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農部的構架

孫享福這次算是真正見識到了李世民有多開明,他居然對自己出的考卷沒有指出任何需要修改的地方,而且,一副很期待看到考生答卷的樣子。

順利的晉級爲李世民秉燭夜談的心腹大臣的孫享福,還有些不太適應,李世民雖然在朝堂上給每個人安排了具體的職司,但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基本不會管你身上是什麼職司,說出來的東西,有用處就好,一起討論,集思廣益,得到的結果,總會比一個人想到的更全面,牢靠一些,這大概就是他能一直保持政治正確的原因吧!

孫享福也趁着大唐幾個頂尖智者都在場的情況下,把自己接下來可能要做的工作拿出來議了議,道,“陛下,明年,臣打算將全國各地的田畝清算一遍,咱國內人口不多,有足夠的條件將所有下田退耕,把人力都集中在有灌溉條件和肥力更加充足的上田上面,這樣,即便是新的農耕技術還不能推行到全國,也能快速的讓全國百姓的產出再上一個臺階。”

有了世家子們置換出來的土地,朝廷手中空置的上田數量就極爲龐大了,光是關中的上田,就有數百萬畝,即便是遷十餘萬戶高句麗百姓過來,也種不完,還需要遷更多貧瘠之地的百姓過來纔好,再有河南,河東,淮南,江南等地的一些土地,基本足夠讓孫享福發動一次脫貧戰了。

只要給這些貧困百姓配上產出較多的上田,那麼,距離他們脫貧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如此大規模的遷民,對地方官員的考驗很大啊!”蕭瑀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孫享福則是笑道,“這不正好可以讓這些學子們去地方上試試水麼,科舉結束後,先組織培訓他們一個月,將陛下的治國理念,富民思想,好好的跟他們講講。

臘月之前,讓他們趕赴各地掛職實習,明年春耕之後,就可以看他們的落實情況做第一次考評了,兩年時間內,能將他們所實習的地區的遷民和田地置換工作完成好的,都不算差。”

“你的所思所想可真是一環扣一環啊!那麼,你再給朕說說,你對自己的家鄉有什麼暢想?”

李世民顯然對孫享福這個提議很贊同,卻是笑着拿他在考卷裡出的作文題問道。

孫享福思考了一下才答道,“在臣心目中的家鄉,至少是一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地方。”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所有的人,都在反覆的唸叨着孫享福脫口說出來的這幾句,越念,眼中的光茫越盛。

“哈哈哈,好,說的太好了,難怪你會出此一題,真是千古一題啊!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李世民的笑聲差點掀飛了御書房頂的瓦片,其餘幾人,也是大讚附和,而房玄齡卻好像是想到了什麼,待李世民的笑聲稍歇,他又開口道,“陛下,正明剛纔說,這是‘至少’。”

聞言,李世民也反應了過來,盯着孫享福眼睛道,“這還是‘至少’?正明,你且說說,在你心中,大唐究竟能走到什麼程度?”

“呃,‘好’,是沒有極限的,首先咱們得敢想,此前陛下不是讓咱們幾位都提了很多五年計劃,十年計劃麼?當這些計劃都實現的時候,咱們就要再給自己定一個更高的目標,比如,貞觀二十年的時候,必須實現小康社會啊!哎呀,說錯了。”說到這裡,孫享福急忙捂嘴。

然而,這個詞卻是被李世民聽的清楚,探究的眼神看向他道,“小康社會?”

“呃,這只是臣,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意思就是,所有百姓都有一棟像天上居那樣的別墅,出門有車,三餐有肉,再也沒有衣食溫飽的煩惱,也不用浪費太多時間精力在工作上面······”

越往後面說,孫享福的聲音就越小了,因爲他看到了幾人臉上越發的不可置信。

“嗨,理想世界,人人心裡都有,不過那些不現實,正明還年輕,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奇怪,朕只望大唐沒有邊患,百姓能安居樂業,住上像新農村那樣的磚瓦房就好。”

李世民可沒有孫享福那麼敢想,因爲他不是後世人,不知道磚瓦房,只是後世最初級的民居,甚至是已經淘汰了的民居,混泥土,瓷磚小洋樓,纔是普通老百姓的標配,至於城市裡的高樓大廈,好吧!現在五層的望江樓在他們眼裡已經算是高樓大廈了,再高的,沒見過,也不敢想,孫享福要是敢在自家的窗戶上安裝幾塊玻璃,一定會被所有人罵他奢侈的。

