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天翠如翡(五)

鄭月嘉從馬車上下來, 東華門已經在他的眼前了。

大明皇城的規矩是從外四門開始,除了皇帝和妃嬪以外,所有的宮內人都要步行。

內東廠的廠衛上前架起鄭月嘉的胳膊, 只是這麼一下, 他渾身上下所有的血便全部涌向了翻了皮的傷口。

“慢一點。”

他忍不住懇求。

鄧瑛回過頭朝覃聞德看了一眼, 覃聞德臉上立即堆起了歉意。

“慢一點, 沒事。”

“是督主。”

一行人慢慢地走在安靜的宮道上。

應季而開的花藏在重重疊疊的宮牆後面, 隨風捲起萬重蕊浪,聲如遠雷。

鄭月嘉問鄧瑛道:“不是要帶我去內東廠嗎?爲什麼還要往會極門走。”

“先去御藥房。”

鄭月嘉沒有立即應聲,踉蹌地跟在鄧瑛身後, 半晌才嘆了一口氣。

“有這個必要嗎?”

他擡起頭,“我又不受後人瞻仰祭奠, 要一幅完整的皮囊無用, 就這樣走, 我也覺得沒什麼。”

鄧瑛擡頭朝會極門上看去,再走幾步, 過了會極門便是文華殿了。

這一日,是張琮領銜的日講,雖不比經筵的春講大,但因爲是內閣點的新題,因此翰林院幾個編修, 以及國子監祭酒都在列。

“鄧瑛。”

“在。”

“裡面講的是什麼。”

這個地方算是除了司禮監和養心殿以外, 鄭月嘉最熟悉的一處。

他常年伺候貞寧帝筆墨, 也隨他出席一年兩輪的經筵, 雖然後來, 貞寧帝倦怠講學,但自從易琅出閣讀書之後, 每一年的春秋兩講,都是他在案前伺書。換做從前,哪怕只聽到零星的幾個字,他也能分辨出講官講的是什麼。

如今刑傷太痛,他耳邊陣陣嗡鳴,竟一個字都聽不清楚。

鄧瑛聽他那麼問,便停下腳步,閉眼聽了片刻,“《貞觀政要》。”

“哦……”

鄭月嘉笑了一聲,“春講的最後幾日,我不在,司禮監派的誰在文華殿伺書啊?”

鄧瑛應道:“胡襄。”

“他啊……”

鄭月嘉笑咳了一聲,看着自己的腳步道:“可別把大殿下腳底下的地兒踩髒咯。”

“鄭秉筆慎言。”

“沒事。”

鄭月嘉笑着搖了搖頭,“隔那麼遠,他聽不見的,我今日很高興,看着殿下仍在文華殿受講,就知道……那些人也沒有得逞。”

他說完,垂下頭看着自己面前的影子,再也沒有擡頭。

文華殿的月臺上,寧妃獨自一人站在白玉欄杆後面。

不遠處,鄭月嘉被架着,穿過會極門,正朝南面的御藥房走去。

或者不能說是走吧,重傷難行,他幾乎是被一路拖行。

身上的衣裳是換過的,但此時卻完全被血水餵飽了。

寧妃無法想象詔獄的幾日,鄭月嘉到底爲了她熬過什麼樣的刑訊,她想問,想認真地記住這份溫柔的恩情,可是他聽不見。

他們一生當中說過的話並不多,幾乎全在少年的時候。

她是大家閨秀,而他爲人處世又過於得體,即便坐在一起,言語也從未逾越過人慾的界限。入宮之後,倒是常常能見到,但除了行禮請安之外,再也沒說過別的話。

歲月更迭,人們各自紡織內心的錦繡。

她卻不能告訴鄭月嘉,她後來仍然讀書習字,也不落女紅和羹湯,性情溫和,裡內豐盈,修煉得比少年時還要好。

十年相顧,十年沉默。

此時此刻,她也只能望着那個不願意再擡頭的人,繼續往漫無邊際的沉默裡墜去……

鄧瑛在文華殿下看到了玉欄後的人影,回頭對鄭月嘉道:“每一年的春講和秋講,都是你在文華殿爲陛下和殿下伺書,你不想再看一眼這裡嗎?”

鄭月嘉搖頭道:“我不是你,我沒有營建過皇城,對這些殿宇沒什麼眷顧,不看也不會有遺憾。”

他說完,又嘆了一聲,“鄧瑛,我內心真正的遺憾比天還要大,而且活得越久,越難以彌補。就這樣吧……”

他咳出一口血痰,身子在廠衛的手中一震。

“陛下說了怎麼處置我嗎?”

