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南北戰策(十四)

PS:感謝九雷正天、朝朝暮暮r的打賞。另:明後天老飯要去昌平開會,更新不能保證,需要看情況再定,抱歉了。

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諸侯聯軍與燕軍在澤州以北的薄河泉決戰,參戰的諸侯聯軍總兵力十七萬人,燕軍爲八萬人,鏖戰至寅時,諸侯聯軍崩潰,燕軍取得了輝煌勝利。

因爲燕軍擁有大規模的騎兵力量,致使失敗的諸侯聯軍遭受重大傷亡,此戰諸侯聯軍戰死三萬餘人,被俘十萬有餘,大部分都是在逃亡的路途上被殺死或抓獲的,逃回高平的,只有寥寥數萬。燕軍方面,戰死五千餘人,受傷一萬餘,其中輕傷七千多人。

元從親軍都指揮使王彥章死於陌刀之下,找到的屍身自右肩向下分成兩片,裝殮他遺體的樑軍降俘有數人當場嘔吐。

廳子都指揮使王晏球在逃跑的路上爲趙州軍騎兵截住,力戰不降,身中數十弩而亡。

建武軍節度使朱友寧率殘部困守薄河泉東五里外的鄭村,堅守三日後,被燕軍放火燒死,屍身無法辨認。

鎮國軍節度使張歸厚於戰場上向燕軍請降,被押送至澤州看押,等待着燕王李誠中的最終判決。

荊王馬殷被燕軍當場俘獲,押送途中意欲逃跑,被箭矢射死。

郭啓期和王師克臨陣轉進,詐取澤州東北、高平正東的戰略要點陵川,隨後向燕軍獻城。陵川是白陘在河東的入口,上連壺關,下連澤州,燕軍獲得陵川,等於徹底封鎖了白陘,同時也打通了南北之間的聯繫,整個燕軍連成一片,將諸侯聯軍完全包圍在了高平地區。

到目前爲止。諸侯聯軍還有二十餘萬人,其中康懷英的保義軍、楊師厚的武寧軍、賀德倫的滑州兵都沒有什麼大的折損,尚堪一戰。樑王沒有太過怪責不盡全力的王宗佶和李神福,反是對二人好言安撫——此時的諸侯聯軍再也承受不起什麼變故了。

但建武軍、元從親軍和廳子都、鎮國軍、保大軍的損失,直接傷到了樑軍的根本,這些軍隊都是樑王可以拉出來野戰的主力,如今卻幾乎盡數覆滅。讓樑王越想越急、越思越冷,回到高平後沒多久便一病不起。

如果要論對樑軍打擊最重的,無疑是朱友寧的戰死。朱友寧是樑王親侄,自幼聰敏、熟悉兵事,隨樑王從軍以來,在圍剿秦宗權、爭奪河南的大小百戰中。逐漸成長爲樑王手下獨當一面的帥才。宣武與河東的歷次爭霸之中,朱友寧都被賦予統領方面之責,在軍中威權卓著。

在樑王的麾下體系中,朱友寧、氏叔琮和葛從周堪稱三大帥才之一,都是可以讓樑王交託大局的人物,哪怕是軍中頭等勇將王彥章、王晏球的的折戟,都沒有朱友寧戰死對樑軍的影響那麼深重。樑王氣痛攻心。直接病倒。

另外,氏叔琮的保大軍損失了一大半,同樣對樑軍的影響頗深。氏叔琮是另一個可堪大任的帥才,但與朱友寧和樑王的血緣關係不同,他和葛從週一樣,能夠獨當一面,依靠的是自己部曲的實力。手下那些百戰沙場的老兵折損,使氏叔琮的實力驟然下降。現在再讓他統領方面之責,其餘將領絕不會輕易信服。

十多萬人的折損,也許所帶來的唯一好處就是,糧食又可以多支撐個十來天。但現在的問題是,諸侯聯軍已經沒有了決戰的勇氣,就算能多堅持幾天,對挽回大局又有什麼用?

