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巡視

春汛期間長江會漲水,幾乎是湖區百姓每年都會見到的情形,後世的孫享福是在這個地區長大的,自然不會見了大水就心慌,但是能將整個清澈的江水變的渾濁,一天就上漲兩三米的大水,就不是那麼常見了。

從大堤上回來的時候,孫享福臉上就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了,武士一問,便心裡有數了,道,“荊湖之地,每年春汛漲潮,是必然,正明只需下令,讓地勢低窪的州縣,通知治下各鄉里的百姓們注意水位,隨時準備往地勢較高的地方躲避便好,不過百姓們多半也不會理會官府的警示,因爲此時正值春耕,田地若是不種,會比發水災還難捱。”

孫享福點了點頭道,“這正是我憂心之處,荊湖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本是種植兩季水稻的上佳之地,然而,春上耕種頭一季的時候,會碰上春汛,夏季耕種第二季的時候,又會碰上夏汛,水患治不好的話,這裡終究不能成爲國家的主要產糧地。”

孫享福研究高產水稻,就是爲了解決國內百姓的吃飯問題,要是產糧地會時常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那麼就可能引起國家的動盪,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垸田,不是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嗎?”

“可是築垸成田的速度太慢了,這都兩年了,才築好三塊垸田,想要等到這裡的垸田產出能夠供應整個國家,只怕得幾十上百年以後,以大唐現在的人口發展速度,可等不得。”

社會安定,不愁吃穿之後,人口繁衍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歷史上,貞觀四年以後,僅僅是中原地區,平均每年就會增加七萬戶,二十萬人口以上,這些新多出來的人口,多數是沒有勞動力的新生兒,起碼要十幾年以後才具備勞動力。

而現在,大唐的人口比歷史上增加了一倍還多,如果新生兒的增長率與歷史上保持一致,每年新生兒的數量,至少能達到四五十萬,等十幾年後這些新生兒具備勞動力的時候,數量恐怕會累積到七八百萬,甚至是千萬,這就要求,大唐的糧食產量,在這十幾年間,至少要增加四五千萬石才行,而且,在這個增長過程中,種田的勞動力數量,不會增加,甚至還會因爲別的行業的需求,和婦女年年生育等等原因,而減少,從孫享福所在的高度來看,農業方面的壓力,還真是不小。

如武士所說,比城牆還高還寬好幾倍的大堤,基本能夠抵擋這個時期所有的水患,然而,大堤要修的又寬又高,即便是發動一兩萬人,一天也挑不了多少,一年,築成一兩塊垸田,已經讓這些人很辛苦了,畢竟,挖土挑土,都是重體力活,而且,他們還要負責一定數量的農田耕種。

“其實,老夫此前也在想這個問題,不過,只是想到了一個稍微能夠加快一些速度的辦法。”

武士心裡是超級喜歡這種即能保障治下百姓的安全,又能高產糧食的垸田的,如果,荊湖地區這種垸田增多哪怕只要幾十塊,讓十萬戶以上百姓能夠生活在垸田區域,那麼,整個局面就盤活了,因爲,屆時他在農閒時期,就能輕易的增調十幾萬青壯百姓來修築新的垸田,人手放大將近十倍,築垸的速度也會增加近十倍,一年增加一二十塊垸田,三五年以後,整個荊湖地區的垸田沿着長江和洞庭湖連成片,那麼,基本就沒有水患的問題了,畢竟,這個時期生態環境很好,起水患的原因,並非是水土流失,而是因爲暴雨在春夏兩季相對集中所致,一般不會太大,延續時間也不會太長。

孫享福聽說有辦法,心裡一喜道,“是什麼辦法,應公還請道來。”

武士捻了捻鬍鬚道,“黃河以北地區,哪怕是河南之地,秋收之後,百姓基本無事可幹,到了十一月,更是大雪連天,百姓們全部都會縮在家中過冬,直到次年開春化雪之後,纔會下地耕種。

而荊湖之地,氣候溫暖,即便冬季,一般也就是幾場小雪,並不會太影響勞作。如果,調北方青壯,秋收之後前來這邊挑堤築垸,哪怕只是勞作三個月左右,人數多了,也會對築垸的進度,有很大的幫助,調十萬人,一個冬季,至少也能築成三塊垸田,調二十萬人,就是六塊垸田。這邊的垸田越多,能夠安置的百姓也就越多,等農閒的時候,能夠徵調到的人手也就更多。

只是,這種全國的性的調動,非陛下不能做主,老夫此前想徵調山南道境內的青壯百姓,都苦於沒有錢糧支撐。”

調了大量的人手過來,政策面不是做不到,錢糧纔是關鍵,幾十萬人,每個月的光是吃喝,就得幾十萬石大米,而且,在這種冷天,乾重體力活,沒有高薪的條件開出來,百姓肯定會怨聲四起,按照大唐現在的工價,乾重體力活,月薪不給到三貫,都不算高薪,那怕只是二十萬人,以三個月的勞作期算,光是月薪,也要支付一百八十萬貫,加上食用的糧米,以及住宿,取暖的煤炭,各種衣物,工具等方面的消耗,沒有個三百萬貫,只怕不行。