鄧瑛搖頭,“還沒有明旨。”

“只要不是杖斃就好。”

他邊說邊笑,“自古閹宦,難得善終,像我這樣的,已是不錯了。我原本想死在外面的話,我叔父和家裡那侄女替我收屍的時候還要遭人白眼,如今好了,宮裡替我收屍,簡簡單單地埋了,大家都好。”

說着,就已經快走過文華殿了。

鄧瑛忍不住道:“再走慢一點。”

覃聞德道:“督主,走得越慢,鄭秉筆遭得罪越多啊。”

鄭月嘉衝鄧瑛招了招手,“你過來。”

鄧瑛走到他身邊,攙住他的一隻手,“有什麼話你說。”

鄭月嘉緩緩地吐出一口氣,低聲道:“我知道……誰在那兒。”

“……”

鄧瑛僵背,一時無言。

“生死我自負,遙祝她珍重。”

**

貞寧十三年六月底,鶴居一案的處置,全部從北鎮撫司的詔獄,收攏到了內廷當中。

宮正司並東緝事廠,將在鶴居服侍的宮人全部清查了一遍,而後內廷六宮,包括二十四局和女官們的六局,都經歷一次殘酷的清洗,宮人們人心惶惶,平日裡有私怨更是相互舉發,一時之,牽扯近三百人。

皇后原本想對這些人開些恩,皇帝卻不准許,甚至還斥責皇后,“朕臥榻之側,怎容得半分狼子野心。”是以這些獲罪的宮女和內侍,包括鄭月嘉在內,全部賜了杖斃。皇帝命東廠掌刑,司禮監監刑。

鄭月嘉在內東廠聽到這個旨意的時候,只對鄧瑛說一句,“陛下……還是恨我們這些人啊。”

“不是恨,是怕。”

鄭月嘉笑道:“你是看我快要死了,以後不會舉發你,纔敢說這樣的話吧。”

他說完,收住笑,“連拴着繩子的狗都害怕,呵……難怪忌諱張洛那些沒拴着繩子的,你這個東廠的廠督,算是真的和北鎮撫司並上肩了。”

他臨死前談笑風生,反而令人心寒顫。

鄧瑛沒有與他再說下去。

直房外面,覃聞德來尋他,兩三句之間,把內閣上本爲宮人求情的事說了一遍。

鄧瑛一面往廠衙走一面問,“你是見了司禮監的誰嗎?”

“是,屬下去見胡秉筆,明日是他監刑。”

“他怎麼說。”

“哎。”覃聞德嘆了一口氣。

“陛下前面駁了內閣的摺子,他就接着說,這次處置這些人,是要震懾內廷,所以,百棍之內,不能索命。”

鄧瑛停下腳步,“這是什麼意思。”

覃聞德嘆道:“百棍不杖要害,但卻讓這些人生不如死,過後再取命門,既是處死,也是折磨。我們從前在錦衣衛到也都練過這些把式。”

鄧瑛應道:“你申時來見我一次,我這會兒先回一趟司禮監。”

“是。”

此時養心殿的批紅剛剛完畢,司禮監的正堂內在擺飯。

胡襄和何怡賢從養心殿回來之後,並沒有直接進去,而是站在內府供用庫前面說話。

胡襄見鄧瑛過來,也不等他見禮,便徑直道:“若是明日的事,就不要提了。”

鄧瑛沒有應他,越過他走到何怡賢面前,“奴婢有話,想單獨對老祖宗說。”

何怡賢笑了笑,衝胡襄擺手,“你把飯端到外面來吃。”

“老祖宗……”

“讓你端你就端,哪那麼多話。”

說完對鄧瑛道:“有話進去說。”

正堂的飯將擺好,上的是十二碟,有燒的肉,也有青炒的素菜,還有一罈子糟肉放在地上。

何怡賢蹲下身,揭開壇蓋子聞了聞,“嗯,燜得好,夾兩塊出來。”

內侍忙端了碗筷上來,夾出兩快遞給何怡賢,何怡賢卻笑了一聲,“鄧督主的碗筷呢,你們啊,真是越來越聽不明白話了。”

那內侍忙又拿了一幅碗筷來,恭敬地遞給鄧瑛。

何怡賢見他把碗端穩了,便將自己碗裡的肉夾了一塊到他碗裡。

“坐吧。”

他說着坐到正位上,添了一碗飯遞給內侍,“給胡秉筆端出去。”

說完又看向鄧瑛,鬆聲道:“你是不是覺得,在這裡坐着吃飯不習慣?”