在一幫不知道什麼是好的人面前,你無法說更好,孫享福一貫的作風是不跟你說,直接做出來給你看,讓他們看到了,再去驚歎,再去模仿,再去追趕。

不過,想要做到那種程度,需要在各方面努力,尤其是生產技術上面,而說到生產技術,孫享福又想到了渭南新城。

“陛下,臣昨日去渭南看過了,十月中旬一到,雪就零零星星的下來了,那邊的建設,可能因爲天氣情況惡劣,而有所減緩,而想要工人們齊心協力,迎難而上,還需要您親自過去給他們鼓鼓勁。”

“你又有什麼想法?”邊吃邊聊了幾個時辰,李世民已經喝的面色微紅,含笑看向孫享福道。

“臣準備給所有參與渭南建設的工人們辦一場慰問演出,到時由您給他們發放可以在冬季雪天不傷手的棉手套,以及保護腳趾不被凍傷的棉襪等等。”

孫享福只是這麼簡單的一說,李世民就懂他的意思了,不知從幾何時起,他們君臣二人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這種即能收取民心,又能促進生產的好事,當然要多做。

“嗯,此事朕會空出時間聽你安排。”

等李世民點頭同意之後,孫享福又道,“陛下既然對於官員改制早就胸有成竹,不知道對於臣這個新設立的農部有什麼安排?”

李世民一跑回來就是一通宣佈,其實很多大臣都是懵的,雖然六部九卿的官職,基本都有升無降,但主要官員中,一個五姓七家的人都沒有,中書省,門下省倒是有幾個,可卻是以王圭這個親李派爲首。而且,沒有堂部官做支撐,掌封駁權的中書省,門下省,其實沒有什麼實權。

這樣大面積的將五姓七家系的官員排斥在頂尖權力體系之外,只怕稍後會有不少反彈。

李世民似乎一早就料到孫享福會問,沒怎麼想就答道,“農部的辦公場所在原先的太僕寺,左右侍郎朕已經幫你任命好了,至於郎中,以及員外郎這一級的官員,除了有原本一些太僕寺,司農寺的官員以外,朕還給你派去了不少人,大多你都熟悉。”

“我都熟悉?”孫享福有些意外的反問道。

“呵呵,正明對付世家子最有一套了,陛下將許多五姓七家門下的官員,都安排到了你農部任職了。”

房玄齡有些玩味的接了句話,卻是叫孫享福面色一黑。

“陛下,不帶您這麼玩的。”

“要是你都應付不來他們,別人可就更難了,現在他們不是已經成了三個派系麼,朕相信你能利用他們之間的微妙關係,幫朝廷辦成一些事的。”

李世民書說的好像很有道理,讓孫享福竟然無言以對,又道,“左右侍郎的位置,您應該是給我安排了兩個能助力的吧!”

“嗯,李公淹和韋挺。”

這兩個一個孫享福的老熟人,一個是韋氏嫡系,身份不低於韋叔諧的存在,倒是確實是得力的幫手。

“如此的話,臣倒是有些信心了,那個,臣還想在爲農部組建地方衙門,至少,每道有一衙。每州有一官,每縣有一員。”

大唐目前有十道加一個安北大都護府,建立十一個地方衙門,安排上百個官員,上千個吏員,那可不是小事情,李世民沉默了片刻才道,“目前,朕可沒有那麼多官派給你。”

聞言,孫享福笑了笑道,“無需朝廷派,農部的官員,最低層縣一級的衙門裡,只派一個吏員,這個吏員可以直接由地方百姓推選,而州一級的衙門裡,在所管轄的縣衙推舉出來的吏員中,再推選一個才能出衆之輩爲領頭,將其任命爲臨時負責一州之地農耕管理的官員,那麼,朝廷只需要在各道,以及安北大都督府設立衙門,任命一個主官就行,甚至可以直接由農部的郎中兼職擔任都行,因爲像農部這樣做事實的部門,不需要那麼多人蔘與朝堂議事,我若不在,左右侍郎中,有一人在朝班代表農部奏事便可。”

“如此的話,倒是可行。”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他知道孫享福這是想把農部這個破門框子先撐起來,以後再慢慢完善,在各方面人才都不夠的情況下,就只能先這樣解決了。

“如果農門在每個縣都有一個吏員的話,倒是可以兼顧着管理一下義倉。”

說到‘義倉’這個去年李世民才弄出來的產物,孫享福就有很多建議提了,所以,直到深夜,孫享福才得以回到府中。而且他還不能馬上休息,制定一套農部選地方吏員的標準,以及農部今後一些職司的分配,是必須要馬上弄出來的,因爲明天,被分派到農部來的官員,就會來報道了。

而先把十一個設在地方的衙門建立起來,也能夠讓明年田畝統計這方面的工作好做些,至於農部正真的發揮功效,推進全國農業的改革,卻還需要很長的努力,最初的空架子,是幹不了實事的,還得等一批人才成長起來之後才行。

