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田賦

所謂的農業稅,說白了也就是田賦,是華夏曆朝歷代中央政府對擁有土地的人所課徵的土地稅,被列爲國家正供,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來源。

春秋戰國時期,魯宣公十五年出現的“初稅畝”是華夏曆史上記載最早的徵田賦之始。以後或稱租,或稱稅,名目累變,或收實物,或收銀錢,時有不同,然歷來爲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

田賦起源於夏、商、周之“貢、助、徹”三法,而戰國時代魯國的“初稅畝”和秦簡公“初租禾”的實行奠定了封建社會的田賦制度。

“田”是指按田地徵收的田租,“賦”是由軍賦代金轉變成的人頭稅,叫口賦。秦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一整套賦役制度,形成田有租、人有賦、力有役的局面。

《漢書?食貨志》記載,秦朝“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

既說明當時的田賦叫田租,也反映秦王朝賦稅負擔的沉重。歷史上對田畝徵收的土地稅,名稱不盡相同,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稱田租,後來官田稱租,私田稱稅。

宋有“官田之賦”和“私田之賦”,這是不分官田、私田,統稱田賦之始。元至明初,叫稅糧。明推行“一條鞭法”以後,叫回賦。

田賦是歷朝歷代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歷代政府都十分重視田賦制度的改革,如唐初的“租庸調”和唐中期的“兩稅法”,明朝的“一條鞭法”和清朝的“攤丁入地”、“地了合一”,對後代有重大影響。

清代田賦包括地丁、升科、租課三個項目。地丁,是指地賦與丁賦。源於清朝雍正二年以丁糧攤入地糧內合一徵收,故稱爲地丁。升科,是指凡新購買土地或留置旗產地畝或開墾荒地及官、旗、黑地,初報完糧者。升科項內有旗產升科、官荒升科、旗地升科、旗租升科、黑地升科及官產升科之分。租課,是指官田或公有地租給農民耕種,由官府徵收地租。地丁、升科、租課各項合稱爲糧額。

辛亥革命後,又將漕糧、戶課和各種官田租課統稱四賦。到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纔將按土地所徵的各種稅收統稱四賦。田賦雖然以土地爲課稅對象,但地主所繳納的是從農民身上榨取得來的地租,屬於農民剩餘勞動或必要勞動產品的轉化形式,農民是田賦的實際負擔者。

可以說田賦是一種最主要的對農民的剝削壓榨手段,而且是毫無限制的掠奪,在歷史上,唐代宗大曆元年,以國用急需爲理由,沒有等秋糧成熟,就向民間田畝徵收附加稅,按青苗地每畝稅錢十五錢,又徵地頭錢每畝二十錢,通稱青苗錢,這是田賦預徵的開始,如此橫徵暴斂,使農民不堪重負,農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而清朝在田賦正額之外,還有爲數衆多的加徵,主要是耗羨、平餘和漕糧附加三項。耗羨,又叫火耗。清初,田賦多以銀兩繳納,各州縣收入田賦銀後,要把所收納的零碎銀兩,熔化成規定重量的銀錠,才能人庫。由於在熔鑄時,重量有所虧耗,因此,各地徵收準適當多徵一些,以補虧耗之數。但地方官吏往往藉此苛索,成爲剝削人民財富的一種手段。

平餘,雍正時,四川的不法官員在徵收賦稅時,暗將戥頭加重,以增收銀兩。乾隆三年,爲整飭暗中加重之弊,準四川在火耗之外,每百兩提解六錢,稱平餘。以後各省仿行,成爲田賦的加徵。

漕糧,是指向京城運送漕糧的各種加徵浮收。漕糧是清代田賦的一部分,以實物繳納。清後期政府爲支付不斷增加的對外賠款,以“分賠”、“攤賠”。“代賠”等名目將沉重的賠款負擔分散給地方。地方無款可籌,只好以附加稅的形式。

此外封建王朝爲了緩和社會矛盾,也會時不時的降下隆恩,對賦役的減免主要分爲兩類,一類爲災免,一類爲恩免。

災免是指凡遇災,地方官吏應立即逐級上報,賦役依災情予以減免。恩免是指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壽辰等重大慶典的情況下,賦役予以減免。

