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瘋狂高陽

貞觀二十三年,年末的時候,已經從太宗駕崩的悲痛之中走出來的大唐臣民們開始忙碌着準備過年的事了,可偏偏這個時候,一向都不喜歡人們生活太單調的皇室,又爆出了一樁天下奇聞。

先帝太宗最寵愛的女兒晉陽公主被指婚給了杜睿,只等着三年守孝期滿之後,便要完婚。

作爲先帝最寵愛的公主,晉陽公主的大名在長安城中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朝中受過其恩惠的大臣對晉陽公主心懷感激,同樣百姓們對這個頗具人氣的小公主也一樣十分有好感,幾乎相當於後世的玉女明星。

要單單是晉陽公主有了夫婿了話,那還算不得什麼,百姓們說不得還要由衷的祝福一番,可問題是晉陽公主的這個夫婿問題太大了,安康公主的駙馬,汝南公主的駙馬,聽說娶了個夷人婆娘,也一樣是個公主,如今李承乾不顧羣臣反對,宗正勸諫,非要將晉陽公主也許配給他,難道說杜睿這廝要將天下的公主都一網打盡不成。

長安城中,那些個對晉陽公主還抱有幻想的大才子們,一個個的都是悲憤不已,據傳說,這兩天長安城中專門從事巫蠱等非法職業的人,生意都好的可以,就連那些撂地打小人的老太太們,都生意興隆,被詛咒的無一例外,都是杜睿。

百姓們可不管這些,雖說大婚還要再等兩年的時間,可畢竟又能看一回熱鬧,人們在茶餘飯後多了些談資,倒也是件快意的事。

人們高興了,晉陽公主的那些姐妹們也在爲這個討人喜歡的小妹妹,總算是有了依靠暗自欣喜,可偏偏就有人不高興了。

誰啊!?

已經快要被人遺忘了的高陽公主,或許有人對這位奇葩公主的印象已經不深刻了,這裡有必要再腔調一番。

說起高陽公主,那可真是大名鼎鼎。縱觀大唐帝國的歷史,每一朝的公主,本就有一部分人行爲不檢,但象高陽公主這麼五毒俱全的還真不多見。

驕橫跋扈,淫惡縱慾,欺凌家人,干預朝政,外加其蠢無比,前面四條都不算新鮮,五條都佔到,那才叫“人間極品”。惹得身邊倒黴男子個個觸之即死,沾之即亡,其效率之高,堪比鶴頂紅。

高陽公主,唐太宗的庶出女兒,下嫁房玄齡次子房遺愛,婚後不久就私通和尚辨機。完全可以理解,一個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空虛的貴婦,遇上一個精神需求圓滿,生理需求飢渴的高僧,正好天雷勾動地火,損有餘而補不足。

在通.奸案爆發之後,杜睿事後曾查閱過大理寺的案卷,高陽公主前後賞賜給辨機的財物,據說數以億計,這數字看起來很嚇人,摺合一下也就幾十萬貫,也夠銷金客騎鶴下揚州的幹活了。

然而這樣的露水姻緣,不管有多麼熱烈,最終也是難有任何結果的。更糟糕的是,最後還被人揭發,太宗大怒,腰斬辨機,也斬斷了與高陽的父女之情。

這段孽緣,後來.經過香港一位不願姓查,願姓金的高人重新改造,加以整理演繹,變成一段《天龍八部》裡葉二孃與玄慈方丈式的苦戀。

畢竟在高陽公主之前,已經有過賈南風那麼一朵奇葩了,對任何極端扭曲的人物性格,人們多少也可以免疫。

而安排着世間一切姻緣的月老同志,表現女人有魅力的唯一方式,就是爲她安排面首若干。

於是乎,在辯機完蛋之後,和尚,道士,無業遊民,脫產者,只要是天賦異稟的,高陽公主這朵奇葩之中的奇葩,都是來之不懼,以至於小房同志腦袋上的帽子不斷的累加,直達天庭。

太宗嫌有高陽這樣的女兒丟了他的臉,高陽也惱恨太宗殺了她的和尚情郎,不過太宗在世的時候,她是拿這個老爹一點辦法也沒有的,也就只能在自個家裡,和情人研究生理健康的時候,咒罵上幾句,但是現在太宗也駕鶴西歸了,高陽公主也就更加的肆無忌憚。

