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幾點要求

說到條件,孫享福當然可以提出很多,但是,不太現實的東西,孫享福不會提。

“如果你們還想用壁虎斷尾的招數,保存家族的富貴,那隻能說你們在做夢,陳年舊賬,我就不翻了,你們若是將朝廷的公民政策實行以後,貪墨錢財如數上交,那麼,咱們可以接着往下談。”

公民政策實行到山南道,是武士上任以後,也就是三年左右,實際落實,則是隻有兩年,大唐的經濟,也差不多是從貞觀兩三年左右開始騰飛的,孫享福以貞觀三年以後納稅比較正常的中州來計算的話,這三年他們每州差不多短少了財稅百萬貫以上,平均每年三十多萬貫,這是差不多是大唐現有的二十多個中州的平均財稅水平,倒是比歷史上高了一兩倍不止。

之所以有這麼高的財稅的原因,當然是孫享福穿越之後,幾乎解除了李世民所有的失利,讓其一路高歌猛進,快速發展,使其人口數量,田地產量,各地的開發程度,比歷史上增加了一兩倍。

但實際上,幾大家族在這三年裡的收入,絕不僅僅是這一點點,他們不僅貪污了朝廷的錢,還坑了百姓的錢,孫享福覺得以此條件爲基礎,是最底線了。

蔡璨問道,“不知道大總管可有具體的數額?”

孫享福答道,“具體的數額,很快就會提交上來,按照他們的招供全額追討的話,你們每家,大家都要上交一百萬貫左右的髒款。”

“一,一百多萬貫?不可能,絕不可能有這麼多”

“是啊!我等幾家所有的餘錢,也不過就是一兩百萬貫,這個,大總管可以在錢莊裡查到的,這可是我等幾家數百年才累積下來的財富”

不光是蔡璨被這個數字驚到了,其餘幾人也慌了神,作爲二三流世家,他們可沒有五姓七家那麼強的財力,能夠動輒啓動數百萬貫的投資,正如黃續剛纔情急喊出來的數字一樣,他們每家,能有一兩百萬貫的現金家底,就算不錯了。

可孫享福不是這麼認爲,他伸了伸手示意幾人安靜,又道,“實際上你們幾家這幾年通過不正當行爲獲得的收入,比這個數字,只會多,不會少,我想請問各位,三年前,你們各家有多少地?三十萬畝,還是五十萬畝?現在你們名下有多少田地?一百萬畝,兩百萬畝?這些田地你們是從那來的?

用錢買來的。

你們門下的走狗,貪贓枉法,剝削百姓得來的。

還有諸多其它的各種產業,比如你們蔡家,修建的房產,置辦的傢俱,投資的商隊,購買的商船,沒有幾十萬貫,拿不下來吧!你們家族的子弟,讀書,享樂,每年也要花掉了不少錢吧!”

他們賬面上之所以只有一兩百萬貫現金,是因爲那些被他們弄來的錢,都被他們花出去了,正常的靠種田地產出的結餘,他們想擴大到如今的規模,即便是在大唐現在各方面行情比較好的情況下,沒有個一兩百年,也不可能做的到,因爲,種田的收益,從來都不高,受災嚴重的時候,甚至受損白貼。

幾人再度被孫享福說的無言以對,確實,自從進入貞觀朝之後,他們的發展太迅猛了,卻沒有想過,吃的太猛,終於是把自己撐爆了。

花一百萬貫,保全家族現有的產業,即便他們個個都是當家話事的家主,一時,也有些猶豫不決。

然而,孫享福又開口道,“如果你們能將滿足朝廷的這個基本要求,那麼,接下來,我還有幾點其它方面的要求跟你們說說,你們如果覺得能夠做到,我就可以下令錢莊,解除對你們幾家的資產禁錮了。”

其實,各家在錢莊裡的錢也就兩百萬貫不到,孫享福一次就要拿走一百多萬貫,差不多就是一大半了,他們當然不願意。

但是,在現在這個社會,所有的商業往來都要用到錢莊的便利,他們幾家沒有大額的金錢劃轉的能力,根本無法經營名下的營生,因爲,別的商賈,都是走這一條路,他們走不通,就完全失去了競爭能力。

試想,別的商賈,只需要往兜裡揣一張記名的現金存票,就能去長安提到幾十萬貫的錢,而他們幾家,卻需要牛馬車船,拉上重量高達幾十噸的現金與人交易,其運用於經營的輸費用,和時間成本將會有多高?

要知道,不管是記名的,還不記名的存票,在錢莊存取錢財的時候,可都是需要出示戶籍證明的,錢莊甚至都不需要在全國範圍內禁止他們的存取業務,只需要在他們家族所在州縣禁止,他們就沒法跟別人玩了。

所以,直觀的感受到了金融體系的威力的幾大家族,感覺非常的無力,最讓他們感到無力的是,孫享福居然說,後面還有幾個條件,一個條件都那麼難以接受了,還有幾個條件?這是完全要將他們幾家打垮的節奏嗎?

“大,大總管還有什麼要求,且請一併說一說吧!”