元代賦役減免,主要是免差稅,分爲恩免和災免。“時因慶遇,或行幸所過,恆賜差稅,如大興、開平、興和、畿內諸縣,賦稅屢免。”“或有災荒,詔書迭下,除其賦稅以優民力。”

明代,賦役減免分恩蠲、災蠲二類。恩蠲多發生在皇帝即位、重大慶典的情況下。有關災蠲、販濟,明太祖規定:凡四方水旱輒免稅。豐年無災害,亦優免地瘠民貧者。凡災年,盡蠲二稅,且貸以米,甚者賜米布若鈔;又設預備倉,令老人運鈔易米以儲粟。有時還將糧食和國庫銀錢用以販濟災民;對受災地方並無倉儲者,則從他縣調米賑濟。對因災被迫賣子女者,官府予以收贖;命令富人蠲免佃戶田租,大戶貸給貧民糧食,免除雜役,到豐年償還;皇莊、湖泊弛禁,允許民採取食物;饑民返還原籍,給予口糧;京、通倉米平價出賣;預支給官俸米糧以平價;建立官舍讓流民居住,給糧米來收養棄嬰兒;建立養濟院來收養鰥寡孤獨、無依無靠的老人。

清代,賦役減免,也分災免、恩免二類。災免凡遇災,地方官吏應立即逐級上報。清朝規定受災六分至十分爲成災,五分以下爲不成災。確認災害的辦法是先由災戶報簡明呈單,列災戶姓名、所在村莊、受災田畝數及具體位置、災戶大小口數,交地方政府與糧冊查對,並將呈單作爲勘災底冊,查災人員拿着底冊一畝一畝覈實,劃定受災程度並將災戶劃分爲極貧、次貧等級。清朝規定饑民以16歲以上爲大口,16歲以下爲小口,年齡小不會走路的不準入冊。等到全部勘查完畢,州縣官核造總冊,註明應否蠲緩上報。

恩免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壽辰、沿例渴陵、巡狩等重大活動,不分無災有災,都按定製給予賦役寬免。

然而這種所謂的隆恩,卻因爲規定不明確,或者行使不利,非但不能起到減輕農民負擔的作用,反而會予以加重,到頭來畫虎不成反類犬。

杜睿在貞觀變法之時,也曾提出過改革稅制,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當時施行的租庸調稅法改革,結合唐代中期的兩稅法,以及明代的一條鞭法,形成了新的稅制。

但是無論如何改革,依然改不了的是,征服始終都是寄生在天下百姓貧弱肌體上吸血鬼的現狀。

以天下農民的力量供養一個龐大的國家,這是無論如何都不合道理的,杜睿一直以來搭理髮展國內的經濟,爲的就是能夠有朝一日,將農民從被盤剝的社會地位之中,解救出來。

後世的新中國實現了農業稅免徵,那是因爲國家富強了,不再需要以農業稅來供養國家,現在大唐也到了這個時候。

雖然說處在當下的大唐,在生產力,社會財富上還無法與後世相比,但是現在的大唐不可以稱之爲不富,龐大的商業貿易,海外貿易,讓大唐的歲入每年遞增,而且其中的組成部分,已經由田賦,變成了商業稅。

將田賦從主導地位,變成了次要地位,而如今杜睿所提出來的徵收奢侈品稅的制度,毫無疑問,將再次提高國家的歲入,這樣一來,田賦就更顯得微不足道了。

歷朝歷代的士人都在高喊,國不與民爭利,可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其實是,國家不要與士大夫爭利,要與士大夫共天下,升斗小民的死活,何曾被他們看在眼裡。

現在杜睿所提出來的,纔是真正的國不與民爭利,放棄農業稅,無疑會惠及天下的農民,讓他們能夠完全的享有自己勞動所創造出來的財富。

高智周一直以來都是杜睿的忠實信徒,難怪他在看了杜睿給他的那份資料之後,會如此的興奮,發出這樣的感嘆。

張言碩等人此時看杜睿的眼神都變得熱切了起來,他們都是出身與小戶之家,自然知道田賦對一個農戶來說,是多麼沉重的負擔,辛苦一年,大半的產出都要用來繳納賦稅,剩下的也只能保證溫飽而已,可是這已經省得上是盛世了。

如果當真能夠取消田賦的話,那無疑是天大的好事。

杜睿指着高智周手中的那份資料,道:“你好好看看,研究一下,明日爲師希望你能理出一個章程來,在內閣一通討論!”

