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藍田職業技術學院

說了是初十開學,其實,早在兩三天前,準備入學的學生們,就已經報好名了,由於住宿暫時還安排不過來,借住在方圓三十里內的學生,要繼續返回借住的地方wwδw.『kge『ge.la

一次過招生十萬學子,這在大唐以前的任何朝代,都是沒有出現過的一副奇景,在這一輪招生中,光是東北那邊過來的,懂得漢語的,就有不下三萬人,中原地區各少數民族的青壯也都有,像雲南那邊,舍龍就帶了至少三千多比較機靈的人過來,全部都留在了長安,嶺南來的,至少過萬人,甚至善陽,定襄那邊,已經完成了基礎文化教育的學子,也有好幾千人過來這邊求學了。

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羣體,那便是渭南那邊,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不滿足於現狀,覺得自己通過學習,還能取得進步的一些工人,至於像宋小魚這樣,被特別推薦過來學習的年輕小夥子,也有過百人,他們,會被指定進入特訓班。

磚瓦房結構的教室雖然修建了好幾百間,但是,卻坐不下這十萬學子,不過,有很多職業的教學,其實是可以在室外進行的,比如,學泥水建築的,他們的教學場地,直接是學院正在建設的大工地。

學烹調的,也是直接在工地旁邊建了大竈,架上了案板,簡單的搭了個檔雨水的棚頂,就可以開始了,他們不僅要學習做飯,還要把學院的學子,以及工地上施工的幾萬熟手工人,甚至不遠處海外探索投資公司那邊的工地,正在施工的好幾萬工人的飯菜,都一起做出來。

可別小看了廚師這個職業,今年這十萬學子中,有一成多,都是報名來學廚的,因爲大唐的客棧,酒樓越來越多了,對於這方人才的缺口太大。後來,職業技術學院開設廚師班,並且任教的是望江的知名主廚的消息被放出去之後,各大世家,以及那些有意經營酒樓客棧行業的商賈,都專門派了人過來學習,只是,他們是自費學習。

以目前大唐的社會情況,即便是炒菜的一些方法,以及諸多用於烹調的調味料市面上都有的賣,百姓們的飯食口味比之前得到了很大的豐富,但是普通人家煮出來的飯食,跟望江樓的水平比起來,還是有着巨大差異的,大家花錢上館吃飯,自然是想吃些美味的東西,以現在的經濟條件,只要有了幾個好的廚子,一家酒樓很容易就開起來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輔助的行業,好則好矣,並不是職業技術學院最主要培養的核心人才,真正的核心人才,還是要另算的。

所有不認字的學生,入學之後,每天都會被集中起來,教兩個時辰的漢語拼音,然後就是認字,寫字等等的幾乎文化教學,由於報名過來的都是成人,孫享福提了一些學習要求,三個月內,必須學會拼讀認字,以及掌握一定的書寫能力,然之後,就是在專業課外的自行練習了,他之所以提這樣的要求,是因爲職業技術學院會給每個學子,配發一本字典。

虞家出品的字典上,印有拼音,只要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學會了拼音,所有的字,都可以照着字典上面拼讀出來,之後,就可以靠自己私下裡的修煉,來提高書寫,和理解水平,畢竟,虞世南修編字典的時候,除了加上了簡體字的寫法,還對字意,進行了白話解釋,能認知,理解起來就不難了,再一個,學校提供的免費筆墨紙張也不少,足夠他們用來練習。

技術越是學習到後面,認字,寫字的基本能力,就越發重要,文盲,是很難在一個行業,做出什麼成就來的。

至於那些已經完成了基礎文化教學的學生,則是會先一步進入下一階段,由專門的老師分班輔導。

目前,文化教育這方面,孫享福給海外探索投資公司的大股東們分攤了任務,每家出一些,孫享福這邊,則是找虞家要了一些人,虞秀兒的一個族叔虞真,被任命爲了職業技術學院的山長,不過,目前朝廷並沒有把它納入官方教育體系,等這一撥用工潮過去,或者之後的工學院建設完畢之後,這邊的人流可能會被分走,規模,也會被縮小很多。

李世民的車駕過來的時候,技術學院這邊的學生,已經完成了朝讀科,也就是漢語拼音教學的第一課,這種大家一起在空曠的操場上教學的畫面,也算是一副奇景了,正好大家列着隊,孫享福順勢便請他上去講兩句,他也不推遲,應該是有備而來。

“諸位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子們,朕來看望你們了······”

僅僅是一句開場白,李世民便讓許多草根出生的學子們,激動的熱淚盈眶了,他們何時曾想過,上學的第一天,居然會見到大唐的皇帝。

“職業技術學院成立的目的,就是想讓你們學習掌握更加優良的職業技能,學會了這些技能,你們就能更好的爲咱們大唐的發展,建設,出力······”

李世民把職業學習,從爲國家,講了到了爲學子們自己的安身立命,養家餬口的各個方面,幾乎所有的語句,都是白話文,大家一耳朵就能聽懂,有他這番講話,倒是省得孫享福接來做思想工作了。

李世民的講話完畢之後,學生們被解散去吃早飯,而有李世民所帶領的幾個中樞大臣,也在孫享福的陪同下,開始在學院的四處轉。

“朕其實還不太懂得你這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起來的用意,如果只是爲海外探索投資公司培養人才的話,其實大部份工作,都可以讓他們一邊做事,一邊學習,渭南的各個工廠不是這樣嗎?大多數工人剛到那裡的時候,其實什麼都不會,做着做着,也就會了,何必費這麼大周章呢?”

