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春夏(八)

ps:感謝ligy和白雪幽靈的月票。ps:在意兄簡直坑爹啊更會吐血的,老飯碼字很慢,實在是看着更新票只能流口水了。

自五月起,營州都督李誠中開始了自己轄地內的第一次巡視,陪同他巡視地方的是長史馮道。李誠中曾經在白狼山向馮道許願,儘量幫助他得到營州刺史的任命,本來這一許願是很有希望達成的,但朝廷重建營州都督府的一紙詔書讓馮道的願望落空。可馮道雖然沒有當上刺史,卻有了更高的收穫,由營州刺史府長史成爲了營州都督府長史,官階正六品。

營州都督府與普通州府和都督府不同的是,他有“都督關外諸軍事”之責,雖然級別不高,但其實代行的是盛唐之時“安東大都護府”的職責,馮道的都督府長史權力更甚於普通刺史。尤其是李誠中對他的信賴,讓他在營州幹得十分愜意。

這種信賴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民事上的全權授予。李誠中平時只抓軍事,民政上的事務則盡數託付給他,當然,重要的決策仍然由李誠中拍板,但這種拍板並不武斷,更多的時候,各種決策是在兩人共同商榷下做出的,如果馮道對李誠中的決策並不贊同,李誠中會陳述自己的道理,如果馮道仍然堅持不接受,那麼李誠中寧願將此事暫時擱置,也不強行推動。馮道曾在長史府議事時多次向官吏們表示,“都督是一個講道理的上司”,這一點讓長史府官吏們深有同感,並且爲之折服,因爲在這個時代,“講道理”的武將真不多見。

對馮道的信賴所體現的另一方面則要實際得多,即在財物上的信賴。李誠中和馮道已經逐漸達成了默契,營州所得的一應收入,軍事上佔一半,“東事會”拿走一成。剩下的四成全部‘交’給馮道,由長史府全權處理。這樣的留成比例是天下間首屈一指的,單就盧龍來說,整個盧龍軍全年的收入中,至少有八成用於軍費開支上。在其他各鎮。這項開支甚至高達九成以上。當然,聽說西川的王建和淮東的楊行密比較重視民治,但其軍事上的開支也應當不低於七成。

營州在光化三年的收入爲八十餘萬貫,當年長史府可支配財物爲三十餘萬貫。到了天覆元年。營州更是獲得了鉅額戰爭賠償,僅僅四月底,便從渤海國拿到了價值一百八十萬貫的財物,從新羅的北原、鬆嶽獲得了三十萬貫。按照《鬆嶽新約》的規定,新羅國和熊津州都督府每年分別要向營州上繳三十萬貫和十萬貫。在已經可以確認下來的收入中,天覆元年上半年將獲得總計二百五十萬貫!而長史府則可以分潤其中的一百萬貫!

一百萬貫是什麼概念?可以用一個數字來對比,李誠中穿越過來的光化二年,盧龍軍最強盛的時期,全鎮十三州上繳節度府的錢糧折價總計爲一百三十萬貫,其中一百萬貫用於軍費開支,節度判官劉知溫真正能夠掌握的只有三十萬貫。

單單算一算手中可以使用的錢糧,以馮道爲首的長史府官吏們便已經足夠感到幸福了。

馮道已經不是第一次巡視地方,這次由他陪同李誠中。並向李誠中詳細介紹一應情況,周小郎帶領營州軍老營護軍左都兩百名士兵隨同保護。

第一站自然是柳城東山,這裡有李誠中最爲看重的東山鐵礦。雖說李誠中最爲看重這裡,但他是第一次過來,說起來。他也很不好意思。他的這種“不好意思”是穿越人士所特有的,在東山鐵礦的管事們眼中,身爲都督的李誠中能夠親自前來,已經足以令人驚訝了。別說此刻,放眼大唐立國的兩百多年。何曾見過一州都督巡視賤役?

