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銅礦的問題

白子國的問題,在李世民看來不是小事,他決定先詢問一下大家的意願,明日在朝堂上召見過張樂求進之後,再做決定,然之後,孫享福,房玄齡,李靖等人,毫無意外的被李世民請到了御書房喝下午茶。

到了這裡,孫享福就沒有那麼多避諱了,將王浩寫給自己的書信也拿出來給李世民觀看,出乎孫享福的意料,李世民看完信之後,不僅沒有像孫享福那麼糾結,反而一副很爽的表情。

“王浩此子若是能入朝堂,朕必定以國相之位待之。”

“呃,陛下,臣覺得,房相與李相之才,勝王浩多矣,您何出此言啊!”

被孫享福這麼一接話,李世民頓時有些尷尬,用歉意的眼神看了看房玄齡和李靖,解釋道,“朕說的可不是左右僕射,我大唐能入政事堂的,都可以稱之爲相。”

理由很牽強,不過孫享福知道房玄齡和李靖兩人不會爲這樣的事情糾結,所以,也不在這樣的話題上繼續糾纏下去了,說多了,就有挑撥君臣關係的嫌疑了。

“陛下,此前是高句麗,現在,到了雲南諸部,王浩正按照自己心中所想,在牽引着大唐向他所設計的道路上走,臣覺得,這樣不妥。”

李世民笑了笑道,“朕卻以爲,在某些事情上,這個王浩與我大唐的目標是一致的,而且,咱們雖然被他帶動了步伐,卻並不見得是按照他心中所想在走,他以爲我大唐百姓會一直仇視高句麗,朕恨不得將高句麗之民盡數屠之,以報此前那些慘死在高句麗的府兵之仇,朕卻偏偏不,若是朕待高句麗百姓如漢民百姓一般,一視同仁,實行同化政策,你說,這王浩,是不是爲咱們滅高句麗,憑白添了些助力?”

聞言,即便是孫享福一時也找到什麼好的詞語反駁,李世民的骨子裡,還是非常想要掃滅周邊所有不服,成就真正的一統霸業的,尤其是大唐實力強橫了以後。

所以,他對王浩的運作,現在是持一種樂見的態度,他甚至想王浩在自己解決了雲南的問題之後,去吐蕃溜一溜,說不定在他的運作之下,吐蕃也能被自己滅掉。

而孫享福所出生的那個時代,高句麗現在的地盤,超過八成以上,本就是屬於我國東三省,所以,他一直就沒把那個地方當外國看,自然也是希望這裡早些歸化一統,避免內部戰爭,消耗本國人口。

但以他對王浩的瞭解,卻不認爲李世民能夠輕易的得償所願,包括現在的高句麗,別看張公瑾帶着高德去了高句麗本土之後,戰事進展的十分順利,甚至有超額完成戰略目標的趨勢,那是因爲在那些戰鬥中,死的都是高句麗人,這是王浩樂見的。

如果唐軍在戰爭發動之後,繼續對高句麗百姓採取懷柔政策,指不定王浩就會使計激怒李世民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他的目標,始終是推動大唐消滅周邊異族,而不是融合兼併,因爲,他的心裡認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見孫享福不再言語,房玄齡便道,“蕭公的手書中,將雲南之地的情況說的很詳細,人口不少,但四處都是深山老林,非是慣於在那邊生存的本地人,很難適應那邊的生存條件。然而,那邊的一些產出卻是不少,比如對刀劍傷有奇效的白藥,據說那邊長的漫山遍野都是,這種藥材,自從被定爲戰略儲備物資之後,價格可是高昂的很。比如茶樹,也是按山頭算的,這些東西到了咱們大唐,那就是錢。而他們幾乎缺少咱們大唐生產的所有貨物,如果能通夠商,對咱們的益處是非常大的。

臣也建議,同意張樂求進的禪讓請求,並且,給予舍龍更加優厚的條件,讓蒙舍詔一部,先負擔起蜀中與雲南之地的通商,如此一來,咱們的商品開始大量的流入雲南之地,肯定能讓心向我大唐的白族實力大增,就算其餘諸部有所反叛,咱們出兵平定叛亂的時候,也有白族這一強援爲助力。”

房玄齡的分析,李世民非常認同,包括李靖這個戰略家,也沒什麼好說的,孫享福也從他的建議裡挑不出什麼毛病,但越是沒有毛病的建議,孫享福越是感覺,這裡有什麼揮之不去的陰雲,這可是王浩啊!他不搞事,還是王浩嗎?

