕小乙臨危保七子 盧俊義失恨廢三絕第二回 龍沙會慈心護師侄 回雁峰驚馬遇故友第廿一回 劉樹生妙算扼地策 元仲良走死滹沱河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十九回 馬元失機臺峪裡 李開得計九仙山第十五回 劉慧娘淚灑大庾嶺 雲天彪血染鹿鳴關第十二回 封神劫師徒遭橫禍 坑俘馘父子起爭端第八回 譚節度議分三路兵 盧員外寄語七公子第七回 劉花三振臂取廣南 楊天王僭號起河北第十四回 楊枹山懲惡拜名師 東京城尋甲識英雄第廿三回 哈蘭生揮淚斬胞弟 祝永清含笑接親嫂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第十四回 楊枹山懲惡拜名師 東京城尋甲識英雄第廿二回 擒楊江麗卿泄憤 入嵩山希真請辭第十回 賈夫人弔喪鄆城縣 葉都監大鬧滿家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