知東山鐵事宋瑛率數十名管事將李誠中和馮道一行迎入山中,宋瑛本來打算擺宴接風,卻被李誠中拒絕,他直接要求前往礦山一看端倪,倒令宋瑛和衆管事們面面相覷,心中忐忑不安,也不知是不是這位都督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馮道好言安慰了宋瑛等人一番,告訴他們,都督就是這種作派,大夥兒才放下心來。

一進山谷,就聞到撲鼻而至的濃重石粉味,隨之而來的是嘈雜的“叮叮噹噹”敲石聲。放眼望去,數百、上千人赤‘裸’上身,正在用榔頭、錘子敲打鐵石,還有更多人挑着籮筐、推着營州獨有的‘雞’公車來來往往,不停運送。

東山鐵礦早得了李誠中的授意,對於營州軍政上兩位最高長官的到來,礦上並沒有停工,仍是一副熱火朝天的架勢。

李誠中從沒去過礦山,包括前世、包括今生,他很好奇於這樣的採掘效率,宋瑛向他解釋道:“都督所見的,是分石的礦場,真正的採掘在山裡,採掘出的大石拉到此處分選,將含鐵的石頭剝離出來,敲碎,然後送到山外熔鍊。”他怕李誠中不懂,補充道:“含鐵的石頭帶有‘色’澤,一望可知。”

繼續向山谷內行去,裡面豁然出現好大一片光禿禿的石山,更多的苦力正在上下翻飛着榔頭,挖掘着暴‘露’出來的石頭。更遠處還有一些苦力正在山壁上的巨石下堆積木柴,只聽有人喊了一聲“燃火”,幾支火把扔進了木柴堆中,片刻之後便燃起熊熊火焰。

宋瑛解釋:“這是在燒山,等這堆柴火燒完,會把巨石燒燙,再用涼水澆上去,反覆數日之後,這一片山岩便鬆動了,很容易採掘。”

李誠中明白了,這是熱脹冷縮的原理,古人的智慧無處不在。

如今東山有多少苦役?對於李誠中的這個問題,宋瑛回答得很詳細:“正月之前,東山共有苦役八百餘人,採掘有兩百人,分石有四百人,還有兩百人在山外的溶鐵場。今年都督東征大勝,長史府劃轉了兩千餘流民和罪民,如今已經有了三千人,每日可產鐵四千斤。”李誠中心裡暗暗算了一下,這樣的產量也就是月產十二萬斤。每年一百四十餘萬斤,如今營州實行的是新的度量衡,近似於後世,換算下來,年產鐵一千多噸。看着宋瑛一臉自得的模樣。李誠中不由鄙視了一把。真是沒見過世面的小農意識啊!

從山中出來,繞到熔鐵場,這裡的氣味更加難聞。宋瑛早準備了數十塊溼布,分給李誠中和馮道等人。衆人用溼布捂着鼻子,沿穀道進入。

一進溶鐵場,李誠中就被深深的震撼了!

熔鐵場建在一側山壁之畔,十架圓柱狀的大爐子立在當地,每架爐子都有三、四人那麼高。爐下數十人辛苦的忙碌着。輪班往爐口鼓風,或是搬運着成框的鐵石和其他材料。震天的號子響徹山谷。爐子一側開有煙口,濃煙從煙口滾滾而出,向上空攀升。好一副大工業的景象!

“高爐?!”李誠中有些目瞪口呆,一剎那間,彷彿有種置身後世大鋼鐵廠的感覺,只不過這裡沒有巨大的廠房,沒有原料傳送帶,一切都在‘露’天之下。他穿越前在部隊服役時。部隊曾經組織過很多次軍民共建活動,其中一次便是到附近的邯鄲某鋼鐵廠參觀,眼前似曾相識的場景令他一度有些失神。當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古人的智慧再次令李誠中爲之折服、傾倒。

宋瑛一副技術官僚的作派。兀自滔滔不絕講解着:“高爐?都督,此爲豎爐……嗯,高爐之稱也不爲謬,確實很高……這些爐子是由巖磚和黃泥搭建而成。可以耐火……從上墜入鐵石、木炭、石灰等物,從下方鼓風。材料的配比也有講究……”

馮道打斷道:“不用說這些,你就告訴都督每爐可產多少鐵就是了。”

宋瑛頓了頓,撓了撓頭,道:“長史莫怪,瑛確實有些饒舌了……每爐每日可產鐵五百斤,平日只開八架,壬、癸兩字爐爲備用,所以,月產……”

馮道和宋瑛都認爲跟李誠中將具體的鍊鐵方式沒有必要,但李誠中卻敏銳的抓住了其中的關鍵,他‘插’口道:“等等,宋知事,你剛纔說,加木炭?”