樑王重病。無法議事,只能授權敬翔,召集緊急軍議,商討下一步對策。

僅僅相隔十來天。節堂上坐着的人就空了一半,朱友寧、張歸厚、張存敬、李思安、王彥章、王晏球、馬殷、郭啓期、王師克……或死活降,都已不在此間,讓敬翔看得是心中一片悵惘。

軍議是在沉悶的氣氛中召開的,議來議去,也沒議出個什麼章程來,眼前的局勢已經很明顯了,別看大軍的兵力於燕軍仍舊不低,甚至還多一些,但燕軍堵住了南北兩頭,已經穩穩佔據了優勢,別說現在士氣低迷,就算能夠垂死一搏,也要人家肯跟你搏一番才行啊。燕軍只要守住了石後堡、澤州和陵川,只需一個月工夫,大軍就得轟然解體,人家憑什麼跟你硬拼?

直到傍晚,樑王於病榻上傳來一張紙條,軍議纔算有了初步的結果。

諸侯聯軍向燕軍求和,燕軍放開通道,讓聯軍撤出河東。樑王承諾,向天子請詔,恢復燕王爵位,承認燕王對整個河北及遼東的統治,並以河東之地納入燕國。這是一份相當於承認戰敗的求和條件,樑王終於拉下了顏面,軍議重將尤其是樑王麾下衆人,都深感屈辱。

只是形勢如此,又能怎樣?於是李振臨危受命,前往潞州,商談議和之事。

樑王崛起二十年間,但凡有涉及軍國大事的出使遊說,向來由李振出面,他口舌犀利,善於察言觀色,爲宣武體系內的“縱橫家”。只是以前向來是出使勸降,或者是遊說聯合,從未有過“求和”之舉,就算“求和”,全是“詐和”,行欺騙之計,哪兒會如今日這般真個前去求和?

李振滿載着衆將臣僚們的希望,離開高平後,穿越長平通道,來到石後堡前。他報出自家名姓之後,燕軍駐守石後堡的士兵也不認得,但聽說是“樑王使者”,還是飛快回去稟告了。

於是李振在石後堡哨卡前等待片刻,然後進入石後堡前哨;等待片刻,進入石後堡前寨;又等待片刻,進入一座軍營;繼續等待片刻,被領到石後堡中營……這一天就算過去了。

一天裡,他先後見到了夥長、都頭、指揮、指揮使、都指揮使及各級虞侯軍官,將來意翻來覆去說了一遍又一遍,但到了夜裡,仍然沒有看到統制一級的軍官,幽州軍統制孟徐興、點檢王義簿、司馬薛繼盛都去潞州參加臨時軍議了,至今未歸。

李振只得在石後堡中營暫且安歇,當夜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自認乃是天下間都數得上名的重臣權要,哪裡受過這種待遇,心頭很是不忿。不過李振卻想岔了,這是整個燕軍體系的特點——遇事逐級上報,並非輕視和羞辱他。

轉過天來,李振及隨員二人被燕軍護送至潞州,沿路之上。可見大隊大隊的軍士正在向南開拔,各式車架組成的長龍一眼望不到邊。來到高大的潞州城下,就見城頭旌旗招展,城上城下滿眼都是兵馬,整座城池都成了一座巨大的兵營。

只是路上的所見所聞,邊讓李振驚駭不已。他暗自思忖。燕王僅僅以河北一地,如何招募得來這許多大軍,而且看這些行伍的氣勢,竟然都是訓練有素的,全然不是用來充數的民夫!

李振沒有見到燕王本人,據說昨日潞州軍議後,燕王便由陵川前往澤州了。說是要慰問和表彰立功的軍士。李振對此有些怨氣,他去天下任一一方諸侯處,都能得到最高禮遇,無不是諸侯本人相迎,有些勢力小的諸侯,在李振面前甚至卑躬屈膝。可燕王倒好,寧願去南邊閱軍,也不在潞州稍候些時日。難道燕王不知,他此來是商談軍國大事的麼?