孫享福聞言,心知李世民是對學院的規模有些異議,十萬人,太多了,如果讓他們去幹活的話,不僅不會浪費國家糧食,還會創造很多經濟利益,但事情不能只往眼前的利益想,他搖了搖頭開口道,“陛下您可不能這麼說,如果咱們失去了追求更好的精神,那麼,咱們接下來,就只剩下倒退了。

渭南的工人,九成五以上,原先都是普通百姓,不識字,不懂得創造,沒有管理經營,只能按照上級分派的任務,依樣畫葫蘆,做簡單的工作,即便是這樣,他們的‘上級’人員,也不夠用。

而職業技術學院,就是爲了培育出,更多可以作爲‘上級’的人才的地方,當然,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咱們要培育出一批,可以完全超出現有生產效率水平,工藝的人才。

只有這樣,咱們才能大幅度的將人力節省下來,其實在臣看來,將近兩百萬的勞動力,可以創造出來的東西,絕對不止渭南現在產出的那麼一點點。

另外,今後咱們要製作的東西,可能會更加精密,更加的複雜,高端,就好比咱們馬上要修建的大明宮一樣,此前,沒有人有修建這麼龐大的建築的經驗,如何能保證它一修建起來,就能夠達到預期的使用效果?

不提前把這些能夠修建,製造出更高端事物的人才培養出來,咱們靠什麼去做呢?

如果,只是任由其慢慢的發展的話,是非常不可取的。

舉個例子,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懂得了建造宮殿,之後的秦漢,兩晉南北朝,到了前隋,都還是在用那一套土木建築法,幾百上千年的時間過去了,其實都沒有什麼大的進步。

可到了咱們大唐,有了臣屬下的工匠研究出來的水泥,之後便有了質量更好的混泥土樓宇建築,咱們只要繼續研究它,還能更加的加快發展的進程。

您還可試想一下,我們不去研究它,而某一個番外國家卻在研究它,那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

孫享福說的這段話,頓時讓李世民想到了一些問題,如果是高句麗先大唐一步,在工業上面發展起來了,讓他們的士兵全部俱裝鐵甲,舉着百鍊鋼戰刀,駕着投石,連弩車來向大唐開戰,那麼,估計大唐的下場,也不會比高句麗好。

“你說的在理,可是,這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子,如果都是用來做各個行業的技術研究的,那也太多了吧!”

“當然不是這樣,他們大多數人,只是會成爲一些基層的領隊和管理,帶領更多的人進步。而在臣看來,所有的技術發展進步,都要有一定的基礎,職業技術學院,就是一個能夠給他們打下更好的基礎的地方。

比如說這個建築工人吧!他去到渭南去,要麼做泥水工,要麼做砌磚工,往返於各個工地做事,一輩子做下來,頂多也就是熟能生巧,幹起活來比普通人強一些而已。”孫享福指了指一個工地上的熟手工人道。

然之後,孫享福又指了指遠處,正拿着線坨,教學生們,什麼是打水平的一個幸福村的頂級建築工匠道,“像咱們幸福村出來的高級技術工匠潘石,他貞觀元年的時候,就學會了基礎認字和算術,又跟着農門子弟,學習一些幾何,物理方面的知識,後來他加入了村裡的建築研究組,幸福村最早的那一批磚瓦房屋的設計和建造,就是他們那一組人弄出來的。

現在,經過好幾年的研究,他掌握的技術水平,比當初不知道高深了多少倍,由他將自己所有的建築知識傳給這些學子們,這些學子們就等於是站在他的肩膀上往上爬。

一個憑空往上爬的人,又怎麼可能有站在他的肩膀上往上爬的人爬的高呢?

您可別小瞧了一個建築方面的學問,一點點的進步,都需要無數次的摸索,什麼程度的水泥,粘性最強,什麼程度的水泥,不會輕易裂縫,多高的房子,需要多少厚實的承重強,鋼筋怎麼扎,用水泥澆築之後纔是最牢固的,用什麼樣的幾何構造,能使房屋的穩定性更強,用什麼樣的材料,能使房屋冬暖夏涼······

就臣提到的這些點,都還只是比較基礎,顯而易見的一些方面,然而,就只是這些方面,也是一般人一輩子都摸索不出來的。

所以,爲了讓咱們大唐保持最強,以後越來越強,咱們所有的工藝,技術,都需要系統,全面的傳承下去,讓一代一代的後來人,對其進行補充,使其變的更加豐滿,先進,以免有一天,被別人輕易的趕超,使得咱們陷入落後捱打的局面。”