宋瑛一愣,道:“是,與普通木柴相比,木炭的爐溫更高一些。”

李誠中印象裡,參觀鋼鐵廠的時候,技術師父曾經講解過,應當添加焦炭。用焦炭替代木炭是鍊鐵工藝的巨大進步,不僅溫度更高,而且還可以起到很好的還原作用,使得高爐鍊鐵直接成爲可能。當然,具體“還原”什麼,怎麼就算得上“巨大進步”,李誠中對此沒有概念,當年的技術師傅對他們這些當兵的也沒有多做解釋——解釋了估計也沒人聽得懂,但他此刻卻可以提出來,指出下一步發展的方向,具體問題由技術人員來解決。當下便道:“可以用焦炭取代木炭。”

“焦炭?”

“唔,用煤……用黑石煉製而成,類似於木炭的煉製原理。應當是密閉條件下加熱黑石,獲得一種類似於木炭的東西。”

“黑石啊?前人曾用黑石直接替代木炭,但出來的鐵不堪使用。”宋瑛道。

“那是因爲其中‘硫’的成分太高,這一點可以用加大石灰的配比來解決。具體怎麼做,你們可以試試,用黑石比照木炭的製法煉製焦炭,以焦炭替代木炭,這是其一。其二,加高加大爐子,可以鑄造更高一倍、甚至兩倍的高爐來鍊鐵,這樣可以加大產量。其三,送入風道也要加入,你們目前送入的是冷風,可以加長通風道,讓風吹入高爐之前成爲熱風。其四,風箱太小,以人力鼓風效能很低,建議你們引水流過來,類似於種田灌水的水車,以水力輸送風力,具體是這樣的……”

李誠中搜腸刮肚般將模糊的記憶和認知全部傾倒出來,他講述的都是原理,具體‘操’作方法還需要宋瑛等人自行琢磨,但就算是這樣模糊而粗略的原理,也讓宋瑛等鐵山的負責官員們眼前一亮,連忙用筆記錄下來。

“這樣的高爐需要多長時間建成?”李誠中講述完後問道。

宋瑛仔細想了想,道:“三個月內可以建成一座,建造都督所說的高爐並不難,難的是焦炭的煉製方法,這個還需要琢磨,另外都督所說以水力灌風,這一點也不難,但是需要人力,最近的溪流離此還有五里地……”

馮道在一旁問:“都督所說之法得用否?”

宋瑛嘆道:“都督大才,某終於知道什麼是‘生而知之’了。此法若是得行,產量必定大增!”

ωwш⊕ Tтkā n⊕ c o

馮道當即拍板:“長史府十日內徵募一千人給你,今年的東山鐵礦預計財費支出增加十萬貫!專用於建造都督所說的高爐。但有個條件,半年內出第一爐鐵,你可敢應下?”

宋瑛咬了咬牙,道:“八個月,給某八個月時間,某便應允下來。”

李誠中問:“附近可有黑石?”

宋瑛道:“和龍山下便有,當地住戶均以黑石替代木柴。”

李誠中點頭:“給你一年時間!注意重新調配礦石、焦炭和石灰的配比。”

宋瑛大喜:“有一年時間,說什麼也得做成,做不成便撤了某的差遣罷!”

想象着眼前一副高爐吞吐、鐵水不絕的大工業化場景,李誠中心中生起一股豪邁之情。這個東西是他原先不敢想象的,但是更令他不敢想象的是古人的智慧,沒想到在這個時代,中國人便已經擁有了類似於後世高爐鍊鐵的技術基礎,甚至離後世只差幾步之遙。只需要解決了關鍵的幾個技術節點,高爐鍊鐵這一大躍進式的生產方式即將出現,鋼鐵工業的基礎就會建立,這是怎樣的壯麗景象啊?若是沒有後世幾次遊牧民族對中原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嗯,尤其是野豬皮造成的數百年技術發展停頓時期,中國早就先於世界進入了工業化了。

有了可以預計的鍊鐵業基礎,李誠中忽然想起火‘藥’來,這個東西此刻其實已經存在,他也早就命人去尋找懂得配比火‘藥’的道士了,卻始終沒人回覆,於是問馮道:“我以前說過,找幾個懂得配製火‘藥’的道士,如今怎樣了?”