然而,他不能因爲有些懷疑,就否定一個很好的建議,而且,此前,他心裡也認爲應該同意張樂求進的禪讓,他覺得,即便雲南之地要亂,也不能是現在亂,因爲現在大唐周邊已經夠亂的了,至少,得先穩住,等高句麗的事情結束了之後,再亂也不遲。

看到孫享福雖然沒有表示反對,卻一臉擔憂的皺着眉頭,李世民呵呵一笑道,“正明無需擔憂,此次東征,爲了防止吐蕃有變,朕會派柴紹領五萬大軍,進駐蜀中,這可是經過了半年集訓,全幅新式裝備的精銳府兵,即便雲南那邊有什麼變故,有這五萬大軍在,也可保蜀中無恙。”

在關中集訓的各地府兵大約有十五萬人,李績和牛進達各帶了三萬兵馬去姚州和鄯州,那麼,加上長期駐守皇城的千牛衛,飛騎軍,以及李靖獨立訓練出來的遠征軍等,長安的現在的總兵力有十萬多一點的樣子,就是此前李世民指派給孫享福幫忙春耕的那十萬人。

如果再將這些人分五萬到蜀中去,再除去李世民要帶到善陽去的兵馬,那麼,留守在長安的兵馬,就可能只有一兩萬了,偌大的長安城,需要防守的城門都有十幾個,再加上平時執勤就需要一萬多人的皇城,只用兩萬人來防守,幾乎是完全處於空虛狀態。

但是,在李世民和李靖這兩位戰略大家看來,長安卻是固若金湯的,且不說長安城牆高大,還配備了新式的防守裝備,光是各家權貴的私兵家將的人數,也有過萬。這些人在長安受到威脅的時候,應該都會出來守城,除非再有像當年牛羊,二十萬騎兵衝入關中的情況,否則,在外部防線佈置齊整的情況下,三五萬人的暴亂,長安守軍可以輕易的鎮壓。

他們這樣精於戰略的人都覺得沒有問題,孫享福這個不怎麼懂戰略的人,自然也不好說什麼了,於是,軍事方面的調動,就這麼定了下來。

再之後,就是商定明天朝堂上給舍龍什麼樣的封賞,以及優惠條件的問題了,這方面,自然是以孫享福爲主講,因爲,做生意,大唐沒有人能比的過孫享福,這已經是大家公認的事情了。

在後世,孫享福可是去過雲南旅遊的,對於四季如春的雲南之地,他是有非常多的農業構想的,不過,這些構想想要在這個時代實現,卻是非常之難,那麼,退而求其次,孫享福儘量的回憶雲南有關的特產,很奇怪的是,他第一時間想到的竟然是銅礦。

銅礦,一直是大唐最緊缺的礦物之一,因爲,大唐的錢幣,就是用銅製造的,而大唐的商業之所以和宋朝有那麼巨大的差距,主要原因還是錢的數量太少了,北宋時期,光是鑄幣,一年就可以達到數百萬貫,比大唐一年全國的稅收結餘都不差,大唐現在的實際情況就是,除關中和善陽之外,全國大多數地方,都還大面積存在以物易物的情況,而且,會因爲換算問題,讓普通老百姓遭受很多損失。

孫享福在造紙廠和印刷廠建好之後,曾經想過發行紙幣的問題的,但是覺得時機還不成熟,首先是百姓對它的信任度的問題,後世的人們之所以接受紙鈔,也是經歷過很多歷史沉澱之後,慢慢形成的。

宋朝的交子,明朝的寶鈔,便是紙幣試行失敗的例子,深深的毒害了兩個朝代的普通百姓,先以現金本位的存票,讓大家接受紙鈔這個東西很重要,等存票的模式逐漸被大家接受之後,再推行紙鈔,大家的接受度就會高的多了,現在的情況就是,大部分地區的百姓,連存票是個什麼東西都不知道,又怎麼會相信你給的一張紙,就能當錢用呢!

當然,大唐對於銅的需求,還不止在錢幣上,其它很多裝備器具,都需要銅件,有色金屬,可是推動一個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偏偏,雲南就是我國銅礦產儲備最爲豐富的地區之一。

“陛下,據臣所知,雲南之地,除了醫藥,茶樹,香料等作物非常之多外,礦場也非常之多,臣打算將咱們大唐現的新式礦物開採技術傳到雲南去,讓白族組織開採,甚至初步的進行冶煉,我們用糧食,布料等一些貨物產出,與他們交換······”

“你說,雲南之地,有非常多的銅礦?這事確定嗎?”

李世民等不及孫享福把具體的經營手段說完了,他十分信的過孫享福經營手段,他現在滿腦子都是‘銅礦’兩個字,因爲,那東西開採出來,直接就是錢,他可不能讓這麼多的錢,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呃,確定吧!”