在潞州官衙中接見李振的,是韓延徽。說起來,李振與韓延徽也算老相識,當日天下諸侯齊聚東都之時,韓延徽曾代表燕王參逢其會,那時候的李振意氣風發。韓延徽則屢次碰壁,兩人之間地位何其懸殊。他知道此人在燕王帳下授的是將軍之階,但擔負的職責,卻半文半武。一定程度上與自己有所類同,也屬於軍中謀士。

既然見不到燕王,李振無奈,只能打起精神頭來,和韓延徽周旋。

“振此來,是送燕王與諸位,一場好大富貴的!”李振開口便氣勢十足。

韓延徽讀書不少,若是放在太平之時,也足以去應付朝廷的科考,他在燕王帳下,主要職責便是統戰,也就是在外系之間捭闔縱橫,其實本質上也是“縱橫家”,故此並沒有被李振的話所“震懾”——好爲驚人之語,這是縱橫家的常用手段。

見韓延徽臉色平靜,沒有適時接上一句“君何出此言”,只是笑吟吟的望着自己,李振忽然感到有些氣餒。但話必須說完,他也只能就着這句“驚人之語”,繼續侃侃而談。

“臧明老弟今春之時去過洛陽,也知如今天下大勢,當日天子分封諸侯,卻獨獨缺了河北與河東,爲兄甚爲燕王遺憾。某家樑王殿下其實並無意與燕王爲敵,所謀全爲復仇——臧明老弟也當知曉,宣武與河東,征戰經年,積下了多大的仇隙。李鴉兒雖然死了,但其子仍在,且僭稱‘僞王’,不僅不來洛陽赴盟,反則整兵備戰。

大唐隙裂垂百年矣,樑王殿下實不願天下黎庶再受戰亂之苦,迫不得已方纔興兵討伐李氏‘僞王’,只觀天下諸侯雲集響應,便可知樑王大義!奈何燕王受‘僞晉王’挑唆,不知其中究竟卻出兵相助,不得已,樑王殿下才與燕王交兵,實在是令人嘆息!

但今非昔比,李氏僞王一脈已誅,天下動亂之源已去,樑王殿下爲大唐計,爲百姓計,願與樑王止戈息爭,從此之後,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豈不甚好?

當然,樑王殿下是誠意昭然,甘願讓出整個河北,從此與燕王隔河而治。若是燕王俯允,樑王殿下言道,可向天子保奏,恢復燕王之爵,立國爲燕,並附贈澤潞二州,以爲大禮。從此以後,燕王可爲一國之君,建廟堂社稷於幽州,傳子孫萬世於春秋。帳下官佐,亦可爲開國之臣,封侯戴伯,寧不遠矣!呵呵,臧明老弟在燕王麾下,可謂社稷重臣,就算國公之位,想必也不算難事!

如今向天子奏擬的本章都已齊閉,只需燕王點頭,則天下再無兵事,諸侯榮華富貴可期!……當然,若是臧明老弟將來之封爵不甚滿意,爲兄拼卻幾分薄面,也要說動樑王親自爲臧明老弟具本,國公之位是絕對跑不了的!”