在原本的歷史上,高宗登基之後,高陽公主立刻重新活躍起來,大概是看着高宗小朋友好欺負,一心想借着打倒高宗來報復太宗。正巧她老公房遺愛因與魏王李泰交往過密,高宗上臺之後也是屬於失勢的一派,這下兩夫妻倒是有了共同語言,常和同樣不滿現狀的皇親國戚如魏王舊黨巴陵公主駙馬柴令武,坐事被貶的丹陽公主駙馬薛萬徹,自認爲比李治更有資格做皇位的荊王元景等等開小會,說些大逆不道毀謗朝政的話,玩些“假如大變忽起,我輩當如何如何”之類的,類似於這本小說一樣的架空接龍小遊戲。

這樣口沒遮攔,按律已是死罪,在小圈子裡幾個人議論一下倒也罷了,偏高陽公主還在不斷惹事,對象是她一直看不順眼的大伯房遺直。

房遺直以房玄齡長子的身份繼承了爵位,什麼都要最好的高陽公主於是對他百般刁難攻擊,從太宗時代起就開始告惡狀,希望把他整倒讓自己老公承襲爵位,次次告狀,次次落空,反正她是公主,誣告大不了挨頓罵,久而久之,幾乎成爲這個無聊少婦樂此不疲的遊戲。

房遺直的一再忍耐不能收到任何效果,在高陽公主再一次誣告他“無禮”的時候,按後果的嚴重程度,這個“無禮”大致可以翻譯成強.奸未遂罪,房遺直終於忍無可忍,你可以質疑他的道德觀,但不可以質疑他的審美觀,高陽還是比較適合沒見過市面的出家人,可房遺直好歹也是千古風流一罈醋調教出來的,人生觀,價值觀都何其高,豈會做那等齷齪事。

其實,是房遺直也是擔心這對無法無天的小夫妻總有一天會捅出什麼簍子,連累整個房家,索性把房遺愛和高陽公主聚衆謀反一事揭發了出來。

高陽告房遺直謀反不過空口白話,房遺直告高陽卻是有憑有據,史書記載“公主不僅口出怨言,更曾派人占星卜筮窺視宮省。”

既是謀反大案,犯案的又是金枝玉葉,事情立刻呈報給了長孫無忌。

此時魏王李泰已幽死於均州,房遺愛本來便是李泰的心腹,爲助他奪嫡上下奔走頗爲賣力,如今勝負已分,竟然還不知趣的意欲重演奪嫡故事,不由得勾起長孫無忌的新仇舊恨,除坐實這對夫妻的謀反之罪以外,更將此事嚴重化和擴大化,將所有潛在的危險分子陸續羅織進來,一網打盡。

頭一波打擊對象主要針對魏王舊黨和不滿李治作皇帝的人,其中當世名將丹陽公主駙馬薛萬徹,巴陵公主及駙馬柴令武夫婦爲李泰心腹,荊王元景一直覬覦李治皇位,昔日爭位失敗的太宗庶子吳王恪也被牽涉進來。

此案審理結果,房遺愛、柴令武、薛萬徹三位駙馬均被處斬,元景、李恪二王及高陽、巴陵二公主賜自盡。

現在的情況也差不多,唯一有區別的是,原本應該登基稱帝的高宗李治小同學此時已經到倭州打漁去了,長孫無忌也在夷州玩泥巴,拒回稟的人說,長孫的心情極度抑鬱,估計沒幾年好活了。

按理說李承乾身爲長子,壯年登基,高陽公主應該安分些,至少應該展現出自己美好的一面,好讓李承乾找到臺階下,恢復她公主的一應待遇,不用像現在一樣禁足在公主府內,除了研究生物學,沒什麼好做。

可是這位高陽公主的思維卻偏偏不和正常人一樣,自打李承乾登基,她就屁話不斷,整天神神叨叨的請神,要顛覆大唐政權。

等到晉陽公主許嫁杜睿的事情爆發出來之後,高陽公主的憤怒,在這一刻,徹底爆發了。

對太宗的不滿,對李承乾的不滿,讓她瞬間就失去了理智,高陽公主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究其原因,就是因爲婚姻不幸福。