幾人即便是再有天大難處,在長安沒有成功發動所有世家系官員對孫享福發難,就已經註定他們會失敗了,畢竟,他們只是山南道,荊襄之地的幾個二三流世家,一旦被孤立起來,對於如今的大唐來說,根本翻不起什麼浪。

而他們只怕到現在也搞不清楚,他們之所以被孤立的原因。

首先,他們就選錯了發難的對象,孫正明是誰,雖然走入大家的視線,不過短短六年多時間,但在大唐,已然是財神一般的人物。

除了與李世民心腹集團是一體的之外,各大頂尖世家,那一個跟他沒有利益糾葛?即便是強如五姓七家,幾年前,他們還敢對孫享福喊打喊殺,可現在,他們是想都不敢想。

渭南的產業,北地的產業,嶺南的產業,還有以後必將成爲超級巨無霸的海外的產業,他所開的船,每搭上一艘,都能賺大錢,只要有一艘沒有搭上,損失都是巨大的。

如果孫享福動用自己能夠動用的手段,對於某一家,或者某一地,進行商業制裁,別說是一個二三流世家的小聯盟團體,就是一流世家的大團體,都要傷筋動骨,甚至整個魂滅。

農,商,運輸,建造,每一樣與生髮相關的行業,他都具備相當足夠的話語權,僅次於皇帝李世民,他們發難的對象是朝堂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獲得很多人的支持,唯獨孫享福一人,是不可能獲得太多人支持的,因爲,大家都想搭上他的船。

看到蔡璨等人爲難的表情,孫享福知道,他們並不是真心的服氣,是個人,都不願意將自己到手的財富吐出來,只是迫於形勢而已。

那麼,形勢比人強的孫享福,自然是要藉機,做更多的事情了,道,“我說的幾點,你們若是做好了,也並非都是損失,長久來看,對你們自己,也是有好處的。

首先,就是築垸田的事情,你們幾家所在的位置,都是沿長江,漢水,各大湖區的肥沃之地,然而,其地勢低窪,容易爆發水災。

所以,你們需得服從新到任的官員的徵調,以及我之後對境內土地的總體劃分安排,儘快的完成當地的築垸工程。

要是垸堤,以及垸內的灌溉溝渠,道路等,需要佔據你們各家田地的,一律不準找朝廷討要補償。”

他們幾家對於兩年前就開始的築垸工程,是一點都不陌生的,甚至都乘船親自去看過成田,這幾乎就是這個時代,最理想的田地。

不過,築成的大堤寬而高,加上隔堤,小堤,已經沿大堤兩側的護堤林,所佔的面積,可真不小,別說一里地的長度,就是一百步的長度,整體面積也會超過十畝,一條長堤如果修築在他們那一家的田地上,那損失的田地數量,恐怕不少。

再有就是垸田內的道路,溝渠,在已經修好的幾塊垸田那邊,都有了相當規範的標準,主灌溉溝渠的寬度,超過十丈,主幹道路加上護路林的位置,寬度要超過三丈,一般沿着筆直的主灌溉溝渠修建。

這基本都是後世的一些修築標準了,唐一丈約三米,十丈寬的河,就是三十米,一般這麼寬的河,水面也會有保持在十五到二十米左右的寬度,雖然這個寬度,會水的人一個猛子就可以能扎過去,但差不多夠兩三百石的民船左右雙向通行運貨了。

三丈,也就是九米寬的大馬路,兩側各留一米左右的寬度,種植一兩排護路林,中間鋪設水泥路的寬度,大概在七米左右,基本就是後世雙車道的標準,當然,在這個時代,可以並排跑三兩馬車都沒問題,一般的馬車,只有一米五左右的寬度,大一些的,也不會超過兩米的寬度,因爲基礎建設落後的原因,這個時代的車子都不會太寬,寬了,很多狹窄些的路,就走不了了。

這麼寬的河,這麼闊的路,修建起來,自然也是比較佔地方的。

然而,他們幾家要是回過頭來想一想的話,也確實如孫享福所說,修好了之後,長遠來看,對於他們,是有利的。

且看今年的大洪水對於已經修建好的幾塊垸田的影響。

答案是完全沒有,洪水最大的時候,不過是漲到了堤腳兩米左右的高度而已,要是以往的話,這些地方,早就是一片汪洋了,這也是爲什麼此前沒有人在這裡種地的原因,因爲很難保證收成。

可現在呢!就算水位再上漲五米,達到可以淹到荊州城牆腳下的地步,也還沒有垸田的小堤的高度高,更加別說十五米以上高度的大堤了,生活在垸田裡面的人,根本無需擔心水災問題。

因爲這個時期的歷史上,可還從來沒有大水能淹到荊州城牆的記錄,就算有,也不可能再上漲十米,威脅到垸田的安全,也就是說,只要大堤築好,就不可能受到水患的威脅了。

而被大堤圈在裡面的垸田,開好灌溉的水渠,修好筆直的道路之後,其耕種,運輸的效率,將會極高。

因爲,每條主水渠挖好之後,進水的位置,都是通往大江的,居住在垸田內的百姓,可以用船,輕易的將自家的糧食農作物產出,運送到沿江的大堤邊。

而沿江的碼頭,大多也修建在水渠的盡頭,也就是水閘的附近,這樣一來,收購糧米農作物產出的商賈,正好也可以將倉儲,建立在碼頭附近的大堤之內,方便收貨發貨之用,交通方便了,商業往來也會方便,這種水陸兩種道路交通,都暢通到極致的設計,會讓當地擁有巨大的商業潛力。