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39章 盧龍節度(八)第5章 西京變(五)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82章 東都會盟(二)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54章 盧龍節度(二十三)第37章 盧龍節度(六)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20章 遼西雙城(二十)第64章 兩河輪戰(十)第1章 幽州留後(一)第26章 大河之東(十一)第42章 薊州(四)第44章 雙極(十六)第80章 大王莊——將軍廟(四)第20章 遼西雙城(二十)第110章 南北戰策(四)第41章 雙極(十三)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10章 魏州(五)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21章 大河之東(六)第51章 范陽之春(五)第127章 河南(五)第26章 榆關風雲(五)第39章 薊州(一)第24章 插曲(一)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32章 營州經略(四)第134章 中樞之要(四)第40章 薊州(二)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31章 雙極(三)第42章 雙極(十四)第136章 中樞之要(六)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66章 己未之冬(十七)第29章 幽州留後(二十九)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66章 兩河輪戰(十二)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17章 幽州留後(十七)第28章 大河之東(十三)第13章 北迴歸線(三)第132章 中樞之要(二)第76章 釘子(九)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49章 范陽之春(三)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56章 盧龍節度(二十五)第60章 河北新軍閥(三)第32章 諸侯之定(十一)第44章 雙極(十六)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11節 幽州留後(十一)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63章 饒樂山巔(十七)第41章 盧龍節度(十)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49章 盧龍節度(十八)第76章 懷遠新思維(八)第11章 蔣袁合流(一)第65章 燕郡問題(十)第8章 西京變(八)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142章 國器(四)第77章 懷遠新思維(九)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73章 釘子(六)第26章 諸侯之定(五)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44章 盧龍節度(十三)第72章 轉折(四)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39章 雙極(十一)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137章 中樞之要(七)第75章 懷遠新思維(七)第1章 羣衆演員李某第68章 非常規戰爭(五)第31章 營州經略(三)第69章 懷遠新思維(一)第32章 雙極(四)第37章 雙極(九)第31章 幽州留後(三十一)第61章 兩河輪戰(七)第8章 幽州留後(八)第32章 榆關風雲(十一)第43章 雙極(十五)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26章 幽州留後(二十六)第92章 決戰上黨(七)第44章 雙極(十六)第77章 大王莊——將軍廟(一)
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39章 盧龍節度(八)第5章 西京變(五)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82章 東都會盟(二)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54章 盧龍節度(二十三)第37章 盧龍節度(六)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20章 遼西雙城(二十)第64章 兩河輪戰(十)第1章 幽州留後(一)第26章 大河之東(十一)第42章 薊州(四)第44章 雙極(十六)第80章 大王莊——將軍廟(四)第20章 遼西雙城(二十)第110章 南北戰策(四)第41章 雙極(十三)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10章 魏州(五)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21章 大河之東(六)第51章 范陽之春(五)第127章 河南(五)第26章 榆關風雲(五)第39章 薊州(一)第24章 插曲(一)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32章 營州經略(四)第134章 中樞之要(四)第40章 薊州(二)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31章 雙極(三)第42章 雙極(十四)第136章 中樞之要(六)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66章 己未之冬(十七)第29章 幽州留後(二十九)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66章 兩河輪戰(十二)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17章 幽州留後(十七)第28章 大河之東(十三)第13章 北迴歸線(三)第132章 中樞之要(二)第76章 釘子(九)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49章 范陽之春(三)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56章 盧龍節度(二十五)第60章 河北新軍閥(三)第32章 諸侯之定(十一)第44章 雙極(十六)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11節 幽州留後(十一)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63章 饒樂山巔(十七)第41章 盧龍節度(十)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49章 盧龍節度(十八)第76章 懷遠新思維(八)第11章 蔣袁合流(一)第65章 燕郡問題(十)第8章 西京變(八)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142章 國器(四)第77章 懷遠新思維(九)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73章 釘子(六)第26章 諸侯之定(五)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44章 盧龍節度(十三)第72章 轉折(四)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39章 雙極(十一)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137章 中樞之要(七)第75章 懷遠新思維(七)第1章 羣衆演員李某第68章 非常規戰爭(五)第31章 營州經略(三)第69章 懷遠新思維(一)第32章 雙極(四)第37章 雙極(九)第31章 幽州留後(三十一)第61章 兩河輪戰(七)第8章 幽州留後(八)第32章 榆關風雲(十一)第43章 雙極(十五)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26章 幽州留後(二十六)第92章 決戰上黨(七)第44章 雙極(十六)第77章 大王莊——將軍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