第276章 俘虜的歸屬問題第299章 踏上聖路第七十四章 對太子教育問題的建議第四章 做魚籠子第460章 到處都是大生意第602章 再亮一下第678章 統治的意義第717章 到遼東第 637章 宗族改革的浪潮第250章 一號地塊第329章 演武環節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429章 打工的人們第十七章 去長安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524章 藍田職業技術學院第373章 城門答辯第759章 李世民導演的戲碼第132章 進了寶地第四十三章 拜訪虞府第293章 返程路上第363章 徵調工作開啓第187章 孫府迎客第254章 一路高漲第380章 考場佈置第646章 找上門來的麻煩第四十九章 孫享福的治家之道第674章 開春後的打算第519章 安排第十一章 買船第233章 善陽的吃喝玩樂第466章 大戰起第四十一章 首戰建功第444章 百姓的回饋第560章 審問第607章 新年的喜事第270章 戲劇院第730章 人類的新時代第九十九章 上元節第590章 長孫無忌上任第二章 餓了吃蟲子第624章 民間的改革第220章 馬邑防守戰第549章 北上第十四章 秦府下廚第767章 和李承乾的談話第505章 板正李泰第652章 被老婆套路了第682章 開田種植第685章 清點收穫第196章 快馬入長安第429章 打工的人們第210章 回朔州第630章 設計管理制度第四十三章 拜訪虞府第433章 南來的客第六十六章 舌戰羣臣第494章 鋼琴和初級顯微鏡第691章 瘋狂的股價第691章 瘋狂的股價第596章 輾轉反側的人們第209章 情報的作用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515章 下一步的重心第413章 女子爲官的開端第400章 再對質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第253章 競爭開始第458章 必須板正第279章 李世民的智慧第502章 新的投資計劃第729章 說服第572章 震撼的表演第371章 合理規劃的重要性第268章 夷男進善陽第111章 起航第600章 信到長安第135章 李世民的煩惱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729章 說服第139章 見韋李第546章 善陽景象第137章 價格戰爆發第411章 解決問題的構思第427章 開始圈錢了第502章 新的投資計劃第九十四章 孫享福的目的第423章 春耕調整第214章 雙華嶺血戰第299章 踏上聖路第132章 進了寶地第732章 人人如龍第208章 簡在帝心第574章 王浩之死第164章 秀兒探監第335章 文化阻擊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550章 海上絲綢之路
第276章 俘虜的歸屬問題第299章 踏上聖路第七十四章 對太子教育問題的建議第四章 做魚籠子第460章 到處都是大生意第602章 再亮一下第678章 統治的意義第717章 到遼東第 637章 宗族改革的浪潮第250章 一號地塊第329章 演武環節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429章 打工的人們第十七章 去長安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524章 藍田職業技術學院第373章 城門答辯第759章 李世民導演的戲碼第132章 進了寶地第四十三章 拜訪虞府第293章 返程路上第363章 徵調工作開啓第187章 孫府迎客第254章 一路高漲第380章 考場佈置第646章 找上門來的麻煩第四十九章 孫享福的治家之道第674章 開春後的打算第519章 安排第十一章 買船第233章 善陽的吃喝玩樂第466章 大戰起第四十一章 首戰建功第444章 百姓的回饋第560章 審問第607章 新年的喜事第270章 戲劇院第730章 人類的新時代第九十九章 上元節第590章 長孫無忌上任第二章 餓了吃蟲子第624章 民間的改革第220章 馬邑防守戰第549章 北上第十四章 秦府下廚第767章 和李承乾的談話第505章 板正李泰第652章 被老婆套路了第682章 開田種植第685章 清點收穫第196章 快馬入長安第429章 打工的人們第210章 回朔州第630章 設計管理制度第四十三章 拜訪虞府第433章 南來的客第六十六章 舌戰羣臣第494章 鋼琴和初級顯微鏡第691章 瘋狂的股價第691章 瘋狂的股價第596章 輾轉反側的人們第209章 情報的作用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515章 下一步的重心第413章 女子爲官的開端第400章 再對質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第253章 競爭開始第458章 必須板正第279章 李世民的智慧第502章 新的投資計劃第729章 說服第572章 震撼的表演第371章 合理規劃的重要性第268章 夷男進善陽第111章 起航第600章 信到長安第135章 李世民的煩惱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729章 說服第139章 見韋李第546章 善陽景象第137章 價格戰爆發第411章 解決問題的構思第427章 開始圈錢了第502章 新的投資計劃第九十四章 孫享福的目的第423章 春耕調整第214章 雙華嶺血戰第299章 踏上聖路第132章 進了寶地第732章 人人如龍第208章 簡在帝心第574章 王浩之死第164章 秀兒探監第335章 文化阻擊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550章 海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