此前已經說過,高陽公主雖然是太宗庶出的女兒,可是自小就受盡了寵愛,高陽公主自小就聰明活潑,長的也漂亮,太宗憐惜她母妃早逝,很寵愛她,可結果寵愛她變成害了她,這姑娘刁蠻妄爲,什麼規矩都沒有。

按理說公主是皇宮裡的金枝玉葉,錦衣玉食,至尊至富,然而這位高陽公主,她得了一種挑戰醫學難題的病一一吃飽了撐的無事生非作妖症。

高陽公主年長之後,身爲老爹的太宗自然要給她找一個好婆家,當朝首席宰相房玄齡的小兒子,文武雙全的房遺愛,當然這個文是要打引號的,但是武可就不含糊了,據稱房遺愛天生神力,能雙手執牛尾,倒託十幾步,好傢伙,整個一當世孟賁羅士信。

可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最最可怕的是婆家娶了能作妖的媳婦,從高陽公主嫁到房家那天起,房家就倒了大黴了,日子過的憋屈無奈。

高陽處處刁鑽好勝沒事找茬兒玩,看着大伯子房遺直不順眼天天鬧分家,其原因是房遺直是長子,繼承父親爵位,她老公房遺愛是小兒子無繼承權,其實這個規矩是朝廷定的,與房家大兒子無關,再者說皇帝的女兒富可敵國,還爭爵位幹啥?高陽在婆家撒潑打滾鬧到老爸太宗通知那裡,太宗是位明君絕不護犢子,訓斥高陽一頓再不理睬她,於是乎高陽公主又進行其它項目活動。

一次打獵邂逅一名叫辯機的和尚,清秀的和尚讓高陽一見鍾情,立馬倒貼養着和尚當情人,送其大批金銀財寶,連宮廷金寶神枕也送了,後來神枕被偷破案,追究到和尚辯機,太宗盛怒之下腰斬了和尚,罵了高陽公主,高陽公主不但不收斂,又變本加厲發展了多名和尚道士當情人,婆家和她老公敢怒不敢言。只好將就着過,如果高陽公主只給老公房遺愛戴綠帽子,朝廷也不會理她,任她瞎折騰去,但高陽公主覺着不夠刺激,此次玩的節目和政治掛鉤了。

高陽公主老公房遺愛,曾在宮廷爭奪太子位置時站錯隊了,只不過這一次他不是站在了魏王那一派,而是站在了晉王李治這一派,但是結果都是一樣的,李承乾一登基就將其貶爲房州刺史,一邊涼快去了,這下高陽公主連長安都待不下去了,直接跟着去了房州,李承乾倒也夠意思,還在房州給她蓋了一座一模一樣的公主府,只是照樣禁足,不許出門,在家裡丟人也就罷了,要是出去鬧妖,可就丟大臉了。

基層條件艱苦,房遺愛就經常發牢騷說些對朝廷不滿的話,高陽公主在皇宮長大,深知此話絕不可以說,可愚蠢的她不但不制止反而參與,居然還經常組織和尚道士進行預測望氣,當時失意的還有李承乾的小叔叔荊王李元景,巴陵公主駙馬柴令武,丹陽公主駙馬薛萬韌,幾位湊到一起喝點酒,發發牢騷說些污衊朝廷大逆不道的話,如果他們小範圍鬧騰也就算了,李承乾的耳目遍佈天下,就是杜睿也是一清二楚,可畢竟酒後胡言當不得真,李承乾雖然生氣,可杜睿幾番勸諫下,也就只當耳旁風了。

可這一次當真不得了了,一聽晉陽公主也許瞭如意郎君,高陽公主再看看身邊像頭狗熊一樣的房遺愛,越想越生氣,憑什麼一樣是公主,小母犀牛就能爲所欲爲,她就只能被禁足在公主府內裝淑女,這不是欺負人是什麼?

