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太子的奏議

天竺道、滇池道、安南道幾路大軍出發後一個半月,最先從西寧方向傳來消息,天竺道行軍大總管韓威率領麾下將士及一部泥婆羅僕從軍,直擊中天竺,已經取得了勝績。

爲了對抗我大唐軍隊的攻擊,五個天竺結成聯盟,共同防衛,這次天竺道行軍部的大軍遭遇的也是幾個天竺的聯軍。

在天竺的茶博及羅城一帶,韓威以火牛陣大破天竺軍隊的數萬象軍,中天竺王阿羅那順魂飛魄散,飛奔數百里,逃回國都王舍城,韓威以火炮、拋石車、雲梯等手段,在十天內連續將茶博和羅城攻取,這幾城的天竺兵潰敗,被斬殺近萬,餘部盡俘,在戰報發來的時候,韓威正率大軍往中天竺國都王舍城方向進發,準備攻取王舍城。

滇池道的大軍已經與樑建方所領的嶲州一帶的邊軍匯合,往滇池一帶進發途中,沿途的蠻人聞風而逃,還未遭遇過抵抗。

安南道的大軍已經抵達嶺南一帶,在嶺南的龍州一帶休整,準備在休整數日後,往西南方向進發,先抵交州,在交州分兵,一路直擊林邑,一路攻擊真臘。

天竺道的戰報還是很讓人興奮的,主持兵部工作的李業詡,也是秘令兵部所屬的情報司,派出所有能派的人員,爲出征的大軍服務。

南方次大陸一帶,基本沒有什麼季節之分,以晴暖的天氣爲主,一年到頭都適合作戰,這也給我出征的大軍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此前的戰事準備中,冬衣類的東西除天竺道準備一部分外,其他兩道基本沒準備,這也讓後勤方面的供應少了許多的壓力。

只是天氣較熱,將士們容易生病,受了傷也容易感染,爲此李業詡在大軍出發前,向李世民建議比以往戰事多一倍的醫官數量配置於軍中,準備的藥物及紗布之類的東西也是成倍地增加,將在南方作戰的注意事項製成手則,給每名隊正以上的主官都配發一本。除了這些外,非常重要的問題還是糧草供應方面,因南方溫暖,植物長得不錯,戰馬食用的草料基本不能擔心,唯一要擔心的是將士們的吃飯問題。天氣熱,食物不容易保存,運送的糧食也容易在路上壞掉。

所幸交州一帶包括整個嶺南盛產稻米,朝廷將糧食補給的任務交給了嶺南道的諸州,出乎李業詡意外的是,李世民責令由曾經在南方主過事的吳王李恪去負責大軍的後勤補給。

李恪也即奉命而去,在與李業詡告別之時,並未說明其中的情況。

李恪在給負責糧食運輸的官員令中,嚴令一定要保證糧食的密封與乾燥,以防黴變。在對將領們的命令中,也是一再強調不可吃生的水和食物,以防出現瘟疫。

已經是初冬了,長安的秋末冬初還是比較乾燥的,雖然有些讓人難受,但這樣的天氣對於患李世民那樣病症的人來說,還是挺適合的,屋內不潮溼,空氣也乾燥,不會對身上的疾病造成不利的影響,也使得這段時間以來,李世民的身子得到了明顯的康復,精神也是好多了。

一直擔心着李世民的病,親自服侍李世民起居的長孫皇后,也終於喘了口氣,放下心來,只不過這大半年來的辛勞,使得長孫皇后的身體也變差了,天氣變冷起來,又時常出現氣喘不過來的情況,讓李世民很是着急。

所幸,休養了一些時候,調理了一陣,長孫皇后的病情也穩定了,這才讓李世民放心。

身體好了,一些朝事李世民也親自處理,特別是前方戰事的情況他都一直在關注,一些決策也是李世民當着太子李承乾的面做出的,只不過所有的戰事李世民都讓李承乾知道,基本的事也都先問詢李承乾的意見再做決定,以此查看李承乾對戰事方面的決斷能力。

十月初一,依慣例是個大朝會日,在京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基本都出席了朝會。

在大臣們所提請的一些事務都討論處理完畢後,站在朝臣隊列最前面的太子李承乾站了出來,將一份奏摺呈給李世民,“父皇,這是兒臣這段時間來所考慮的事,就是進行賦稅方面的改革…”