“是。”

他低頭看向手裡的碗筷,“奴婢惶恐。”

何怡賢咬了一口肉,咀嚼了十幾下才吞嚥下去。

舉筷擡頭道:“司禮監裡辦事,除了替皇上批些無關緊要的紅,不就是大家坐着一道吃碗飯嗎?能坐到這裡面來的人,都是端御前這碗飯的,如今東廠得了羈押審訊之權,你也就是司禮監第二個端飯碗的人,你不坐,剩下的人就都不能坐。”

鄧瑛聽完,撩袍坐下。

“這就對了,吃花生米。”

他說着,低頭吃了一口飯,夾着菜隨口問了一句,“爲了月嘉的事來的吧。”

“是。”

鄧瑛夾了一筷青菜,卻沒吃,“還請老祖宗垂憐他。”

“呵呵……”

何怡賢放下筷子,“他剛入宮的時候,年輕得很,人呢和和氣氣的,話不多,但做起事來,一個釘子一個眼紮實的很。前面幾年,他也喊我一聲乾爹,我是真把他當孩子,但他後來不知道怎麼的,心就不在這兒,嘖……”

他嘆了口氣,“着實可恨得很。不過,讓我看着他受折磨,我心裡也不好受。人人都道我狠,誰又明白,我這個年紀,失了一個兒子的痛。”

“奴婢明白。”

“你明白?你明白什麼?你這個人啊,我如今也不能不怕,何況,我也老了,自顧不暇了,家裡的一畝三分地,眼看就要被搜刮了,老而無子,無家,說不定,等楊侍郎回來,我還要披枷帶鎖地,跪在你面前受審呢,想來啊,活着也沒多大的意思。”

鄧瑛垂下頭,“您說的是杭州的那一片學田嗎?”

何怡賢道:“你知道江南清田清到什麼地方了嗎?”

“是。杭州滁山書院和湖澹書院有近百畝的學田,分別租賃給了常平,淮籬二縣的農戶耕種,但其實是隻是掛了學田之名的私田。”

何怡賢點了點頭,“那你知道,這些田是誰的嗎?”

鄧瑛擡起頭,“是您的。”

“哈……”

何怡賢擱筷而笑,“貞寧四年,陛下想做一件道衣,因爲是臨時起的意,其價不在戶部給針宮局的年銀之內,內閣那些人啊,就爲了那麼件衣裳,恨不寫一萬個字來指着主子。後來這衣裳怎麼來的呢?”

他擡起筷子點了點外頭,“就是那田上來的,你說那是我的田,呵……到也是。只是陛下是我看着長大的,我雖然是大大的不敬,但還是忍不住心疼去心疼主子。可惜內閣這些大人們,非要連這麼一丁點餘地,都不給我留着。”

“既如此。”

鄧瑛站起身,“老祖宗把杭州的學田交予我吧,就當是我的私田,等楊侍郎來清。”

何怡賢低頭凝向鄧瑛,“我聽聽你後面的話呢。”

“寧娘娘與鄭秉筆的事,請您爛於心。明日行刑,求您垂憐。”