於是乎,這一次高陽公主沒有再找房遺直的麻煩,而是一步到位,矛頭直指李承乾,甚至在一次組團發牢騷的時候,放言要推翻李承乾這個混蛋大哥的皇位,立小叔李元景做皇帝。

李元景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小子倒是很happy,回去就和人說了,結果分享他喜悅的人當中,就偏偏有一個房遺直的好哥們兒。

房遺直一聽這話,那還得了,要是再任由這對腦殘2b弟弟,弟妹折騰下去的話,老爺子房玄齡一輩子贊下來的家業,可就全都保不住了。

思來想去之下,房遺直決定出首,揭開高陽公主犯罪小集團的真面目,還大唐一個朗朗乾坤。

以前沒人挑明的時候,李承乾還能裝聾作啞,假裝不知道,可是現在既然有人鬧出來了,李承乾自然也就不能再假裝看不見了。

這下百姓們更加興奮了,李承乾登基之前,先是李治,接着是李恪兩個親王謀反,現在連公主都開始鬧騰了,何止一個熱鬧了得。

李承乾可是鬱悶的腦袋疼,好不容易將晉陽公主的婚事糊弄過去,還沒過兩天舒心日子,怎的高陽公主又來鬧妖。

原本自登基以來,一切都挺順利的,李承乾是一切向太宗看齊,異常勤政,加之朝廷重臣杜睿,褚逐良等治國有方,經驗老到,天公作美風調雨順,邊陲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大有貞觀之遺風,可偏偏高陽公主這個惹禍精,她口無遮攔,居然鬧出這麼大的亂子。

杜睿也很費解,堂堂一位大唐公主,大唐江山就是她們家的,她圖謀啥呢?琢磨了一通,杜睿明白了,高陽公主的實質就是玩謀反,說白了就是發牢騷,說怪話,沒有動真格的,她沒有那份能力和膽量。

李承乾對這事情也很頭痛,乾脆就叫杜睿去處理,可杜睿能怎麼辦?雖然一萬分的不情願,可燙手的山芋已經扔過來了,杜睿也不能揉巴揉巴再糊李承乾的臉上啊!

像歷史上的長孫無忌一樣,大加株連,杜睿絕對是不願意的,現在的大唐需要的是內部穩定,絕對不能出大亂子,要是和長孫無忌一樣,可就壞事了。

歷史上的長孫無忌,原本就對高陽公主的胡鬧也十分厭惡,於是在審案子的時候,就完全朝向了另一個方向,審出了公主借僧人的占卜之術,來揣測宮中的人事變動。

這個行爲雖屬不法,但還遠夠不上謀反之罪。長孫無忌卻不管那個,立馬坐實兩人謀反。再加上長孫無忌深恨當年慫恿李泰奪嫡的一班人,於是索性把案件擴大化,將當年李泰一黨統統牽進,捎帶把平日與自己及褚遂良不睦的人也一同搞死,這就扯出了三駙馬擁立荊王李元景謀反案,成爲當時震驚朝野的第一大案。

除了這幾駙馬幾公主外,倒黴的還大有人在,最冤的是太宗第七子吳王李恪。李恪文武兼備,素孚衆望,太宗曾有意立他爲太子。這樣一個人如果登了大位,那長孫無忌還能有什麼戲唱?於是長孫表示激烈反對,太宗也只好作罷。

太宗死後,高宗封了李恪爲司空,這是正一品的榮銜,此外還有實授的都督任命,看來是較爲信任。長孫無忌看在眼裡,害怕李恪得勢以後會報復他,就一直在找機會打擊李恪,恰好謀反案發生,就乾脆一勺燴了吧。

高宗雖然相信有這個謀反案,但畢竟還是心腸軟,念及叔叔和兄弟之情,提出能否免李元景、李恪之死。

羅織大獄還能講這個?長孫無忌當然不肯鬆口,串通一些人幾次上表說:“如或謀反不誅,如何懲後?”

此案審到第二年正月,有了結果。高宗拗不過長孫無忌,下詔將三駙馬砍了頭,二王二公主賜死。

可憐房遺愛,還是太宗當年兵變的五大功臣之後,在獄中爲求活命,違心地按長孫無忌的暗示,將吳王李恪誣攀進來,仍是不免一死。

薛萬徹至死也不能瞑目,臨刑前嘆息:“未爲國而死,卻死於房遺愛。”

吳王李恪就死之前則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善良,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一干人犯的家屬,皆流放嶺南,入官爲奴婢。

人頭滾滾,哀聲遍地。被翦除的這一幫,無不是皇親國戚,影響巨大。長孫無忌製造的這一冤案,震懾了整個大唐,他也成就自己天下無敵之勢力。

威權震主,這其實已經犯了做人臣的大忌。但長孫無忌環視朝中,覺得並無危險,因爲沒有哪一個人可以對他們構成威脅。

造成這一畸形政局的責任,還在太宗對身後的安排,他是可以料得到這一點的。但太宗實在是太不放心懦弱的李治了,寧肯把江山交給自己的大舅哥去照應,也不想留下一個各方勢力均衡的班子。

但是,長孫無忌忘了一點,就算是再懦弱的人,也有他的尊嚴,何況是當今皇帝!