高智周聞言,難掩心中的激動,他知道杜睿是準備將這份惠及萬民的大功勞交給他來完成,激動道:“恩師放心,弟子一定不負恩師重託!”

高智周說着,將那份杜睿寫的資料舉過頭頂,雖然幾張紙輕飄飄的,但是此刻在他手中卻是重若千斤。

第64章 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第10章 密謀第3章 想好了嗎?第52章 諫太宗十思疏第13章 囑託第68章 慶功宴第80章 朱門酒肉臭第30章 土著問題第73章 願做杜陵一農夫第42章 三條妙計第5章 寶島第75章 私塾先生第36章 英倫小戰國第50章 連雲堡第十五章第47章 丕平第42章 風起第2章 失孤第98章 霸權意識第9章 釀酒第18章 貴客來訪第74章 自賣自身第75章 內王外霸第65章 何苦來哉第19章 父子之國第六十九章第69章 杜克明生的好兒子第四十九章第5章 大食消息第55章 三戰而下第14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33章 戰前第47章 兵進吐蕃第66章 葉齊德第七十七章第1章 東海揚波第7章 老宅第25章 鴻篇鉅著第六十三章第33章 戰前第30章 陳三事續第42章 戰戰兢兢第16章 原來是他第五十六章第31章 突襲第43章 容他一時第88章 開城納降第七十四章第33章 軍議第34章 殺吐蕃第2章 長安消息第15章 古非洲第47章 說書先生第十五章第94章 勇能搏虎第5章 大食消息第78章 上元佳節第87章 地動山搖第35章 有教無類第34章 文明古國第6章 集 思廣益第75章 何爲佛第5章 放逐第80章 日食第16章 原來是他第二十三章第五十八章第49章 請纓第18章 武氏女第65章 彈丸小國第四章第13章 孤女第二十六章第23章 只恨生在帝王家第70章 蘇烈第61章 閱兵第47章 秋後算賬第10章 駕臨第六十五章第十八章第16章 機會第2章 洗牌(下)第六十章第63章 一觸即發第41章 衰頹第35章 寧海小道第50章 連雲堡第40章 平壤第八十一章第33章 應對第五章第96章 和親!第3章 勸誡第十五章第3章 遠行歸來第十五章第68章 軍神第61章 閱兵第63章 諸子第57章 何懼武氏
第64章 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第10章 密謀第3章 想好了嗎?第52章 諫太宗十思疏第13章 囑託第68章 慶功宴第80章 朱門酒肉臭第30章 土著問題第73章 願做杜陵一農夫第42章 三條妙計第5章 寶島第75章 私塾先生第36章 英倫小戰國第50章 連雲堡第十五章第47章 丕平第42章 風起第2章 失孤第98章 霸權意識第9章 釀酒第18章 貴客來訪第74章 自賣自身第75章 內王外霸第65章 何苦來哉第19章 父子之國第六十九章第69章 杜克明生的好兒子第四十九章第5章 大食消息第55章 三戰而下第14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33章 戰前第47章 兵進吐蕃第66章 葉齊德第七十七章第1章 東海揚波第7章 老宅第25章 鴻篇鉅著第六十三章第33章 戰前第30章 陳三事續第42章 戰戰兢兢第16章 原來是他第五十六章第31章 突襲第43章 容他一時第88章 開城納降第七十四章第33章 軍議第34章 殺吐蕃第2章 長安消息第15章 古非洲第47章 說書先生第十五章第94章 勇能搏虎第5章 大食消息第78章 上元佳節第87章 地動山搖第35章 有教無類第34章 文明古國第6章 集 思廣益第75章 何爲佛第5章 放逐第80章 日食第16章 原來是他第二十三章第五十八章第49章 請纓第18章 武氏女第65章 彈丸小國第四章第13章 孤女第二十六章第23章 只恨生在帝王家第70章 蘇烈第61章 閱兵第47章 秋後算賬第10章 駕臨第六十五章第十八章第16章 機會第2章 洗牌(下)第六十章第63章 一觸即發第41章 衰頹第35章 寧海小道第50章 連雲堡第40章 平壤第八十一章第33章 應對第五章第96章 和親!第3章 勸誡第十五章第3章 遠行歸來第十五章第68章 軍神第61章 閱兵第63章 諸子第57章 何懼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