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28章 諸侯之定(七)第45章 白狼山水間(十二)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106章 決戰上黨(二十一)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76章 釘子(九)第1章 西京變(一)第75章 轉折(七)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32章 榆關風雲(十一)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84章 東都會盟(四)第57章 燕郡問題(二)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72章 仁恕之道(五)第16章 幽州留後(十六)第25章 插曲(二)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25章 大河之東(十)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134章 中樞之要(四)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38章 白狼山水間(五)第44章 君之野望(二)第50章 范陽之春(四)第42章 白狼山水間(九)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7章 西京變(七)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36章 白狼山水間(三)第97章 決戰上黨(十二)第16章 幽州留後(十六)第117章 南北戰策(十一)第5章 西京變(五)第12章 北迴歸線(二)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5章 幽州留侯(五)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65章 兩河輪戰(十一)第33章 榆關風雲(十二)第1章 遼西雙城(一)第41章 白狼山水間(八)第82章 釘子(十五)第8章 魏州(三)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24章 榆關風雲(三)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70章 釘子(三)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12章 蔣袁合流(二)第39章 雙極(十一)第9章 西京變(九)第126章 河南(四)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39章 春夏(五)第49章 范陽之春(三)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125章 河南(三)第36章 盧龍節度(五)第16章 大河之東(一)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60章 河北新軍閥(三)第8章 西京變(八)第59章 燕郡問題(四)第75章 釘子(八)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24章 大河之東(九)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39章 春夏(五)第65章 兩河輪戰(十一)第10章 幽州留後(十)第3章 貝州(上)第37章 雙極(九)第2章 健卒營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43章 盧龍節度(十二)第46章 白狼山水間(十三)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85章 釘子(十八)第17章 北迴歸線(七)第31章 諸侯之定(十)第40章 雙極(十二)第29章 營州經略(一)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11節 幽州留後(十一)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28章 插曲(五)第10章 幽州留後(十)第26章 幽州留後(二十六)第28章 插曲(五)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120章 南北戰策(十四)
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28章 諸侯之定(七)第45章 白狼山水間(十二)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106章 決戰上黨(二十一)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76章 釘子(九)第1章 西京變(一)第75章 轉折(七)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32章 榆關風雲(十一)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84章 東都會盟(四)第57章 燕郡問題(二)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72章 仁恕之道(五)第16章 幽州留後(十六)第25章 插曲(二)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25章 大河之東(十)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134章 中樞之要(四)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38章 白狼山水間(五)第44章 君之野望(二)第50章 范陽之春(四)第42章 白狼山水間(九)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7章 西京變(七)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36章 白狼山水間(三)第97章 決戰上黨(十二)第16章 幽州留後(十六)第117章 南北戰策(十一)第5章 西京變(五)第12章 北迴歸線(二)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5章 幽州留侯(五)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65章 兩河輪戰(十一)第33章 榆關風雲(十二)第1章 遼西雙城(一)第41章 白狼山水間(八)第82章 釘子(十五)第8章 魏州(三)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24章 榆關風雲(三)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70章 釘子(三)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12章 蔣袁合流(二)第39章 雙極(十一)第9章 西京變(九)第126章 河南(四)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39章 春夏(五)第49章 范陽之春(三)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125章 河南(三)第36章 盧龍節度(五)第16章 大河之東(一)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60章 河北新軍閥(三)第8章 西京變(八)第59章 燕郡問題(四)第75章 釘子(八)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24章 大河之東(九)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39章 春夏(五)第65章 兩河輪戰(十一)第10章 幽州留後(十)第3章 貝州(上)第37章 雙極(九)第2章 健卒營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43章 盧龍節度(十二)第46章 白狼山水間(十三)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85章 釘子(十八)第17章 北迴歸線(七)第31章 諸侯之定(十)第40章 雙極(十二)第29章 營州經略(一)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11節 幽州留後(十一)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28章 插曲(五)第10章 幽州留後(十)第26章 幽州留後(二十六)第28章 插曲(五)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120章 南北戰策(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