要說長孫無忌,也確實有治國能力,太宗在位時他謹小慎微,未露鋒芒,博得太宗的信任,在立太子問題上,長孫無忌力挺親外甥李治,李治登基以來一直對舅舅尊敬有加言聽計從,爲此也助長了長孫無忌目無皇上囂張氣焰。

處理高陽公主謀反案的慘烈毒辣,讓歷史上的高宗起了猜嫉之心,深感來自舅舅的震主之威,照此下去朝廷將會大權旁落,皇上被架空。李治雖然儒弱但是頭腦很聰明,有政治家的遠見,他清楚在權利交接過程中,羽翼未豐的君主被顧命大臣壓制之事歷朝歷代均有,如果要做一名有作爲的皇帝,長孫無忌跋扈專權的現象決不能繼續下去。

李治要扭轉局面,他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能力助手,給他壯膽撐腰,因爲長孫無忌一夥不是好對付的,此時李治心目中已經有了政治助手人選,那就是他的親密愛人,從感業寺二次回宮的武才人。

當時武才人正在受李治寵愛,爲李治生兒育女,已經晉升爲昭儀,武昭儀正在把目標定位在皇后的位置上,李治根據朝廷大氣候,決心廢沒有用的王皇后,力挺武昭儀登上皇后寶座。

實踐證明李治太有前瞻力了,武皇后到位後,用她的纖纖素手一點撥,朝廷將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武后審時度勢協助老公李治,先除掉長孫無忌集團左膀右臂,緊接着給長孫無忌安上一條和高陽公主一樣的罪名:謀反罪,告知自盡。

螳螂捕蟬,黃雀伺其後,強中更有強中手,武皇后在扳倒長孫無忌宰相集團鬥爭中,初露政治鋒芒和大智慧,她要感謝高陽公主給她創造的機遇。

杜睿接手了此案,當然不會傻不垃圾的照搬長孫無忌的套路,那完全就是找死,因爲在原本的歷史上,長孫無忌死後沒多長時間,李治就給自己的哥哥姐姐們恢復了名譽,說起來整死長孫無忌未必就沒有給哥哥姐姐報仇雪恨的念頭在裡面。

杜睿知道李承乾是極其迴護自家兄弟姐妹的,就連李泰,李恪,李治這三個不懂事的小傢伙上躥下跳的一陣胡鬧,李承乾都是幾番原諒,不忍加罪,況且高陽公主只是動動嘴皮子,就她身上那幾兩肉還謀反,就算是他們那個造反小集團一個個拿出來都挺能唬人的,可說起來也就是嘴把式,要是幾個人就能造反成功的話,當年大唐建立還能流那麼多鮮血?

況且按後世的刑法考量高陽公主謀反案,也沒有死罪。法律重的是證據,以事實爲依據,以法律爲準繩,高陽一夥吃飽喝足沒事幹,發發牢騷,算算卦,屬於思想道德問題,也許神經不正常比較偏激,判個勞動教養,或者給辦學習班,加強思想教育也就差不多了。

即便是做皇帝的,最討厭謀反,如果發現有謀反動機還有動作,當事人被殺還要株連九族,屬於重罪。

可是這起所謂的謀反案,純屬高陽公主等口無遮攔,胡說八道,那完全屬於業餘消遣,可要是當真學着長孫無忌殺皇親,株連衆親友,擴大事態,後果可也很嚴重。

萬一事後,李承乾發現杜睿大開殺戒,借題發揮,剷除異己,爲己樹威,大權獨霸,問題嚴重,到時候再給他一下子,杜睿這小身板可承受不起。

思來想去,這件事還是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連夜就進宮面見李承乾,將自己的主張說了。