孫享福的話,讓李世民聽的連連點頭,頓時更加的體會到了他讓李承乾去體驗各個職業的用意,不去切身體驗,深入瞭解,你就不知道其中的門道,不知道其中的門道,你就不知道該怎麼管好它。看來,作爲皇帝,今後一定要對各行各業多調研纔好,不然,若干年以後,他的子孫中,也可能出一個如晉惠帝那樣說出‘何不食肉糜’這樣的昏主。

第762章 出使大食第188章 分田到戶第十二章 告狀第502章 新的投資計劃第437章 農工商學院第420章 送別第338章 返城第373章 城門答辯第325章 馮智戴的提醒第282章 談心第748章 武媚孃的建議第492章 李泰的迎接第404章 慰問工人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296章 準備春耕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738章 併入南亞的計劃第595章 和長孫無忌深聊第二十一章 皇家農莊第168章 情報組織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186章 新官上任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四十八章 成親第665章 遊園會開始第699章 夷男病重第498章 劉永的當官經歷第七十三章 李承乾上門第191章 朔州的規劃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394章 大唐的財稅第527章 進村第314章 李世民的新感悟第三十五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431章 難得休閒第689章 到處都是熱鬧的大唐第553章 國際借貸第625章 工人北返第631章 制度出臺第597章 領你看看第213章 雙華嶺突變第595章 和長孫無忌深聊第540章 幾點要求第767章 和李承乾的談話第616章 悄然變化的世界格局第658章 農學院畢業新生的任務第九十四章 孫享福的目的第173章 出征前夕第429章 打工的人們第229章 將星雲集第610章 對吐蕃的佈局第361章 軍事裝備升級的運作第182章 見李績第211章 戰略第736章 高原進入發展軌道第607章 新年的喜事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610章 對吐蕃的佈局第649章 武媚孃的心思第402章 迎新宴第677章 忽悠一個老樂師第292章 新農村建設的構想第399章 又來鬧事第五章 淳樸的孫大力第253章 競爭開始第459章 人生這場戲第六十九章 改戲第298章 又是一年春耕時第524章 藍田職業技術學院第529章 向外開拓的能力第592章 借貸經營的問題第477章 列陣完成第727章 九垸縣的大熱鬧第134章 對嶺南的暢想第211章 戰略第481章 大進項第769章 證道成聖第111章 起航第144章 越來越不懂第739章 三兄弟問政第164章 秀兒探監第192章 關中突變第476章 各有心思第611章 在野草民的生活第374章 科舉制度定第294章 給虞家開闢的產業第253章 競爭開始第508章 鉅額集資第208章 簡在帝心第522章 又是一年春來到第196章 快馬入長安第357章 起塘第481章 大進項第204章 釜底抽薪計第九十八章 放燈第342章 新一輪的忽悠開始第164章 秀兒探監第499章 拜訪魏府第288章 密室第226章 善陽城的基本面
第762章 出使大食第188章 分田到戶第十二章 告狀第502章 新的投資計劃第437章 農工商學院第420章 送別第338章 返城第373章 城門答辯第325章 馮智戴的提醒第282章 談心第748章 武媚孃的建議第492章 李泰的迎接第404章 慰問工人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296章 準備春耕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738章 併入南亞的計劃第595章 和長孫無忌深聊第二十一章 皇家農莊第168章 情報組織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186章 新官上任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四十八章 成親第665章 遊園會開始第699章 夷男病重第498章 劉永的當官經歷第七十三章 李承乾上門第191章 朔州的規劃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394章 大唐的財稅第527章 進村第314章 李世民的新感悟第三十五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431章 難得休閒第689章 到處都是熱鬧的大唐第553章 國際借貸第625章 工人北返第631章 制度出臺第597章 領你看看第213章 雙華嶺突變第595章 和長孫無忌深聊第540章 幾點要求第767章 和李承乾的談話第616章 悄然變化的世界格局第658章 農學院畢業新生的任務第九十四章 孫享福的目的第173章 出征前夕第429章 打工的人們第229章 將星雲集第610章 對吐蕃的佈局第361章 軍事裝備升級的運作第182章 見李績第211章 戰略第736章 高原進入發展軌道第607章 新年的喜事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610章 對吐蕃的佈局第649章 武媚孃的心思第402章 迎新宴第677章 忽悠一個老樂師第292章 新農村建設的構想第399章 又來鬧事第五章 淳樸的孫大力第253章 競爭開始第459章 人生這場戲第六十九章 改戲第298章 又是一年春耕時第524章 藍田職業技術學院第529章 向外開拓的能力第592章 借貸經營的問題第477章 列陣完成第727章 九垸縣的大熱鬧第134章 對嶺南的暢想第211章 戰略第481章 大進項第769章 證道成聖第111章 起航第144章 越來越不懂第739章 三兄弟問政第164章 秀兒探監第192章 關中突變第476章 各有心思第611章 在野草民的生活第374章 科舉制度定第294章 給虞家開闢的產業第253章 競爭開始第508章 鉅額集資第208章 簡在帝心第522章 又是一年春來到第196章 快馬入長安第357章 起塘第481章 大進項第204章 釜底抽薪計第九十八章 放燈第342章 新一輪的忽悠開始第164章 秀兒探監第499章 拜訪魏府第288章 密室第226章 善陽城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