孫享福有些愣道。他現在有些後悔自己說出銅礦這兩字了,看到李世民有些急迫的表情,孫享福懷疑自己掉進了王浩的陷進。

“如此的話,一切經營事務,便交由正明你來決定,明日朝會後,朕在宮中設宴,招待張樂求進和舍龍······”

招待有錢人和招待窮人的態度果然不一樣,全球銅礦出智利,他一個國家,就佔全球三成以上的銅礦資源,可惜智利在遙遠的南美洲靠近南極的地方,想挖哪裡的礦,目前已然是不可能。

而亞洲之地,以我國江西的銅礦儲備最多,這也是朝廷現在銅礦的重要來源之地,此外,排名第二的青藏高原,這個時期上去都很難,更加別說開採了,再之後,就屬雲南了,這裡四季如春,人口不少,是爲大唐輸入銅礦的最佳之所,由不得李世民不動心。

“諾,臣稍後會去信一封給蕭相,將具體的一些通商方法告知,另外,還請陛下明日要說服舍龍配合,此事纔好落實。”

“嗯,朕知曉了。”

第650章 對比的傷害第495章 虞府拜訪第十四章 秦府下廚第四十二章 頡利的困境第九十八章 放燈第七十七章 至尊皇庭第552章 熱氣球升空第500章 論法律系統第293章 返程路上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515章 下一步的重心第538章 主動跳出來了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465章 陰謀進行時第123章 和馮盎的合作第198章 接種試驗第312章 一臉還比一臉黑第741章 家庭瑣事第717章 到遼東第四十八章 成親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165章 忽悠第413章 女子爲官的開端第548章 金錢概念和價值觀第163章 雙簧第564章 入城第478章 城下圍殺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144章 越來越不懂第135章 李世民的煩惱第497章 周務學的想法第148章 王麟的一天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第583章 回程第345章 新勞動管理和稅收制度第134章 對嶺南的暢想第八十六章 籌備春晚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581章 醉酒談話第736章 高原進入發展軌道第499章 拜訪魏府第525章 組建海軍第466章 大戰起第五十一章 亂兵第320章 長孫衝的成長第490章 東邊戰事定第631章 制度出臺第550章 海上絲綢之路第270章 戲劇院第356章 杜如晦的病症第463章 困惑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643章 甜蜜的負擔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129章 嶺南劃田第240章 都到坑裡來第610章 對吐蕃的佈局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326章 閱兵開始第205章 動腦的習慣第659章 上門借人第639章 制海權的重要性第345章 新勞動管理和稅收制度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264章 醫學院的構想第八十四章 佛與道第七十二章 馬周來訪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163章 雙簧第734章 宣撫第529章 向外開拓的能力第209章 情報的作用第670章 推動教育改革第732章 人人如龍第555章 再會夷男第176章 風雪路第四十六章 幸福的種子第四章 做魚籠子第二十七章 吹牛逼勸架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301章 雙喜臨門第608章 播種的季節第566章 定襄城初體驗第233章 善陽的吃喝玩樂第270章 戲劇院第236章 給李靖的裝備第八十三章 縣衙對質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764章 啓程歸家第165章 忽悠第330章 四部臣服第664章 新春遊園會第716章 南方種植事業第295章 貞觀三年第706章 開武舉第七十九章 存在即合理第608章 播種的季節第401章 有夢想有未來第610章 對吐蕃的佈局
第650章 對比的傷害第495章 虞府拜訪第十四章 秦府下廚第四十二章 頡利的困境第九十八章 放燈第七十七章 至尊皇庭第552章 熱氣球升空第500章 論法律系統第293章 返程路上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515章 下一步的重心第538章 主動跳出來了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465章 陰謀進行時第123章 和馮盎的合作第198章 接種試驗第312章 一臉還比一臉黑第741章 家庭瑣事第717章 到遼東第四十八章 成親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165章 忽悠第413章 女子爲官的開端第548章 金錢概念和價值觀第163章 雙簧第564章 入城第478章 城下圍殺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144章 越來越不懂第135章 李世民的煩惱第497章 周務學的想法第148章 王麟的一天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第583章 回程第345章 新勞動管理和稅收制度第134章 對嶺南的暢想第八十六章 籌備春晚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581章 醉酒談話第736章 高原進入發展軌道第499章 拜訪魏府第525章 組建海軍第466章 大戰起第五十一章 亂兵第320章 長孫衝的成長第490章 東邊戰事定第631章 制度出臺第550章 海上絲綢之路第270章 戲劇院第356章 杜如晦的病症第463章 困惑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643章 甜蜜的負擔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129章 嶺南劃田第240章 都到坑裡來第610章 對吐蕃的佈局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326章 閱兵開始第205章 動腦的習慣第659章 上門借人第639章 制海權的重要性第345章 新勞動管理和稅收制度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264章 醫學院的構想第八十四章 佛與道第七十二章 馬周來訪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163章 雙簧第734章 宣撫第529章 向外開拓的能力第209章 情報的作用第670章 推動教育改革第732章 人人如龍第555章 再會夷男第176章 風雪路第四十六章 幸福的種子第四章 做魚籠子第二十七章 吹牛逼勸架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301章 雙喜臨門第608章 播種的季節第566章 定襄城初體驗第233章 善陽的吃喝玩樂第270章 戲劇院第236章 給李靖的裝備第八十三章 縣衙對質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764章 啓程歸家第165章 忽悠第330章 四部臣服第664章 新春遊園會第716章 南方種植事業第295章 貞觀三年第706章 開武舉第七十九章 存在即合理第608章 播種的季節第401章 有夢想有未來第610章 對吐蕃的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