“兒臣認爲,如今我大唐國力漸強,百姓安樂,一派盛世的景象,然兒臣卻有憂慮!”李承乾已經把這段時間所準備的事項都背得爛熟了,說起來很是順溜,“我大唐境內,世家佔據着非常多的土地,這些土地並不與百姓田地般正常交納賦稅,使得我大唐國庫的收入遠比實際能徵收的少,還有在京及各地官員的封地,這些封地也不是正常交納賦稅,據戶部統計,以上這些不徵稅的田地已經佔了如今我大唐可耕種面積的近三成,而且官員封地的規模和數量也是越來越大,若長此以往,百姓手中的田地會越來越少,終有一天,我大唐所有的土地都置於世家和官家之手,產生動亂…”

“百姓的田地數終是有限,出產也不可能無限制提高,到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大唐國庫的賦稅會逐年的減少,所以兒臣上表請求父皇,在暫時無法收回這些田地的前提下,世家與官家的田產,一併納稅,官紳一體,同時減少百姓所徵賦稅的比例,兒臣在奏本里,有詳細的納稅數額比例等的講述,請父皇定奪…”

李承乾的話剛一說完,朝臣列中像似炸開了窩一般,議論開了,李世民卻不說話,眼睛一直在羣臣堆裡掃,看羣臣的反應。

“陛下,臣支持太子的提議!”李業詡第一個站了出來,表示了對李承乾的支持,“如今天下豐足,百姓衣食無憂,然待天災之年,百姓很有可能食不裹腹,我大唐百姓一向溫順,若非活不下去,絕不會做出犯上作亂之舉,如果能有效減輕進姓的賦稅負擔,那百姓感恩戴德,對朝廷自是更加的擁護,此有得民心之舉;而世家門閥,數百年來都獨然於外,沒有正常交納賦稅,這使得天下百姓不滿,也使我大唐的賦稅收入減少至半。世家佔有大量的土地卻不納稅或者納較少的稅,百姓田畝少卻要納繁重的賦稅,天災之年,百姓收入不足納稅,衣食的憂慮,會使百姓心生怨恨,而暴力相抗,如今陛下對官員所封田畝頗多,也無須納稅,而官員及有功之臣會越來越多,這也使得百姓手中土地越來越少,但按人頭繳納的稅卻不會減少,如此以往,天下必生亂…”

向世家和官家收取賦稅是第一步,接下來要進行的還有田地所有制度的改革!

“陛下,臣不認同李尚書此言!”在李業詡喘口氣,想再繼續說時候,長孫無忌卻站了出來,表示反對,“陛下,我大唐立國纔不三十年,而世家存在已經數百年,根深基固,若此時強行對其徵稅,那世家必定不服,因其影響力巨大,必定會鬧得人心惶惶,生出亂事來。再者,我大唐官吏俸祿並不高,大部都是依仗陛下所賞賜的田畝產出維持府上生計,若與百姓一同徵稅,那官員的日子更是難過,說不定會出現貪污之像,此舉對朝廷、對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不但會寒了百官的心,還會讓官員們生活陷入窘境,不能一心爲陛下做事…”

長孫無忌此話說得也是挺在理,博得了不少人的認可,一些朝臣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長孫侍中此言差矣,”,李業詡正想反擊,一旁的于志寧出來說話,“陛下,官民俱是我大唐的根本,與百姓相比,官員們的日子算過得非常好了,但百姓呢?卻相差甚遠!甚至還有一些地方吃不飽飯!”

于志寧娓娓而道:“前些年,山東百姓作亂,正是因爲田地歉收,百姓日子過不下去,而所治之地官員沒有及時救濟,這才使得那些落難的百姓揭竿而起,在陛下親令賑災物資送抵,並承諾不追究作亂者責任時,這些人也都散去,動亂平息!若是百姓不餓肚子,如何會有這事?在下想問長孫侍中的是,你可知我大唐有多少世家門閥?特別是山東一帶?如今天下又有多少官吏?有多少封地?光這些人所佔之地就佔了我大唐登記在冊的田畝數的近三成,而這個數量還在增加,再過幾年,又會如何?他們佔着土地,卻不需交稅或少交稅,使得我大唐的賦稅流失越來越多,如此以往,我大唐的賦稅將會越來越少,請問長孫侍中,你有何計?”