武士此前出售土地的那些錢,可供應不起這麼大的消耗,支撐了兩年築垸的事情後,他能交到孫享福手中的,還有兩百萬貫左右而已。

不過,武士這話倒是給了孫享福一些啓發,武士可沒有他敢想,黃河以北的區域不算啥,善陽,東北那邊,冬季長達五六個月呢!尤其是東北地區,人口數百萬,過冬的時候閒着,可就太浪費了,讓他們來這邊掙點錢,不僅能增加他們的收入,還能加快他們的漢化程度,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至於錢這個東西,其實不用考慮太多,築垸田,也算是國家重大的基礎建設之一,使用朝廷國庫的財稅,乃是理所應當之事,未來幾年,朝廷基本無戰事,那麼多的稅收,不用出來搞建設可不行。

“此計或可行,不過,咱們得擴大範圍,不光是黃河以北的地區,尤其東北冬季比較長的地區,咱們都可以想辦法。只要朝廷出高薪,包食宿,包車船接送到家,各方面待遇給的好,宣傳工作也做的到位,別說幾十萬,我估計百萬人都能弄過來。”

現在,李世民是民心所向,他的號召,百姓都會比較積極的響應,而且,百姓們閒着也是閒着,只要肯出錢,相信他們自身的意願也是很強烈的,只要做好第一年,第二年徵調起來,那就更加簡單了,只可惜,即便這個方案,李世民能夠同意,也需要等到今年冬天才能開始實行。

百萬人規模的勞動力,那就不是萬把人能比擬的了,效果放大百倍之後,一個冬天的時間,差不多就能在這邊築起幾十塊垸田,加上安置過來的百姓持續增多,持續築垸的人也增多,三四年以後,垸田數量到了兩三百塊,又正好到了孫享福的第一期良種水稻種植成功的時候,那麼,大唐的糧食產量問題,就能全部解決了。

想到了,就要做,孫享福當即與武士聯名寫了一封長奏章,發往長安,當然,眼下長江水情,也是耽誤不得的,待得次日發好的稻芽下田之後,趁着等待秧苗長成和移栽的時間還有一段,孫享福便在武士的陪同下,乘船開始巡視沿江地勢比較低窪的州縣。

果然如武士所說,官府雖然派了人到各個鄉里進行水情警告,但當地的百姓,並沒有當一回事,在他們看來,春耕時期,把田地種上,纔是最重要的,種都不種的話,後果可比水災要來都更可怕,便是水都漫到腳邊了,也沒有幾乎百姓,原因放棄種地的。

面對這樣的問題,孫享福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在官府能做的方面加強。

“杜構,下一站,可是黃州?”

“是的,大人。”

“到了黃州之後,咱們要查一下常平倉。”

黃州,便是後世湖北黃岡地區,以平原爲主,有少量丘陵,境內多湖泊,爲江河沖積地帶,距離江陵城,不到百里,乃是荊湖地區人口相對密集,地勢又相對低窪的地方。

“諾。”

主船艙中,杜構領了命令,正欲通知船上其它官員,同在的武士卻是出言提醒道,“只怕不是那麼好查。”

“爲何?”

“正明難道忘了嗎?黃州,可是黃家的地盤,就是你農部在黃州的官員,也是全都是姓黃的。”

武士這麼一說,孫享福倒是想起來了,由於人手不夠的原因,農部衙門向全國鋪開的時候,是採用了當地百姓選舉的制度,縣級爲吏,州級的,則爲官,然而,即便是這個州級的官,當時朝廷也是沒有人派的出來的,所以,直接在各縣的吏員中,挑選了一個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的人來擔任。

可黃州之地,自漢朝時期開始,就是安陸黃氏發展起來的一塊根據地,其族人遍佈鄂中地區,乃是荊襄之地,排的上號的大族,三國時期割據江夏多年的黃祖,更是將這裡經營的如同黃氏私地一般,你在當地隨便怎麼推選,都是繞不開他們黃氏族人的。

“應公是說,這黃州的常平倉,是把持在他們黃家手上的?”

“這是自然,不過,老夫敢擔保,黃州常平倉裡的糧食,只會比你想象的還多,但是,卻不會在危機時刻,救濟百姓,而且,你若是要查,不應該查糧食,而是應該查賬簿。”

“賬簿?”