第677章 忽悠一個老樂師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488章 春上的東北大地第169章 慢慢累積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第187章 孫府迎客第539章 形勢沒人強第292章 新農村建設的構想第576章 中計了第209章 情報的作用第743章 到船廠第四十章 新手打仗第178章 達成協議第674章 開春後的打算第663章 海外的情況第八十五章 組建護衛力量第669章 生物資源的利用第419章 回長安第191章 朔州的規劃第346章 開幕儀式第370章 論洛陽的經濟發展第197章 獻策第344章 一環扣一環第498章 劉永的當官經歷第548章 金錢概念和價值觀第294章 給虞家開闢的產業第519章 安排第312章 一臉還比一臉黑第491章 嶺南景象第687章 又見啃番茄第492章 李泰的迎接第155章 合作第506章 招股大會第531章 王爺訓練班開始第385章 給百姓的未來鋪路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528章 孫魔王的鐵血教育第八十二章 有陰謀第770章 大結局第385章 給百姓的未來鋪路第五十四章 服務員到位第195章 關中景象第475章 假意談判第549章 北上第553章 國際借貸第756章 抵達拜占庭第298章 又是一年春耕時第204章 釜底抽薪計第517章 趕上了好時候第727章 九垸縣的大熱鬧第623章 孫大力的辦公室第727章 九垸縣的大熱鬧第560章 審問第二十章 監丞!奸臣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563章 相互說服第576章 中計了第十章 賞錢第566章 定襄城初體驗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769章 證道成聖第700章 歸家第三十章 面聖第十九章 七宗五姓第439章 銅礦的問題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七十六章 盤賬第六十三章 各有心思第127章 海戰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282章 談心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506章 招股大會第600章 信到長安第四十五章 幸福的模樣第261章 俘虜到善陽第612章 膽子大的走在前面第七十四章 對太子教育問題的建議第八章 加夜餐第232章 善陽的衣食住行第568章 李世民要加尊號有一些話,跟大家說說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154章 談事情和忽悠第616章 悄然變化的世界格局第351章 上齊城也有着落了第一百零五章 孫享福的義第730章 人類的新時代第178章 達成協議第二十七章 吹牛逼勸架第745章 聖輝已顯第219章 追擊戰第454章 軍議第550章 海上絲綢之路第334章 善陽勞教所第208章 簡在帝心第309章 核心政治
第677章 忽悠一個老樂師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488章 春上的東北大地第169章 慢慢累積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第187章 孫府迎客第539章 形勢沒人強第292章 新農村建設的構想第576章 中計了第209章 情報的作用第743章 到船廠第四十章 新手打仗第178章 達成協議第674章 開春後的打算第663章 海外的情況第八十五章 組建護衛力量第669章 生物資源的利用第419章 回長安第191章 朔州的規劃第346章 開幕儀式第370章 論洛陽的經濟發展第197章 獻策第344章 一環扣一環第498章 劉永的當官經歷第548章 金錢概念和價值觀第294章 給虞家開闢的產業第519章 安排第312章 一臉還比一臉黑第491章 嶺南景象第687章 又見啃番茄第492章 李泰的迎接第155章 合作第506章 招股大會第531章 王爺訓練班開始第385章 給百姓的未來鋪路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528章 孫魔王的鐵血教育第八十二章 有陰謀第770章 大結局第385章 給百姓的未來鋪路第五十四章 服務員到位第195章 關中景象第475章 假意談判第549章 北上第553章 國際借貸第756章 抵達拜占庭第298章 又是一年春耕時第204章 釜底抽薪計第517章 趕上了好時候第727章 九垸縣的大熱鬧第623章 孫大力的辦公室第727章 九垸縣的大熱鬧第560章 審問第二十章 監丞!奸臣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563章 相互說服第576章 中計了第十章 賞錢第566章 定襄城初體驗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769章 證道成聖第700章 歸家第三十章 面聖第十九章 七宗五姓第439章 銅礦的問題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七十六章 盤賬第六十三章 各有心思第127章 海戰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282章 談心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506章 招股大會第600章 信到長安第四十五章 幸福的模樣第261章 俘虜到善陽第612章 膽子大的走在前面第七十四章 對太子教育問題的建議第八章 加夜餐第232章 善陽的衣食住行第568章 李世民要加尊號有一些話,跟大家說說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154章 談事情和忽悠第616章 悄然變化的世界格局第351章 上齊城也有着落了第一百零五章 孫享福的義第730章 人類的新時代第178章 達成協議第二十七章 吹牛逼勸架第745章 聖輝已顯第219章 追擊戰第454章 軍議第550章 海上絲綢之路第334章 善陽勞教所第208章 簡在帝心第309章 核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