于志寧是山東人,對山東的事也最是關心,前兩年,因黃河決口,山東遭災,當地官員處置不當,加上世家囤積居奇,不願開倉放糧,致使因災生亂,災民圍攻官府,讓于志寧着急萬分,在朝廷準備派兵鎮壓時候,也就是于志寧上奏,以撫即可平亂,建議朝廷火速賑災,並懲罰處事不力的官員,後來李世民聽從了他的主意,派戶部官員趕赴山東,調運大批物資過去。

在救災物資送達後,災民領了物資後即散去,動亂平息,幾名趁勢作亂的禍首被誅,使得山東地得以快速恢復秩序,于志寧也因此受到李世民的嘉獎。

山東一帶正是世家勢力最強大的地方,這些年朝廷針對世家也做了不少的動作,這讓一些世家大閥不甘心既得利益被剝奪,採取與官府對抗或者不合作的態度,因世家佔有大量的田產,山東一帶百姓戶均所佔田地是河北、河南道一帶最少的,田畝少,產出也相對少,在大災之年百姓更容易歉收。

“你?”被李業詡如此一問,長孫無忌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但還是向李世民奏言,“陛下,臣如此想,是覺得此舉太過突然,若強行推廣,必定會激起我大唐的動盪,因此臣建議,此舉能否暫緩施行,或者逐步施行?”

“陛下,臣附議!”長孫無忌說完後,褚遂良也馬上站了出來,“此舉定會招致世家抵制,前些年,兵制的改革,還有舉辦官學之事,已經讓世家非常的不滿,若此時提出此議,必定生亂,特別是山東之地!”

“陛下,臣同意向世家徵稅之舉,”這時李世績站了出來,“就如當初進行兵制改革時候,許多人也是反對,認爲會遭到民間的反對,可是施行後,反對之聲何從來?如今我大唐得益於兵制改革的成果,對外征戰連續取得勝利,折扣兵員數量極少,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稅制改革後,朝廷國庫收入增多,百姓的負擔減少,此舉對我大唐江山的穩固,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臣以爲,如此對百姓有利之舉,即應該施行,如何施行,這只是個策略問題!”

在李世績說完後,又有不少的朝臣門站出來地表意見,只是反對的人佔多數,這項改革對於朝堂上的官員利益都是有損害的,大多的人都不希望看到這樣情況出現。

在衆臣吵鬧間,李承乾再次站了出來,“父皇,兒臣認爲,我皇家應該帶這個頭,皇族成員皆按名下田畝收入納稅,如此還有何人敢言反對?凡事都是一個漸進過程,剛開始時候,肯定會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時間長了,牴觸的人會慢慢少去,何況所抽之稅只佔其產出的不到兩成…”

李承乾如此一說,朝堂上頓時沒了聲音,所有的朝臣們都是啞口無言,皇家也一併納稅,這在歷朝歷代都沒有過的事,當朝太子這話是何意?不成皇帝就是此意思?

若真的如此,皇家都納稅了,官吏還敢反對?世家還敢對抗同?只是反對與支持人都不敢站出來說什麼,畢竟關係到皇家的事,沒有人敢隨便發表意見的。

一直看熱鬧的李世民很是滿意出現這樣的情況,見沒有人站出來再說什麼,當下便道:“此事各位愛卿回去好好考慮一下,朕也會將這份奏本仔細看一下,散朝!”