聽到這兩個字,孫享福頓時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山南道地區,這兩年可並沒有什麼大災,而黃氏由於此前大量購買了武士出售的田地,那麼,這兩年他們名下產出的糧食,就會大幅增加,在全國糧食價格走低的情況下,如何將糧食銷出去,纔是他們的問題。

農部在黃州的官員品級雖低,卻管着常平倉糧食買賣的事情,如果,這個官員與黃家溝通一氣,大量高價收購黃家種出來的糧食,則會將黃州財政上的錢,全部轉入到他們黃氏私人名下。

第583章 回程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739章 三兄弟問政第755章 過黑海第600章 信到長安第393章 朝堂新氣象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744章 被點亮宋小魚第七十七章 至尊皇庭第452章 要跑偏的李承乾第719章 蒸汽機試驗第405章 慰問演出第八十七章 講和第307章 成果喜人第665章 遊園會開始第507章 超級龐然大物的構架第327章 從點點滴滴做起第420章 送別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419章 回長安第154章 談事情和忽悠第727章 九垸縣的大熱鬧第328章 全民運動會的構想第九十七章 育種育苗基地第三十八章 不可磨滅的痕跡第413章 女子爲官的開端第765章 調控的問題第514章 大賞羣臣第八十九章 令人震驚的開場第599章 國家要承受的起失敗第491章 嶺南景象第751章 發動第390章 吃頭一鍋肉第三十九章 勸解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579章 二進宮第702章 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第299章 踏上聖路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492章 李泰的迎接第660章 反季節蔬菜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548章 金錢概念和價值觀第241章 運作第489章 新疆域的規劃第226章 善陽城的基本面第二十四章 這個世界太危險第183章 李績的奏章第732章 人人如龍第301章 雙喜臨門第七十四章 對太子教育問題的建議第八章 加夜餐第355章 剖腹產子第491章 嶺南景象第128章 輕鬆獲勝第516章 貨幣管理第471章 沒有難度第695章 怎麼纔能有驚喜第387章 開考第八十三章 縣衙對質第三十四章 唱詞第181章 朔州大捷第一百零一章 春耕第295章 貞觀三年第666章 書畫第311章 廣告效應第五章 淳樸的孫大力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361章 軍事裝備升級的運作第129章 嶺南劃田第234章 東珠逛街第321章 善陽醫學院第407章 夫妻夜話定計第673章 恢復官爵第四十四章 表字正明第428章 渭南大勢第449章 閱兵出征第450章 效果第五十八章 開業前夕第214章 雙華嶺血戰第420章 送別第369章 論長安的經濟發展第624章 民間的改革第660章 反季節蔬菜第377章 農部的構架第751章 發動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592章 借貸經營的問題第588章 九垸縣的民學課第392章 文工團的構想第695章 怎麼纔能有驚喜第573章 開賽第190章 旱災來了第316章 李世民到善陽第402章 迎新宴第十二章 告狀第三十七章 毀孩子的李世民第675章 準備迎接新物種第665章 遊園會開始
第583章 回程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739章 三兄弟問政第755章 過黑海第600章 信到長安第393章 朝堂新氣象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744章 被點亮宋小魚第七十七章 至尊皇庭第452章 要跑偏的李承乾第719章 蒸汽機試驗第405章 慰問演出第八十七章 講和第307章 成果喜人第665章 遊園會開始第507章 超級龐然大物的構架第327章 從點點滴滴做起第420章 送別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419章 回長安第154章 談事情和忽悠第727章 九垸縣的大熱鬧第328章 全民運動會的構想第九十七章 育種育苗基地第三十八章 不可磨滅的痕跡第413章 女子爲官的開端第765章 調控的問題第514章 大賞羣臣第八十九章 令人震驚的開場第599章 國家要承受的起失敗第491章 嶺南景象第751章 發動第390章 吃頭一鍋肉第三十九章 勸解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579章 二進宮第702章 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第299章 踏上聖路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492章 李泰的迎接第660章 反季節蔬菜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548章 金錢概念和價值觀第241章 運作第489章 新疆域的規劃第226章 善陽城的基本面第二十四章 這個世界太危險第183章 李績的奏章第732章 人人如龍第301章 雙喜臨門第七十四章 對太子教育問題的建議第八章 加夜餐第355章 剖腹產子第491章 嶺南景象第128章 輕鬆獲勝第516章 貨幣管理第471章 沒有難度第695章 怎麼纔能有驚喜第387章 開考第八十三章 縣衙對質第三十四章 唱詞第181章 朔州大捷第一百零一章 春耕第295章 貞觀三年第666章 書畫第311章 廣告效應第五章 淳樸的孫大力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361章 軍事裝備升級的運作第129章 嶺南劃田第234章 東珠逛街第321章 善陽醫學院第407章 夫妻夜話定計第673章 恢復官爵第四十四章 表字正明第428章 渭南大勢第449章 閱兵出征第450章 效果第五十八章 開業前夕第214章 雙華嶺血戰第420章 送別第369章 論長安的經濟發展第624章 民間的改革第660章 反季節蔬菜第377章 農部的構架第751章 發動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592章 借貸經營的問題第588章 九垸縣的民學課第392章 文工團的構想第695章 怎麼纔能有驚喜第573章 開賽第190章 旱災來了第316章 李世民到善陽第402章 迎新宴第十二章 告狀第三十七章 毀孩子的李世民第675章 準備迎接新物種第665章 遊園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