133.夕照茱萸(三)2.傷鶴芙蓉(一)40.瀾裡浮萍(二)149.銀沙啄玉(四)31.晴翠琉璃(三)8.仰見春臺(一)56.獨住碧城(二)99.江風寒露(六)92.山月浮屠(九)153.銀沙啄玉(九)62.獨住碧城(八)39.瀾裡浮萍(一)138.夕照茱萸(八)124.還君故衫(四)156.竹紙雕心(二)44.瀾裡浮萍(六)159.竹紙雕心(五)15.仰見春臺(八)49.冬聆桑聲(二)81.蒿里清風(八)74.蒿里清風(一)95.江風寒露(二)114.月泉星河(二)80.蒿里清風(七)147.銀沙啄玉(二)121.還君故衫(一)152.銀沙啄玉(八)162.終章:終生不渝103.江風寒露(十)154.銀沙啄玉(十)23.陽春一面(一)114.月泉星河(二)119.月泉星河(七)48.冬聆桑聲(一)90.山月浮屠(七)140.寒江渡雪(二)41.瀾裡浮萍(三)26.陽春一面(四)109.杏影席地(六)31.晴翠琉璃(三)102.江風寒露(九)78.蒿里清風(五)74.蒿里清風(一)144.寒江渡雪(七)109.杏影席地(六)101.江風寒露(八)124.還君故衫(四)9.仰見春臺(二)8.仰見春臺(一)105.杏影席地(二)56.獨住碧城(二)67.天翠如翡(四)167.我和楊婉的現代日常(初見篇)70.天翠如翡(七)143.寒江渡雪(六)60.獨住碧城(六)53.冬聆桑聲(六)83.蒿里清風(十)150.銀沙啄玉(五)81.蒿里清風(八)68.天翠如翡(五)46.瀾裡浮萍(八)72.天翠如翡(九)5.傷鶴芙蓉(四)115.月泉星河(三)51.冬聆桑聲(四)109.杏影席地(六)72.天翠如翡(九)1.楔子162.終章:終生不渝53.冬聆桑聲(六)119.月泉星河(七)12.仰見春臺(五)42.瀾裡浮萍(四)57.獨住碧城(三)77.蒿里清風(四)13.仰見春臺(六)52.冬聆桑聲(五)137.夕照茱萸(七)4.傷鶴芙蓉(三)36.晴翠琉璃(八)58.獨住碧城(四)85.山月浮屠(二)98.江風寒露(五)87.山月浮屠(四)123.還君故衫(三)91.山月浮屠(八)121.還君故衫(一)154.銀沙啄玉(十)123.還君故衫(三)93.山月浮屠(十)108.杏影席地(五)99.江風寒露(六)43.瀾裡浮萍(五)7.傷鶴芙蓉(六)15.仰見春臺(八)41.瀾裡浮萍(三)14.仰見春臺(七)158.竹紙雕心(四)108.杏影席地(五)
133.夕照茱萸(三)2.傷鶴芙蓉(一)40.瀾裡浮萍(二)149.銀沙啄玉(四)31.晴翠琉璃(三)8.仰見春臺(一)56.獨住碧城(二)99.江風寒露(六)92.山月浮屠(九)153.銀沙啄玉(九)62.獨住碧城(八)39.瀾裡浮萍(一)138.夕照茱萸(八)124.還君故衫(四)156.竹紙雕心(二)44.瀾裡浮萍(六)159.竹紙雕心(五)15.仰見春臺(八)49.冬聆桑聲(二)81.蒿里清風(八)74.蒿里清風(一)95.江風寒露(二)114.月泉星河(二)80.蒿里清風(七)147.銀沙啄玉(二)121.還君故衫(一)152.銀沙啄玉(八)162.終章:終生不渝103.江風寒露(十)154.銀沙啄玉(十)23.陽春一面(一)114.月泉星河(二)119.月泉星河(七)48.冬聆桑聲(一)90.山月浮屠(七)140.寒江渡雪(二)41.瀾裡浮萍(三)26.陽春一面(四)109.杏影席地(六)31.晴翠琉璃(三)102.江風寒露(九)78.蒿里清風(五)74.蒿里清風(一)144.寒江渡雪(七)109.杏影席地(六)101.江風寒露(八)124.還君故衫(四)9.仰見春臺(二)8.仰見春臺(一)105.杏影席地(二)56.獨住碧城(二)67.天翠如翡(四)167.我和楊婉的現代日常(初見篇)70.天翠如翡(七)143.寒江渡雪(六)60.獨住碧城(六)53.冬聆桑聲(六)83.蒿里清風(十)150.銀沙啄玉(五)81.蒿里清風(八)68.天翠如翡(五)46.瀾裡浮萍(八)72.天翠如翡(九)5.傷鶴芙蓉(四)115.月泉星河(三)51.冬聆桑聲(四)109.杏影席地(六)72.天翠如翡(九)1.楔子162.終章:終生不渝53.冬聆桑聲(六)119.月泉星河(七)12.仰見春臺(五)42.瀾裡浮萍(四)57.獨住碧城(三)77.蒿里清風(四)13.仰見春臺(六)52.冬聆桑聲(五)137.夕照茱萸(七)4.傷鶴芙蓉(三)36.晴翠琉璃(八)58.獨住碧城(四)85.山月浮屠(二)98.江風寒露(五)87.山月浮屠(四)123.還君故衫(三)91.山月浮屠(八)121.還君故衫(一)154.銀沙啄玉(十)123.還君故衫(三)93.山月浮屠(十)108.杏影席地(五)99.江風寒露(六)43.瀾裡浮萍(五)7.傷鶴芙蓉(六)15.仰見春臺(八)41.瀾裡浮萍(三)14.仰見春臺(七)158.竹紙雕心(四)108.杏影席地(五)