隨着李世民站起身離去,朝臣們也都散去,許多人臉上都是神情凝重,大多的人都明白,太子所提的這個奏議,將在長安及整個大唐治下的土地上引起不小的風波…

第53章 青海道第256章 李靖不一般的吩咐第49章 過年了第64章 回到軍中第245章 倭王宮內血流成河第162章 熊津江口之戰(下)第50章 吐谷渾殘部的叛亂第28章 大戰牛心堆(中)第175章 龍顏大怒第102章 太子帶來的消息第179章 她是我的女人第29章 訓練不能受影響第66章 北方有戰事第45章 龍涎第24章 游泳訓練第70章 李業詡的對策第82章 夷男被殺第74章 組建情報網第83章 薛延陀汗國覆滅已成定局第141章 曼蘇歸來第58章 凱旋儀式第22章 剖析第72章 小部回紇人的叛亂第252章 李世民親迎出長安第105章 不被接納第76章 千刀血第103章 大唐有火炮了第26章 漢化,是最好的征服手段第72章 凱旋第164章 李世績所擔憂的第54章 空前的勝利第38章 壽辰(中)第43章 再次得手第37章 不可思議的第一戰第255章 長安風雲四起(下)第138章 做好伐高麗的準備第50章 攻擊欲谷設的牙帳第68章 回紇人歸降第113章 吐蕃大軍壓境第30章 朕看好你第165章 張亮的戰略計劃第75章 復職第154章 踏上征途第146章 溫柔鄉,侈靡夜第52章 雙河之戰第140章 水師的建設第200章 突發情況第129章 鬆州之戰(三)第175章 龍顏大怒第63章 大義的契苾何力第33章 蘭州遇故人第33章 血戰赤海(一)第85章 長樂公主第135章 武才人的馴馬之道第17章 機會第41章 慕容順歸降第163章 好戲開場第34章 轉移陣地第92章 吐蕃人的意圖如何第11章 訓練營成立第69章 薛延陀人的奇怪戰法第2章 李世績所薦之人第177章 抵泗沘城下第140章 水師的建設第137章 鬆州之戰(十一)第46章 好馬第262章 皇帝果然要對付世家第252章 李世民親迎出長安第174章 平壤道行軍部的動靜第64章 初經人事第22章 再次分兵第83章 薛延陀汗國覆滅已成定局第30章 接下來的安排第126章 新案加舊案第194章 遼東城被攻佔第19章 尚書大人來視察第49章 過年了第39章 伏俟城外第46章 好馬第157章 水師的戰力第134章 鬆州之戰(八)第107章 拜訪溫彥博第150章 平康坊的奇女子第115章 檢校行軍大總管第32章 美味的軍糧第57章 回到長安第38章 血戰赤海(六)第10章 祖孫對第40章 伏俟城內第127章 鬆州之戰(一)第136章 馴服良馬第124章 縱慾過度了第7章 鄭氏兄妹第211章 與蘇定芳會合第84章 大度設被擒第82章 李業嗣第37章 血戰赤海(五)第198章 新羅君臣的密謀第203章 伏兵四起第22章 再次分兵
第53章 青海道第256章 李靖不一般的吩咐第49章 過年了第64章 回到軍中第245章 倭王宮內血流成河第162章 熊津江口之戰(下)第50章 吐谷渾殘部的叛亂第28章 大戰牛心堆(中)第175章 龍顏大怒第102章 太子帶來的消息第179章 她是我的女人第29章 訓練不能受影響第66章 北方有戰事第45章 龍涎第24章 游泳訓練第70章 李業詡的對策第82章 夷男被殺第74章 組建情報網第83章 薛延陀汗國覆滅已成定局第141章 曼蘇歸來第58章 凱旋儀式第22章 剖析第72章 小部回紇人的叛亂第252章 李世民親迎出長安第105章 不被接納第76章 千刀血第103章 大唐有火炮了第26章 漢化,是最好的征服手段第72章 凱旋第164章 李世績所擔憂的第54章 空前的勝利第38章 壽辰(中)第43章 再次得手第37章 不可思議的第一戰第255章 長安風雲四起(下)第138章 做好伐高麗的準備第50章 攻擊欲谷設的牙帳第68章 回紇人歸降第113章 吐蕃大軍壓境第30章 朕看好你第165章 張亮的戰略計劃第75章 復職第154章 踏上征途第146章 溫柔鄉,侈靡夜第52章 雙河之戰第140章 水師的建設第200章 突發情況第129章 鬆州之戰(三)第175章 龍顏大怒第63章 大義的契苾何力第33章 蘭州遇故人第33章 血戰赤海(一)第85章 長樂公主第135章 武才人的馴馬之道第17章 機會第41章 慕容順歸降第163章 好戲開場第34章 轉移陣地第92章 吐蕃人的意圖如何第11章 訓練營成立第69章 薛延陀人的奇怪戰法第2章 李世績所薦之人第177章 抵泗沘城下第140章 水師的建設第137章 鬆州之戰(十一)第46章 好馬第262章 皇帝果然要對付世家第252章 李世民親迎出長安第174章 平壤道行軍部的動靜第64章 初經人事第22章 再次分兵第83章 薛延陀汗國覆滅已成定局第30章 接下來的安排第126章 新案加舊案第194章 遼東城被攻佔第19章 尚書大人來視察第49章 過年了第39章 伏俟城外第46章 好馬第157章 水師的戰力第134章 鬆州之戰(八)第107章 拜訪溫彥博第150章 平康坊的奇女子第115章 檢校行軍大總管第32章 美味的軍糧第57章 回到長安第38章 血戰赤海(六)第10章 祖孫對第40章 伏俟城內第127章 鬆州之戰(一)第136章 馴服良馬第124章 縱慾過度了第7章 鄭氏兄妹第211章 與蘇定芳會合第84章 大度設被擒第82章 李業嗣第37章 血戰赤海(五)第198章 新羅君臣的密謀第203章 伏兵四起第22章 再次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