李承乾也不是當真要殺了自己的妹妹,妹夫和叔叔,畢竟太宗弒兄殺弟,逼父讓位,雖然英明神武,給大唐創造了貞觀盛世,可還是有瑕疵,李承乾確是一門心思的想要做一個完美的皇帝,殺害親妹妹,妹夫,親叔叔,總歸不好聽,而且此前二王謀反,皇室的形象已經很糟糕了,絕對不能再繼續下去了,不然的話,後世兒孫有樣學樣,也是麻煩,猶豫了一下,對這件事也就默許了,全權委任杜睿料理。

杜睿也是個辛苦命,接了李承乾的口諭,轉天就出發前往了房州,這件事要想縮小影響,就必須快刀斬亂麻,當然不是指殺人,而是將這件事處理乾淨,絕對不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當成打擊政敵的把柄。

還真是每一個讓人省心的!

第五十六章第52章 諫太宗十思疏第3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30章 軍神廟第七十三章第67章 追隨第63章 一觸即發第32章 深入虎穴第62章 神出鬼沒第84章 驕兵之計第61章 鳳辣子和武則天第64章 大海戰第56章 越俎代庖第32章 廷議第78章 質疑權威第64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六章第3章 想好了嗎?第二章第49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三章第58章 追求你的幸福去吧第42章 父與子第32章 廷議第3章 勸誡第四十四章第33章 戰前第28章 佈局第三十六章第五十二章第81章 太子將兵第六章第16章 機會第7章 田賦第十六章第2章 良友第十八章第三十八章第十六章第52章 諫太宗十思疏第54章 術數第63章 諸子第56章 越俎代庖第5章 寶島第6章 牽動四方第39章 譁變第35章 寧海小道第二十一章第17章 太宗駕崩第63章 再生事端第二十五章第32章 安西軍第48章 情深義重第8章 不想起名第五章第6章 海外棄民第16章 託孤第34章 瑪雅奸第70章 蘇烈第四十一章第47章 故人第二十七章第27章 綏州戰事第八章第1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66章 回朝第35章 蒂卡爾城第43章 實力決定一切第27章 契丹窘迫第三十章第二十三章第13章 惡奴第二十七章第6章 海外棄民第14章 寶釵和黛玉第十四章第70章 碩鼠第二十章第60章 進諫與否第1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75章 何爲佛第四十六章第61章 鳳辣子和武則天第十七章第75章 內王外霸第三十八章第43章 焚書坑儒第4章 褚公遂良第64章 大海戰第10章 駕臨第65章 一路向西第45章 世家之道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67章 偷襲班加西第3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48章 罪惡源泉第54章 三站而下第43章 兵臨石堡城第11章 爭論不休第十八章
第五十六章第52章 諫太宗十思疏第3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30章 軍神廟第七十三章第67章 追隨第63章 一觸即發第32章 深入虎穴第62章 神出鬼沒第84章 驕兵之計第61章 鳳辣子和武則天第64章 大海戰第56章 越俎代庖第32章 廷議第78章 質疑權威第64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六章第3章 想好了嗎?第二章第49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三章第58章 追求你的幸福去吧第42章 父與子第32章 廷議第3章 勸誡第四十四章第33章 戰前第28章 佈局第三十六章第五十二章第81章 太子將兵第六章第16章 機會第7章 田賦第十六章第2章 良友第十八章第三十八章第十六章第52章 諫太宗十思疏第54章 術數第63章 諸子第56章 越俎代庖第5章 寶島第6章 牽動四方第39章 譁變第35章 寧海小道第二十一章第17章 太宗駕崩第63章 再生事端第二十五章第32章 安西軍第48章 情深義重第8章 不想起名第五章第6章 海外棄民第16章 託孤第34章 瑪雅奸第70章 蘇烈第四十一章第47章 故人第二十七章第27章 綏州戰事第八章第1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66章 回朝第35章 蒂卡爾城第43章 實力決定一切第27章 契丹窘迫第三十章第二十三章第13章 惡奴第二十七章第6章 海外棄民第14章 寶釵和黛玉第十四章第70章 碩鼠第二十章第60章 進諫與否第1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75章 何爲佛第四十六章第61章 鳳辣子和武則天第十七章第75章 內王外霸第三十八章第43章 焚書坑儒第4章 褚公遂良第64章 大海戰第10章 駕臨第65章 一路向西第45章 世家之道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67章 偷襲班加西第3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48章 罪惡源泉第54章 三站而下第43章 兵臨石堡城第11章 爭論不休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